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习题.docx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习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习题
七年级上全册古文习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
(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尊君在不:
通假字,“不”通“否”,读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今异义,古义:
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今义:
指子女。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今异义,古义:
趁,乘,凭借。
今义:
因为。
④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今异义,古义:
诗文.今义:
文章的意思。
⑤太丘舍去:
古今异义,古义:
离开。
今义:
与“来”相对。
⑥相委而去:
古今异义,古义:
丢下,舍弃。
今义:
委托。
⑦下车引之:
古今异义,古义:
拉。
今义:
引导,牵引。
⑧元方入门不顾:
古今异义,古义:
回头看。
今义:
照顾。
⑨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今异义,古义:
约定。
今义:
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⑩陈太丘与友期行: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⑪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⑫友人惭:
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一词多义:
相:
①相委而去: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②相顾惊疑:
互相,交互。
日:
①日中不至:
太阳。
②寒雪日内集:
天。
时:
①元方时年七岁:
当时。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
若: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如。
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好像。
是: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表示肯定的判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
而:
①俄而雪骤:
与“俄”合用,不久,一会儿。
②相委而去:
连,表顺承。
3、判断文言句式:
①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省略句,省略介词。
②撒盐(于)空中差可拟:
省略句,省略介词。
③(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④(太丘)去后(友人)乃至: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⑤(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⑥白雪纷纷何所似:
倒装句,宾语前置:
白雪纷纷似所何。
⑦撒盐空中差可拟:
倒装句,状语后置,“空中撒盐差可拟。
”
⑧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可译为“……是……。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
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
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9、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三、课内简答题:
1、《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2、指出下列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
①即公大兄:
公大兄:
指谢太傅的大哥。
②尊君在不: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③待君久不至:
君:
您。
④君与家君:
君:
您。
家君: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氛围。
4、《咏雪》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答:
“柳絮”一喻好,因为它有意像,即既有物像又有意蕴;而“撒盐”一喻仅有物像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5、《陈太丘与友期》中请分别用一两个词语评价文中的人物:
陈太丘:
教子有方、做事有原则
友人:
暴躁易怒,知错能改。
元方:
聪明伶俐,知书识礼
6、《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说说你的看法。
答:
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7、如何理解“公大笑乐”这句话?
答:
表明谢太傅肯定了谢道韫的比喻,虽未作任何评价,但从他的“大笑乐”中可看出他十分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8、《咏雪》文章结尾为什么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
答:
烘托道韫的不凡,暗示太傅赞赏她的才气。
9、《咏雪》一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答:
从“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公欣然”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10、《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答: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11、《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答:
假如是我,我会接受他的歉意,并告诉友人,会将这歉意转达给自己的父亲,并告诉他要做个讲诚信,进礼仪的人。
12、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请写出一句与此相关的名言:
答:
做人要讲诚信,尊重他人。
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四、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A: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略
B:
《郭伋传》
郭伋始[当初,最初]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编次,排列]迎拜。
伋问:
“儿曹[孩子们]何自远来?
”对曰: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敬词]迎。
”伋辞[告别]谢之。
及[等到]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谓[告诉,对…说]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畏违信[失信]于诸儿,遂止[居住,栖息,停留]于野亭④,须[等待]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
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
地名。
③别驾从事:
部下官吏。
④野亭:
郊野外的亭子。
〖译文〗郭伋做并州牧时,到任不久巡行部属,到西河郡美稷县(故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北),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
郭伋问:
“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
”孩子们回答说:
“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
”郭伋辞让致谢。
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
“使君哪一天能回来?
”郭伋叫别驾从事(官名,类似于今天的随行秘书)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
巡视回来,比原定日期早一天。
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定时期才进城。
郭伋就是这样说到做到。
⒈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放弃等候离开了]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解析】A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
舍:
舍弃。
去:
离开。
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相委而去:
承接杂然而前陈者:
修饰
B.计日告之:
他们友人惭,下车引之:
代词,指元方。
C.遂止于野亭:
在骈死于槽枥之间:
在
D.其为人若此:
他安陵君其许寡人:
语气词
【解析】A表承接;表修饰。
B代词,他们;代词,指元方。
C都是在的意思。
D代词,他;祈使语气,一定。
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
翻译:
客人问陈元方:
“你爸爸在不在?
