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Ⅱ讲义0422157.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6150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Ⅱ讲义042215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Ⅱ讲义042215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Ⅱ讲义042215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Ⅱ讲义042215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Ⅱ讲义042215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Ⅱ讲义0422157.docx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Ⅱ讲义042215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Ⅱ讲义0422157.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Ⅱ讲义0422157.docx

浙江专用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Ⅱ讲义0422157

古诗词鉴赏

Ⅱ 真题研练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总体要求

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简释:

该要求有两重含义。

一是阅读的诗歌的难易度:

浅易。

二是以鉴赏为主,伴随着理解与分析活动。

分项考点

(1)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简释:

该考点规定了鉴赏的内容。

①形象。

它也叫意象,包括景物、事物、人物三类形象。

②语言。

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③艺术技巧。

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2)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简释: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评价”要求较高。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试题不多,倒是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试题较多。

年份

诗题

体裁

题材

试题

考点

题点

题号

题干

分值

2015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词(长调)

赠寄诗

21

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

鉴赏技巧

用典

22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分

鉴赏技巧

描写方式

2016

《北来人二首》

古体诗

民生诗

21

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3分

鉴赏技巧

赏句

22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

试作简要分析。

4分

鉴赏技巧

叙述方式

2017

《采地黄者》

古体诗

民生诗

19

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__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

概括思想感情

全诗

20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

鉴赏技巧

表现手法

2018

《送王昌龄》

古体诗

送别

怀人诗

19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体现出诗人____的心情。

2分

概括思想感情

景中情

20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6分

鉴赏技巧

表现手法

1.选诗特点:

多变

(1)从体裁上看,灵活多变。

既有近体诗,又有古体诗;既有诗,又有词。

(2)从时代上看,跨度较大。

既有唐宋的,又有南宋的,更有金、元的。

总体上以唐宋为主。

(3)从题材上看,多元交替。

既有传统的题材诗,如送别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又有新颖的赠寄诗、民生诗。

选材富有浓浓的家国情怀。

(4)从难易程度看,难易适中,近几年偏易。

2.考点特点:

稳定

主要考“意”(思想内容)、“情”(思想感情)、“法”(表达技巧),尤以表达技巧为最,每年必考。

3.题型特点:

稳定

主要由一道填空题与一道简答题构成。

填空题重点放在思想内容及情感上,答案简洁,多为2分,试题容易。

简答题几乎全放在表达技巧上,答案完备,难度较大,多为6分。

1.(201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莲花界:

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一个“送”字,表明该诗是一首送别怀人诗。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有两个明显的“情语”,分别是“暮情”和“叹息”,全诗抒发了作者对朋友远去的离别之苦、依依不舍之情。

鉴赏 这首诗属于送别诗,诗一开头,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既是记叙写景,更是抒情言志,以景衬情。

先写洛水东流,后写送君情意,“送君多暮情”是全诗关键,领起全诗,点明伤别之情,表现中心题旨。

以下十句则多角度、多层次加以铺写,全方位渲染这种离别之情。

作者视点由近到远,“野寺”“孤山”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数千里”无蒲稗,又给人以空阔荒凉之感。

夕阳下的舟楫微波,增添了离别的伤感。

举酒于林月之上,醉卧于沙洲之边,也许只有在梦中你我才能相会。

主体部分写景,竭尽铺陈之能事,从不同角度渲染“多暮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伤感离别之情。

最后两句照应开头,再次点明“伤离别”的主题,并以想象和联想营造更辽阔的意境,抒发无穷的思念之情。

全诗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重在点染,有声有色,镜头感强,意境深邃,委婉蕴藉,给人以绵远悠长的审美体验。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

(2分)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每空1分)

答题提示:

该题一题两问,一考词语理解,一考情感把握,而且都集中在“淹留野寺出”这一诗句中。

第一问,可用两法解词,一是联系教材法,联想到教材《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即可理解;二是邻字释义法,“淹”与“留”是同义组合。

第二问可以通过对诗歌“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如标题、第一句中“送君多暮情”,再加上“淹留”一词即可答出。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每条2分,合起来就是两“点”一“染”)

答题提示: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知道什么是“点染”,而理解“点染”手法的关键又在于对苏教必修四教材《雨霖铃》课后练习的留心。

所谓“点”,就是“点明主旨”“点出情感”;所谓“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铺叙、描写或渲染。

从这个角度入手,这首诗的“点染”,就可以分为①“点”出“送君多暮情”。

②“染”:

用“夕阳”“微波”“林月”“沙鸟”等意象加以渲染离愁。

③结尾再“点”:

叹息此别离。

形成“点、染、点”的结构。

该题命题用心良苦,关注教材,回归教材,呼唤学生对教材的重视。

也体现了浙江卷古诗鉴赏第2题专考“手法”且“手法”不在常见范围内的特点。

不过,该题有考查“术语”之嫌。

2.(2017·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

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①地黄:

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

通“锸”。

铁锹。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交代了写作对象——采地黄者,暗示他可能是一位下层百姓,隐含作者对他的同情。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采用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了采地黄、卖地黄的故事,表达了对下层百姓的同情,批判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鉴赏 这首诗作于元和年间,此时诗人退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

农民遭遇春旱秋霜之灾,无法维持生计,只得去田间采地黄,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诗人对此深有感触,写下了这首反映贫民疾苦的诗。

开篇六句,诗人介绍为什么会有采地黄这一行为。

前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

辛苦劳作的农民遭遇天灾,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

第三至六句,交代了农民生活的境况。

农民到了年底没有粮食,只好去采地黄,拿地黄换粮食。

第七、八句写农民采地黄的艰辛,再次说明农民生活的不易。

以上八句叙写的中心是农民采地黄。

诗人虽然是以一种平淡的口吻和语言叙述的,却能够激起读者对贫苦农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

第九、十句写把采来的地黄卖给富贵公子。

而富贵公子买地黄是为了给马匹进补。

“肥马”“照地光”说明即便庄稼遭遇了灾害,但富贵人家的马匹依然有粮食吃,而且是膘肥体壮,毛色发亮。

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灾年里,富人过的仍是一种奢靡的生活。

结尾两句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将批判豪门奢侈、同情贫民的主题揭露得更加深刻。

(1)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__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采地黄 卖地黄(每空1分)

答题提示:

根据题中关键词语“叙写”得知,所空内容应是概括了的叙事内容,根据提示的答题范围,可在前八句中提取“采”字,后六句中提取“卖”字。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叙述”3分,每点1分;“对比”3分,每点1.5分)

答题提示:

该题要求赏析的是这首诗的两个手法:

叙述与对比。

先思考“叙述”的赏析切入点:

叙述角度、人称,叙事特点(是否主客观结合,是否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叙述的具体手法等,然后阅读该诗,找到对应的特点即可。

再谈对比,按照“……与……对比,有……效果”的格式阅读、表述即可。

3.(2016·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①东都:

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

宋徽宗年号。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北来人,暗含“北来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悬念。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中的“北来人”是指旧京女,即逃到闽地的北宋遗民(用自己的话解释)。

它是以北来人的口吻叙述了“北来人”家破人亡、饥寒交迫的悲惨故事,表达了对北宋遗民的同情,流露出亡国之悲。

(3)读注释,挖暗示

注释①②的暗示是:

“北来人”的身份、籍贯。

鉴赏 《北来人》是刘克庄在北宋亡国后所写的感悟诗,诗中流露出亡国之恨与遗民之悲。

将当时亡国后的心迹刻画得十分到位,“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是以物感人,触景生情,“胡运占难久”是一种美好的期望,作者将亡国之恨通过旧京女的妆髻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式,表达人民对故国的怀念。

此二首《北来人》是代一位从汴京逃归者抒发其愤慨与酸辛的。

前一首二、四两联侧重叙事,一、三两联侧重抒怀。

交错写来,显得跌宕有致。

末句与陆游梦中所见“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事同情异,哀乐全殊。

后一首写“北来人”南归后对现状的失望之情,结句又与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同意。

沉郁苍凉,在刘克庄的五言律诗中别具一格。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任答出对仗、拟人中的一种,得1分;答情景交融并分析,得2分)

答题提示:

赏析题的基本思路——先明确画线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手法优先从修辞方法考虑,对偶、拟人不难判断出来。

再品味诗句中的“残”“废”等关键词,它们写出了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

由此引出对其中思想感情的分析。

联系题目与注释,画线句抒发的应是“北来人”的流离之苦、亡国之痛。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

试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每点2分,手法与分析各1分,任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答题提示:

该题问的是“叙事”“特色”,在诗歌中分析叙事特色,很陌生,难度大。

不过,可以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展开分析。

第一首诗可以看出“北来人”关心国事的情怀,联系第二首诗“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两句,达官贵人歌舞升平,不问敌情,两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构成对比的还有第二首诗的“同”与“独”,以及由“饥”“贫”推知流亡前后境遇的不同。

再从叙事的视角(人称)、语言及内容看,情感的表达也是分析的角度之一,可扣住“凄凉”“独”“老身闽地死”等词句简要分析。

请赏析两首诗的对比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首诗所用的对比有:

旧京女饥寒交迫的生活与权贵人家歌舞享乐的生活的对比;故都的荒芜、凄凉之景与权贵人家的欢乐之情的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表达了对遗民凄惨生活的同情,批判了权贵不思收复失地、不顾百姓死活,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享乐的行径。

4.(2015·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

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

语溪③乍雨初晴。

 ①律吕:

此指乐律或音律。

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

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点出了写作对象——弹琵琶者,诗作可能是赞美其技艺的。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交代琵琶女弹奏地点的字是垆(酒肆),时节的词是落红,其弹奏曲调特点的字是雅,弹奏情感特点的字是幽,高度赞美其技艺的句子是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

筝。

作者写对琵琶女情感态度的字是爱,写自己听的感受的词语是似醉还醒。

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琵琶女技艺的赞美、曲折身世的同情,抒发了自己被弃无靠的漂泊之感。

(3)读注释,挖暗示

注释①②③的作用是:

帮助理解词语。

鉴赏 此词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作者对“关塞风寒,浔阳月色”这两种曲调、两个意象特别敏感。

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暮春季节,孤冷心绪被琵琶女的“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

(“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

张伯淳系由宋入元的士子,其前朝情结不易轻去。

早年即有科举仕进的阅历,使他在南宋败亡后深深怀抱一种被弃无靠的漂泊感。

听到曲终,“怀抱转分明”,这是一种知音感,一种借酒浇愁之后的欣慰满足感,尽管其愁仍未消却。

昭君出塞是“去国”,浔阳江头商人妇是“弃妇”,张伯淳从中觅得了通同的感受,于是“红颜”薄命与“青衫”落魄,真也“同是天涯沦落人”了。

唯其如此,他盛赞之为“天然律吕”,因弹奏出了真情,远非嘈杂的虚假热闹的“

筝”之声可以比拟。

而且认为不论“百喙春和”的烦人还是“群喧夜寂”的沙漠一片,有此琵琶曲“老凤孤鸣”就足够了。

读此词,不能轻忽“寄幽情”的“寄”字、“似醉还醒”的“醒”字。

曲调传情,是词心所在。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每句1分,写错别字不得分)

答题提示:

题干是“浔阳”“月色”,再找出《琵琶行》中与之匹配的诗句,该诗涉及“浔阳”的有三句,涉及“月色”的有四句,各写出其中一句即可。

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每点2分,表达1分)

答题提示:

根据题意,先理解、把握“描写角度”,再辨析“差异”点。

结合题意与词句,可供分析的“角度”有:

人物(弹琵琶者、“洗耳为渠听”者)与手法。

从人物角度分析,前者可选取乐曲的弹奏,如弹奏技巧、旋律变化、曲调特点等,后者可选取听者的反应,如感受、联想等。

从手法角度分析,常见的描写角度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至于上下片的描写侧重点不难把握。

(1)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

请就上片所用的典故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君当垆卖酒、昭君出塞、化用《琵琶行》诗句。

上片用卓文君临街卖酒的典故,写琵琶女酒肆卖艺弹奏琵琶,表现作者对琵琶女处境艰难的同情,为下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做铺垫。

(2)这首词尾句与《琵琶行》的尾句相比,在手法上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

都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

《琵琶行》自问自答,表现出听完琵琶后的感动至深。

本词通过自问自答,点出今日相约相见的地点——语溪,时间——雨后初晴。

不同点:

《琵琶行》运用夸张(“青衫湿”)、借代(“青衫”代指低级官员)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作者一方面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及曲折的人生经历所感动,另一方面触发自己被贬江州司马的愤恨、无奈、伤感之情;本词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以雨后初晴这一优美清新的环境,表现出作者对琵琶声的陶醉、对琵琶女的演奏技艺的赞赏,与琵琶女曲折坎坷的身世、孤独的处境产生共鸣,并与她相约今朝互诉衷曲的时间、地点,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浙江卷古诗鉴赏题题型稳定,由填空题与简答题组成,分工明确,各有特点:

(1)填空题:

主要考查内容理解、形象和情感概括三点,要求答题精准。

(2)简答题主要考查对表达技巧的赏析,这是浙江卷的重中之重。

其命题特点主要有:

①题型有明考型与暗考型两种,以暗考型为主。

明考型一般给出表达技巧的赏析手法,重在分析运用及其效果。

②考查的表达技巧灵活、全面,每年均不重复。

从修辞方法到表现手法,从描写到叙事,从熟悉到陌生,均有涉及。

③赏析不在于一句一联一片,重在对全诗整体的艺术赏析。

④赏析步骤要求完整,难度大,分值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