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共危机中的心理干预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1836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公共危机中的心理干预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公共危机中的心理干预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公共危机中的心理干预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公共危机中的心理干预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公共危机中的心理干预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公共危机中的心理干预问题研究.docx

《最新公共危机中的心理干预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公共危机中的心理干预问题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公共危机中的心理干预问题研究.docx

最新公共危机中的心理干预问题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心理干预问题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末论文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心理干预问题研究

——灾害之后的心里干预途径研究

 

学院:

管理学院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

1080300144

学生:

陈萍萍

任课教师:

 

2011年7月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心理干预问题研究

——灾害之后的心里干预途径研究

陈萍萍1080300144

摘要公共危机事件往往会对人们造成多方面的影响,物质上的、精神上的……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我们不能只看事件造成的物质方面的损害,更要重视危机事件对人们心里造成的影响,灾害后的心理干预问题一直是人们经常忽视的但却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本文灾害后的心理干预服务问题为例,从政府、媒体、公众几方面浅谈灾害之后的心理干预途径问题。

关键字公共危机管理心理干预途径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屡有发生:

地震、海啸、冰雪灾害、食品安全事件……对相关群体的心里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相关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提高民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心理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不确定性和易变性、社会性和扩散性、危害性和破坏性。

公共危机事件往往会对公众造成多方面的伤害,致使不少人陷入痛苦、焦虑、惊恐、敌对、抑郁或无助等适应不良状态,最终导致自杀、伤害、敌对破坏等。

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进行有效的社会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社会公众正确对待突发事件的影响、稳定社会局面,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灾害之后的心理辅导问题为例,浅谈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心理干预方式途径问题。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通常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各级各类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心理冲击的化解、心理问题的疏导,都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的有效参与。

首先,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会给受害人群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和破坏。

大规模灾难发生后后,幸存者、救援人员、罹难者家属、社会大众等直接和间受到灾难影响的人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

相关的灾难心理研究表明,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与支持率成反比,即所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越低。

据有关调查显示,唐山大地震的受害者在20多年后,仍有部分人生活在灾难的阴影中。

这与当时没有提供及时、必要的心里干预、心理健康辅导有一定的关系。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务始于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

2002年大连“5·7空难”发生后,心理专家首次实现了灾后24小时内的现场救助。

2003年SARS期问,我国心理救助力量首次大面积、全方位地介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中。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是危机管理不容小视的组成部分。

建构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是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灾难性地震发生后,对于受灾人群的援助就不仅仅是房屋重建、弥补经济损失这么简单,其中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对灾难的恐惧心理以及失去亲人的心理阴影问题,对于类似的这些方面,心里干预辅导的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因此,在危机管理中,心理干预必不可少。

我国危机管理机制中对心理救援有明确规定。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出,“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

国家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都有心理干预的相关规定。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国家更是发布了《地震灾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对地震灾区灾民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进一步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

二、灾害发生后公众的具体表现

公共危机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是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影响,例如人们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者物质财产受到损失;另一方面是无形的、精神层面上的影响,在灾害发生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精神承受巨大的压力并可能受到伤害,形成心理阴影。

如果我们比较这两方面的影响,会发现危机对人们的心理的影响不仅是结果性的,而且也是继发性的,这也是为什么灾害后多年仍有受灾人群出现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所在。

人们在面对危机事件的刺激时,个体的应激反应由于受到社会公众其他人的影响而出现趋同性。

形成群体性或社会性的应激反应从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危机的扩散和破坏程度使事态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控制。

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急事件时,多数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消极情绪和心理反应,很难保持沉着冷静、积极应对的心态。

因此,公共危机事态下所出现的社会心理问题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色彩。

(一)疏忽大意、疏于自我防护

面对危机,总有一些民众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危机离自己很远,不会那么轻易就波及到自己,不重视对危机防护措施的学习。

如在“非典”期间,仍有相当比例的中国农村居民家庭对个人和家庭防治“非典”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非典的传染问题虽然在大城市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来说,却是件无关紧要的事情,更别谈主动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了。

