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为中华崛起而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1552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为中华崛起而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为中华崛起而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为中华崛起而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为中华崛起而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为中华崛起而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为中华崛起而读.docx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为中华崛起而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为中华崛起而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为中华崛起而读.docx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为中华崛起而读

[科目]语文

[年级]初一

[文件]chja5.doc

[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论语六则》

[关键词]现代文/教案

内容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

学习本单元几篇课文,要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培养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的热爱,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为振兴祖国而读书的爱国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特点,领会关键词语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运用对比写法的好处,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过渡段落的作用。

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

对一些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要注意看注解,养成使用工具书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习一些语法知识。

重点掌握名词和动词。

【指点迷津】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一定要反复读,仔细体会,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设问答疑的方法。

现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⒈哪句话是点题?

“似乎”和“确凿”的词意是矛盾的,但在文章中怎样理解?

⒉“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⒊文章是怎样描写百草园中的静物和动物的?

你能分析出它的描写层次吗?

⒋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⒌长妈妈的故事与对百草园的描写有什么关系?

⒍冬季的百草园有什么乐趣?

⒎文章中对捕鸟动作的选择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请找出描写捕鸟时所用的动词。

⒏哪一段话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

你能分析其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过渡作用吗?

⒐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描写的对比,你觉得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你对三味书屋的教育有什么看法?

⒑“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通过这些话语,你对先生有什么看法?

⒒有关画画一事与文章对三味书屋的记叙有什么关系?

⒓文章中写了很多的事,这些事是不是紧紧地扣住了中心?

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出以上问题并且清楚地解答出来,文章的层次和内容就基本上搞清楚了。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⒈举例说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对比的手法。

鲜明的对比写法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最突出的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这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而三味书屋是“最严厉的书塾”。

通过对比,从儿童两种不同的生活感受中,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

在描写三味书屋时还有两处对比。

一是书屋和书屋小园的对比,小园虽小,却是一个自由的天地。

二是先生的入神读书和儿童们偷偷做游戏的对比,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

这两处对比又进一步说明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

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九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第九段是过渡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迁移、生活变化,没有过渡前后两部分就连贯不起来。

本段不但是结构上的过渡,也是思想感情上的过渡。

全段五句话,第一句“不知道”三个字,表明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

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是让人惧怕和厌恶的。

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

这种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截然不同的态度,正是我们理解全文的钥匙。

⒊长妈妈的故事和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关系?

写百草园自然要写有关百草园中传说的赤练蛇,因而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更何况长妈妈是作者童年崇敬、佩服的对象之一,对鲁迅有很深的影响。

插叙长妈妈的故事虽然不是实写百草园的景物,但提示了百草园成为乐园的另一个原因。

而且,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增加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

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可以理解为:

因为其中有很多野草,所以才能成为我的乐园?

不能仅仅这样理解。

这句话是作者对儿时百草园的客观评价。

确实,在孩子的眼中,百草园是美的。

更深刻的含义是:

和三味书屋一比,在百草园中的生活自由愉快,生动活泼,在那里能学会做人,能增长本领。

⒌作者为什么要写卖画本的事,有什么意义?

表面看来,卖画本似乎是题外话,其实不然。

“我”“有一大本”画本可以出卖,说明“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乏味,“我”不得不用画画儿来弥补学习上和精神上的空虚。

这也说明封建教育的失败。

画本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这里流露出作者十分痛惜的心情。

他痛惜绣像,痛惜做指甲戏、画画儿那种不受封建教育束缚的生活。

这种感慨是记叙的自然延伸,并和开头对百草园的留恋相呼应,首尾情调一致。

不难看出,鲁迅重提旧事是在追寻童年生活的美。

而追寻中又有一种伤感。

这伤感不仅是岁月流逝,童年不可复得,而且还由于对美的强烈追求,也包含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失望。

⒍作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批判的对象是不是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有的同学认为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先生也是批判对象,这是错误的。

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

寿镜吾先生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

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

作为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人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鲁迅先生刻画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感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

作者批判的是封建教育制度,绝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

⒎景物描写要层次分明,要突出景物的特征。

结合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课文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有详有略,层次分明。