”回答说:
“我爸爸等您很久您都不到,已经离开了。
”
⒋文段理解。
⑴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
做人要讲信用。
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郭伋守信)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描写),乙文侧重叙述。
⑵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
答:
①要讲诚信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①不亦说乎:
通假字,“说”同“悦”,意思是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假字,“有”同“又”,意思是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③有朋自远方来:
古今异义,古义:
志同道合的人;今义:
彼此友好的人。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古今异义,古义:
优点;今义:
善良的人。
⑤可以为师矣:
古今异义,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
可能,许可。
⑥不亦君子乎:
古今异义,古义: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
对别人的尊称。
⑦学而不思则罔:
古今异义,古义:
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
蒙蔽,没有。
⑧思而不学则殆:
古今异义,古义:
有害;今义:
危险。
⑨吾日三省吾身:
古今异义,古义:
泛指多数,今义:
数词,三。
⑩饭疏食饮水:
古今异义,古义:
粗劣;今义:
疏通、疏散。
⑪饭疏食饮水:
古今异义,古义:
冷水;今义:
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⑫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今异义,古义:
普通人,男子汉;今义:
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⑬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⑭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⑮传不习乎:
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⑰饭疏食饮水:
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⑱择其善者而从之: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⑲温故而知新:
故:
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
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2、一词多义:
于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介词,在。
②于我如浮云:
介词,对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介词,在、给。
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介词,替。
②可以为师矣:
动词,成为,做。
而
①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表转折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表转折
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表承接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表承接
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
⑦曲肱而枕之:
表修饰
⑧不义而富且贵:
表承接
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承接
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表并列
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懂得。
③温故而知新:
得到。
乐
①不亦乐乎:
愉快,快乐。
②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以……为乐。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省略句,省略宾语。
“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句,省略动词“择”。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省略句,省略宾语。
人不知(之)而(之)不愠。
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倒装句,状语后置,于学志。
⑤贤哉,回也!
倒装句,谓语前置,回,贤哉!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翻译: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翻译: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翻译: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
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翻译: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
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2、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富贵浮云、箪食瓢饮
3.文章关于学习的态度的有哪些?
答: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文章关于学习的方法的有哪些?
答: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5.文章关于道德修养的有哪些?
答: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匹夫不可夺志也。
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参考:
围绕“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回答即可。
7.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参考:
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回答即可。
8.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参考:
围绕“选择他人长处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9.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参考:
围绕“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勤奋好学;谦虚诚恳;温故而知新,日积月累”回答即可。
(三)第16课《诫子书》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③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④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今异义,古义:
轻薄;今义:
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⑤意与日去:
古今异义,古义:
离开、消失;今义: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2、一词多义:
学
①夫学须静也:
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之
①学而时习之:
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
结构助词,的。
以
①静以修身: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连词,用来。
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名词,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3、判断文言句式:
①夫学须静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诫子书》一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
2、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
3、本文作者主要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
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答: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示例:
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5、《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志、学、才。
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修养是成才的保障。
6、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
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
B.贤于材人远矣万钟于我何加焉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解析】A通达;通过。
B介词,比;介词,对,对于。
C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D要;探求。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解析】A代词,他;表推测语气,大概。
B完成;靠近。
C最终;最终。
D成为;为了。
3.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A代词,书具;宾语前置标志。
B代词,他;代词,他。
C推辞;言辞。
D表顺承;表转折。
4.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泯然众人矣(常人)
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解析】B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D )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解析】例句是用。
A因为。
B来。
C认为。
D用。
6.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 )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解析】B作者只见过一次方仲永。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
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翻译: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8.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答: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9.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答:
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四)第20课《狼》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一狼径去:
古今异义,古义:
离开;今义:
到某—地方。
②少时:
古今异义,古义:
稍微;今义:
数量小。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今异义,古义:
多少;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
④止增笑耳:
古今异义,古义:
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
耳朵。
⑤屠自后断其股:
古今异义,古义:
大腿;今义:
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⑥盖以诱敌:
古今异义,古义:
原来是;今义:
遮蔽、覆盖。
⑦弛担持刀:
古今异义,古义:
卸下;今义:
放松、松弛。
⑧场主积薪其中:
古今异义,古义:
柴草;今义:
工资。
⑨屠暴起:
古今异义,古义:
突然;今义:
强大。
⑩狼不敢前: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上前。
⑪恐前后受其敌: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攻击。
⑫一狼洞其中: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打洞。
⑬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从隧道。
⑭其一犬坐于前: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⑮苫蔽成丘: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盖上。
⑯一屠晚归:
词类活用,动词作名词,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⑰一屠晚归: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⑱弛担持刀:
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卸下。
2、一词多义:
止:
①止有剩骨:
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