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型专练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5010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型专练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专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型专练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专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型专练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专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型专练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专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型专练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型专练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高考专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型专练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型专练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专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型专练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高考专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型专练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历史复习

1.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解析】从题干“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分析,李立三认为城市是开展革命斗争的中心,反对在农村中开展革命斗争,因此,应选D项。

【答案】D

2.中共中央驻地曾有多次转移,某同学探究这一专题时得出了以下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A.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

C.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

D.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

【答案】C

3.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写道:

“这一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此语评论的是()

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北伐战争虽然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失败,故A项与材料“激动人心”不符,故A项错误;红军长征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胜利,其形成的长征精神至今为人们钦佩,故B项正确;辽沈战役、渡江战役与题中的“远征”不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4.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

此战役应是()

A.平型关战役B.淞沪会战C.台儿庄战役D.武汉会战

【解析】从题干中“国共合作”“战役上配合”“民族团结精神”信息,可以判断其为平型关战役,故A项正确;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是国民政府领导的重大军事行动,中共没有与其在“战役上配合”,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A

5.某同学收集整理了如右图所示的一些资料。

如果这些资料要成为一篇论文的主干内容,在下列可选的关键词中,最能恰当概括的一个应当是()

A.国共合作B.国际同盟

C.民族主义D.“总体战”

【解析】这三次抗战都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维护中国的民族独立,故C项正确。

【答案】C

6.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的纪念讲话,认为“历史的任务要求国民党恢复辛亥及北伐的精神,来完成辛亥革命以来未竟的事业!

”国民党当时正在进行的“未竟的事业”是指()

A.反对帝国主义和侵略主义B.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

C.打倒军阀实现耕者有其田D.创建民国的民权主义

【答案】A

7.“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周。

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

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

”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

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答案】B

8.蒋介石日记:

“正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而彼要求编其28师之兵数。

”这则日记可能写于()

A.国民革命时期B.西安事变时期

C.重庆谈判时期D.北平会谈时期

【解析】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还未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且中国共产党尚未有属于自己的军队,故A项错误;西安事变时期蒋介石未与毛泽东谈话,故B项错误;据材料“正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和“而彼要求编其28师之兵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应为重庆谈判时期,故C项正确;北平会谈时期不可能出现“彼要求编其28师之兵数”,故D项错误。

【答案】C

9.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重新秘密印发反共的《剿匪手本》,阎锡山出兵攻打山西上党地区的人民军队。

这表明()

A.重庆谈判没有积极意义

B.“冷战”激化国内矛盾

C.国民党以战争促进谈判

D.和平建国举步维艰

【解析】材料显示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显示了共产党倡导的和平建国举步维艰,故D项正确。

【答案】D

10.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

“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

”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解析】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故D项正确。

【答案】D

11.如图是1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其中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B.重庆谈判确立了实现和平建国的方针

C.重庆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D.全面内战爆发后,和平民主呼声高涨

【答案】C

12.2017年,在“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之际,阳泉市收藏家张贵银发现了一日军侵华力证——《支那事变战迹の刊》。

此书于74年前由日本陆军新闻班监修,记录了“七七事变”后一年期间,日军侵略中国的全过程。

能够在此书中佐证日本侵略行径的是()

①淞沪会战②南京大屠杀③九一八事变④潘家峪惨案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七七事变’后一年期间”,也就是1937年7月到1938年7月,符合此时间段的是①②,故选C。

③发生在1931年,④发生在1941年,排除含有③④的选项A、B、D。

【答案】C

13.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答案】D

14.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媒体大多采用临时增刊的形式,大量报道日本从满洲事变到全面侵华的照片。

下列报道与史实不符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日本近代发动的侵华战争是对中国的掠夺,期间日军对我国和平居民进行了大肆屠杀,而C项所反映的救民于水火纯属一派胡言,严重脱离事实。

【答案】C

15.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

“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A.平津战役B.淞沪会战

C.渡江战役D.百团大战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从材料描绘地点“晋西、东海海岸、黄河畔、长城边”可以判断是在华北地带,百团大战发生地点是在华北。

【答案】D

16.杨奎松在《实事求是地总结抗战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说:

“抗战之伟大,原本在于近百年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倍受列强欺凌侵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举国一致奋起抵抗的一天……”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获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C.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D.抗战期间各派别彻底放弃前嫌

【答案】B

17.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

“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此事件()

A.促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消除了国内矛盾冲突

C.确立和平民主建国方针D.促成新中国的成立

【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国命运”“结束一党专政”“毛泽东”,可以推断此事件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发生的重庆谈判,通过国共两党的谈判,确立和平民主建国方针,故选C。