先写整体,后写局部;先写植物,后写动物;先写静景后写动景;角度不断变化。

例如,文章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

两句,一连带出七样景物,但都只勾勒了一笔,是略写;“单是……就是……”一句所领起的下文,描写了百草园的一个局部──泥墙根一带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少年鲁迅经历的趣事,是详写。

这样疏密相间,读来饶有趣味。

描写景物时,作者突出了景物的特征,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

写植物,只取静景,着力描摹它的颜色形状,如“碧绿”突出了菜畦长得旺盛;“紫红”写桑椹成熟,令人眼馋;“缠络着”写两种藤树的生态等。

写动物,专取动态,着力描绘其声音和状态,如“长吟”、“低唱”、“弹琴”,写出了那些悦耳和谐的叫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突出了斑蝥的好玩等。

无论是写颜色、形状,还是写动作、声音,作者都选择有对比作用的景物写。

如“碧绿”和“紫红”,“伏”和“窜”,“肥胖”和“轻捷”,“长吟”和“低唱”,“高大的”树上和“断砖”底下等等。

这样对比不但给人印象鲜明、强烈,而且让人感到园中景物各式各样,丰富多采,远远超过实写的十四种,的确乐趣“无限”。

在描绘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

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对偶),能引起人们的丰富想象,使读者对小昆虫产生亲切感,“象小珊瑚攒成的小球”,不但颜色美丽,而且很珍贵。

通过这样有声有色的描写,就给这“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涂上十分绚丽的色彩,渲染了热闹的气氛,显得生气盎然,令人赞叹神往。

⒏《最后一课》开头哪些描写说明了小弗郎士生活的环境?

有两件事写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第一件,明写: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点明小说描写的事件发生在普法战争后,在被普鲁士占领的法国土地上,普鲁士占领军俨然以主人身份活动着。

第二件,暗写:

“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短短一句,暗示了普法战争的经过。

⒐《最后一课》开头的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结合课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早上很晚上学,分词“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不爱学习;“到野外去玩玩吗”,“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贪玩;画眉唱歌,普鲁士兵操练,同样感到有趣。

看到布告,“又出了什么事啦?

”——幼稚、糊涂;但还不是个坏孩子,“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⒑《最后一课》通过几处细节描写写出了学校气氛不同于往常情况?

通过以下几处细节,对比地渲染出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①往常“总有一阵喧闹”,今天“安安静静的”,“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②往常要受“惩罚”、挨“戒尺”

,今天老师“温和地”让他快坐好。

③往常,老师的一套衣帽“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今天老师却穿上了。

④往常,后几排的板凳是“一向空着的”,今天却“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渲染这种气氛,进一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并形成悬念,为“最后一课”准备了条件。

⒒作者是怎样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小弗郎士爱国主义感情的?

文章一开始就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心理活动:

因为去得很晚,“很怕韩麦尔先生骂”,又怕提问分词,所以想“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

由此可见,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但当他来到学校时,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教师异常的态度,使他感到惊诧。

当韩麦尔先生沉痛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受到很大的震动,感到万分难过。

悲愤之余,他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对敌人的无限憎恨。

当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将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觉得祖国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并为以前没好好学习而懊悔。

他好象一下子成熟了,在他眼里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课本、语法、历史,现在好象都是他的老朋友,都变得可爱了。

一向严厉的韩麦尔老师也变得和蔼可亲、令人起敬了。

这一切心理变化都是由爱国激情引起的。

由于这种变化,当他听到鸽子的叫声时,心里也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进一步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敌人的极端愤慨和讽刺,并且十分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

也由于这种变化,当他看到老师书写的字帖挂在课桌的铁杆上时,觉得那“仿佛是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这既反映了孩子的天真,更表现了这个小学生不断增强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⒓韩麦尔先生怎样给学生们上好“最后一课”?

为了纪念这最后的一课,韩麦尔先生穿上了轻易不穿的礼服。

他一反常态,由一个“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的严峻的老师,变得温和、耐心了。

小弗朗士迟到了,他没有责备,只是“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就要开始上课了”。

他用“又柔和又严肃”的声音向孩子们宣布: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他以巨大的毅力,来控制自己的悲愤,向孩子宣布这一冷酷的消息!

