《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2524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docx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docx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开题报告

扬州市仙女镇双沟小学翟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自主学习”方兴未艾,但如何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如何使创意意识的培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本课题试图以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以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认知特点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小学创新教育的体系,着力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通过研究,更新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重组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探寻与探究能力的生成相关联的因素,建立探究学习的运行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品质,形成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科学课程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课程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的知识,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从理论层面上讲,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的指导思想。

如今,科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和实施能力正逐步提高。

但是各地科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实施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本课题把实验研究的重点定位在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关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一种新的课题研究思路,将有助于新课程改革向前的进一步发展。

从现实层面上讲,当今社会需要创新人才,而一切创新源于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通过行动研究可以使教师的探究式教学满足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获得对身边世界的理解;提高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得到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

其次,课题研究本身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学习、实践、提升的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第三,科学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还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生龙活虎,蒸蒸日上。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步骤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探究心理倾向。

(4)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形成探究品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研究内容:

(1)小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研究

(2)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3)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品质形成机制的研究

研究过程设计:

(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1.起步阶段(201*.4~201*.8)成立课题组;收集资料信息,进行资料研究;撰写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9~201*.1)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在阶段总结中不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3.总结阶段(201*.1~201*.12)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终结性成果。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教师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重视课后的拓展,引领学生在实验制作中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渐渐地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是科学课中重要的探究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以科学的态度来观察思考逐步提高动手能力。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方法:

分年级段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研究方法。

1、提出问题。

2、学会预测。

3、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4、观察、思考、实验、制作。

5、整理、汇总信息。

6、汇报交流结论。

研究思路:

1、选择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选择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问题,学生才会融入其中,从而进行研究。

2、体验探究过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

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实验,寻找所需要的资料,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3、学会猜想,制定假设研究目标。

科学探究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理论、经验、假设下进行地。

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提出的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知水平有差别,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猜想。

在教学中要注意,猜想不是凭空想象的、随意的,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作出猜想。

4、循序渐进制定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能通过观察、研究、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同时提出,对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可见,在小学科学的探究研究中,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并不是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才是最根本的,科学的研究计划的制定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富有价值和成效,重视科学探究环节中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科学课要重视的一个内容。

5、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制作或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探究动起来。

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上科学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6、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可以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优点,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小组成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与个性;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愿望和机会。

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好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体优势,这样,便可以促进小组中学生的相互弥补和协同发展。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本课题研究报告、问卷调查、科学小制作、小发明、论文集、教学录像等。

扩展阅读:

农村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4

《农村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河北清河城关校区陈继民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时代的车轮驶入21世纪时,教育直面着一场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

2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从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根据《决定》精神,本次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提出要有明确的可操作的能力培养要求,这些可操作的能力要求包括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

从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来看,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已迫在眉睫。

“探究学习”由于其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而成为当今最为推崇的学习方式之一。

从调整课程结构的方面来看,改变过去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而缺乏整合的状况,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是重要趋势,并明确指出小学以课程为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我国一些先进发达地区、城市的中小学在这一领域的探究起步较早一些,我们广西地区的中学已开始探究,但在小学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探究才刚刚开始,还处于探究性学习的初级阶段。

1.探讨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2.探讨在各年级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差异开展探究性学习3.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构建我校的校本课程

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

探究目的:

1.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对待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2.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开展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亲自参与探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促进学生通过探究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获取、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等。

探究的途径:

分析现状,明确探究目标。

针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以及自主探索。

5.波利亚说: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

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教学时,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6.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数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也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经历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

7.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中需要特别强烈。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新学习。

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8.主体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5、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

探究学习内容的重点就是解决学生认识障碍和思维障碍的问题。

其学习形式就是发现和探究问题,因此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则是进行一定的策略和技能训练。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1.创设学生感兴趣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想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动力源和助推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力求应用新颖独到的方法,调整认知策略,尽量让学生参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课堂中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吻合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我要学”愿望的驱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的预期效果才能达到。

例如:

教学拼音《ieüeer》这节课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拼音王国岛上一日游的情境,让学生“乘着”帆船一同到小岛上去。

到了岸上,出现椰子树,学生一看到椰子树就自然而准确地说出“ie”了。

利用魔术吸引学生注意,课件演示:

