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6章(1)癔症.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0771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第6章(1)癔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变态心理学第6章(1)癔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变态心理学第6章(1)癔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变态心理学第6章(1)癔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变态心理学第6章(1)癔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第6章(1)癔症.ppt

《变态心理学第6章(1)癔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第6章(1)癔症.ppt(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态心理学第6章(1)癔症.ppt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又称歇斯底里系由于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

定定义义多在多在精神因素精神因素的促发下急性起病,并迅速的促发下急性起病,并迅速发展到严重阶段。

发展到严重阶段。

癔症性精神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性障碍分离性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临床表现临床表现l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l症状具有症状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等特点,有时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l患病率报告不一,普通人群患病率报告不一,普通人群3.55(1982),国外资料女性,国外资料女性36,男性少见。

近年有,男性少见。

近年有下降趋势,原因不明。

下降趋势,原因不明。

l多数学者认为:

多数学者认为:

文化落后地区发病率较高,首发年龄以文化落后地区发病率较高,首发年龄以2030岁最多。

一般预后较好,岁最多。

一般预后较好,6080%可可在在1年内自发缓解。

年内自发缓解。

(一)病一)病因因1.精神因素精神因素2.遗传因素遗传因素3.性格特征性格特征

(1)患者情感方面()患者情感方面

(2)暗示性强)暗示性强(3)自我中心()自我中心(4)具有丰富的幻想)具有丰富的幻想4.身体因素身体因素病病因因l1.症状标准症状标准

(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至少有)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至少有下列一项综合征:

下列一项综合征:

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双重或多重人格、癔症性精神病、癔症双重或多重人格、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其他癔症形式。

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其他癔症形式。

(2)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CCMD-3标准标准l2.严重标准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社会功能受损。

l3.病程标准病程标准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关系,病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关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程多反复迁延。

l4.排除标准排除标准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精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精神病、诈病。

神病、诈病。

症状缺乏特异性,可于多种神症状缺乏特异性,可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

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

病前有明显的心理诱因、找不病前有明显的心理诱因、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有暗示性特征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有暗示性特征时要想到癔症的可能。

时要想到癔症的可能。

做出诊断需要充分证据排除能导致癔做出诊断需要充分证据排除能导致癔症症状的神经、精神与躯体疾病,有症症状的神经、精神与躯体疾病,有的病人可能需要通过随访方能确诊。

的病人可能需要通过随访方能确诊。

诊诊断断第二节转换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一、诊断时要注意五点:

一、诊断时要注意五点:

l1病人有生理功能的丧失或变化病人有生理功能的丧失或变化l2躯体或神经的原因无法解释症状躯体或神经的原因无法解释症状l3有证据证明与心理因素有关有证据证明与心理因素有关l4漠视躯体的损伤,不会对症状感到焦虑漠视躯体的损伤,不会对症状感到焦虑l5病人不自愿控制症状病人不自愿控制症状二二主要类型和诊断标准主要类型和诊断标准主要类型主要类型l1、癔症性运动障碍、癔症性运动障碍l2、癔症性抽搐发作、癔症性抽搐发作l3、癔症性感觉障碍、癔症性感觉障碍1、癔症性运动障碍、癔症性运动障碍【诊断标准诊断标准】l

(1)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l

(2)有躯体运动障碍,如肢体瘫痪、站立不能,或步行不能;l(3)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生理基础;l(4)排除器质性疾病。

l案例:

房子纠纷让她瘫痪案例:

房子纠纷让她瘫痪l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和突然和出乎意料的抽搐发作,类似于癫痫发作的某种形式.l发作前可有头痛、胸闷、心烦、委屈。

发作时慢慢倒地,痉挛发作无规律性,或呈阵发性四肢挺直,或角弓反张。

l发作过程中,可有撕衣被、扯头发、捶胸或发出怪声等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表现,并且常因周围人言语影响而改变。

病人面部可有各种表情,显得夸张与做作。

2、癔症性抽搐发作、癔症性抽搐发作癫痫大发作癫痫大发作意识完全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意识完全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四肢规则抽搐、唇舌咬伤、跌消失,四肢规则抽搐、唇舌咬伤、跌伤、大小便失禁,发作后不能回忆,伤、大小便失禁,发作后不能回忆,脑电图特征性变化。

