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道教概况.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2359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之道教概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道教概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道教概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道教概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道教概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之道教概况.ppt

《中国传统文化之道教概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之道教概况.ppt(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之道教概况.ppt

第七讲道教的概况一、道教教义1、“道教”二字的含义

(1)道、教道:

在先秦时期,“道”的内涵之一,指现在所谓真理。

“教”指教学、学习、教化、教养、说教等。

(2)道教“道教”一词最早出自墨子:

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

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

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

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

贫且乱政之本,而儒者以为道教道教。

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在墨子那里,“道教”指人们以为是“道”而“教”人,或以为所“教”的内容是“道”的意思。

前者着重强调“教”(说教)这一活动,后者着重突出“教”的内容是“道”,而不是其它。

“道”与“教”的辩证统一:

“教”的依据、内容、标准、理想就是“道”,而“道”也要在“教”中表现出来。

“道”与“教”的辩证关系,似乎可以简约表述为以道为教。

道教用墨子提出的“道教”这个词,仍然有以道为教的意思。

2、道教的教义

(1)以老聃为教主,尊称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等为经典。

(2)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

(3)道教追求长生,认为众生都能够成仙,长生成仙是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

(4)道教信仰多神教,它崇奉“三清”、“四御”、“五曜”等。

“三清”:

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四御”:

玉皇大帝(总执天道)、中央紫薇北极大帝(协助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协助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二、道教的思想来源1、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

老、庄道家思想中的“道”论和养生论对道教的影响特别大。

老、庄道家思想中已经有神仙思想。

老、庄思想诞生于南方荆楚地区,当时该地区“信巫鬼,重淫祀”,这对道教多神论信仰也有影响。

2、战国秦汉之际的黄老之学战国秦汉之际的黄老之学。

黄帝被视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随着“五帝”崇拜的兴起,黄帝在信仰中的地位也突出起来。

东汉后期,社会上流行黄老崇拜,黄老之学侧重于养生,神仙思想更加浓厚。

汉桓帝在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张角也“奉事黄老道”。

可见,道教的产生和黄老之学有密切关系。

3、墨子的思想墨子的思想。

墨家兼爱互利思想和团结互助主张影响到了道教,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也主张有财物的人要“乐以养人”,“周穷救急”,有道德的人要“肯教人开蒙求生”,“守德养性”。

墨子提倡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太平经也认为“人各自衣食其力”,反对“强取人物”。

4、战国秦汉时期的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

、战国秦汉时期的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

秦汉时期的一些帝王,希望长生不死,喜好神仙方术,推动了神仙方术的盛行。

神仙方术演变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则演变为道教的道士。

5、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

、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

自然神包括日、月、星辰、风、雨、山、河、户、灶诸神,在初民信仰中,绵延不绝。

其中的许多神灵,演变成道教的尊神。

6、民间宗教中的巫术。

民间宗教中的巫术。

远古时巫医不分,当时的人们认为疾病源于鬼神附体或灵魂出窍,需要巫术予以解除或招回,由此产生了用符咒驱鬼或招魂的法术。

道教用符水治病,为人驱鬼招魂等,很可能受到过巫术的影响。

7、道教的产生,和儒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也有割不断的联系。

早期道教都维护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它提出为道要忠君、孝亲、敬长。

阴阳五行学说则对道教的炼丹理论有重大影响,是道教内、外丹法的理论根据。

三、道教的历史1、道教的产生

(1)背景:

A、学术思想的演变B、社会风气的变化C、政治上腐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D、经典的出现:

太平经、周易参同契2、道教产生的标志: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东汉顺帝、桓帝时期,出现了早期道教的两个派别,即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太平道,道教遂正式产生。

五斗米道:

张陵,四川鹤鸣山太平道:

张角,太平军起义道教在产生时,大体分为两派。

一派以烧炼金丹,追求长生成仙为主,可称为丹鼎派。

另一派则以“符水咒说”为主,吸收老子书中的部分社会政治思想,活动于下层群众中,可称为符箓派。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就是该派中两个最早产生的组织。

3、道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1)民间宗教相上层宗教的发展。

统治者为了加强对道教的控制,大批高级士族如王氏、丹阳葛氏(葛洪等)、陶氏(陶弘景等)加入道教。

(2)教派发生分化。

从天师道分化出灵宝(东晋葛洪为代表)、南天师道(南朝陆修静为代表)、北天师道(北魏寇谦之为代表)、楼观道(北周“田谷十老”为代表)、茅山宗(南朝陶弘景为创始人)等派别。

