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9603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4~35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3.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生活导入,明白方法

1.师:

同学们,我们都喜欢过春节,谁来说说过春节时我们会做些什么?

2.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描写宋朝老百姓过春节的古诗。

(出示诗文——《元日》)

3.师:

你们知道学古诗要怎么学吗?

师适时引导,总结学诗的方法。

二、熟读古诗,读出诗味

1.齐读题目。

2.“元”有三种意思,“元日”的“元”是什么意思?

出示“元”的三种意思:

①为首;②开始的,第一;③主要,根本。

学生选择并说说元日指哪一天?

(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叫春节。

师:

要知道一个字的意思,我们可以请教字典这位老师,根据字的语言环境

选择正确的答案,这是学习生字的一种好办法。

再读课题。

3.师:

谁来介绍王安石?

(出示课件)——王安石: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王安石变法。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查电脑、查资料等)师:

你们学习的方法真多啊!

4.师:

宋朝的老百姓是怎样过春节的?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

把句子读准确、读流利,同桌要认真听,提出意见,一起学习。

5.全班齐读这首诗,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师:

同学们,听你们读得既准确流利,又有节奏,真是一种享受啊!

三、质疑品诗,体会感情

师:

刚才我们通过一遍遍地读诗,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拿出笔,

在书上画一画,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互相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2.学生畅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提出疑问,集体释疑,师相机指导。

(1)爆竹声中一岁除。

(板书:

燃放爆竹)

“爆竹”指的就是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拓展:

能说说放鞭炮的情景吗?

(指名学生联系生活画面回答,师相机引导)

是啊,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我们又过了一年,长了一岁,伴着喜庆的鞭炮声,谁来读读第一句诗?

(读得真有味道啊!

)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鞭炮声)

(2)春风送暖入屠苏。

(板书:

喝屠苏酒)

师简介屠苏酒——屠苏指屠苏酒,这是一种用屠苏草浸泡的药酒,在古代,

每到大年初一,全家都要喝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鬼辟邪,让人一年都平安健康。

人们喝下屠苏酒,就叫“入屠苏”。

(课件出示屠苏酒)

谁能读好第二句诗?

指名读。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心也暖洋洋的。

)全班齐读。

(3)千门万户曈曈日。

“千门万户”就是千家万户。

师:

“曈”应该跟什么有关?

引导观察“曈”的部首从而理解“曈”的意思。

师:

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字形来认识生字的意思,这也是学习生字的一种方法。

(4)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就是春联,用“新桃符”来换“旧桃符”就是用新春联换下旧春联。

(出示文中的两对春联),师: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应该从右往左读,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

老师今天带来了两对春联,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把音读正确。

四、联系生活,吟诵古诗

1.师:

多么让人向往的春节啊!

谁愿意背一背《元日》?

(在乐曲中根据时间多形式背诗)

2.师:

古诗不仅可以背诵,还能编写成歌唱一唱呢!

出示课件,学生跟着哼唱。

五、布置作业,拓展积累

背诵《元日》,积累春联。

【板书设计】

元 日

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新——旧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典文学凝聚了人类思想和艺术的精华,它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深远的思维空间,阅读古典文学,对我们人格的塑造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去感受它的魅力。

1.谁能背背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生背古诗)

2.春天来了,春雨连绵不断。

杜牧在一首诗中是这样写的。

(师朗诵《清明》)

二、学习古诗

1.读诗题,知作者。

(1)教师板书古诗题目及作者。

清明就是指清明节。

谁知道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清明节时民间有些什么风俗?

(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是家人团聚、上坟祭扫或踏青、春游的日子。

(2)谁知道杜牧的生平?

(生交流杜牧的资料)播放课件。

2.释字词,明诗意。

(1)(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相互解答自己的疑问。

(3)谁来说说自己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集体解答难以理解的词句。

播放课件。

(欲:

将要。

断魂:

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借问:

请问。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写了怎样的景致?

路上行人

指谁?

此刻作者的心情怎样?

(5)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

(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照例应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

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

此刻自然想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祛祛寒,也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6)“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

播放课件。

遥指:

远远地指着。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

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酒馆的标帜。

三、总结全诗

《清明》这首古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体现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

【板书设计】

清 明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教师范读诗文。

(老师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

这首诗

说了些什么?

)学生齐读全诗。

二、理解题意,了解全诗

1.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

(出示课件)(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

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教师:

重阳节又是什么节?