小弗郎士不会背书,他感到沉痛;然而,使他尤感沉痛的是阿尔萨斯人的最大不幸──“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

他痛心地责备那些不关心孩子学习的父亲母亲们,更椎心痛恨自己曾经有过的失职行为。

现在,这是“最后一课”了,他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识,一下子全塞到学生的脑子里去。

他希望学生们“用心学习”,尤其是法语,它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四十年来,他都在教法语,可是,他似乎从来还没有象今天这样明白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深刻地意识到祖国语言的意义。

他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牢记祖国的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这将时时激发你的爱国热情和斗争信心,激励你去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

他希望大家永远别忘了法国语言,那么,法兰西就将永远不会灭亡。

为了上好这“最后一课”,他精心设计。

发给学生的字帖,内容是“法兰西”,“阿尔萨斯”,字体是美丽的圆体字。

语法课后,是写字课,接着又教一堂历史,最后还教初级班拼读音节。

他把这“最后一课”安排得充实、饱满,以最大的勇气,坚持到底,直到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别了,亲爱的孩子们!

别了,亲爱的小院子──他忠诚地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

别了,可爱的阿尔萨斯──法兰西的土地!

别了,神圣的祖国的语言!

“我的朋友啊”,韩麦尔先生不自觉地改变了对学生的称呼,但极大的悲痛使他哽住了,他再也无法说下去了。

他拿起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

”用沉痛而虔诚的祝愿,结束了这悲壮的“最后一课”。

⒔韩麦尔先生下课前所说的三句话的语调应该是怎样的?

话中所用的引号和感叹号分别包含着怎样的感情?

第一句话,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至极,应以悲愤痛苦难言的感情读,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塞。

第二句原不出声而读出声应是感情的最强烈的爆发。

第三句,老师的心碎了,应用轻轻的语调读。

所用的标点符号准确地表达了这些感情。

第一句中的两个破折号,在语气上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在语意上表示千情万绪一下子涌上心头,有说不完的话,又觉得无话可说。

第二句中的感叹号,蕴蓄了对祖国强烈的热爱。

第三句的破折号,表示了不忍说又无法不说的矛盾心情,表示了给学生说最后一句话前的痛苦的沉默。

⒕《<论语>六则》分别从哪些角度谈学习问题的?

《论语》六则中的第一、四、五、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的,从学习的乐趣、勤学、好问、好以人为师等几方面论述了学者应持的正确态度。

第二三两则是讲学习方法的,主张对学过的知识要加深理解,从旧知识导出新知识,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要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基础,“思”使“学”深化,“学”与“思”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论述“温故”、“知新”,“学”与思的关系上,可以看出孔子朴素的辩证观点。

⒖《<论语>六则》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论语>六则》写作上概括起来有两个特点:

一是这六则语录都很简短,字数也很少,但它行文十分精炼。

每字每句,都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极为深刻和准确地概括了我国古人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成功的教学经验。

今天,我们重读这几则语录式的散文,不论从教育学的角度还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品尝,都觉得启发良多,受益不浅。

正因为如此,这六则语录的每一条都被看成了格言警句,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引用传诵。

其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已经成为成语,仍然是我们祖国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

二是用语录体和对话体记录孔子的言行。

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即孔子对学生(或其他人)所提问题作答,有时写出说话的环境,有时不写。

内容除上述几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而外,也涉及某些特殊性的问题。

这两种体式的共同特点是言近而旨远,概括性很强,其中的许多语句后来都被人们当作格言奉行。

⒗《<论语>六则》每则的含义?

第一则先说明温习的重要性,次说明学习上要互相切磋,后说明学习上要有涵养,要有谦虚的美德。

第二则既谈到温习要加深理解,扩大新知,在学习上要有创造性;同时也指出这是当老师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第三则说明读书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指出两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第四则从说明孔圉之所以谥号叫“文”的原因,指出在学习上不仅要好学,而且要“不耻下问”。

第五则,孔子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说明在学习上要认真,坚持不懈,在教学上也要始终不懈怠。

第六则说明人人可以为师,处处可以学习,而且还要善于学习的道德。

⒘《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可能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根据平日记录编辑而成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一书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其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文艺等各方面,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奉为经典,对我国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有很大影响。