在这种情况下,危机事件的扩散和破坏程度很容易因部分人群的不以为然而急剧加重。

(二)轻信谣言、引起混乱

流言通常只是无意识地进行传播,不带恶意,但是有时也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引发社会混乱。

流言总会给民众带来或大或小的心理压力,当危机严重时,民众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得到可靠的消息,而已有的信息无法消除他们的疑虑和紧张,于是很容易会随波逐流地轻信流言。

(三)心理失控、行为过激

一般说来,作为社会人,民众的思想行为都受着包括环境、条件、制度、法规等行为规范的制约,这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但当公共危机来临时,各种行为规范对于人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就无法具有明显和直接的约束力。

尤其在处于危机状态的关键时期,民众心理会出现某种失控,非理性意识会一定程度产生或增强,进而产生一些与以往不同的过激行为,这时,平时那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制约的道德、规章制度甚至法律都显得不那么起作用了,这种现象在任何一场公共危机中都随处可见。

比如,在地震中出现了抢劫案、在逃生时出现踩踏事件等等。

(四)过度恐慌、行为过激

当人们遇到重大的灾害性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不安、恐惧、紧张、惊慌等反应,产生退缩或逃避等行为。

如果心理过度恐慌,则会导致机体对于危机的免疫能力下降,做出非理性行为,给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阻碍。

而且,在危机情景下形成的个体心理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而且这种感染是非常迅速的。

在这种感染的气氛下,被感染者很容易失去个性和理性而随波逐流。

例如,三鹿奶粉事件中的一些人“谈奶色变”现象的背后其实就是担心心理的相互感染。

三、灾害之后的心理干预方式和途径

一直以来,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人们往往给予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体制机制建设、预警系统建设等更多的重视和关注,然而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干预却重视不足。

总结近些年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民众做出什么样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是贯穿整个事件的一个关键性的变量,忽视民众的心理因素,不仅会会造成援助的事倍功半,也往往会出现事态平息而人心未定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局面,这对于我们一直提倡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因此,心理干预问题无疑应该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公共危机管理中对民众的心理干预,不仅需要各种心理学意义上的干预措施和手段,更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

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心理干预,不仅可以给予民众必要的援助和保障,稳定民众情绪,削减其种种负面心理,而且可以使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的过程中化为危机,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有利于政府的形象工程的构建。

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干预,是各级政府处理公共危机需要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

首先,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干预要形成一个系统。

社会心理干预的系统建设是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民众心理干预的重要保障。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要加强危机状态下的心理卫生研究工作。

心理干预是一项复杂的、操作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才能顺利进行。

对不同类型的危机心理进行专门研究,积累数据资料,进行理论准备,可以为民众心理干预工作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也能为制定更为有效的社会心理干预计划打好基础。

二要建立公共危机中民众心理的救援制度。

制度上的保障是一切救助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建立、健全公共危机中的民众心理救援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另外,出台我国公共危机时期民众心理救助法案也是刻不容缓的工作,而从长远发展来看,只有将此项工作列入政府危机救助体系之中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三要组建优秀的危机心理卫生工作团队。

心理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技巧和能力,需要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危机心理卫生工作者一般应包括这样两类人员:

一类是由工作在心理卫生机构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组成的长期性的专业队伍,负责预防和及时救助危机发生后心理上出现问题的人;另一类是危机发生后经临时筛选和培训的业余工作团队,一般由危机发生当地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构成,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大面积心理危机。

这两类人员协同合作,才能全面做好危机心理干预工作。

其次,进一步加强公共危机时期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

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是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心理干预的思想前提。

首先,应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

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客观上需要政府向公民提供真实信息,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要。

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向民众大力宣传知情权的重要性,让民众清楚地认识到知情权不仅是他们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工具,也是他们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工具。

其次,应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作用。

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网站要在第一时间公布危机信息,并及时更新、增加与公共危机相关的信息内容,应将政府掌握的有关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政府的处理措施、相关政策等第一手信息及时全面地向民众公布。

