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蒋洪财政学第3章.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2253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财经大学蒋洪财政学第3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上海财经大学蒋洪财政学第3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上海财经大学蒋洪财政学第3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上海财经大学蒋洪财政学第3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上海财经大学蒋洪财政学第3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财经大学蒋洪财政学第3章.ppt

《上海财经大学蒋洪财政学第3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财经大学蒋洪财政学第3章.ppt(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财经大学蒋洪财政学第3章.ppt

财政学第三章第三章计划与市场计划与市场财政学引言:

本章主题引言:

本章主题讨论用什么方式才能实现目标。

市场与计划是两种基本方式,本章分析二者实现目标的条件及其局限性,并讨论混合经济中政府的职能范围。

本章目录l第一节第一节市场机制市场机制l第二节第二节计划机制计划机制l第三节第三节混合经济中的财政混合经济中的财政退出退出第一节第一节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市市场场机机制制提提供供了了一一种种自自然然简简明明的的方方式式:

让让大大家家在在自自愿愿、诚诚实实的的基基础础上上进进行行交交换换。

这这种种交交换换必必然然是是帕帕累累托托改改进进。

这这一一过过程程将将引引导导整整个个社社会会的的资源配置不断逼近帕累托效率。

资源配置不断逼近帕累托效率。

一、一、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二、二、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三、三、市场缺陷市场缺陷返回一、一、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

(一)理想的市场结构。

1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

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2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

1)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2)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同质的3)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部化的4)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5)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无成本的6)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处在成本递增阶段

(二)完全竞争市场与生产效率1生产要素的需求者面临同一要素相对价格,在图像中表现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2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随市场需求而变化,直到供给和需求相等。

3每一个生产者都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其决策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生产者等产量曲线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4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必定有每一个生产者的产品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等于要素的相对价格,满足生产效率的要求。

(三)完全竞争市场与交换效率1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者面临同一要素相对价格,在图像中表现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2产品或服务的相对价格随市场需求而变化,直到供给和需求相等。

3在给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每一个消费者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其决策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该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必定有每一个消费者的编辑替代率都等于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满足交换效率的要求。

(四)完全竞争市场与交换效率。

1在给定的产品数量和结构条件下,市场会产生一个均衡的产品相对价格。

2在这个相对价格情况下,生产者为了收入最大化必定满足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对价格。

3如果生产者选择的这个产品组合与消费者形成现有相对价格的产品组合不符,市场会调整相对价格,直到所形成的相对价格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从而满足交换效率的要求。

返回二、二、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福利经济学(welfareeconomics)得出了两条基本定理。

(一)第一条定理: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运行的结果必定符合帕累托效率。

(二)第二条定理:

任何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率的配置状态都能通过完全竞争市场来实现。

1一种收入分配状态对应着一种资源配置的效率状态,不同的分配状态有不同的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

2如果人们认为市场产生的收入分配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可以由政府改变各人初始禀赋的分配状态,同时保持市场的运行规则。

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在资源配置上满足帕累托效率,在收入分配上又能符合公平观念的结果。

3福利经济学第二条定理的含义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需要做的事只是改变各人禀赋的初始分配状态,其余的一切都可由市场来解决。

返回三、三、市场缺陷市场缺陷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的方面称为市场缺陷(marketfailure)。

市场缺陷分为两类。

第一类市场缺陷是指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的方面。

第二类市场缺陷是指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本身的缺陷,即它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或收入分配状态是不理想的。

(一)第一类市场缺陷

(二)第二类市场缺陷返回

(一)第一类市场缺陷1、竞争失灵(competitionfailure):

现实市场的某些领域中存在着垄断(monopoly)和寡头(oligopoly),因而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理想目标。

影响现实市场竞争性的因素还包括产品差别、产品之间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生产成本递减等因素。

2、公共产品(publicgoods):

而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产品,在消费中使公众共同受益,效益显著外部。

3、外部效应(externality):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效应,即产品或服务对生产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分为两种:

1)外部效益(externalbenefit或positiveexternality),即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的好处。

2)外部成本(externalcost或negativeexternality),即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所带来的损害。

3信息失灵(informationfailure):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

显然现实的市场不具备这一条件,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可能发生信息失灵。

4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

现实的市场中,交易总是有成本的。

维护产权,寻找交易对象,签订交易合同都会发生成本。

生产结构的调整也会耗费资源。

这种情况显然于完全竞争所要求的条件不相符。

5、宏观失衡:

现实市场中由于存在价格刚性,预期以及非市场因素的影响造成经济萧条与经济过热的情况交替出现,并且在短期内不能自行调整。

返回

(二)

(二)第二类市场缺陷第二类市场缺陷1偏好不合理个人偏好的合理性是市场竞争结果合理性的前提条件,因为市场就是按所有个人的偏好来配置资源的。

现实市场中的某些人在某些时候对某些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偏好可能不合理,从而违背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

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优值品(meritgoods),把消费者的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劣值品(demeritgoods)。

