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5504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27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高峰中学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2011年9月4日第一周星期日

课题

11.1宇宙和微观世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初步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初步了解纳米学科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在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探究物质微观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物理模型方法

3.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及宇宙的历程、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认识客观世界的组成,认识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微观模型和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

建立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微观模型,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情境导入

宇宙浩瀚无边,我们可以借助天文望远镜去探索其无边的秘密;微观世界很小,我们可以借助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去研究它。

看视屏思考宇宙究竟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你心中的宇宙。

(见教师教学用书视屏资源1“神奇的物质世界”)

回忆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观察图课本中11.1-111.1-2,思考并回答问题。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引导学生说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地球表面有哪些物质。

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

总结:

人类观察到的宇宙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之一,银河系非常巨大,一束光需要十万年才能穿越,太阳不过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个,太阳周围有八大行星,地球在它的第三轨道上绕太阳转动。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中。

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只局限于能够观察到的区域,我国“神舟”号飞船的六次成功飞行。

多名宇航员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并完成多项太空实验。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引言:

宇宙是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提出问题:

(1)组成物质的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

(2)这个微粒能否继续再分?

举例:

将一支粉笔一直1/2的分下去,颗粒越来越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糖块放入一杯水中,一会儿不见了,为什么?

水变了吗?

总结:

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组成的,它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这个微粒叫分子。

分子很小,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用肉眼不能看到。

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还有更精细化的结构-----夸克。

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的相似。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结构模型

引言:

既然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为什么又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呢?

你能对它们做出解释吗?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物理性质相同吗?

(放映教师教学用书视屏资源2“物质的微观世界”)

总结:

(1)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分子虽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

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

就像学生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

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

好比学生在操场上玩,他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四处奔跑,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根据上面学习的知识谈谈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殊处。

4、纳米技术:

谈谈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

(1)中国古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4)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5)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多次成功飞行。

多名宇航员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观察:

11.1-3思考、分析

 

思考、讨论

 

学生了解

并阅读图:

11.1-7、11.1-8

 

阅读课本第6页1、2、3、4

自然段,设计表格归纳三态的特点。

 

根据视屏资料及课本和图11.1-6理解、记忆不同状态下分子的运动情况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的特殊之处

阅读课本P7科学世界

小结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宇宙和微观世界

1、动手动脑学物理

银河系很大,因此用光年的长度单位表示最方便.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光速c=3×108m/s.1光年=3×108m/s×365×24×3600s=9.64×1015m.

2、练习巩固:

(1)宇宙是由____组成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_____组成的。

(2)物质由______组成,_______又由原子组成。

(3)原子结构与______十分相似,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_______和_____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_______和______组成的;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叫____________。

(4)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_____,是因为分子的距离______,分子间的作用力_____。

(5)“采用纳米技术制成的纳米机器人小得像跳蚤一样”“离太阳最近的恒星距我们约4.3光年”,这里的“纳米”和“光年”都是______单位。

(6)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粒子B、分子一定由多个原子组成

C、组成物质的分子数非常多D、人们当前认识到分子是最小的粒子

(7)下列物体的尺度由小到大排列的是()

A、夸克、原子核、质子、原子B、质子、原子核、原子、夸克

C、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D、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8)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的是()

A、阳光下,看到室内灰尘飞扬B、舞台“白雾”流动

C、河水流动D、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热水中,不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

3、课后作业:

练习册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有性质的最小粒子

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宏观状态

微观状态

分子的间距

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体

液体

气体

四、原子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五、纳米及纳米技术

高峰中学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2011年9月6日第一周星期二

课题

11.2质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会进行换算;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性质,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天平的使用操作的兴趣,在使用操作天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托盘天平(含砝码),多媒体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情境导入

引言: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宇宙和微观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身边的物体

教师出示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

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

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

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冰块和桶里的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

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结论:

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问题

(1)一把铁锤和一只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两者有什么不同?

