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教学设计 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1875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指》教学设计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手指》教学设计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手指》教学设计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手指》教学设计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手指》教学设计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指》教学设计 4.docx

《《手指》教学设计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指》教学设计 4.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手指》教学设计 4.docx

《手指》教学设计4

《手指》教学设计

课文解说: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是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2

1.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是“手指”。

来,伸出你的一只手,让我们来叫出这五根手指的名称吧!

2.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

3.师:

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想他们,我国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他们,并且把他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

不信?

请看文中插图(引导学生看插图,)有趣吗?

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描述一下他们吗?

(学生描述教师点评)其实,不仅插图有趣,丰老先生对这五根手指的描述更有趣,并且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文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6

1.师: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看看文中都写了哪些内容,然后\将屏幕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大屏幕出示)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晰,首先——

(大屏幕出示)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特点;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这样的写作顺序属于总——分——总,使整篇文章清晰严谨,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三、细读课文,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从中找出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话。

找到了吗?

来,让我们来齐读这一句话。

(板书: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师:

这一句话概括指出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不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那么,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长处与短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对大拇指的描写吧。

(二)研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

1.师:

下面,老师找一名同学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找出最能概括大拇指短处与长处的词语来。

2.全班交流。

(大屏幕出示表格)谁来说说大拇指的短处是什么,长处是什么(随机填写表格:

形状不美最肯吃苦)

3、感悟写法。

师:

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短处的?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重点引导:

(大屏幕出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作者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寥寥几语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然纸上。

大家注意“他”这个字,你有什么体会?

(生说)一个“他”字让大拇指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的人,有趣吗?

你能读出这句话的趣味性吗?

(生读)这个“他”字贯穿全文,突出了丰老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大家要注意品读、感悟。

师: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长处的?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重点引导:

(大屏幕出示)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A读一读,看看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B排比句的运用不仅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还能突出作者的情感。

看看这段中哪些词突出了大拇指“最肯吃苦”的性格?

C谁能读出大拇指肯吃苦的精神。

四、学生自学

1.师:

大拇指的长处与短处我们已经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体会到了。

那其他手指又有什么特点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进行自学,请看“学法指导”:

(屏幕出示:

A.同桌俩人一组,从3、4、5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进行学习;

B.读一读,了解手指特点,圈出能概括手指短处、长处的词语;

C.想一想,作者在描写手指特点时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击,补充屏幕上表格内容。

交流方法——引导学生逐一说出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短

处与长处;然后让他(她)读出在表达上有特点的部分,教师随

机点拨一些生词的意思,引导学生领悟这样写的好处,最后指导

学生朗读。

五、领悟道理

1.师:

同学们,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将五根手指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大家对照插图读一读你最喜欢的部分吧!

在作者的描述下,你最喜欢哪根手指?

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2、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按正确姿势握住笔……按老师的要求做,抬起大拇指……有什么感觉?

再抬起食指、中指……

3、同学们,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交流)用丰老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大屏幕出示一起读出来):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教师补充板书:

团结力量。

4、师:

你从这句话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说团结就是力量)

5、对,五根手指各有长处,各有短处,但他们团结起来,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我们每个人(板书:

人)都有优点,都有缺点,如果我们团结起来,那就人人有用,人人有力量!

这就是丰子恺先生通过普通的手指所阐明的人生哲理!

让我们牢记它吧,再齐读一遍——

6、“团结”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

老师搜集了一些名言警句,我们来读一读——(屏幕出示与“团结”有关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各有所长

手指团结力量

(人)各有所短

六、总结全文。

师:

同学们,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平凡的事物常常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感悟,让自己的成长之路更踏实,步伐更稳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

  

(一)

  1.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  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  导入课文。

师:

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

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认识作者: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  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思考2:

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上年货儿童放假新年的“彩排”除夕以前

除夕元旦光景初六开张元宵)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5.完成表格

时间

腊月初旬至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正月十九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出读了第六课,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再回忆回忆: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

(时间先后顺序)课件出示:

(给一个小小的提示)

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

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

(一)腊八:

(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师:

多么有意思啊!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风趣,。

板书:

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

课件出示:

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板书:

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

“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

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

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点击课件:

相应变色

师:

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

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生自由说

小结:

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指导朗读:

放音乐

听,这欢快的音乐,谁能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呢?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

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

“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板书:

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

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

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3、指导朗读:

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

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

(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做种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

板书:

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

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

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

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

各种灯的图片。

(图片+声音)

3、想象:

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

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

课件演示:

——“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

再回顾课文看看。

板书:

详、略

2、学生举例。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

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

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第七课藏戏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咆哮、吞噬、婀娜…开山鼻祖、优哉游哉”等词语。

2.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点与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讲授法,启发式

学习方式: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

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

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了解关于“藏戏”吗?

(板书:

藏戏)

二、1、走进作者板书:

马晨明----教师

2、唐东杰布---藏戏创始人(2分钟)

三、初读课文,了解生字词(6分钟)

1、齐读课文,画出你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板书

脱缰咆哮吞噬琼结婀娜招徕

开山鼻祖青面獠牙不一而足优哉游哉

藏(zang,cang)哄(honghonghong)

3、生上台给加点字注音

4、教师简单解释字词意思

5、找学生上台带读字词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33分钟)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8分钟)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关于藏戏的哪些内容?

(5分钟)

提示:

其实,这是在锻炼你的概括于理解能力,只要你弄清楚了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逐段分析即可,挺简单的。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

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

“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

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2、课文介绍的藏戏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特征?

(5分钟)

⑴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

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

高僧:

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

传奇故事:

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⑵于是就有这样一段传奇(引领下文)

⑶身无分文→58座铁桥→开山鼻祖说明了什么?

⑷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

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3、选择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9分钟)

对句子的理解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连续三个反问开篇,先声夺人强调了藏戏的三个特点,也为后文具体写藏的特点埋下伏笔。

③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

④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

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答。

句子的前后部分是因果关系:

“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

象征的手法: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感情。

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

夸张的手法:

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

比如,藏戏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结合课文右侧图片)

⑤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派别,不同的班戏更是有各种风格的表演形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四个不同说明了藏戏唱腔、动作、表演形式的丰富多彩,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藏戏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4、比较《北京的春节》与《藏戏》在写法上的异同。

(6分钟)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

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

从内容上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四,小结课文(1分钟)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写了藏戏的形成过程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藏戏不可抗拒的生命力。

五、作业布置

每课一百分

六、板书设计(2分钟)

 

分述

藏戏

 

七、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