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货币概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2106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货币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货币概述.docx

《第一章货币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货币概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货币概述.docx

第一章货币概述

第一章货币

1.1考点重点归纳

1.1.1本章概要

本章从一般的意义上来介绍货币的一些基本知识:

货币的起源及形式演化;货币的职能与作用;当代信用货币的层次划分以及货币制度的形成与演化。

1.关于货币的起源,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包括“先王制向币说”。

“创造发明说”、“共同选择说”等。

只有在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价值论之后,才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物,是价值形式演变的必然结果。

货币作为表现、衡量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工具,为了适应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其充当物质——币材——发生了许多变化。

币材的变化引起了货币形式的变化。

从总体趋势看,货币形式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的演进过程。

2.由于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对货币本质的理解不同,因而对货币职能的理解也不同。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阐述了五种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随着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作用也是发展变化的。

在初始阶段,货币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便利交换方面。

随后逐步扩大,它表现在调节货币流通量。

此外,货币是影响各种名义变量甚至在短期内影响真实变量变动的重要因

3伴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实践的发展和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货币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

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得不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对货币进行了层次的划分,并选择从作为各国货币政策控制的重点层次。

4.货币制度是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主要包括:

确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无论是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还是区域性货币制度,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主要分为两类:

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国家货币制度按其演进过程表述为: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演变的基本形式为:

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两个过程:

较低阶段和较高阶段。

1.1.2本章重点归纳

本章要求重点了解金木位制、金块本位制、虚金本位制、不兑现信用制度。

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区域性货币制度、无限法偿、有限法偿、格雷欣法则等概念;掌握和理解关于货币起源的不同观点,西方经济学家和马克思对货币职能的表述,货币的作用以及货币形式的演化;掌握信用货币的性质及信用货币层次划分的必要性、划分依据,货币层次划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各国货币政策控制的重点层次;了解货币制度的内容及构成要素;掌握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各种本位制货币制度的优缺点和被取代的原因;掌握国际货币制度与区域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1.2名校考研其题与典型题

1.2.1概念题

1.金本位制(厦大1998研)2.我国民层次的货币(人大1998研)

3.金块本位制(厦大2000研)4.虚金本位制(厦大1999研)

5.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6.扩大的价值形式

7.一般价值形式8.M09.Ml10.M2

11.实物货币12.金属货币13.铸币

14.劣质铸币15.银行券16.纸币

17.价格标准18.商品流通19.货币流通20货币制度

21.国家货币制度22.国际货币制度23.本位币的无限清偿

24.辅币的有限清偿25.GreSham’sLaw26.信用货币制度

1.2.2简答题

1.货币史上有过哪几种主要的货币本位制?

(人行2000研)

2.比较马克思阐述的货币职能与西方经济学家的货币职能表达。

(人行1999)

3.清简要回答信用货币具有哪些特征?

(厦大1998)

4.请简要回答信用货币制度有哪些特点?

5.简述古代中国货币起源理论和马克思货币起源理论的主要内容。

6.简述货币形式的演化过程。

7.划分货币层次的必要性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我国的货币层次是如何划

分的?

8.简述货币制度的形成过程。

9.简述货币制度的内容和构成要素。

10.请分别简述国际货币制度及区域性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11.简述金本位制被信用货币制度取代的原因。

12.简述货币的作用。

13.为什么说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4.简述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1.3名校考研其题与典型题详解

1.3.1概念题

1.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它包括三种主要形式:

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金银复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最先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

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度,它是以黄金作为货币制度的基础,并实行金币流通的一种货币制度。

它具有4个基本特点:

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清偿能力;②辅币与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③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④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

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货币制度,它保证了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相一致,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与本位币价值相一致,并具有货币流通的自动调节机制,曾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金币流通的基础不断削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停止了金币流通、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输出输入,战后也未能恢复金币流通,只能改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

这样既节省了货币性黄金的用量,又减少了黄金外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金短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但也使黄金的货币职能逐步缩小了范围。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没有金币流通,但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本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成金币或金块。

本国将黄金与外汇存于另一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允许以外汇直接兑换黄金。

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省了黄金的使用,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使黄金货币职能进一步减弱。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取消了金币的流通,而代之以价值符号,这样就失去了货币自动调节流通需要量的作用,货币流通不如金币本位制时稳定。

在经历了1929-1933年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各种金本位制相继为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

