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9837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

一、背景

随着人口结构呈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特点,人口老龄化高峰逐渐来临,“未富先老”矛盾突出。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年度工作报告,截至20**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

12亿,占总人口的1

5.5%。

数据显示,XX市乐余镇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1224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9.5%,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市各乡镇中位于前列。

二、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情况

居家养老倡导老年人在家中或熟悉的社区接受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是一种以政府或社会力量为主导、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且不同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创新模式。

乐余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新建和运行资金目前主要来源于财政补贴。

新建、改(扩)建达标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按照《XX市居家养老服务实施细则》中明确的标准给予一次建安费补贴,或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

对正常运行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每年进行组织运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年终补贴的依据。

201X年,乐余镇7家已成立的居家养老服务站获得市财政发放的运行补贴共计85000元;镇出资120万新建乐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面积为360平方米,验收合格后获得市财政下拨的一次性建安费补贴216000元、运行补贴80000元。

三、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场地有限,硬件设施落后。

乐余镇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场地主要由居(村)委办公用房提供,虽然个别新建社区办公用房建设标准高,配备了健身娱乐、日间照料、助餐厨房等功能用房,但是大部分老旧社区办公用房使用面积较小,且距离居(村)民住房较远,无法连片辐射居住在外围的老年人。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床位有限,无能力提供专业护理型床位,不具备专业护理高龄、失能老人的能力。

(二)资金匮乏,服务项目单一。

目前,乐余镇居家养老服务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运行资金是关系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依靠政府每年发放运行补贴,难以支撑多类别服务项目的持续运转,大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仅能提供棋牌娱乐等简单、大众化的服务项目。

另外,部分动迁社区日常工作经费主要依赖财政拨款,村集体收入少,没有用于维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运转的资金。

与此同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是以提供低偿或服务为主的公益性、福利性的机构,加之农村老年人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大多数老年人还没有意识和能力购买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

(三)人员不足,专业化水平低。

社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主要由居(村)委工作人员兼职。

部分社区聘用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文化水平低,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只能从事简单的家政服务和一般的康复性工作,难以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需求。

志愿者是为老服务的主力之一,但是志愿者仅靠自身的热情参与养老助老事业,缺乏科学、专业的指导,并且不定期的活动方式也无法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居家养老服务的改善对策

(一)扩大网络覆盖,推进养老服务均等化。

目前,乐余镇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村(社区)尚不足50%。

为积极推进居家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在确保建设质量的同时加快中心(站)的网络建设,实现量质齐升。

动迁社区在规划时应更加注重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公共区域设计,预留服务功能用房,为今后提供多元化服务创造空间。

具备一定条件的社区应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着重在通行无障碍、操作无障碍、信息感知无障碍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设计,按照无障碍改造标准,通过加装无障碍坡道、加装外挂电梯、卫生间加装扶手等措施,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安全、舒适的活动环境。

部分老旧农村社区居(村)委由于场地资源有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使用面积较小,加上居民居住分散,居民住房距离居(村)委普遍较远,影响了老年人获取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和积极性。

这些硬件基础比较局限的社区,要充分挖潜现有资源,整合土地资源,利用闲置校舍、民宅、医院和厂房等,通过租赁、共享、联建等方式,建立起小型分散、方便适用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以“10分钟”路程为半径,打造“十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因地制宜地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康复医疗、体育健身、法律援助、便利生活等多方面服务。

(二)拓宽筹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没有持续的后续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难以实现快速发展。

经过比较分析各地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情况,不难看出“家庭出资、政府搭台、社会共帮、集体运营”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优惠的扶持政策、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有助于破解居家养老的运营经费问题。

科学分析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老年人最需要的项目中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要充分动员村干部、社工、志愿者,采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形式,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归类建档,尤其是将辖区内的空巢、独居、失能、贫困等特别困难老人纳入服务范围。

另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在运营过程中,劳务费和场地设施费等在一定范围内属于固定成本,不随服务对象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在该范围内增加服务对象数量有利于降低平均成本。

食材费和耗材费等作为浮动成本,与服务对象数量的变动呈正相关,因而保持服务对象规模适度才能保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可持续运营。

(三)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目前乐余镇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工作者有62人。

但是,社工无论是数量还是专业程度都无法适应巨大的市场需求,要多渠道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与高校、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来提升现有服务人员在老年护理方面的专业素质,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以获取专业资格证书。

通过发挥社会工作者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带动志愿者、企业及其他社会人士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效弥补服务中心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的缺陷。

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形成居家养老专业服务人员与志愿者队伍的互动、互补、互助机制,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附送: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联合国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

按此标准,我国在1999年即已迈入老龄化社会。

近年来,随着人均寿命的显著提升和出生率的明显下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

截至20**年底,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2亿人,占人口总数超过14%;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

43亿,占人口比重的18%,这意味着我国将逐渐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社会。

一、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理念谋划早,政策发展快

我国家庭养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老年人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的理念根深蒂固。