2、收入分配不公由于各人所拥有的体力、智力、天赋和资本在质和量上会有很大差别,按市场规则进行分配会造成贫富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又会成为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原因。

返回第二节第二节计划机制计划机制政府计划机制(governmentplanningmechanism)社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等问题由政府通过计划来决定的经济运行机制。

一、一、理想的政府理想的政府二、政府缺陷三、改革政府三、改革政府返回一、一、理想的政府理想的政府

(一)政府必须具有充分信息。

它必须事前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所有因素。

政府通过计划实现效率必须拥有以下信息:

现有一切资源的种类以及各种资源的数量。

只有了解这些消息,计划者才能确定现实中的埃奇沃斯箱形图,了解资源配置的选择空间。

2所有不同产品的生产技术。

只有了解在各种不同的产出水平上,各种可行的要素组合方式,计划者才能了解现实经济中各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画出各种产品的等产量曲线,并确定符合生产效率的要素组合。

3所有不同个人的偏好。

只有具备了这一信息,计划者才能了解各个人对各种产品的无差异曲线,并设计出符合消费效率的资源配置方案。

作为一个理想的政府,我们不仅要假定它具有充分信息,而且还必须假定它能够以比市场条件下更低的成本得到这些信息。

(二)政府的行为目标是谋求全社会的福利,满足人们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

11、计划的制定者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在计划制定过程中,他完全不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个人的要求和愿望,他不会利用制定计划、进行决策的特权谋求个人的或特殊集团的利益。

2、计划的执行者毫无私心杂念。

在一个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全部由计划来进行安排的集中计划体制中,每一个人都是计划的执行者。

计划要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就必须假定每一个人都不计较个人得失地去完成计划。

返回二、政府缺陷现实中的政府也不完全具备理想化政府的条件。

政府的不完善之处被称为政府缺陷(governmentfailure),它通常包括几个方面:

(一)信息失灵11、政府会存在信息失灵的问题。

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动性是政府信息失灵的一般原因。

22、政府信息失灵的特殊原因是:

1)不通过市场交换就难以显示信息。

2)计划体制缺乏搜集信息的激励机制。

3)基层单位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对信息进行筛选,造成信息的扭曲。

4)计划体制层次重叠,信息传递链较长,阻碍信息的传递速度,造成信息滞。

(二)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在现实中,计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具有自身利益和偏好的个人。

他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像在市场活动中一样具有经济人的行为特征,即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利益。

11、计划的制定者可能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有两种可能的原因:

1)谋求计划者的私利,2)计划制定者认为自己的偏好优于社会公众的偏好。

22、计划的执行者都是具有自身利益的个人,当计划与执行者的利益相冲突时就会出现对策性反应,从而无法实现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政府并不像一个人那样具有逻辑一贯的偏好体系,它没有一个稳定的判断是非的标准。

这个问题与参与决策过程的人的信息和品行无关,是政府本身所固有的缺陷。

返回三、改革政府三、改革政府三种政府缺陷对于计划机制的改革具有不同的含义。

1、如果所强调的主要缺陷是政府的信息失灵,那么,改革的重点就会是强化政府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采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完善信息传递中的管理,提高计划方法的科学性。

2、如果认为强调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这一政府缺陷,改革的重点就是考虑如何限制计划机制的作用范围,在可以用市场机制去代替计划机制的领域中,用私人决策去代替公共决策。

3、及改革政治决策程序,以便将公共决策中追求私人利益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的程度。

返回第三节第三节混合经济中的财政混合经济中的财政在混合经济(mixedeconomy)中,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部分由私人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部分由政府通过计划机制来决定,整个经济由公、私两个部门构成。

各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千差万别全部表现在计划与市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分工的具体方式和结构上。

一、一、两种不同的观念两种不同的观念二、财政思想的演变返回一、一、两种不同的观念两种不同的观念

(一)机械论和有机论在混合经济中,人们对政府的看法通常包含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观念。

11、机械论(mechanisticview)认为,个人是社会活动的真正主体,他有自身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并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去实现这一切。

政府只是众多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创立的社会工具,是由众多个人的行为所操纵的机械装置。

22、有机论(organicview)认为,整个社会是一个自然的有机体,每个人都是这个有机体中的一个细胞,而政府则是大脑。

个人的利益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联系。

因此,个人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只有听从政府这个大脑的支配,并符合社会整体的利益才是有意义的。

(二)分歧11、本位论:

机械论持个人主义的观点,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和愿望,追求自身利益是自然赋予的天性,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有机论持集体主义观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集体才是社会的本位。

22、伦理标准:

机械论持消费者主权(consumersovereignty)的观点,即认为:

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较为重要,什么相对来说不太重要,所有这些只能取决于个人的要求和愿望,个人的偏好是价值判断的唯一源泉,除此之外不存在其他任何超个人的价值判断标准。

有机论主张家长主义(paternalism),认为一般个人的偏好不能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因为个人的要求和愿望是不理智的,只是少数精英才理智的具有理性的偏好。

因此社会而应听从精英的安排。

33、福利衡量:

机械论认为,人的福利只与他拥有和享有的产品或服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