A项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重庆谈判为消除国内矛盾冲突,排除B;新中国成立是在解放战争后,排除D。

【答案】C

18.下图漫画《春天到,河冰解》是华君武先生于1949年所作。

图中河冰解冻,河上漂浮着七零八落的几块冰块。

冰块上的是当时几个残存的国民党军政要人:

蒋介石、李宗仁等。

漫画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国民大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答案】C

19.下图是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某场战役中,胶东解放区的一支民工小车队踊跃运粮运弹药支前的影片剧照。

战役胜利后,在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指引下,这支民工小车队参加了水手连,配合着解放军攻克了南京。

据此判断这场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挺进大别山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

根据材料中“胶东解放区”信息可以判断出这个战役的区域,“战役胜利后,在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指引下……配合着解放军攻克了南京”等可以判断出这场战役的大概时间,两个信息结合,这个战役是指淮海战役,本题选B项。

【答案】B

20.《解放日报》提到“在举行了这种诉苦大会的地方,成千成万的俘虏兵打开了眼睛,他们立即就觉悟到一系列的问题,立即就自动要求加入我军,与蒋介石和帝国主义者拼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诉苦会能够俘虏大量士兵

B.诉苦会是反对蒋介石和帝国主义的唯一途径

C.诉苦会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D.诉苦会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由题干中的《解放日报》、与蒋介石拼命等信息可知是解放战争,故选D。

诉苦会能使俘虏觉悟,A项说法错误;B项错在“唯一”;C项错在“抗日战争”。

【答案】D

21.“中国的革命正是以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

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

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C.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C

22.2017年7月5日,南京召开抗战80周年座谈会,在座谈会期间,南京学术网上创办一个与南京历史相关的网页。

请你阅读下列有关图片的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

A.图1: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图2: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图3:

中华民国的建立,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D.图4:

渡江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答案】C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

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

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外争独立,内争民主。

——范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

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

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

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

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

……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

(2)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主题作了怎样的努力?

(3)这一努力呈现怎样的特点?

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问,结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回答。

(2)问,结合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回答。

第(3)问,从三个阶级探索真理的内容、依靠的革命力量、结果方面回答。

【答案】

(1)主题:

外争独立,内争民主,反帝反封建。

(2)努力:

①19世纪中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②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

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3)特点:

①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②各阶级各阶层结成统一战线。

③中外反动势力强大,革命呈现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

启示:

只有中共领导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实践证明,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确立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

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

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

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

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提出这一主要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写出其中字母A、B、C、D代表的历史含义。

重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革命性质

A

洪秀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辛亥革命

B

C

五四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

D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出毛泽东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向了什么道路?

(4)你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独立与民主,反帝反封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A.太平天国运动B.孙中山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彻底地反帝反封建斗争

(3)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启示:

中国人民为了争取独立民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人民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

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2年,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签订反对德、意、日侵略的《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012年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讲话称: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是战胜国做出的裁决”,重申“侵略定义未定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

——摘编自《中日关系大事记》

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任选其中两个角度,说明2015年中国政府高调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现实意义。

(25分)

【答案】示例:

角度一:

日本侵略。

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说明此活动的意义可以让国人牢记国耻,振兴中华,启迪世人尊重人权、尊重人的生命,实现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价值追求。

角度二:

民族团结。

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说明举办此活动的意义可以启迪国人认识中华民族团结是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的根本保证。

角度三:

国际合作。

美、英、中等国家签订《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说明此活动的意义在于加强国家对话、协商、合作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基本途径。

角度四:

否定历史。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歪曲历史事实、妄称“侵略定义未定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

说明此活动的意义在于告诫世人警惕日本右翼势力对世界和平的威胁,避免悲剧重演。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

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

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

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

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材料二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

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

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

“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

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

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

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

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

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

《揭秘:

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1)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13分)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14分)

【答案】

(1)背景:

①明治维新后,对外殖民扩张是日本既定方针;②岛国日本发展遭遇瓶颈,国内矛盾日益激化;③日本逐渐占领中国东北,借助该地区优越的资源条件以战养战;④镇压中国抗日力量,同化当地居民,实现永久占领和独霸中国东北。

(2)特点:

①蓄谋已久;②计划、组织周密;③伴随侵华战争日益推进;④殖民统治、军事占领与经济掠夺相结合。

原因:

①中国人民对日本移民侵略的坚决抗击和抵制;②在华日本移民生活的日益不适与管理失控;③日本侵华战争逐渐走向失败,使日本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