孔子一生好学不厌,诲人不倦,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和杰出的封建教育家。

他从三十岁左右起开始从事教育活动,前后共有四十多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经验,我们学的这六则语录是其中的一部分。

“论语”的“论”是“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从孔夫子那里听来的话编纂起来的意思。

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注本是魏时的何晏集解的。

到唐文宗时,《论语》就列为经书。

到宋时,朱熹又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原没有篇名,后人为了学习的方便,就把每篇开始的两个字用来标为每篇的题目,如“学而”、“为政”、“述而”等。

【妙文欣赏】

论“入迷”

茅盾

有多种多样的“入迷”。

吉诃德①先生看武侠小说把一份家产几乎看光,还嫌不够,还要出去行侠,终于把一条老命也赔上。

这是“入迷”的一种。

《红楼梦》上香菱学诗,弄得茶饭无心,梦里也做诗。

这也是“入迷”。

但据说香菱居然把诗做好了。

乡间有伧夫②读《封神榜》③,搔头抓耳,心花大放,忽开窗俯瞩,窗下停有馄饨担,开了锅盖,热气蓬蓬直上;伧夫见了,遽大叫道:

“吾神驾祥云去也!

”跨窗而出,把馄饨担踹翻了。

这又是一种的“入迷”,然而程度远在吉诃德先生之下。

吉诃德先生的“入迷”,结果是悲剧。

乡间伧夫的“入迷”,结果是喜剧。

香菱的“入迷”,结果不悲不喜,只成了一篇平凡的故事。

就“入迷”而论,吉诃德先生实在是伟大的;你看他始终不动摇。

乡间伧夫那一幕喜剧,叫做一时发昏,也许他赔偿了馄饨担以后就发誓不再看《封神榜》了。

但当他高叫“吾神驾祥云去也”,而且撩衣跳窗的时候,他那态度倒也是“严肃”的,他确实“走进了《封神榜》”,不自知其非书中人了!

至于香菱,她茶饭无心地读杜工部温飞卿的时候,她惟一目的是自己也做个诗人。

使她着了“迷”的,不是杜工部他们的作品,而是她自己想做诗人这一念的“虚荣”。

故就“入迷”而论,香菱的,便是最下乘!

有些人一拿起小说来读,便在心里说:

“小说家言,岂能当真”。

于是他带着怀疑的微笑,被动地看下去了。

有些人进了戏园,就自己提醒自己道:

“这是做戏呀!

”于是他让戏拉着,坐到终场。

他们自视为绝顶聪明的人,视吉诃德先生为天字第一号笨伯。

可是我们说,真正含有严肃的人生意义的小说或戏曲,原来不是给此等人看的!

此等人看小说进戏园只是糟蹋时间罢了!

读小说或观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入作品中,和书中人一同笑一同哭,这才算不负那小说或戏曲,而小说或戏曲也没有白糟蹋了他的光阴。

一位作家写作品的时候,也非“入迷”不可。

他的感情要和他笔下人物的感情合一。

他写的人物不止一个,然而他所憧憬的,或拈出来使人景仰或认识的人物,却只有一个或一群;作家就要恨此人物所憎恨的对象,拥护此人物所拥护的一切!

作家必须自己先这么“入迷”,然后可望读者也“入迷”。

然后他的作品不是消遣品,他的力气不算白费。

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假使存了“我是在做戏”的念头,他的戏一定做不好。

现在常听得人说:

“多读杰作,学取技巧。

”这话是不错的,但假使象香菱似的一面读杰作,一面心里想:

“我读完了这些,我就是文学家了。

”那他还是白读。

他读杰作的时候,应当毫无杂念,应该只是走进书去,笑时就笑,哭时就哭,──他应该“入迷”!

