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72729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国际贸易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国际贸易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国际贸易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国际贸易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ppt

《国际贸易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ppt(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ppt

国际贸易,第六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本章关键术语】,1.产业内贸易2.产业间贸易3.水平型产业内贸易4.垂直型产业内贸易5.差异产品6.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7.新张伯伦模型8.兰卡斯特模型9.相互倾销10.重叠需求,第六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当代国际贸易的变化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H-O模型无法解释,放宽H-O模型的假定,产生了新贸易理论,6.1产业内贸易概述,6.1.1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之不同,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Trade)。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

是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比较,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本国(资本充裕),外国(劳动充裕),制成品,粮食,产业间贸易制成品与粮食,产业内贸易制成品与制成品,6.1.2产业内贸易的分类,一、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根据贸易是发生在不同生产阶段之间还是发生在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不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二、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劳埃德分类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例如水泥、黄沙和砖瓦等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例如香港和新加坡(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贸易如金融部门,2.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

如质量性能差别、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

如中国国产的红旗牌轿车与丰田、大众、沃尔沃、雷诺牌轿车是不完全一样的同是碳酸饮料因不同厂家生产的品牌不同也被认为是差异产品。

可可可乐,百事可乐,差异产品又可分为垂直差异产品和水平差异产品。

垂直差异产品是指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异的产品。

水平差异产品是指有着同样质量,但其特色或特质不同的产品。

比如,不同质量的同一品牌的电视机即为垂直差异产品,同样质量的电视机在款式和外观色彩上的不同即为水平差异产品。

实际上,差异产品往往既表现出垂直差异的特点,又表现出水平差异的性质。

这种差异产品的区分对运用模型进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非常重要,三、通过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和通过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是根据贸易中不同的市场途径来划分通过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是通常意义上的产业内贸易,这种贸易是指在没有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条件下的,通过外部市场在各个独立的企业间进行的产业内贸易。

A.南北贸易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B.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反映得使生产要素禀赋程度相似,生产结构也相应比较接近的产品渐进性的产业内贸易。

通过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是由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在跨国公司内部的开展,形成了公司内产业内贸易所导致的。

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市场进行产业内贸易有许多优势:

(1)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使得其在系列产品和异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更具有垄断优势。

这种垄断优势有利于形成更多的品牌,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最终导致要素构成相似的产品在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

(2)跨国公司使外部市场内部化,就使得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更容易实现库存控制和交易成本的降低;(3)通过产业内贸易更有利于实现垂直一体化的规模经济;(4)由于接受跨国公司投资的东道国在生产和成本方面对跨国公司吸引中的区位优势,使得跨国公司能更好地利用世界各个区位在生产要素方面的特定优势,按其全球经营战略安排最佳生产点,使要素构成相异的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一体化进一步发展。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表现出的特点:

(1)一般来说,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及子公司之间距离越近,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量就越大,反之就小

(2)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商品主要是中间产品,即中间产品占了很大比重;(3)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有的是为了规避和减轻关税、所得税等税负而进行的,为此,在贸易过程中实行调拨价格或者叫做转移定价。

这种价格可能远远低于、也可能远远高于世界市场价格;(4)研发密集型产品通过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高,一般占其总贸易的50%以上。

6.1.3产业内贸易的测定,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TradeIndex)同类产品是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三位数来划分。

详见P.107851.02.07代表胶底的沙滩鞋。

一个项目的位数越高,我们就能够更准确地界定它所包括的相似商品集合。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Bi=1.0|(XiMi)|/(XiMi)(0B1),式中,Bi是反映产业内贸易的指标,称为i产业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某种产业产品的出口量,Mi为某种产业产品的进口量。

当Xi=Mi时,Bi=1,说明某种产业部门产品的进口和出口的流量相等,贸易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

当Xi=0,Mi0,或者Xi0,Mi=0时,Bi=0,说明该产业产品的贸易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

通常情况下,0Bi1。

故二者间关系:

产业间贸易指数=1产业内贸易指数。

影响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因素,1.与某种产业部门的产品特性有关,因为有些产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难以发生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2.与该产业部门的成熟程度有关,高度发达成熟的产业部门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幼稚工业部门就难以发生产业内贸易;3.与产业部门的划分有关,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细致,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就比较小,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很粗略,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比较大。

6.1.4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间相距较近,则产业贸易的比重较大。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

6.1.5产业内贸易理论特征,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产业内贸易理论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效果的评价。

2.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3.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4.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表5-1国际贸易的传统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比较,6.2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出现,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从而对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提出了挑战。

通过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作些调整,将产品特性或差异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就使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具有了广泛的解释力,也成为了对产业内贸易的一种理论解释。

为区别于前述的要素禀赋理论,我们称之为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New-HeckscherOhlinModel)或新要素比例学说。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本假定,由法尔维(Falvey)等人建立的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仍然可称为222形式的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两种产品的情况。

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是:

5个假定,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本假定,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2.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在两个国家中是同质的,并且假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业间自由流动,但资本是一种特定化的要素;3.两个国家都存在两个产业,其中一个是生产无差异产品的农业产业,提供小麦产品;另外一个是生产差异产品的制成品产业,提供布产品。

假定布产品的差异性体现在布的质量上,即布这种产品是垂直差异产品。

4.在生产不同质量的布产品中,生产质量越高的产品相应所需要的每单位劳动的资本数量也越高。

由此可知,的含义表示了生产质量为的单位布产品需要一个单位的劳动和单位的资本。

5.对不同质量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任何质量的布产品来讲,价格等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即,P1()=C1()=W1R1P2()=C2()=W2R2,在上面的两式中,字母下表的1、2表示两个不同的国家,W表示劳动力的工资报酬,R表示特定资本的报酬。

假定W1W2,同时有R1R2。

通过此假定可以推导出R1/W1R2/W2,根据相对要素密集度的价格定义,意味着相对于国家2,国家1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相对于国家1,国家2则是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

依照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国家1为降低生产成本,必然大量生产较少使用劳动而更多使用资本的高质量布产品。

国家2则正好相反,生产出较少使用资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小麦和低质量的布产品。

由于布的质量是连续的,因此,总有一种质量为的布,其单位成本在两国都相同。

因此,在质量下,有如下等式:

W1R1=W2R2,=,推导出,P.113,这样,可将两国生产任何其它质量布的单位成本相对于这一边际质量商品成本差别写成:

C2()C1()=W2R2(W1R1),=(W2W1)(R2R1),=(W2W1),=,=,(),P.113,分析:

P.113,国家1在生产质量为的布时,只有当该品种产品的单位成本低于国家2,即C1()0时,才会有比较优势。

由于我们假定国家1和国家2相比,资本是相对丰裕、而劳动相对稀缺的状况,则意味着W1W2,要使()0,只有当时才能成立。

由此分析可知,国家1生产的布产品要想相对于国家2有成本优势或者是比较优势,其必须生产质量优于边际质量/的所有布的品种。

分析,或者说,对于资本相对便宜的国家1,在生产质量高于的布产品品种具有比较优势,而在生产质量低于的布产品品种具有比较劣势。

同理可得,对于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2来说,在生产质量低于的布产品品种具有比较优势,而在生产质量高于的布产品品种具有比较劣势。

P.114图61国家生产垂直差别产品的比较优势,P()或C(),O,C1(),C2(),W1,在生产O之间质量的布产品上,国家2的成本小于国家1的成本,具有比较优势;在生产以上质量的布产品上,国家1的成本小于国家2的成本,具有比较优势。

W2,结论:

在贸易开放的条件下,两国各自都有对质量高于的布产品和质量低于的布产品的需求使两国间发生产业内的贸易。

由此形成的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格局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会生产并出口较密集使用资本要素的高质量的布产品,而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会生产和出口较密集使用劳动要素的小麦以及不太密集使用资本的较低质量的布产品。

6.3新张伯伦模型,20世纪70、8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NewTradeTheory)。

该贸易理论认为除了资源差异外,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起因和贸易利益来源的又一独立决定要素。

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