2.我国M1层次的群币:

按照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同,可以将货币划分为M0、M1、M2等不同层次。

所谓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称“货币性”,它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力

各个国家对货币供给各层次的定义并不相同。

我国把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

M、M。

三个层次,其中从二MO十企业活期存款十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十农村存款十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

表示流通中的现金。

现在,Ml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重要的货币供给量指标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之一,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政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操作依据。

3.金块本位制: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金银复本位制过渡到了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它包括三种主要形式:

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它是一种既以黄金为基础,又节约黄金的货币制度。

在金块本位制下,金币停止流通而以银行券(政府发行的“纸币”)作为流通货币。

银行券仍规定一定的法定含金量,其发行以一定数量的黄金作为准备,银行券在达到一定数额之后可以兑换为黄金。

但这一兑换限额往往比较大,一般公众通常无法接受。

实行金块本位制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黄金作为发行准备,因此可节省黄金使用,暂时缓解了黄金短缺与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矛盾;而金币流通的取消和兑换数量的限制,则表明黄金的货币职能已开始萎缩。

但从根本上讲,在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下,黄金数量仍然不能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维持稳定汇率的需要。

当黄金的不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就会变得十分脆弱.经不起任何冲击。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各国便于1930-1936年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实行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4.虚金本位制: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金银复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最先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它包括三种主要形式:

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内市场上没有金币走通,本国货币仍规定有一定含金量,但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

实行这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国内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黄金外汇储备作为发行准备,居民可按法定汇率购买外汇,在联系国兑换黄金。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约了黄金的使用,也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它使货币供给量进~步摆脱了黄金的束缚。

但是,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使本国货币依附于外国货币,本币的币值常受联系国币值波动的影响,且在财政金融与外贸政策制订等方面都受联系国的制约,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各国于1930-1936年间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5.简单的、偶然性的价值形式:

在历史进程中,交换在不断发展,商品价值表现出来的形式,也相应地不断发展。

在原始公社阶段,每个公社的共同体内虽然不存在交换关系,但一个公社对于其他公社来说,则是可以让渡物品的所有者。

所以,共同体相互之间的交换是可能的,由于那时生产力甚为低下,不会经常有剩余的东西可用来交换,同时也还没有出现社会分工,所以交换的发生非常偶然。

不过,只要发生交换,就有了价值的问题。

由于价值的表现纯属偶然,所以马克思把这个阶段称之为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6.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共同生产逐渐被个人生产所代替,私有制出现以后,公社和公社之间的交换,一步一步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所替代,交换日益发展成为经常的现象。

这时,一种物品不再是非常偶然地才和另外一种物品发生交换关系,而是经常地与另外多种物品相交换,于是,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会由许多其他物品表现出来。

对于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由许多种商品表现出来,而所有物品都可成为表现其他物品的等价物的这种情况,马克思称之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7.一般价值形式:

在简单的、偶然性的价值形式阶段,是两种物品偶然发生交换关系;在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是多种物品经常地有规则地发生交换。

变化虽然巨大,但都是物物交换。

然而,对不断发展的交换来说,物物的直接交换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因为进入交换领域的物品越来越多,交换行为越来越频繁。

当日益增多的物品进入频繁交易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某种物品进入交换的次数较多,其使用价值较多地为进入市场的人们所需要。

当各种物品都频繁地要求用这种物品表现自身价值时,这种物品就成为所有其他物品价值的表现材料,这样,直接的物物交换就让位于通过媒介的间接交换。

这个用来表现所有物品价值的媒介,马克思称之为一般等价物,用一般多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

马克思称为一般价值形式。

8.MO:

按照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同,可以将货币划分为M0、M1、M2等不同层次。

不同的国家,不仅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各不相同,而且同一层次中的具体内容也存在差异。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标准,M。

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的现钞,。

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由于这部分货币可随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而具有最强的购买力。

9MI:

按照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同,可以将货币划分为M0、M1、M2等不同层次。

不同的国家,不仅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各不相同,而且同一层次中的具体内容也存在差异。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标准,M;由M。

加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

由于活期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而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所以它是同现金一样具有流动性的货币。

各种统计口径中的“货币”,通常是指从。

由于他是现实的购买力,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措施放在这一层次,使之成为政策调控的对象。

总之,M1=M0十活期存款。

10.MZ:

