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同步检测试题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8583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册同步检测试题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上册同步检测试题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上册同步检测试题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上册同步检测试题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上册同步检测试题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册同步检测试题4.docx

《高一语文上册同步检测试题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册同步检测试题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册同步检测试题4.docx

高一语文上册同步检测试题4

1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填空。

梁实秋(1903—1987),现代_________家、文学评论家、_________家。

浙江杭州人。

散文代表作_________,还独立译有_________,晚年完成百万字著作《英国文学史》。

课文选自他的《槐园梦忆》。

解析:

梁实秋是现代文学大家,对他的身份和主要作品要熟练掌握。

答案:

散文翻译《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

2.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显宦()叱咤风云()莅校()迥乎()精悍()

箜篌()弥漫()沾襟()涕泗()酣畅()

答案:

huànchìzhàlìjiǒnghànkōnghóumíjīnsìhān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太息拌脚石革故鼎新风和日丽

B.惶恐开场白钩心斗角步履稳健

C.编缉干瞪眼矫揉造作任劳任怨

D.蝉联出洋相人才倍出博闻强记

解析:

A项中“拌脚石”应为“绊脚石”;C项中“编缉”应为“编辑”;D项中“人才倍出”应为“人才辈出”。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B.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C.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D.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解析:

A项中前三个“之”后的逗号应去掉。

另外,要注意B、D两项中引号的用法。

答案: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景仰(yǎnɡ)激亢(kànɡ)潇洒(xiāo)叱咤风云(chà)

B.戊戌(xū)谦逊(xùn)启迪(dí)迥乎不同(jiǒnɡ)

C.弥漫(màn)屏息(bǐnɡ)淋漓(lí)博闻强记(zhì)

D.苍茫(mánɡ)箜篌(kōnɡhóu)步履(lǚ)涕泗交流(tìsì)

解析:

A项中“咤”应读“zhà”。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避讳,不仅是语言艺术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问题,更是对待别人的态度问题。

常言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说话时,不能口无遮拦。

B.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损公肥私等堪称时下腐败的流行特征,此类现象在文艺界虽不能说是一应俱全,但文艺界已遭受其“病症”的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C.梁任公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D.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解析:

B项,不容置喙:

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

此处应为“不容置疑”。

答案:

B

3.根据课文内容,在下列句中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__________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__________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__________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解析:

“倒不是”表让步,“也不是”表并列,“实在是”表肯定。

做题的关键是弄清分句间的关系。

答案:

倒不是也不是实在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B.达尔文学说认为,不仅一切生物都是进化来的,人也不是在地球上一下子出现的。

C.由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日渐强大。

D.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制与开发,将被提到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因为它关系到人类走出人口剧增、环境恶化和寻求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解析:

B项中“人”与“一切生物”是从属关系,不是并列关系;C项缺主语;D项“走出”后缺少宾语“的困境”。

答案:

A

5.快速浏览课文,看本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请根据这一特点给文章划分层次。

解析:

划分文章结构是为了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这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文章的主体在中间部分,首尾分别起总起和总结的作用,所以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3部分:

第1部分(第1、2段),第2部分(第3—9段),第3部分(第10段)。

6.本文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解析: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

参考答案:

通过写一次演讲来表达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快乐时光

法律课上,教授指定我们读关于公民权利的文章。

第二天,他叫一个同学说出10项公民权利,那同学没回应,教授说:

“好吧,就列举5项吧!

那同学仍不出声,教授只好无可奈何地说:

“只要你讲出你身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就行了!