学生:

老人节。

(2)忆:

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

(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

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

作者家乡蒲州。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

(出示王维相关资料)

3.自由诵读这首诗,自己初步领悟诗的大意。

三、读懂全诗,理解诗意

1.出示句子:

独在异乡为异客。

(1)独:

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2)异乡:

他乡、外乡。

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3)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4)那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作外乡的客人。

2.出示句子:

每逢佳节倍思亲。

(1)每:

每当。

(2)逢:

遇到。

(3)倍:

格外;加倍;更加。

(4)“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5)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6)诗意:

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出示句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遥知: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2)为什么要登高?

(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3)茱萸:

一种有浓郁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

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4)诗意: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教师:

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2.教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大家认真思考下列问题。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乡念亲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2)“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五、拓展延伸,交流分享

1.教师:

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

请你来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2.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佳节思亲遥念亲人

【教学反思】

本课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诵读和理解的关系。

承接前面的教学导入,我采用的方式是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诵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美。

在理解诗文的过程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主观的灌输,而是立根诵读,启发交流,注重体验。

学生在有梯度的诵读中一步步地熟练古诗,了解古诗,体味古诗。

可以感觉到,学生的朗读在逐步熟练、逐步深入、逐步动情。

10.纸的发明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7~39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造纸术的发展背景,理解制造纸的过程,体悟到民族自豪感。

4.能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一段赞叹中国人了不起的话。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的图表,了解纸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弄懂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同学们,你知道书上的纸是怎么来的吗?

谁能说一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纸的发明。

(出示课题)

2.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学习生字

1.通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反馈。

3.学生练习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课件:

课文朗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交流并梳理。

四、初学课文

1.用手势表示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哪几段写了纸发明以前?

3.交流。

抓住以下句子:

(1)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2)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

(3)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

课件出示:

竹片、丝绵做的书。

同桌讨论各自的缺点:

笨重,贵。

4.同桌相互说。

5.齐读1~2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2课时

一、回顾复习

1.边读边思考,世界上没有纸以前,书是用什么做的?

他们有什么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所以,人们就想要找到一种材料用来做书,那就是纸。

可纸又是怎么发明的呢?

二、探究学习

(一)学习第3自然段。

1.你们想了解的正是大家都想知道的。

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在除了以上几种物品外,又出现了什么物品来替代纸,有何特点?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

(1)重点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看课件理解)

(2)重点理解:

蔡伦发明的纸是什么样的纸?

教师提示归纳:

用“发明时间、

发明者、造纸原料、纸张特点”这几点来回答。

3.指导朗读。

(1)自由读,想想:

你觉得该怎样读?

为什么?

(2)这个纸有何好处?

你有何感受?

(自豪。

)思考:

为什么是自豪的?

4.结合课文内容在小组内部讨论:

为什么只有蔡伦改造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人仔细听并思考造纸术是如何传播出去的?

2.小组交流:

造纸术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三、延伸拓展

1.学生说说四大发明,进一步体会中国人民的伟大。

课外阅读:

“火药的发明”“毕昇发明印刷术”“指南针”“蔡伦改进造纸术”。

2.看看现在的纸,理解纸在现代社会中的不断进步。

(纸的家族)

四、合作探究

开展小组活动,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传统节日及习俗。

【板书设计】

纸的发明

纸的发明过程:

竹片木片做纸——帛、丝绵当纸——麻做纸——树皮、破布做纸

(重)(贵)(粗糙)(轻薄便宜)

【教学反思】

这堂课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由于造纸术距离学生们时间较长,且课前预习准备不够充分,因而情感的抒发不够浓烈。

11.赵州桥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0~41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

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悠久的历史和雄伟、坚固、美观等特点。

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3.学习作者介绍事物的方法,会简要地按一定条理介绍赵州桥。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说明文条理性强、用语精确的文体特点。

指导学生运用重点字、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纸是如何发明的,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去《赵州桥》看看。

(板书课题,齐读)

2.从课题看,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篇写事物的文章。

如果让你来介绍一座桥,你会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呢?

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如何为我们介绍这世界闻名的赵州桥吧!

二、学习生字

1.要求:

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反馈。

三、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及时正音。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介绍赵州桥的,每个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方面。

3.总结:

一段话中,有些词语跟整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特别密切。

阅读时,抓住这些词语,能帮我们更快、更正确地理解课文。

四、指导写字

1.读一读课后要求书写的生字。

2.同桌互相提醒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结合学生提出的书写难点,教师进行集中指导。

4.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2课时

一、回顾前课,初感“宝贵”

1.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赵州桥的。

2.面对赵州桥,作者这样感叹道:

(出示句子,齐读)

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教师:

是什么让作者感受到赵州桥的“宝贵”呢?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发现赵州桥的“宝贵”之处。

二、品读感悟,读懂“宝贵”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赵州桥的哪些信息?