所谓技巧的学得这一步,是在他几次“入迷”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他把杰作咀嚼消化,成为他自己的力量了。

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

”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里说的只是它们让笔者“百读不厌”的因素。

《阿Q正传》主要的作用不在幽默,那三部曲的主要作用也不在铸造几个女性,但是这些却可能产生让人“百读不厌”的趣味。

这种趣味虽然不是必要的,却也可以增加作品的力量。

不过这里的幽默决不是油滑的,无聊的,也决不是为幽默而幽默,而女性也决不就是色情,这个界限是得弄清楚的。

抗战期中,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读众大大的增加了。

增加的多半是小市民的读者,他们要求消遣,要求趣味和快感。

扩大了的读众,有着这样的要求也是很自然的。

长篇小说的流行就是这个要求的反应,因为篇幅长,故事就长,情节就多,趣味也就丰富了。

这可以促进长篇小说的发展,倒是很好的。

可是有些作者却因为这样的要求,忘记了自己的边界,放纵到色情上,以及粗劣的笑料上,去吸引读众,这只是迎合低级趣味。

而读者贪读这一类低级的软性的作品,也只是沉溺,说不上“百读不厌”。

“百读不厌”究竟是个赞词或评语,虽然以趣味为主,总要是纯正的趣味才说得上的。

注释:

①[吉诃德]指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1547──1616)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

穷贵族堂吉诃德阅读骑士小说入了迷,企图用理想化的骑士精神去改造世界,于是出门行侠,立志扫尽人间不平。

但耽于幻想,脱离实际,结果四处碰壁,干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

②[伧(cāng)夫]粗人。

伧,粗野。

③[《封神榜》]也作《封神演义》,百回长篇小说,作者难于确知,一说由明代道士陆西星所作。

主要内容是演述商末政治纷动和武王伐商的历史故事,有很多关于仙佛斗法的离奇描写。

(本篇选自《鉴赏文存》(原载《文学》月刊第三卷第二号,一九三四年八月一日出版)。

它就人与文学的关系,提出要“入迷”的主张。

创作或表演要入迷,欣赏文艺也要入迷,要深入到艺术形象里去笑,则同笑,哭则同哭,恨则同恨。

这是颇有见地的经验之谈。

倘若一味以香菱学诗的功利态度对待文学艺术,怕难以真正迈入这座圣殿的门坎。

作者以漫谈的形式,夹叙夹议,亦庄亦谐,使文章既富于深刻的教益,又颇具诱人的魅力。

行文自由活泼,议论深入浅出。

【思维体操】

读完下面这个故事,你一定觉得这个人很荒唐,好好的邻居,一下子就被他想成了恶棍。

请分析一下,他思考问题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错误的。

有一个人想挂一张画,可是没有锤子,于是决定到邻居那儿去借锤子。

刚想出门又犹豫起来了,心想:

“要是邻居不肯借给我呢?

昨天他对我打招呼时就那么匆匆忙忙,多么漫不经心呀!

哼!

那匆匆忙忙的样子也许是装出来的,一定是对我不满。

我又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呢?

啊,我明白了,是怕我借他的东西。

什么宝贝锤子!

无论别人找我借什么东西我都答应,他不过有一把烂锤子,还以为我非依赖他不可,这太令人气愤了,不行……”于是他气冲冲地跑去敲邻居的门。

邻居刚把门打开,他就吼道:

“留着你的锤子当宝贝吧!

你这个恶棍!

三、智能显示

【思维基础】

㈠选择题

⒈选出下列注音错误的序号填在后面括号里

①A.祈祷(qí)B.钥匙(shì)C.惩罚(chéng)D.郝叟(sǒu)()

②A.桑椹(shèn)B.蝉蜕(duì)C.倜傥(tǎng)D.盔甲(kuī)()

③A.宿儒(sù)B.鉴赏(jiàn)C.收敛(liǎn)D.鼎沸(dīng)()

④A.崛起(qū)B.分量(fèn)C.好学(hào)D.哽(gěng)()

⒉选出书写有误的一组:

()

A.操练喧闹板凳诧异

B.锡箔渊博书塾脑髓

C.懊悔紫藤惨白斑蝥

D.缠络菜畦秀像督学

⒊下面成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迹罕(稀少)至B.人声鼎(喧闹)沸

C.光耀门楣(门户的横木)D.学而不厌(满足)

⒋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②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

③但竟被老和尚识破机关。

④他是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A.展转反复凄苦暗淡关键身体匀称

B.温和曲折悲切凄苦要害办事公道

C.清脆嘹亮又气又恼办理事务的部门安分守已

D.抑扬动听苍白失色秘密正派

⒌选出下列作品、作者及作品中的人物搭配错误的一项: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孔乙已

B.《最后一课》──都德──《都德短篇小说集》──郝叟

C.《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余心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