该生回答:

“我有权保持沉默!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粗犷(kuáng)镌刻(juān)量体裁衣(liàng)卷帙浩繁(zhì)

B.宝藏(zàng)应届(yìng)恪守不渝(kè)擢发难数(zhuó)

C.埋怨(mán)载体(zài)暴殄天物(tiǎn)戛然而止(jiá)

D.熨帖(yùn)熟稔(rěn)相形见绌(chù)徇私枉法(xùn)

解析:

A项“犷”应读“guǎng”;B项“应”应读“yīng”;D项“熨”应读“yù”。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后,这一地区箭拔弩张的局势才得以缓和,冲突双方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

B.没有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就贸然作判断下结论,那么,这种判断和结论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C.在竞选过程中,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拢络人心从而赢得选票的做法,是非常可耻的。

D.事故发生后,他迅速赶赴现场坐阵指挥,直到被困井下的矿工全都脱离危险才离开。

解析:

A项,“箭拔弩张”应为“剑拔弩张”;C项,“拢络”应为“笼络”;D项,“坐阵”应为“坐镇”。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美国、欧共体、加拿大和日本等的金融机构想进一步打开中国的金融市场,(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券)的愿望仍在与日俱增。

B.文中所举诗句为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方干“轩车在何处,雨雪满前山”,佚名“正思浮世事,又到古城边。

C.他们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经济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家福、副研究员余鑫如两位同志担任合作总社的法律顾问。

D.善待生命其实并不难,若能时时想着“我还活着,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想着“我该做点什么有益的事,才不负美丽的生命呢?

”——这便是善待生命。

解析:

A项,括号前的逗号应去掉。

B项,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外。

C项,在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中都用顿号,造成结构不清。

第一个顿号改为“及”或“和”,第二个顿号不变,第三个顿号改为“和”。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史上多续书,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质量可以与原书相媲美,这是无庸置喙的。

B.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曾来哈尔滨演出,获得了成功;无独有偶,今年夏天,小提琴女演奏家俞丽拿也来哈尔滨演出,同样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C.罗木森由于工作疲劳,营养不良,一病不起,多亏陈云光及时将他送到医院去治疗,不然罗木森不会痊愈得这样快。

D.辩论最忌讳的是对方一驳,我方一时语塞,成了“茶壶里煮饺子——道不出”。

有人认为,辩论前的临阵磨枪用理不如用例。

有例不愁缺理,例理兼备,怎么会“失语”?

解析:

A项,“无庸置喙”指不容插嘴,应为“毋庸置疑”;B项,“无独有偶”一般用作贬义,至少不能用作褒义;C项,“一病不起”指得病后再也没有从床上起来,指病死。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好多种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东西。

B.科学的发展逼得反科学的人不得不戴上伪科学的面具来反对科学。

C.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说,截至2018年4月末,我国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8万余家,银行业总资产接近40万亿元人民币。

D.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

解析:

A项的语病是语序不当,“好多种”是量词结构作定语,应放在领属性定语之后,放在“东西”的前面;B项不合逻辑,句意是科学的发展使得反科学的人无法正面反科学,只得借科学来生存,所以他们只能戴“科学”的面具,而不需要戴“伪科学”的面具。

D项主宾搭配不当,“乒乓球馆”不能是“团体”。

答案:

C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常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6.给文章第二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A.掩面狂笑顿足太息B.狂笑掩面顿足太息

C.掩面顿足狂笑太息D.顿足狂笑太息掩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人物特点以及上下文可以确定答案。

答案:

C

7.本文叙事的同时也有抒情,主要运用了直接和含蓄两种抒情方式。

下列各组句子中,与其他三项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D.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解析:

D项是含蓄的抒情。

A、B、C三项都是直接抒情。

答案: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文学的历史动向(节选)

闻一多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主潮,小的波澜总得跟着主潮的方向推进,跟不上的只好留在港汊里干死完事。

战国秦汉时代的主潮是散文。

一部分诗服从了时代的意志,散文化了,便成就了“楚辞”和初期的汉赋,这些都是时代的光荣。

另一部分诗,如《郊祀歌》《安世房中歌》,韦孟“讽谏诗”之类,跟不上潮流,便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成了港中的泥淖。

明代的主潮是小说,《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和《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采取了小说的以寻常人物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态度和刻画景物的技巧,总算沾上了时代潮流的边儿,所以是散文家中欧公以来唯一顶天立地的人物。