(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年代。

2.你能把这四方面内容用自己的话来说清楚吗?

还能怎么说?

(可以,变换词序。

3.齐读第1自然段。

(点评朗读:

同学们在读的时候为什么强调了“一千四百

多年”?

体会“历史悠久”)

过渡:

一千四百多年,这的确是悠久的历史了。

但我们知道在赵州桥之前肯定还有过很多很多桥。

而它们为什么没成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呢?

看样子,只是说年代久远这一点并不能完全说明赵州桥的宝贵,我们还得继续探究下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

全段共几句话?

整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6句,围绕第1句话来写的。

2.这段中有个长句子,挺难读,谁想来挑战一下?

出示语句: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

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指名读,正音。

(2)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创举”?

(创举:

从来没有过的举动,前人没有

这样做过。

(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这里的“这种设计”是指哪种设计呢?

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指“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

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

(4)教师:

同学们,仔细想想,赵州桥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

课文是怎么

介绍这种设计的作用的?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我们来读读第3自然段,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座桥十分美观的。

(从桥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来说明美观。

2.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1)教师:

这些都是“龙”的图案,同学们可以通过“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等词语想象这几幅精美的画面。

相信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更多。

(2)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生动的画面吗?

(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3.课文的第2自然段写了赵州桥的“坚固”,而第3自然段写了桥的“美观”。

文中是用哪句话把“精巧”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

请大家用波浪

线把它画下来。

(认识过渡句,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三、感情朗读,升华“宝贵”

1.学了课文,你能简要介绍赵州桥吗?

(提示学生要从几方面,有条理地介绍)

2.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是不是能深切感受到赵州桥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了?

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赵州桥,它表现了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

3.赵州桥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自豪地齐读全文最后一段:

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1.拓展:

同学们,我国像赵州桥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才干和智慧的建筑还有许多,你能说说吗?

2.作业: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古建筑,课后去了解它们的历史,并将它们画下

来或写下来。

【板书设计】

赵州桥

【教学反思】

在教学《赵州桥》的过程中,我首先抓住了“宝贵”一词,然后通过体会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分析了赵州桥的“创举”“坚固”和“美观”,最后使同学们认识到赵州桥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从而回到“宝贵”一词。

这样使得课堂教学具有连贯性,同学们记忆深刻。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2~43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生动传神,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3.培养运用“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

天我们将从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摘取一颗璀璨的明珠,欣赏她熠熠闪光的风采。

这颗明珠就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将不会或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并思考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全文可分作几个部分。

2.请同学交流、讨论并回答:

全文可分作几个部分?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总起,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内容、距今时间、现存放地。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详细介绍人物、街市、艺术特点。

(3)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概括作用。

三、看图感悟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展卷让学生观赏。

2.教师配乐解说部分精彩画面的内容。

3.教师:

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

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

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

四、合作学习

1.读第1自然段,分析该段内容。

(1)作者:

张择端。

时间:

距今八九百年。

(2)内容:

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

(3)保存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2.自由读文,找一找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画面上的内容。

(第2~4自然段)

(1)同学们应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

提示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

引导学生交流经常运用的学习方法。

(2)师小结学法:

质疑解疑、借助资料、朗读感悟、图文对照、表演体会……

(3)小组合作学习:

选用学习方法,从第2~4自然段中选定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交流感悟,学习第2~4自然段。

①学习第2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

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体会张择端“下了很大工夫”,画出了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习第3自然段,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并着重理解“形态各异”的意思,引导同学们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③学习第4自然段,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

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3.学习第5自然段。

(1)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

这里的“古都风貌”是指哪里的“古都”?

怎样的“风貌”?

古都:

指北宋的都城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

风貌:

是指当时汴京百姓的生活情景。

(2)教师:

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详尽客观地记录了八九百年前古都汴京的生活景象,是当

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画家张择端画工精湛,栩栩如生地为我们描绘了清明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因此该图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所以说《清明上河图》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五、课堂小结

1.《清明上河图》真是画中瑰宝,同学们欣赏完这样一幅技艺精湛的画,对我国文化有着怎样的感受?

2.老师出示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几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

中华文化真叫绝!

六、自选作业

1.对照画面向爸爸妈妈介绍《清明上河图》。

2.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第2课时

【板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八九百年汴京热闹的场面

【教学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

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在制定目标上只要求学生了解画面内容,初步感知《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和培

养学习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