把“ie”前面的小“i”变成大“y”,学生就能很好的记住整体认读音节“ye”了,知道它和复韵母“ie”的不同,就在前面一个字母的变换。

再如:

教学口语交际课《有趣的叶子》,一开始我便创设情境,叶子王国使者的到来,他为大家带来了许多有趣的叶子,通过图文结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叶子的有趣,同时激发学生观察叶子的兴趣。

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宽松的、愉快地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欲望被很好的激发出来了。

2.重视合作交流,促进自立发展。

现代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舞台。

因此,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这点明

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

例如:

在教学拼音《ieüeer》时,教学ie的四声,由于前面的学习,学生充分积累了四声拼读的方法,所以我让他们在小组中做小老师互相听一听、考一考。

在游戏“摘苹果”中,我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摘苹果,上来摘苹果的学生一旦拼读有困难,就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帮忙,把音节读准确来。

教学《乌鸦喝水》时,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动手做做实验,每个小朋友都来当这只聪明的小乌鸦,轮流放石子,边做边仔细观察,等会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伙伴是怎么做的?

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从中形象理解词语“一个一个、渐渐”的含义。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及小组的合作学习,为每一个同学都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互相启发,共同进步,达到了教学课学习的目的和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3.不断扩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学科”,涉及人生、自然与社会等方面,这就要我们进一步开放学语文的空间。

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

例如:

在教学口语交际《有趣的游戏》,课前我让学生先到操场上玩一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也可以参与别人玩的自己不会玩的游戏,亲身感受游戏的丰富多样和有趣。

然后上课时他们不仅能完整的说游戏的过程还会说体会,课堂在充满乐趣的气氛中,达到了教学目的和超出了预计的教学效果。

再如上《四季》这节课时,我让他们走进大自然观察秋天的景物,画出心中最美的秋天,亲身感受美丽的季节。

再如:

我进行口语交际课《有趣的叶子》,目标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随处可见的各种各样的叶子,鼓励学生去发现叶子形状、颜色、长势等有趣之处,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乐于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并用几句话写下来。

4.激励评价,让学生乐探究。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评价。

如:

真聪明!

说得真好!

你懂得真不少!

你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你的想法很有价值!

你的思维真活跃,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你进步了!

等等。

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和面对失败的勇气,增强自信心。

总之,让探究学习走入课堂,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关键在于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自信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老师的教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做到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语文体验,最终胜利到达成功的彼岸,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

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得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课程成为动态的、发展的、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小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结果和效果。

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1.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爱因斯坦也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

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

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

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

“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

”有的说:

“语文要学些什么呀?

”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再如:

《“你们想错了”》一课,板书课题后,学生就发现这篇课文的课题与以往的课题不一样,课题上有引号,抓住他们的发现,问:

“请大家回忆,什么情况下,要使用引号?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

“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这样由学生的发现一步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

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

“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

”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

“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

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

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

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

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

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

”抓住人们大笑追问:

“人们为什么笑?

”“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

扁的吗?

”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

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

“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

”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

再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对狐狸有什么样的看法?

大部分学生认为狐狸很坏,有个别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善于动脑筋。

对不同的看法,教师应予肯定。

但指出,狐狸确实动了脑筋,但是它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这是不好的。

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完后,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现在有人提出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新修建圆明园,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乌鸦喝水》一课,学完后,问:

你还有其它办法让乌鸦喝到水吗?

学生通过日积月累,渐渐的会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

(二)教给学生自行探究问题的方法

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的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

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

(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

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

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

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问:

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

(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

如:

《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

说明什么?

(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

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

这“新知”可以是对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对别人不新,而对自己却是新的。

(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

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

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

如: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

教师出示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

①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

②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

推算的巨大损失③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

从画线部分可以体会到()①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②作者对侵略者的仇恨。

③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④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之情。

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

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个。

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

(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

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

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

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1)教态亲切,情绪饱满。

(2)多翘拇指,多表扬。

(3)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4)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

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论、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激发。

再如第十二册实践活动《搞一次环境调查》,学生通过调查周围的人群,对自己居住所在地的环境进行考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着撰写调查报告。

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1)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

(2)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