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试题最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9041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试题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马克思试题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马克思试题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马克思试题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马克思试题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试题最终版.docx

《马克思试题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试题最终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试题最终版.docx

马克思试题最终版

马克思试题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

1.从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A).

A.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A)。

A.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的发展

D.阶级斗争

2.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四)问答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2.下列对马克思主义根本属性表达准确的是(D)

A.科学性B.革命性

C.实践性D.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二)问答题

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三)分析题

材料1:

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

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

)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

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请回答:

(1)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对待自己的理论持有一种辩证的态度,他们主张理论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上述材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勇于根据实践的检验修正自己理论中的错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理论。

(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工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工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工夫。

我们要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我们要反对两种错误情倾向:

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和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以及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A)。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存在性B.结构性C.运动D.客观实在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观点表明(C)。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4.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A)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具有多样性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苟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表明(B)。

 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D.人的意识具有主观性

6.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A)。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7.承认运动的存在,却否认运动具有物质承担者,这是(D)。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

8.“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观点是说(B)。

 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C.实践无需认识指导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根据是: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对思维和存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五、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内容

 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2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是指(C)。

 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C.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D.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B)。

 A.世界作为一个过程,只有内部事物在时间空间上的交替,没有形态、结构、功能的更新.

 B.构成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世界本身也是一个过程.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世界是一个运动过程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事物的存在。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C)。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5.“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D)。

  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决定论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6.“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C)。

 A.机械决定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C.形式与内容辨证关系的原理D.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的原理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

 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10.矛盾的基本属性是(D)。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前进性和曲折性D.同一性和斗争性

11.“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

 A.割裂了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

 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D)。

 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C.矛盾斗争性决定的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3.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14.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B)。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同一性

15.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C)。

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发展变化是否剧烈

 C.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发展变化是否显著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B)。

 A.事物的前进性B.事物的量的增长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17.任何事物内部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否定方面是指(A)。

 A.事物发展的积极方面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C.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D.符合事物发展和人需要的方面

18.区分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主要是看其(C)。

 A.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B.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支持

 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D.在时间上是否是新近发生的

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C)。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C)。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D.矛盾的斗争原理

21.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C)。

 A.克服和抛弃B.全盘否定

 C.既克服又保留D.全盘肯定

22.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D)。

 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存在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2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三、简答题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主要范畴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四、分析题

1.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

谓其人日: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因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摘自《公子·公孙丑上》

问题:

这个成语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庄稼的生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们要想达到目的,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要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必须首先做好量变的积累工作。

否则,欲速则不达。

五、论述题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圆的时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经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圆的时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这表明事物(矛盾)具有两重性:

首先经济迅速发展是一件好事,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谓黄金发展期;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与原有的生产关系的矛盾容易激化,容易出乱子,潜伏着危机,可谓矛盾凸显期,从这个角度看,又是坏事。

这就是唯物辩证法所谓的矛盾的两重性。

 “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讲的是矛盾转化的条件性。

也就是说要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避免矛盾激化,必须努力工作,创造条件,具体一点说,就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解决好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问题,继续为生产力发展扫除障碍,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这一关键时期,我们既要看到形势发展有利的方面,又要看到面临的严重问题,解决好贫富分化过大的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腐败问题、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问题等等,这样才能保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2.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论述掌握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认为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这一原理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指导思想。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其中“中国特色”体现的是特殊性,即个性,它要求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充分重视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不能照搬书本和别国经验。

而“社会主义”体现的则是矛盾的普遍性,即社会主义的共性,它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原则,不能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按照共性与个性辨证统一关系原理的要求,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既要防止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割裂共性与个性辨证统一关系,只强调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忽视中国的特殊国情,或只强调中国国情特殊,而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都会遭致党的事业的失败.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A)。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不会发生作用D.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

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辨证法的观点D.可知论观点

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4.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D)

 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

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于实践D.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6.“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C)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0.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B)

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11.“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2.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C)

A.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B.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原则的界限

C.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D.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13.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B)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同意   B.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

C.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

14.16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

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

这说明(D)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正确性。

”这一判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6.哲学上的“价值”是指(B)

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

17.毛泽东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

”这段话强调的是(B)

A.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C.认识的任务在于运用客观规律解释世界

D.只要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成功的改造世界

18.真理客观性的含义是指(A)。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真理是自然规律

C.真理是社会规律D.真理是永恒的

19.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C)

A.各自独立、毫不相干的B.相互冲突、无法统一的

C.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D.合二而一、无法区分的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互相关系。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性:

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二者之间的区别: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四,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摘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材料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