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p教育心理学(7-9).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9354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zp教育心理学(7-9).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zp教育心理学(7-9).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zp教育心理学(7-9).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zp教育心理学(7-9).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zp教育心理学(7-9).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zp教育心理学(7-9).ppt

《zp教育心理学(7-9).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zp教育心理学(7-9).ppt(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zp教育心理学(7-9).ppt

第七章学习技能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一、技能及其特点技能:

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第三,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1.区别:

从性质上说,技能属于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从范围说,技能有特定性,能力具有普遍性。

2.联系:

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

二、技能的种类按本身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一)动作技能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1.种类连续性、非连续性动作技能(调节方式)连续性:

需要完成的动作序列比较长,且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外部情景进行不断的调节非连续性:

只包括较短序列,是对特殊反应做出特殊反应的活动。

封闭、开放型动作技能(利用程度)封闭型:

指完全依赖肌肉的内部反馈信息指导的开放型:

需根据外部刺激的变化来调节自身动作精细、粗大动作技能(动作幅度大小)精细动作技能:

只涉及身体和四肢小肌肉群的运动粗大动作技能:

需调整整个身体和大肌肉群的运动2.动作技能特点第一,活动对象具有客观性第二,动作执行具有外显性第三,动作结构具有展开性

(二)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1.种类一般、专门心智技能(适用范围)一般:

在一般的心智活动中形成的,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专门:

在某种专门的心智活动中形成的心智技能。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学习结果)智慧技能:

运用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认知策略:

由头脑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以支配和调控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技能,也称认知技能。

2.心智技能的特点第一,对象具有观念性第二,执行具有内潜性第三,结构具有简缩性三、技能的作用

(一)调节和控制动作

(二)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三)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动作技能的学习既是一个身体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的过程。

根据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一)操作的定向

(二)操作的模仿(三)操作的整合(四)操作的熟练

(一)操作的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目标映像及目标期望的过程。

(二)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该阶段动作技能的主要特点:

1.动作品质:

具有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迅速性差2.动作结构:

各要素协调差互相干扰,有多余动作3.动作控制:

内部言语和视觉反馈控制注意分配窄4.动作效能:

比标准速度慢,个体易疲劳、紧张(三)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该阶段动作技能的主要特点:

1.动作品质:

具有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但易干扰2.动作结构:

各要素趋于精确整体协调多余动作少3.动作控制:

动觉控制增强,知觉范围扩大4.动作效能:

疲劳感紧张感减低(四)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该阶段动作技能的主要特点:

1.动作品质:

具有高度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2.动作结构:

动作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3.动作控制:

动觉控制稳定牢固,知觉范围扩大4.动作效能:

疲劳感紧张感减低,具有轻快感二、动作技能的培训

(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1.练习方式2.练习的量3.练习曲线4.高原现象(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1.反馈方式2.反馈内容3.反馈频率(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一、心智技能形成的有关理论

(一)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加里培林认为心智技能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要经历五个阶段:

一是活动定向阶段,二是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三是有声言语活动阶段,四是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五是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二)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段论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1.认知阶段即了解问题的结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步骤等,以形成最初的问题表征。

2.联结阶段即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自动化阶段即学习者对特定的程序化的知识进一步进行深入加工和协调。

二、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两个步骤:

(一)创拟确立模型

(二)检验修正模型其中第一步是关键其中第一步是关键三、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一)原型定向即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也就是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

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定向阶段”

(二)原型操作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相当于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三)原型内化原型内化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相当于加里培林的“出声的外部言语”“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内部言语”四、心智技能形成的特点

(一)对象脱离了支持物

(二)进程缩减(三)应用的高效率五、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四)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机会第八章学习策略F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F第二节通用的典型学习策略F第三节学习策略的训练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的构成:

1.认知策略:

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

2.元认知策略:

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资源管理策略:

指辅助学生管理可利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一、认知策略

(一)复述策略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记忆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7.试图回忆8.画线

(二)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关键词法谐音联想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三)组织策略1.聚类组织策略2.概括法:

纲要法、网络法3.比较法:

对立、差异、对照比较二、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

根据认知活动的目标,提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并预估其有效性2.监控策略:

学生对自己应用策略情况进行监控3.调节策略:

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构的检查,如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根据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一)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二)学习环境的设置(三)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四)学习工具的利用(五)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三、资源管理策略第三节学习策略的训练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内化性原则(三)特定性原则(四)生成性原则(五)有效性原则(六)个人自我效能感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一)指导教学模式

(二)程序化训练模式(三)完形训练模式(四)交互式教学模式(五)合作学习模式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概述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一、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一)问题:

在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二)问题种类1.结构良好的问题:

也称界定清晰的问题,指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获得答案的问题。

2.结构不良的问题:

也称界定含糊的问题,指已知条件和目标都比较模糊,问题情境不清楚、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也不确定且解答方案多样的问题。

(三)问题解决:

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它具有目的指向性、认知性和序列性。

(四)问题解决的种类1.常规性问题解决:

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2.创造性问题解决:

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与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三、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一)算法式:

指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

(二)启发式:

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

1.手段目的分析:

纽厄尔和西蒙提出,即分解总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2.反推法: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倒退到起始状态。

3.简化法:

把问题抽象成简单形式,先解决这个简单问题,然后再利用它解决更复杂的整个问题4.类比法:

即在问题情境和曾经熟悉的情境间进行类比,用熟悉的解题方法类推解决新问题。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特征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三)定势与功能固着五、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一、创造性及其特征创造:

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一定价值意义产品的活动或过程。

(一)创造的类别(价值意义)1.真创造:

产生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2.类创造:

创造产生的成品只对个体具独创性。

(二)创造性:

个体产生独特性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三)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分1.创造性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由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等组成的复合思维,是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与独特性三个主要特征。

二、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

(二)智力(三)个性三、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学生好奇心2.接受学生的想法3.重视学生的独特性4.提供榜样(三)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1.培养批判思维2.发散思维训练3.学会容忍模糊性4.推测与假设训练5.自我设计训练6.头脑风暴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