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2530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说课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说课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说课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说课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课稿1.docx

《说课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稿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课稿1.docx

说课稿1

《游戏公平吗》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游戏公平吗》第一课时。

教材首先呈现了一个转盘游戏,通过实验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初步体会公平的含义。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七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不确定事件,初步体会了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意义,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在“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在丰富的实际问题中认识到概率是刻画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本单元是上学期知识的延续,而本节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和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

并初步体会了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这为本节课了解这三类事件的可能性大小以及表示方法提供了认知基础。

从学生的学习动机与需要上看,初一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有探究新事物的欲望和好奇心,这为新课的学习提供了情感保障。

3、教学目标: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认识,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

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本课内容从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在教学中,应注意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使学生体会概率对作出决策的重要作用;同时应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为此,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

②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③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初步建立随机观念;

④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经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

②采用小组合作与独立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态度。

4、重点、难点

(1)重点:

①经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

②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及游戏的公平性。

(2)难点:

通过做试验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指出: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所以,本节课我采取了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活动为核心,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与自主探索为主,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加深体验。

另外,还采用了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

2、学法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

“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

”所以,本节课学生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与独立探索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既调动了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到合作的重要和团队精神力量,增强了集体意识。

3、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流。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将教材中的两个游戏——转盘游戏和掷骰子游戏利用FLASH动画呈现,加大了实验的随机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这两个动画效果也为本节课知识结论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动画效果制作的转盘游戏避免了手工制作的转盘可操作性差影响结论的得出,而动画效果的掷骰子游戏大大增加了实验的次数,使得实验结果更接近于理论上的概率,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在数轴上表示“朝上的数字是6”和“朝上的数字不是6”发生的可能性。

三、说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反思”的模式进行教学。

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

激趣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先这样问同学们:

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转盘之类的游戏吗?

有谁参与过吗?

然后又提议:

我们这节课就来做一个转盘游戏好吗?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紧接着,又说:

“同学们可根据我给大家介绍的游戏规则,可以自己或合作思考:

这个游戏公平吗?

”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环节:

参与实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由学生亲自参与转盘游戏和掷骰子游戏两部分组成。

在每个游戏活动过程中,都让学生经历“先猜测----再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最后分析试验结果”的数学模型,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1、通过转盘游戏,感受“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利用FLASH动画呈现:

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转盘A和转盘B。

每个转盘都被分成6个相等的扇形,都写有1~6六个数字,只是顺序不同。

转盘A上是1、2、3、4、5、6;转盘B上是1、3、5、2、4、6。

用这两个转盘做下面的游戏:

(1)甲自由转动转盘A一次,同时乙自由转动转盘B一次;

(2)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几就顺时针走几格,得到一个数字(如图4-1),在转盘A中,如果指针指向3,就按顺时针方向走3格,得到数字6);

(3)如果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就得1分,否则不得分;

(4)转动10次转盘,记录每次得分的结果,得分高的人为胜者.

学生理解了游戏规则后,先猜测一下,游戏公平吗?

再动手实验。

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分甲乙两组,共同完成十次转盘游戏。

设计意图:

这样,学生由猜测到动手实验,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培养动脑、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

同时,实验得到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该转盘游戏是一个不公平的游戏。

接下来师生共同列表分析每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从而再一次验证了该游戏不公平。

这时,又趁热打铁,出示课本议一议中的问题:

(1)对于转盘A,“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这个事件是必然的、不可能的还是不确定的?

“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奇数”呢?

(2)对于转盘B,“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这个事件是必然的、不可能的还是不确定的?

“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奇数”呢?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吗?

不可能事件呢?

通过上面列表分析的每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学生很容易得到问题

(1)、

(2)的答案,再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也不难得到问题(3)的答案。

最终得出结论:

①必然事件性的可能性用100%即1来表示。

②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0来表示。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2、通过掷骰子游戏,感受“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甲、乙两人不要变换,接着来做第二个游戏:

每组都有一个均匀的小立方体,立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5,6。

任意掷出小立方体后,若朝上的数字是6,则甲获胜;若朝上的数字不是6,则乙获胜。

甲、乙两人轮流共做10次,看看胜负如何?

此游戏的完成和转盘游戏一样,先让学生猜测游戏是否公平?

再利用FLASH动画和骰子实物分组动手操作,验证此游戏也是一个不公平的游戏。

再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刚才游戏中“朝上的数字是6”和“朝上的数字不是6”是什么事件?

(2)尽管同属于不确定事件,但它们的可能性大小一样吗?

谁的可能性大?

(3)那么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怎样来表示呢?

这时,问题

(1)、

(2)对学生来说,已经很简单了,对于问题(3),学生不难由上面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0得到结论:

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于0小于1.

3、由转盘游戏和掷骰子游戏总结你认为怎样的游戏才算对双方公平?