(2)一张课桌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种物质构成的,两者有什么不同?

教师:

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分类

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

(1)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

(2)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3)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学生思考问题

 

   

一、质量的概念

1、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演示:

(1)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

(2)用铁锤把铁钉敲弯。

问题:

(1)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

(2)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

(3)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月亮上,或带到更远的太空,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结论: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

kg。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g1mg=10-3g=10-6kg1t=103kg

二、质量的测量

你想知道杨利伟所穿的太空服的质量吗?

你有办法测出来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呢?

(介绍各种测量质量的工具)

1、天平的测量原理:

见课本第9页第四自然段。

(教师出示托盘天平)

2、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①平衡螺母:

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②指针和分度盘:

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③标尺、游码、砝码:

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

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砝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

用天平测量一物体的质量。

[投影]天平的调节和使用(36字)

底座水平、游码拨零、横梁调平、左物右码、加码从大、切勿手拿、大否小定、游码补平、求和为秤.

 

思考:

如果物体和砝码放反了,还能称出物体的质量吗?

不法商贩是如何行骗的?

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3、记住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学生观察实验

 

学生讨论、交流:

冰熔化成水,只是冰的状态变化了;铁钉敲弯了,只是铁钉的形状改变了;铁钉由教室里带到月亮上,或带到更远的太空,只是铁钉的位置变化了,在这几种的变化现象中,物质没有从物体中转移出,也没有发生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现象,因此,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观察桌上托盘天平的构造,思考各部分的作用

 

归纳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生学习天平使用方法后,测量身边物体,了解身边物体的质量

思考讨论问题

 

理解、记忆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小结

学生谈谈对天平和质量的认识

1、动手动脑学物理:

总结台秤和天平的区别和联系

2、练习巩固:

(1)给下列物体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45_________;一只鸡的质量约为2000_________;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2.5X106_________;一枚硬币的质量约为10_________。

(2)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质量比在地球上时小   B、一块冰化成水后质量变小了

C、一块铁块烧红后质量变大了       D、一个铁球制成铁饼后质量不变

(3)你能熟练地使用天平吗?

请把下列过程补充完整,

①把天平放在_________,游码拨到标尺_________端的_________处;

②调节横梁右端的_________,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_________,则_________平衡;

③称量时,被测物体放到___盘,用____取砝码,砝码放在____盘,应按______选择适当砝码;

④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等于____________;

⑤注意事项:

________和_______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中;不能超过天平的_________;不能用手接触_________。

(4)关于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已调好的天平移到另一处使用,不需要重新调节

B、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一定要等到指针完全静止下来

C、从砝码盒中提取砝码时,必须使用镊子夹取D、天平横梁平衡后,托盘可以互换

3、课后练习:

练习册

板书

设计

高峰中学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2011年9月8日第一周星期四

课题

天平的使用

课型

实验技能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用天平称量物质(固、液)的质量,使学生对能熟练运用天平,同时理解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热爱实验,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作用天平时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法

实习法

教学准备

天平、盐水、烧杯、石块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复习导入

提问:

1.质量的概念;

   2.天平的使用方法

   3.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回忆、思考

举手回答

进行新课

布置实验任务,提出实验要求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及时解决学生实验操作时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的提问

进行实验,不清楚的地方提问

小结

总结本次实验的得失

作业

设计一个实验,用天平称出一捆铜丝的质量

板书

设计

天平的使用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操作要求:

称出石块和盐水的质量

高峰中学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2011年9月15日第二周星期四

课题

11.3密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2.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天平(含砝码)、金属块(圆柱体)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情境导入

出示:

两个不透明、相同的瓶子内分别装满了水和浓盐水,且瓶子是密封的,你有什么办法分辨出那瓶是水,那瓶是浓盐水吗?