在养老、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家庭成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在农村更几乎成为唯一主体,保障着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

在现实国情以及国际养老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的家庭养老服务理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家庭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地位不变,社会养老服务理念逐渐形成。

(一)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探索。

2000年2月,为满足迅速增长的社会化养老需求,国务院转发了民政部、国家计委等11个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是“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

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目标是: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

从2000年开始,上海、北京、大连、南京、宁波等地开始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

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201X年3月,民政部发布《关于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的通知》,正式确定了居家养老的地位。

此后,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地位在各种政策文件中得到确认。

(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发展。

201X年1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10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出台的具体政策,具有里程碑意义。

各省、市陆续出台服务政策,全面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此外,我国开始制定实施养老服务规划。

201X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同年9月和12月,国务院分别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X~201X年)》,明确指出:

“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并将“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导向,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分类完善不同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功能,优先解决好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

从201X年起,在国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居家养老服务政策进一步细化,制定出台了相关服务规范,居家养老服务步入了规范化全面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正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

目前,全国各主要城市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二、广东省居家养老服务加快改革,规划先行

(一)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省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老年人口基数大,至201X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72万人,占全省户籍人口的1

6%,预计到201X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167万人,人口高龄化的现象也日益突出。

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我省居家养老服务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匮乏,缺乏专业服务人员。

据《南方日报》201X年1月底报道,全省城乡养老床位只占老年人口的1%,既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至7%,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与全国

1.6%的平均水平差距也较大。

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区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

(二)加快改革,制订规划,落实指标。

近年来,我省面对不足,加快改革,省政府编印了《广东省201X-201X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发展布局;印发了《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着力解决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用地指标、补贴政策、重点项目和工作机制等问题;出台《广东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规定》,推进民办养老机构快速发展。

201X年2月,省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粤府25号),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文件要求,到2020年,我省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文件还规定,符合标准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全省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以上。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到201X年,我省要基本实现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农村社区覆盖面达50%以上;基本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0张;基本建成养老机构信息管理网络,实现与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对接,等等。

目前全省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已建成运营36个,正在筹建22个。

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佛山、江门等大部分地区采取便民信息网、电信服务、电话专线、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广州、深圳等市居家养老服务走在全省前面。

三、XX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配套,先行先试

(一)全市规划先行,布局有序。

我市由于建市时间相对较短,年轻人居多,人口老龄化相对较晚,直到201X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104899人,按户籍人口占比为10.02%,才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个行政区中又各有差别,XX区早在201X年已迈入老龄化社会,XX区(包括高栏港经济区)201X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XX区由于较多外来人口,人口结构相对年轻,直至201X年老龄化程度才9.31%,仍然没有真正达到老龄化,但若将前来投亲靠友和购房居住的老人计算在内,则老龄化程度应该比统计的要略高。

我市很早就对居家养老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市政府于201X年9月就出台了《关于印发XX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X-201X年)的通知》(珠府办44号),规划到201X年,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老年人口服务需求增长相适应的,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基本实现90%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左右的老年人可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4%的老年人可入住养老机构的“9064”社会养老服务格局。

201X年1月,市府办印发了《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珠府办1号),再一次确定了“9064”的社会养老服务格局,确立了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到201X年形成覆盖全市、区域均衡、功能完善、适度普惠、全民共享的社会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201X年3月,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加快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通过日托照料和上门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普遍开展,在农村加快发展。

方案具体要求到201X年底,建设10-15个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到201X年末,居家养老服务和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

我市自201X年底开始,已在XX区启动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并逐步向其他各区推广。

服务对象由传统民政对象逐步扩大到低收入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及其他有需求的社会老人。

目前,一个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失能等特殊群体老年人和低收入老年人为重点,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

(二)香洲先行先试,打好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XX区从201X年开始居家养老试点工作,201X年起分别在康柠社区和银桦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取得了良好效果,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201X年4月至10月,XX区进一步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一键通“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譬如一机在手,可以定位老人的地理位置,为老人提供家政上门服务,还可以和120平台对接方便求助。

目前已经有约1500名老年人接受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201X年的目标是到年底有5000名老年人接受服务。

(三)斗门加大动作,打响了头炮,创新了模式。

XX区目前有4万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70岁以上的老人则有1万多名,对日间照料的需求越来越大。

民政部门将井岸镇社会福利中心作为试点,从201X年10月开始装修兴建了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的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于201X年3月13日举行启动仪式,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XX区国艳康怡服务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和运营,为长者提供全托常住服务、日间暂托服务、专业陪护、信息支援等逾10项服务。

几乎是同时,全市首家居家养老服务站也在斗门镇南门村启动,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南门村60岁以上的村民可以申请入会享受日间照料、康复功能训练等服务。

可以说,斗门目前居家养老的硬件设施已经有了相当的配备,新的服务模式也在运作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