体会游戏对双方公平的含义。

第三环节:

巩固内化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和本节课的教学相呼应,我特意设置了“改改求公平”的题目:

设法修改本节课的两个游戏,保证对甲、乙双方都公平。

另外,练习4的设置,由充分体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

附练习4:

在街头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游戏:

花一元钱就可以转动转盘(右图)一次,转盘停止后,指针指

向数字几就顺时针走几格,得到一个数字,最终得到的数字所在

格子里的奖品就归你。

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

你有何感想?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

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经历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数学模型,知道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同时明白了怎样的游戏是对比赛双方公平的游戏。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

本节课的作业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1、习题4.11、2题。

2、以骰子、硬币、扑克牌、转盘或其它工具设计一个对比赛双方都公平的游戏。

作业题的设计上,与本节课教学紧密相关,同时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4.1游戏公平吗

“游戏对双方公平”:

是指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

转盘A

 

整个板书,从上到下,体现了课堂活动的全过程,又囊括的本节课所有的重点内容,言简意赅,形象易懂。

总之,整节课自始至终,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同时,也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生活少不了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游戏公平吗》说课稿

单位:

中牟县第四初中

作者:

冉国成

时间:

2011年5月

《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

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

完全平方公式。

以下我就四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说课内容: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第三方面教学程序,第四方面设计说明与评价。

一、教材分析

[说课内容]:

我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

所说的课题是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的第8节《完全平方公式》。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完全平方公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重要的数学方法“配方法”的基础也是依据完全平方公式的。

而且它在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分式运算及其它代数式的变形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共安排两个课时,这次说课是其中第一个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及平方差公式基础上的拓展,教材从具体到抽象,由直观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进而论证,最后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建模思想。

[教学目标和要求]:

由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情况我将三维目标定义为以下三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树立自信心。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习过程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把重点定为:

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及公式的直接运用。

而难点应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以及对公式中字母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与正确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多处留有空白点以供学生独立研究思考。

二、教法与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中逐步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全过程。

(3)由易到难安排例题、练习,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

(4)课堂中,对学生以激励为主,表扬为辅,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推导公式(13分钟)

计算

1、想一想

(电脑动画演示)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如图所示)

 

⑴、分别写出每块实验田的面积;

⑵、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算一算

①、

=?

你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吗?

(引导学生说理)

②、

3、做一做

你能利用面积知识,仿照课本以及演示的动画,自己给出

的示意图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4分钟)

板书公式:

1、问题:

①这两个公式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两个公式吗?

(教师参与)

2、说一说:

公式里的a、b能表示什么?

三、利用模型,巩固新知(9分钟)

例1: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练习: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式子,使等号两边成立。

(1)(-3x+4y)2=.

(2)(-2a-b)2=.

四、小结:

(2分钟)

问题: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本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乘法的两个公式

我们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以

下几点:

1、将公式转化成数学模型,套用模型计算时,注意选择适合的模型;

2、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是任意代数式;

3、公式的结果有三项,不要漏项和写错符号

五、作业:

1、书面作业:

课本习题1.13第1题。

2、试一试:

(1)

(2)

3、阅读作业:

课本“读一读”。

尝试展开

观察动画,学生抢答:

⑴、四块实验田的面积分别为:

、、、;

⑵、两种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

①整体看:

边长为的大正方形,S=;

②部分看:

四块面积的和,S=。

根据面积相等,学生猜测:

①学生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推导出

并说出每一步运算的道理。

②学生自己探索,并互相交流所得的结果和所用的方法。

学生分成2人一组思考,并互相交流结果。

学生4人一组讨论两个问题后

①、填表:

左边

右边

相同点

不同点

②、学生用语言叙述完全平方公式。

两数和(差)的平方等于两数平方的和加(减)两数积的二倍。

学生自己思考,然后互相交流各种说法。

教师板书,学生观看解答过程,留意如何直接运用公式。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展示计算结果。

学生回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自己学到了什么。

由教师引导学生给出注意的几点。

复习旧知,并以问题引入。

由于试验田的总面积有多种表示方式,学生通过对比面积的不同表示,大胆猜测出公式,并对公式有一个直观认识。

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观

①学生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从代数角度推导公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②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鼓励算法多样化,尤其是对

这种用已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应充分给予肯定。

依据:

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了解

的几何背景。

对于不同的答案,只要正确,就要给予肯定。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习。

依据:

合作学习理念

①、在参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结果,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看法,并从中获益。

②、有意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只要有条理都要给予肯定。

依据:

体现赏识教学的理念。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机会分享同学的想法。

重要的是得出a、b不仅能表示数字,也能表示整式。

依据: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理念。

学习如何套用公式,利用直观模型解题,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将公式中的字母进行多种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字母的广泛性,并训练学生利用模型进行计算的能力。

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也是对本课内容的一个回顾与复习。

依据:

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作业的设计充分体现层次性。

“试一试”只要求感兴趣的同学探索。

以不同层次要求不同的同学,体现分层次教学。

阅读作业则是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依据:

分层次教学,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四、设计说明与评价

我将本节课定位为探究式教学活动,通过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反思等,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运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中构建和谐、民主的气氛。

对于作业习题的布置打破传统的格局,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