学生思考、交流、谈谈自己的方法

(用测量的方法加以说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从上例可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那么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带着疑问猜想,进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主要是天平的使用方法。

质量/g

体积/cm3

铝块1

铁块

铜块

铝块2

铝块3

分组讨论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2)不同种物质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二、引入密度的概念

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ρ=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单位:

3、单位:

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g/c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它们之间的关系:

1g/cm3=1000kg/m3

 

问题:

铁钉与铁锤,一杯水与一滴水的密度有什么关系?

强调: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忽略状态及温度的影响)有关,无论该物质的质量大小体积多少,它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

4、引导学生阅读第15页密度表,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

(1)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之一,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大小的密度,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其中铝和大理石、冰和蜡、煤油和酒精的密度值相等。

对于这些物质,如果只知道密度的值,不能立即判断是哪种物质。

(2)氢的密度最小,仅是水的密度的十万分之九,是空气密度的百分之一。

节日的彩色气球都充以氢气,使其能在空气的浮力作用下升空。

(3)如果物质的密度用g/cm3做单位,要比用kg/m3,做单位小1000倍。

所以在实际换算对如果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值用g/cm3做单位,就要去掉103,只保留前面的数字;气体的密度用g/cm3做单位时,就要在前面乘上10-3。

例如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用g/cm3做单位时就应写成1.29×10-3g/cm3。

三、密度知识的应用。

结合课本第16页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1、如何求出碑心石的质量?

2、给一卷细铜线,怎样做能方便地知道它的长度?

3、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质量为_______kg,其体积约为______m3。

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根据,其他同学分析猜想的合理性。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分别测出同体积不同物质的(铝、铁、铜块)的质量,

再测量同物质不同体积的铝1、铝2、铝3的质量,设计表格并记录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与教师共同引入密度的概念。

体会密度与电阻这两个

物理量的相同点

体会1g/cm3与1kg/m3

的大小关系。

 

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阅读密度表并归纳规律性的知识。

得出以下结论:

1、通常情况下,固体的密度最大,液体其次(水银除外),气体最小。

2、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最大,它比常见的金属铜和铁的密度还大。

3、海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纯水的密度为1.0×103kg/m3,通常可认为普通水的密度也是这么大。

冰的密度为0.9×103kg/m3。

(同种物质的状态不同其密度不同)

思考、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

如果你是密度,你将如何向别人介绍你。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完成下列练习:

(1)、一杯水,喝掉一半,剩下的一半杯水的密度是否发生变化?

为什么?

(2)、一实心金属球的质量为5.4kg,体积为2dm3,则金属球的密度为______kg/m3。

(3)、质量相等、体积相同的铜球、铁球、铝球各一个(ρ铜›ρ铁›ρ铝),则一定为空心的球是_____,不能肯定是实心还是空心的球是_______,空心部分体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

(4)、将注射器的出气口封住,使注射器内的气体不能跑出,现将活塞向里压,则这时被封气体的质量______,体积_______,气体的密度_________(选填:

变大、变小、不变)。

(5)、已知冰的密度为0.9×103kg/m3,一块体积为80cm3的冰全部熔化成水后,水的质量是g,水的体积是____________cm3。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量大的物体,其体积一定大。

B、体积大的物体,其材料的密度一定小。

C、不同种材料制成的体积不同的物体,质量大的密度也一定大。

D、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实心物体,体积越大,质量一定越大。

(7)、如图所示为盐水,水和汽油三种物质的m

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由图可知:

A、A为盐水,B为水,C为汽油

B、A为汽油,B为水,C为盐水

C、A为水,B为盐水,C为汽油

D、A为盐水,B为汽油,C为水

3、课后练习:

练习册

物理意义:

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

概念:

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密度

公式:

单位:

1g/cm3=1000kg/m3

高峰中学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2011年9月19日第三周星期一

课题

11.4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认识并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点

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天平、量筒、水、石块等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情境导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

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引入量筒)

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利用公式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

(1)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2)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

 

 

课  

一、量筒的使用:

(一)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8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

结合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二)使用方法:

(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

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

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

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

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

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

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

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