民众通过政府网站获悉事件的真相,不仅知情权得到了保证,而且多数人都会凭借科学理性的精神对该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

再次,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该说是政府在新的形势下塑造自身形象的一种必然选择。

尤其是在公共危机状态下,整个社会都处于对信息的渴求状态,这个时候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由于有了来自于正规渠道的权威信息,小道消息很快失去了生命力,从而稳定了民心、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为有效应对危机奠定了基础。

第三,规范媒体行为,强化媒体的积极作用。

媒体是联系政府与民众的桥梁,在应对公共危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强化媒体的功能和职责是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干预的重要环节。

首先,政府要加强新闻管制,规范危机状态下的媒体舆论。

政府应尽快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新闻管制机构,制定相关的规章条例,研究危机状态下新闻报道的相关政策等,在公共危机中进行必要的新闻约束和新闻控制,从而规范媒体舆论,为政府与社会有效应对危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同时,要加快关于媒体新闻的立法步伐,尽快制订《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管理条例》,使媒体在处理危机事件时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以此来完善社会信息的传播机制和民意的直接表达机制,使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能够畅通无阻。

其次,要发挥好主流媒体的核心作用,抢占报道先机。

面对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民众出于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总是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有关危机的信息,及时、科学、充分、权威的信息传播显得非常重要。

主流媒体对危机信息进行及时、公正、客观的报道,有利于建立起民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在公共危机中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再次,媒体要加强危机传播中的自我管理。

公共危机关乎国计民生,任何马虎懈怠都有可能酿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在公共危机中,媒体要自觉将民众的利益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遵守新闻操守和职业伦理,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真实客观地报道危机事件,满足民众的知情需要,帮助社会消除危机造成的疑虑与恐慌,向民众传授正确对待危机的方法,增强民众克服危机的信心,从而引导整个社会在公共危机面前形成合力。

最后,媒体要积极配合政府对民众进行心理引导。

在公共危机状态下,媒体要积极配合政府,联系民众,利用危机公关来进行心理干预。

“对于媒体来说,在危机中比较理性和成熟的做法应该是:

在保持媒体声音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巧妙地和政府站在一边”。

面对危机时媒体要保持理智、认清形势、顾全大局,不能在民众过激情绪的感染下迷失方向,要学会艺术地去传达政府的声音,深入地分析危机的形势、困难和问题,坚定信心,帮助政府从心理上引导民众克服消极心理,积极应对危机,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第四,提高民众的危机意识与危机应对能力。

随着公共危机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强化民众的危机忧患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便成为政府的重要责任之一。

民众的危机忧患意识是危机预警和危机应急的社会心理基础,而要强化民众的这种意识,就必须加强危机教育,帮助民众掌握防范各种危机灾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危机发生时临危不乱,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救助和互助。

在我国,当公共危机发生时,许多地方的老百姓出现的集体性恐慌和种种非理性行为,并一度导致局面失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危机意识与应对能力的缺乏。

要提高民众的危机意识,政府与其他社会机构应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向民众普及应对危机的知识与技能,并经常组织一些应对危机的训练和演习,强化民众的危机观念。

尤其是要把危机管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提高国民的危机应对能力,使危机一旦发生时民众能保持头脑冷静,从容应对。

危机管理教育作为提高公民危机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把它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危机管理教育的内容可以穿插渗透于其他课程的教育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社会实践课的时间进行危机应对的演习,还可以把涉及危机管理教育的内容编写成课外读本,提供给学生阅读。

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应该设立危机管理这个专门的学科,培养危机管理的专门人才,进行危机管理的深入研究,这对于提高民众的危机应对能力和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邢娟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心理干预机制的构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03).

[2]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及其特点[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03).

[3]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

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07).

[4]温淑春.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调控机制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0,(04).

[5]孙璐.论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6]叶国平.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民众心理干预探讨[J].前沿,2009,(09).

[7]戴健林.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调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