按照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同,可以将货币划分为M0、M1、M2等不同层次。

不同的国家,不仅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各不相同,而且同一层次中的具体内容也存在差异。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标准,M。

是指M;加上准货币。

所谓准货币,一般是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准货币本身虽非真正的货币,但由于它们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加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故又称之为亚货币或近似货币。

显而易见,广义货币相对于狭义货币而言,范围扩大了,它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

M。

层次的确立,对于研究货币流通整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金融体系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的计量以及对货币流通未来趋势的预测均有独特的作用。

近年来,许多经济和金融发达国家,就出现了把货币供应量调控的重点从民向M。

转移的趋势。

总之,M2=Ml十准货币(定期存款十储蓄存款十外币存款)。

11.实物货币:

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来充当的货币。

最初的实物形式五花八门,各地、各国和各个时期各不相同。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充当过实物货币的物品种类很多,如龟壳、海贝、布匹、农具等都充当过货币,其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贝币和谷币。

由于许多实物货币形体不一,不易分割和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很难满足商品交换的要求,所以不是理想的货币形式。

12.金属货币:

指以金属作为币材的货币。

随着交换的不断扩大和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日益加强,人们对货币材料的要求日益明确,币材的选择逐渐转向金属。

最初是用贱金属作为货币的材料,大部分国家的币材都是铜,个别国家、个别时期也有用铁的。

一般来说,用贵金属作为币材是在铜以后,开始是由铜逐渐过渡到银,最后才由银过渡到金。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商品交换状况相联系;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经济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贵金属的自然属性具有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体积。

小、价值大等特征,能满足人们对货币材料的客观要求,最适合充当货币。

13.铸币:

金属货币的一种,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所谓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最初各国的铸币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后来都过渡到圆形。

圆形最便于携带且不易磨损。

中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

有三种形式:

~是“布”,二是“刀”,三是“铜贝”。

在战国中期,在刀和布流行的地区,圈钱在秦国大量流通,也是铜铸的圆形铸币,有两类:

一是中有圆孔,一是中有方孔。

有孔是为了可以串在一起以利于携带。

后来又建立了五铁钱制度,铸“开元通宝”钱。

自宋代开始,我国大量流通的白银一直是以称量货币流通的,其计量单位是“两”。

银元是西方贵金属铸币的典型形式,西方银铸币出现很早,圆形、无孔、铸有统治者头像是其一贯的特点。

铸币的出现标志着交换媒介又向前发展了~步,政府根据铸币所包含的实际价值标明铸币的面值,以其信誉作为担保。

14.劣质铸币:

指铸造质量轻,成色低的铸币。

主要由以下几种情况造成:

①有些人常从铸币的边上削刮下一点金属,然后使其进入流通;②正常的磨损(随着铸币连续使用,它必然会不断地磨损);③政府蓄意制造不足值的铸币,以此来搜刮财富,虽然政治稳定时,统治者大多重视整顿币制,但短暂的足值铸币稳定流通状况往往很快被不足值铸币流通的不稳定状况所代替。

当劣币出现于须通领域时,人们则会把足值货币收藏起来,这叫劣币驱逐良币律。

15.银行券:

指由银行信用所产生的一种信用工具,它是由银行发行的以信用和黄金作双重保证的允许兑现的银行票据。

银行券从性质上讲也是一种本票。

银行券的流通也有一个历史过程。

开始时,一些人为安全起见,将他们的金银交由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的金商保存,金商则给客户开出一纸收据,并承诺随时提取原有数量的金银;后来,由于交易和支付日益频繁,人们用保管凭条进行直接支付,于是保管凭条就演化成银行券的雏形。

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商业票据作为商业信用的代表,但持票人只能到期才被支付,为了解决持票人临时需要资金的问题,银行对持票人进行贴现,若此时银行的现款不足以支付持票人,银行就用自己发行的银行券来支付。

16.纸币:

即以纸作为币材的货币。

从金属货币到纸币是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革命。

到了纸币阶段,纸币的纯价值与它的物质价值体之间已毫无数量上的关系。

印刷纸币所耗费的劳动量与其执行货币功能所体现的价值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这样,纸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完全是它的纯价值体。

从纸币自身的发展过程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

可兑现的银行券阶段、不可兑现的银行券阶段、纸币完全独立的阶段。

纸币的出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纸币突破了金属货币价值总量的限制,能够满足经济规模的扩大对货币的需要,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流通领域的障碍;其次,纸币体现了国家强制力的作用。

