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备课表格式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6612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4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备课表格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备课表格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备课表格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备课表格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备课表格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备课表格式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备课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备课表格式教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备课表格式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备课表格式教案

科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制四年级科学上册

 

学校教师

角峪镇四年级科学学科集体备课组

2012年8月

 

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

课题: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2页至第15页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空气和天气变化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确信空气的真实存在,获取对空气的性质,组成及风的成因直观、生动的认识,同时更强烈地意识到空气是生命的要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自觉地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教学目标: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3、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4、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

5、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6、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7、知道因地球的形状,空气冷热不均时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8、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滥用科技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9、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重点难点: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

2、知道因地球的形状,空气冷热不均时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计划用课时及课时计划:

7课时

1、空气的性质——2课时

2、热空气和冷空气——1课时

3、空气中有什么——2课时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1课时

单元考查时间

第四周

 

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

课题:

冷和热

第16页至第29页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一杯热水放在桌上会慢慢变凉,勺子放在热汤中,勺柄会慢慢变烫;四季更迭,使孩子们对“火热”、“冰冷”、“清凉”、“和暖”这些不同的气温都有过切身的感受。

而人们对冷热规律的利用,如加热、制冷、散热、保暖等,也时常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本单元就将带领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了解热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

1、能对搜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4、物体的特征,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

5、物质的变化,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

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

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6、能的表现形式,热现象。

7、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8、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9、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10、对待科学学习,敢于大胆想象。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重点难点:

1、物质的变化,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

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

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2、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计划用课时及课时计划:

5课时

1、冷热与温度——1课时

2、热的传递——1课时

3、加热和冷却——1课时

4、吸热和散热——1课时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1课时

单元考查时间

第七周

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

课题:

奇妙的声音王国

第30页至第39页

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以下的内容标准而设计: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知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愿意合作与交流。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目标: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4、知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5、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6、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7、愿意合作与交流。

8、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9、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重点难点: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知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计划用课时及课时计划:

4课时

1、声音的产生——1课时

2、声音的传播——1课时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课时

4、不同的声音——1课时

 

单元考查时间

第十周

 

单元备课

第四单元

课题:

吃的学问

第40页至第51页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科学合理的营养十分重要。

但是学生在营养行为上却存在着许多误区,如讲营养就是追求高档食品、山珍海味、越精越好……挑食、偏食、追求食物的适口性等也不乏存在,儿童中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的现象日显严重。

此外,由于环境污染和加工食品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怎样选择食品和注重吃的安全,已成为健康饮食的重要内容。

因此,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饮食状况和社会的食品问题,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去衡量自己的营养行为,去思考吃什么和怎么吃,用吃的学问指导自己健康饮食,注意消化器官的保健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目标: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3、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4、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5、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

6、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7、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滥用科技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8、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重点难点:

1、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计划用课时及课时计划:

4课时

1、我们吃什么——1课时

2、怎样搭配食物——1课时

3、食物的消化——1课时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1课时

 

单元考查时间

第十三周

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

课题:

排序和分类

第52页至第59页

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以下两个部分的要求建构的,第一,“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第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教学目标:

1.对待科学学习,敢于大胆想象。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5、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6、能对搜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

7、

8、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重点难点:

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

计划用课时及课时计划:

2课时

1、排序——1课时

2、分类——1课时

 

单元考查时间

第十四周

课时备课

第1周第1课时

课题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多种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用观察、比较、试验、概括等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

3、知道压缩的空气有弹性,了解空气的压缩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能够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和认真思考。

5、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空气的性质

难点:

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评价

活动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

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1.猜谜语: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提问:

(出示活塞向外拉出一部分的注射器)这只注射器里有空气吗?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证明呢?

3.提问:

谁有办法用这只塑料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4、小结: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谈话:

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

2.请几位学生吹一吹。

3.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4.提问:

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你有办法把气球吹大吗?

5.汇报实验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和结论。

9.小结:

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要占据空间。

同时,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

(三)学生实验,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1.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人水中,杯子不能歪。

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启发学生发现:

第一次把杯子往水中压时,纸团没有湿,是因为杯子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跑不出来,水就进不去,因此纸团不会湿。

第二次把杯子压入水底时,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从杯口胃出气泡,那是空气跑出来了;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让出来,水就进入杯子,纸团就被水浸湿了)

2、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空气确实存在。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空间。

都被空气占据着。

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学生回答

学生演示实验方法

 

学生演示并说明。

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学生吹气球

几位学生来试一试。

学生讨论,制订研究方案。

学生实验。

汇报实验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和结论。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杯子往水中压时,纸团没有湿,是因为杯子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跑不出来,水就进不去,因此纸团不会湿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谜语导入学生兴趣高

 

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实验,效果好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取新知效果好

 

活动拓展

你还有那些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设计方法证明

汇报设计的方法

展示

学生方法多样,想象丰富

板书设计

空气的性质

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二、空气的性质

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第1周第2课时

课题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比较、试验、概括等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

2、知道压缩的空气有弹性,了解空气的压缩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能够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和认真思考。

4、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空气的性质

难点:

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评价

活动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

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谈话: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空气的重要性质——空气占据空间。

那空气有没有质量呢?

2.提问:

(出示课本提供的材料)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3.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空气有质量。

(二)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归纳空气的性质

1.提问:

过去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

2.教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

水难以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页上的表格填写。

(三)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1.(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

用手轻轻压“气垫”有什么感觉?

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这是怎么回事?

