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第12册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7369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第12册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第12册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第12册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第12册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第12册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第12册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第12册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第12册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第12册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第12册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

解比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解比例的内容,练习一的第4~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

(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

什么叫做解比例呢?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1.教学例2。

出示例2:

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再回答: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

3x=8×15。

“这变成了什么?

”(方程。

教师说明: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

”,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

(在3x前加上:

解:

“怎样解这个方程?

”(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作一个因数,因为一个因=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

)教师板书:

教师: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2.教学例3。

出示例3:

解比例9/X=4.5/0.8

提问:

“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

”(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

4.5x=9×0.8

“这个方程你们会解吗?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

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

”(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4.做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4~9题。

1.做第4题的第(6)题时,要提醒学生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做。

做完后,选一、二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求解的。

2.第5题,可指名学生读题,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可以用什么知识解答。

再选几名代表出答。

之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3.独立完成第6、7题。

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9*题和思考题

做第8“题的第

(1)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现在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内项,这样就能推出比例式了。

如果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也可以推出比例式。

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

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

如果把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3:

8=15:

4040:

15=8:

3

3:

15=8:

4040:

8=15:

3

如果把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15:

3=40:

88:

40=3:

15

15:

40=3:

88:

3=40:

15

可能有的学生写比例式时是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规律性。

学生做完后,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全所有的比例式。

3.比例尺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的例4~例6,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课

教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

(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

可能吗?

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

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

出示例4:

让学生读题。

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

”(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

实际距离也知道吗?

各是多少?

”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厘米:

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

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

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

为什么?

”(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

”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

”,板书成如下形式: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

1000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

然后说明:

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

(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

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如1O厘米:

1O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

1:

100=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

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

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l”。

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

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5。

出示例5: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

因为=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

”板书:

15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

”(用x表示。

)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

”(应用厘米。

)板书:

解:

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

写成什么形式?

”(写成分数形式。

)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15=1

x6000000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应该怎么办?

”板书:

90000000厘米=90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

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2)巩固练习。

做第7页上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

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3)教学例6。

出示例6: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

(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

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

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

(板书:

解:

设长应画x厘米。

)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

怎么办?

比例尺是多少?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

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

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

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

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

设宽应画y厘米。

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

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练习

1、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比例尺?

为什么?

2、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并订正。

3、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3题。

第3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子表示的意思。

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

)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

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