脑电图特征性变化。

癫痫和癔症共存,应下两个诊断。

癫痫和癔症共存,应下两个诊断。

鉴别鉴别3、癔症性感觉障碍、癔症性感觉障碍l

(1)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l

(2)有躯体感觉障碍,如失音、失明、耳聋,或部分或整个躯体的某种或所有正常皮肤感觉的部分或全部丧失(应标明触觉、针刺觉、震动觉、热觉、冷觉等);l(3)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生理基础和根据排除器质性疾病。

l案例一:

案例一:

男大学生因失恋变哑巴,感觉男大学生因失恋变哑巴,感觉丧失是癔症作怪丧失是癔症作怪(2006-03-23l案例二:

恐惧疾病让她失明案例二:

恐惧疾病让她失明l案例三:

案例三:

父母争吵让他失聪父母争吵让他失聪分析癔症:

越关注越发病分析癔症:

越关注越发病三三鉴别时注意问题:

鉴别时注意问题:

1诈病诈病l有明显的装病动机的目的;有明显的装病动机的目的;l症状表现不符合任何一种疾病的临床相,躯体症状表现不符合任何一种疾病的临床相,躯体症状或精神症状中的幻觉、妄想,及思维障碍,症状或精神症状中的幻觉、妄想,及思维障碍,情感与行为障碍等均不符合疾病的症状表现规情感与行为障碍等均不符合疾病的症状表现规律;律;l对躯体或精神状况检查通常采取回避、不合作、对躯体或精神状况检查通常采取回避、不合作、造假行为或敌视态度,回答问题时,反应时间造假行为或敌视态度,回答问题时,反应时间常延长,对治疗不合作,暗示治疗无效;常延长,对治疗不合作,暗示治疗无效;l病程不定;病程不定;l社会功能与躯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比社会功能与躯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比真实疾病重,主诉比实际检查所见重;真实疾病重,主诉比实际检查所见重;l有伪造病史或疾病证明,或明显夸大自有伪造病史或疾病证明,或明显夸大自身症状的证据。

身症状的证据。

l病人一旦承认伪装,随即伪装症状的消病人一旦承认伪装,随即伪装症状的消失,是建立可靠诊断的必要条件。

失,是建立可靠诊断的必要条件。

(1)明显的区别:

明显的区别:

lA有无意识控制:

诈病有意识控制lB有无获益,即是否能够从症状中获益;与继发获益的不同。

(2)癔症病人多数不承认自己有病癔症病人多数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就医不愿就医,诈病者希望别人承认他有病诈病者希望别人承认他有病,对症状常过对症状常过分夸张分夸张,渲染渲染;诈病与癔症的鉴别诈病与癔症的鉴别l(3)癔症发病或终止与暗示或精神刺激有癔症发病或终止与暗示或精神刺激有关关,诈病发病有其明确的目的诈病发病有其明确的目的,目的达到或目的达到或不能达到时可快速不能达到时可快速痊愈痊愈;l(4)癔症病人对鉴定人或医生的言行常漠癔症病人对鉴定人或医生的言行常漠不关心不关心,诈病者对鉴定人的一言一行非常诈病者对鉴定人的一言一行非常敏感敏感,有时反应强烈有时反应强烈.因此因此,只有在排除癔症只有在排除癔症后才能诊断为诈病后才能诊断为诈病.2伪装障碍伪装障碍l特征:

多次住院和多次手术,病人自愿产生疾病的症状,有生理基础。

l和癔症的区别:

和癔症的区别:

伪装障碍是生理的一种捏造,而不是像癔症产生于内心潜在的焦虑。

l和诈病的区别和诈病的区别:

伪装只能使病人获得医疗服务,并不会得到明显的获益。

四四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l1精神分析观点精神分析观点三个假设:

三个假设:

A转换是对焦虑的防御转换是对焦虑的防御B心理能量的指向性某一部位心理能量的指向性某一部位C特定躯体症状象征着潜在的冲突特定躯体症状象征着潜在的冲突l2沟通理论观点沟通理论观点l3知觉阻滞观点知觉阻滞观点l4行为主义和社会文化观点行为主义和社会文化观点一战和二战的时候,有些士兵出现了转换障碍,通常表现为肢体瘫痪等,这可以使他们逃离战场的威胁症状的获益l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面质、建议和领悟,精神分析,支面质、建议和领悟,精神分析,支持,暗示持,暗示l针对创伤性或应激性生活事件进行治疗l去除病人的二级获益l心理动力学治疗l暗示治疗五、治疗五、治疗l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适当服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可以强化适当服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可以强化心理治疗效果,并可消除伴发的焦虑、抑心理治疗效果,并可消除伴发的焦虑、抑郁和躯体不适症状,从而减少自我暗示的郁和躯体不适症状,从而减少自我暗示的基础。

基础。

l其他心理治疗其他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和家庭治疗和家庭治疗针灸、电兴奋对瘫痪、耳聋、失明、失针灸、电兴奋对瘫痪、耳聋、失明、失声、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有良好效果。

声、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有良好效果。

第三节第三节分离障碍分离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一一概述概述l核心核心:

巨大的心理创伤后出现的持久的记忆障碍,表现为记忆的一部分被分离出去了。

l与转换障碍的共同点:

障碍是为防止潜在焦虑而浮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如记忆丧失可以使患者逃脱创伤带来的焦虑。

分离过程的表现:

lA记忆缺失lB人格解体lC现实感丧失lD身份混乱lE身份改变一、分离性遗忘症一、分离性遗忘症1、类型、类型lA广泛性(全面性)遗忘:

遗忘某段时广泛性(全面性)遗忘:

遗忘某段时间的全部内容间的全部内容局限性(选择性)遗忘:

遗忘与某一主局限性(选择性)遗忘:

遗忘与某一主题有关的事件题有关的事件lB顺行性和逆行性遗忘顺行性和逆行性遗忘2特点特点lA不能记起过去的事lB丧失对个人身份的记忆lC较少地表现出顺行性遗忘lD常常容易翻转3、分离性遗忘与器质性遗忘l分离性遗忘在患病前常有各种压力,并分离性遗忘在患病前常有各种压力,并感到焦虑,器质性不一定如此。

感到焦虑,器质性不一定如此。

l分离性遗忘不是由已知的神经系统损伤分离性遗忘不是由已知的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导致l分离性遗忘表现出四种类型的记忆缺失,分离性遗忘表现出四种类型的记忆缺失,器质性没有:

器质性没有:

a、患者不能记起过去的事、患者不能记起过去的事b、个人身份意识和一般性知识的区别、个人身份意识和一般性知识的区别c、顺行性遗忘顺行性遗忘d、分离性遗忘常常容易翻转、分离性遗忘常常容易翻转4、原因的分析、原因的分析l通过忘记自己是谁来缓和对死亡、绝望通过忘记自己是谁来缓和对死亡、绝望和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焦虑和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焦虑l对精神分析者来说,遗忘很好的防御了对精神分析者来说,遗忘很好的防御了焦虑焦虑l对行为主义者来说,焦虑的降低强化了对行为主义者来说,焦虑的降低强化了个体采取新的身份的行为个体采取新的身份的行为二、分离性漫游二、分离性漫游症1、概述概述l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漫游症是一类突然意外的从家里或自己平时工作的地方出走,并伴有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或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l成人期发作,人群患病率0.2%l主要表现p1192CCMD-3的诊断标准的诊断标准l1符合癔症诊断标准;l2在觉醒状态,作无计划和无目的漫游;漫游中能保持基本的自我照顾,以及与陌生人简单交往(如搭车,问路),与其不深入的短暂接触看不出有精神异常;l3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但不是癔症性多重人格;l4事后有遗忘;l5开始和结束都是突然的。

3、相似的障碍l狂乱l分离性恍惚障碍l与文化相关的癔症性附体障碍案例:

女生玩笔仙着“魔”患上“癔症性附体障碍”新华报业网讯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淮安市某高校大一女生小青(化名),平时成绩还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