其他同时代的散文家,依照各人小说化的程度,也多多少少有些成就,至于那般诗人们只忙于复古,没有理会时代,无疑将被未来的时代忘掉。

以上两个历史的教训,是值得我们的新人牢牢记住的。

8.楚辞和初期的汉赋,既具有___________,又具有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的产物。

解析:

由第一段中“一部分诗服从了时代的意志,散文化了,便成就了‘楚辞’和初期的汉赋”可得出答案。

答案:

诗歌的特点散文的特点诗歌散文化潮流

9.从第二段文字看,作者称归有光“是散文家中欧公以来唯一顶天立地的人物”,根据是什么?

不超过45字。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语句的能力。

“……采取了小说的以寻常人物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态度和刻画景物的技巧,总算沾上了时代潮流的边儿,所以是散文家中欧公以来唯一顶天立地的人物”一句是因果关系的复句,截取原因部分便可概括出答案。

参考答案:

归有光的散文采取了小说的某些写法,沾上了明代以小说为主潮这一时代潮流的边。

10.从第一、二两段文字看,“两个历史的教训”可以概括为怎样的教训?

不超过25字。

解析:

文中“两个历史的教训”是指第一段所述“另一部分诗,如《郊祀歌》《安世房中歌》,韦孟“讽谏诗”之类,跟不上潮流,便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成了港中的泥淖”和第二段所述“其他同时代的散文家,依照各人小说化的程度,也多多少少有些成就,至于那般诗人们只忙于复古,没有理会时代,无疑将被未来的时代忘掉”两种情况。

参考答案:

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文学就会被时代忘掉(或逐渐消亡)。

深层探究

11.说说你对本文写法上的认识。

答案:

一是围绕“动人”二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

比如写先生博闻强记,“敲打他的秃头”酣畅地背诵,足见其“动人”;讲到紧张处,演讲变成表演之“动人”;讲完以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就更为动人了。

这是实写,令读者如晤其面,如闻其声。

在演讲过程中听者的反应“屏息以待”“跟着他欢喜”“泪下沾襟”;甚至听到演讲后,“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显然属于虚写,从侧面烘托了这次演讲所具有的强烈的感召力。

虚实结合,把学人本色状写得如此深透,体现出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运笔自如的功力。

二是充分运用对比,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如篇首说明青年学子对先生景仰的缘由,用“倒不是因为……也不是因为……”,于鲜明的对照中衬托出他作为学者的博大精深;同时以“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物”来比照,强化梁先生演讲的不同凡响。

此外,作者还以直接听讲演和读梁任公的讲稿两者趣味上的差别,突出梁任公这次演讲的声情并茂。

高考链接

12.(2018江苏卷,20)下面是有关“基因地理”项目的报道,请说明该项目的研究途径和最终成果。

一项名为“基因地理”的全球科学研究计划在北京启动:

来自10个国家的人类遗传学家,将用5年时间共同探寻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史,并绘制一张尽可能详尽的人类迁徙地图。

如果说10年前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关注人类的公共信息,那么“基因地理”项目则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

已有的遗传学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

随着人们的流动和杂居,人的基因会发生变异,分析测试特定地区人的基因样本,可以找到他们遗传基因的不同特征,从而发现人类的迁徙轨迹。

(1)研究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个字。

(2)最终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筛选时先找关键句,再提取关键词,最后概括成句。

(1)问在最后一句筛选,第二问在第二句中筛选。

参考答案:

(1)分析测试基因样本,研究人与人的遗传差异。

(2)绘制成人类迁徙地图。

13.(2018福建卷,16)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两处加以改正。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

我国于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

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文本形式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18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错误

改正

第一处

第二处

答案:

第一处错误是“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改为“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或改为“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

第二处错误是“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改为“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与日俱增”,或改为“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加”。

第三处错误是“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文本形式的进化”,改为“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多媒体形式的进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