(注意:

动手做的时候不要用力太大,以防袋子破裂)

2.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设。

教师小结: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3、交流:

你知道哪些地方运用了压缩空气的性质?

(四)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大小

1.提问: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运用了压缩空气,那么,压缩空气的多少与它的量有关吗?

2.生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五)探究压缩空气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1.教师演示自制的空气枪,激趣:

你想制作一个自己的空气枪吗?

2.指导学生制作空气枪。

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比赛,并进行互评。

4.游戏:

比一比,看谁射得远?

(六)总结

谈话: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空气具有哪些性质?

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哪

 

学生假设。

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空气有质量。

 

讨论:

(结合课本第4页的插图)水和空气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完成教材第4页上的表格填写。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学生用注射器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学生讨论汇报。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讨论,做出假设,说明理由。

全班共同安装好器材,进行实验。

学生制作空气枪。

学生自选材料制作,玩空气枪。

(强调:

不要对着人)

 

讨论:

为什么有的空气枪射得远?

 

导入学生兴趣高

 

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实验,效果好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再用科学的方法验证

 

活动拓展

按照教的方法回家做一个压缩空气枪

设计方法证明

汇报设计的方法

展示

学生方法多样,想象丰富

板书设计

空气的性质

一、空气的性质:

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2、有质量

3、能被压缩

4、有流动性

二、压缩性的应用: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第2周第1课时

课题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知道热空气的流动规律和风的成因

2、继续学习借助物体觉察空气的方法

3、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4、知道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实行成风的主要原因。

5、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初步知道科学发展史。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

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评价

活动准备

蜡烛、纸蛇、纸杯、集气瓶、玻璃片、香

蜡烛、纸蛇、纸杯、集气瓶、玻璃片、香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上节课吹气球的装置,提问:

我们是怎样把气球吹大的呢?

2.提问:

你们能想办法证明空气从瓶子里跑出来了吗?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谈话:

那空气受热时会怎样流动呢?

2.实验1:

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

3、提问:

说明热空气可能向哪里流动呢?

4、实验2:

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提问:

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呢?

实验说明了什么?

5、小结:

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谈话:

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2.实验3: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思考:

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3.小结:

4、出示“孔明灯”“热气球”你知道它们是什么?

是谁发明的?

利用了什么原理?

(四)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

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2.提问:

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5.小结:

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五)探究风的成因

1.提问: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风是什么?

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2.教师小结:

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学生回答

学生实验,汇报实验方法。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

(热空气在蜡烛火焰的上方)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

(纸蛇转动)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猜测,交流。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进行推理。

学生讨论、回答。

(如:

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风飘向哪里?

打开冰箱时,看看“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看课本第8页上插图开展分组讨论并汇报。

 

 

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实验,效果好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怎么流动,学生是很容易推测的;但是收集证据证明冷空气下降,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媒体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活动拓展

你还有那些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设计方法证明

汇报设计的方法

展示

学生方法多样,想象丰富

板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

1、热空气向上运动

2、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3、冷热空气的对流

4、热空气的应用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第3周第1课时

课题

空气中有什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观察的方法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3、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

4、实事求是重证据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

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评价

活动准备

玻璃杯、蜡烛、水槽、塑料瓶、集气瓶、胶管、橡皮塞

玻璃杯、蜡烛、水槽、塑料瓶、集气瓶、胶管、橡皮塞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教材第9页上的三支蜡烛图片)

1.提问:

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持久?

2.教师演示实验:

观察有什么现象。

3.讲述:

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

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实验1:

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

②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2、讲述:

接着实验,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芯),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

观察有什么现象。

3.实验2:

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提问:

杯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

(3)照教材第10页的方法讲解实验操作,并要求:

先用细铁丝一端绕在火柴柄的一端,一个同学擦燃火柴时,另一个同学才拧开瓶盖。

①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②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③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

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

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

一种气体是

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三)总结

1.讨论:

阅读教材第10页上的资料,查明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

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是什么?

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

2.讲解: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知道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其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学生猜测。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

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杯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即使进去也很少)

讨论:

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

(因为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

(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瓶子里)讨论。

学生猜测。

并说出依据。

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

(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

讨论:

说明这些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能支持燃烧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导入学生兴趣高

 

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实验,效果好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再用科学的方法验证

 

活动拓展

调查空气的有关知识

汇报调查结果

展示

学生方法多样,想象丰富

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支持燃烧:

氧气

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第3周第2课时

课题

空气中有什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观察的方法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3、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

4、实事求是重证据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

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评价

活动准备

蜡烛、纸蛇、纸杯、集气瓶、玻璃片、香

蜡烛、纸蛇、纸杯、集气瓶、玻璃片、香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

其中氧气和氮气分别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2.谈话:

你们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吗?

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二氧化碳,验证同学们的看法对不对。

(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并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实验1: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谈话:

这是把生石灰放水中浸泡,静置后取得的液体,叫澄清石灰水。

大家看看它是什么样的?

(无色、透明)

(2)提问:

看到了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

(4)小结: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2: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

(2)演示实验,并提问:

发生了什么现象?

哪支蜡烛先熄灭?

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3)小结: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三)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实验3:

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谈话:

(2)教师出示饮料瓶、澄清石灰水,启发学生讨论方法。

(3)小结:

2.实验4:

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谈话:

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我把冰块放进杯子里,盖上玻璃片

(2)讨论:

①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这是怎么回事儿?

②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观察实验4的装置,有什么现象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