纸币使货币的供给集中在国家手中,国家可充分运用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再次,纸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商品流通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17.价格标准:

指人为规定的单位货币名称及所包含(或代表)的价值量。

由于各种商品的价值量不同,表现在货币的数量上不同。

因此,必须首先确定单位货币的价值量。

价格标准规定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一定量的价值,它是为货币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技术性规定,同时,价值标准由国家法律确定的,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要依靠国家权力。

18.商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解决了原来物物交换双方在时间上、空间上及供需上必须完全一致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也促使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隐藏着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因为,在物物交换条件下,买和卖是统一的。

而在商品流通条件下,买和卖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过程,这就有可能出现只买不卖或只卖不买的情况,有可能造成供求脱节,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19.货币流通:

指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不断离开起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丰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的运动。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商品的数量T、商品价格P和货币流通速度V的规律,若以时表示流通中所需货币数量,则M=PT/V。

货币流通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存在于一切发生商品交换的地方。

20.货币制度:

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货币制度也不断演变。

货币制度的内容包括:

确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_缠

21.国家货币制度:

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

国家货币制度始于国家统一铸造货币之后,自国家货币制度产生以来,各国在不同时期都曾用不同的法令形式对货币的构成要素和货币流通的组织管理进行过种种规定。

从历史上看,早期的货币制度较为杂乱,各国间的差异也很大。

16世纪以后,随着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家货币制度才逐步完善并相对规范和统~。

国家货币制度从其存在的具体形式看,大致可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信用货币制度两大类。

历世纪以后至今,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制度发展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过程,演变的基本形式是: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2.国际货币制度:

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国际货币制度通常是由参与的各国政府磋商而定,一旦商定,各参与国都应自觉遵守。

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安排;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能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国际货币秩序的稳定,能够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并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

信心,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

23.本位币的无限清偿:

本位币是一国基本的通货,是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国家规定它有无限清偿的能力,不论每次支付的数额多大,商品出售者和债权人都不得拒绝接受。

同时在使用上,本位币是最后的支付工具,如使用非本位币支付时,对方可以要求改用其他货币,如要求将银行支票改为银行券等,而本位货币则具有最后的支付能力。

24.辅币的有限清偿:

辅币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供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辅币一般用践金属制造,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是不足值货币。

为了防止辅币充斥市场,国家法律规定,每次支付时可在一定金额内用辅币支付,如超过一定金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

为了能使过多的辅币自发流回国家手中,法律还规定,用辅币向国家纳税不受数量限制,用辅币向政府兑换本币也不受数量限制。

25.Gresham’sLaw:

即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律”。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

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26.信用货币制度:

又称纸币制度,在此制度下各国的主要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它是国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具有无限清偿能力。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代替金、银执行货币的职能。

纸币不能兑换黄金,它的发行不以金、银为保证。

纸币的发行是依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定,它的发行是通过信用程序进入流通的。

信用货币制度有以下特点:

①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由纸币和银行存款构成,它们都是银行对所有者的负债,体现着信用关系。

②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即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

②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纸币制度是货币制度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克服了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的数量受金属供给限制的缺点,使国家可以根据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来发行或回笼货币,以便灵活地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实现对整个经济的宏观调节与控制。

同时,纸币造价低廉、携带方便、节省流通费用。

然而,正是由于纸币发行的人为性,也使得货币发行存在着超过经济发展需求的可能。

1.3.2简答题

1.货币史上有过初几种主实的货币本位制?

答:

国家货币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构成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

国家货币制度是一国货币主权的一种体现。

由本国政府或司法机构独立制定实施,其有效范围一般仅限于国内。

国家货币制度开始于国家统一铸造货币之后,自国家货币制度产生以来,各国在不同时期都曾用不同的法令形式对货币的构成要素和货币流通的组织管理进行过种种规定。

从历史上看,早期的货币制度较为杂乱,各国间的差异也很大。

历世纪以后,随着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家货币制度才逐步完善并相对规范统一。

国家货币制度从其存在的具体形式上看,大致可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信用货币制度。

16世纪以后至今,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制度发展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过程,演变的基本形式是: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l)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制度,早在中世纪,许多国家就采用过银本位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的基本内容包括:

以白银为主币币材,银币为无限清偿货币,具有强制流通的能力;主币的名义价值与所含的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相等,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或等量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