(3)典型代表人物的思想。

A、葛洪(283-363年)B、寇谦之(365-448年)C、陆修静(407-477)4、道教的兴盛隋唐宋时期

(1)隋唐时期的表现A、统治者重视道教,道教社会地位高,道士人数大增,宫观遍布全国,而且日益壮观。

B、在思想方面,道教学者辈出,道书汇编成藏,道教理论空前繁荣。

(孙思邈、成玄英、司马承祯、杜光庭)C、在教派方面,南北道教融会,形成以茅山宗为主流的格局。

(2)宋代发展的表现A、出现一批著名道教学者:

吕洞宾、陈抟、陈景元、张伯端B、道教内部宗派分起。

符箓派门派众多,符法五花八门;此外还有所谓金丹南宗的紫阳派。

同时在北方金朝统治区,先后有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诸派别。

王重阳与全真道全真道思想:

A、主张性、命双修,以修性为首。

道教所谓“性”,指神;所谓“命”,指气。

修性,即炼神修心,使精神纯粹不杂,静一不变,智慧高超;修命,即炼气修身,积精累气,使身体脱胎换骨,长生永固。

B、在长生成仙问题上:

它不尚符箓,反对黄白之术,反对追求肉体不灭和所谓“轻举飞升”,主张“了达性命”,以“全精、全气、全神”为成仙证真的最高境界。

C、强调道士必须出家住庵,不准有妻室。

D、倡导三教合一等。

5、道教的衰落

(1)元明时期的道教A、元朝中、后期的道教就形成了以正一道(以符箓为主)和全真道(以内丹修炼为主)两大派为主导的格局。

B、明朝官方支持的主要是正一道。

(2)从明朝后期到清代、民国期间,道教的政治地位逐步下降,教理教义少有创新,教团组织日渐分散缩小,宫观日趋破败,呈现出衰落的迹象。

(分析原因)四、道教的养生术道教从养生健身、延寿成仙的宗旨出发,全面继承发展了中华传统诸家的各种炼养方法,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养生体系。

在元代,曾有人做过统计,当时流传的养生修炼方法有三千余种。

道书上记载的大约有二百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十大类。

1、导引按摩类2、吐纳行气类3、意念修炼类4、内丹周天类5、辟谷断食类6、滋补服食类7、房中养生类8、起居摄生类9、香汤沐浴类10、指印符咒类导引常以两手摩拭一面上,令人有光泽,斑皱不生。

行之五年,色如少女。

摩之令二七而止。

卧起,平气正坐,先叉手掩项,目向南视,上使项与手争,为之三四。

使人精和,血脉流通,风气不入,行之不病。

又屈动身体,四极反张侧掣,宣摇百关,为之各三。

又卧起,先以手内著厚帛,拭项中四面及耳后周匝,热,温温如也。

顺发摩顶良久,摩两手以治面目,久久令人目自明,邪气不干。

都毕,咽液三十过,导内液咽之。

又欲数按耳左右,令无数,令耳不聋,鼻不塞。

常以生气时咽液二七过,按体所痛处。

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常以手中指按目近鼻两眦(两眦,目睛明也),闭气为之,气通乃止。

周而复始行之,周视万里。

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此处,目之通气者也),三九过。

又以手心及指摩两目及颡上,又以手旋耳各三十过,皆无数时节也。

毕,以手逆乘额上三九过,从眉中始,乃上行入发际中。

行气凡行气之道,其法当在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

正身偃卧,瞑目闭气,自止于胸膈,以鸿毛著鼻上,毛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当以渐除之耳。

若食生冷、五辛、鱼肉及喜怒忧恚而引气者,非止无益,更增气病,上气放逆也。

不能闭之,即稍学之。

初起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气,更噏之。

能十二息气,是小通也。

百二十息不舒气,是大通也。

此治身之大要也。

常以夜半之后生气时闭气,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以手下寿,能至于千,即去仙不远矣。

凡吐气,令人多出少,入恒以鼻入口吐。

若天大雾、恶风、猛寒,勿行气,但闭之,为要妙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