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六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新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1917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5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六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鲁教版六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鲁教版六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鲁教版六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鲁教版六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六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新版.docx

《鲁教版六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六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新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六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新版.docx

鲁教版六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新版

鲁教版六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

时间:

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

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

  

意义:

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开创隋唐“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

隋炀帝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 

1、表现:

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稳固隋朝统治。

 

★2、开通原因:

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5、长度及地位:

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

①稳固国家统一;②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③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

①秦隋都实现短暂统一,因暴政二世而亡。

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都出现繁荣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

①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③崇尚节俭,以身作则。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房谋杜断”指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

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⑦开明的民族政策。

⑧实行开放的对外交往政策。

 

2、效果: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

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

①政策因素:

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②政治交往因素:

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③群众作用:

人民的辛勤劳动。

④个体作用:

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世人评价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

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

①兴修水利。

②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

③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④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

①丝织业:

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

①著名的大都市: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益州〕。

②长安城:

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2、“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思考:

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效力。

而且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2、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意义:

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时机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读书与做官紧密联系到一起。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唐朝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措施主要有设置管理机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气。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修建了唐招提寺。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方式:

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表现有:

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三、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1、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学习。

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思考: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因素:

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主要〕;③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2、启示:

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7、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科学技术 

★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①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早欧洲七百多年。

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

 

③印刷术: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医学: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二、文学:

诗歌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 近五万首诗歌。

五、艺术宝库 

   ★甘肃敦煌莫高窟〔大部分隋唐开凿,壁画和彩色塑像,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跃的歌舞 

1、唐初:

《秦王破阵乐》   2、盛唐:

《霓裳羽衣曲》 ★思考题:

隋唐时期的文化为何如此繁荣?

 

1、 国家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主要原因〕; 2、 包容开放的交往政策,与各民族及周边国家交流频繁; 3、 继承发展了历代传统文化。

 

文化的繁荣归根到底是建立在国家 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基础上的。

 

★3.最早的纸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称作会子,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社会安定,政府重视; 

                ②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其奠定基础。

 

四、结论: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原因:

 1、过程:

魏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      南宋           〔开始〕       〔继续〕    〔完成〕 ★2、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①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②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主要原因〕;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

各级官员服色有严格规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衣服。

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妇女所受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2、食:

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时南方人吃鱼多。

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住:

百姓住房多为低矮茅屋,贵族宅第宏丽,前堂后寝,两侧有耳房和偏院。

城市平民,住四合院。

 

4、行:

宋代缺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

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和“勾栏”:

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瓦子”。

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它们的出现是宋朝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结果。

 

2、宋代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除夕夜,百姓要祭祖、迎神功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等。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 

一、蒙古的兴起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召开蒙古贵族大会,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二、元朝的建立 

1、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他就是元世祖。

 2、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出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

 

3、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

为了便利南粮北运,他下令开凿两段新运河通惠河和会通河,与原有的运河连同,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另外,还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

 

4、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的《马克·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三、行省制度 

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行省制的内容:

 

1、中央:

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2、地方:

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岭北行省、管理东北的辽阳行省和西南的云南行省等)。

 

3、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4、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作用:

稳固元朝统治,对明清及其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1、表现:

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

②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

④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

 

2、作用: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奉献:

 

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④设置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第13、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科学技术的发明

1、科技发明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奉献。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①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②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③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结束了冷兵器时代,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2、两位杰出科学家:

 

   ①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写成《梦溪笔谈》一书并创制“十二气历”;    ②元朝时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确实立早约三百年。

    ★思考:

宋元时期为什么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二、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     ★1、史学上的“两司马”

 

第16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朝的建立:

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①政治上: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③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后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统治:

①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②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③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第17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2、时间: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3、到达地区:

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意义: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思考: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成功?

 

1、明初国力强盛,国家支持; 2、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 

3、郑和个人能力强〔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外交组织能力〕; 4、全体船员的共同努力。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许多知识份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

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明:

①中央:

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听命于皇帝;            ②地方:

废行省,设立三司,分营民政、军政和刑狱;            ③设置特务机构:

锦衣卫〔明太祖〕,东厂〔明成祖〕;            ④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⑤削藩和迁都北京〔明成祖〕。

 

2、清:

设置军机处,实施“文字狱”。

    ◎课外拓展:

 

我国封建社会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主要历史时期相关的政治制度:

①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为了稳固封建统治,嬴政建立起一套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表达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在内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与措施。

③汉初,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诸侯王尾大不掉,逐渐威胁中央;汉景帝和汉武帝相继采取“削藩”和“推恩令”以及“附益之法”等措施,成功地解决了王国问题;接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立刺史制度,形成“大一统”局面,稳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④隋唐时,继承并发展汉魏以来政治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秦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使之互相牵制和监督;把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职权分散给六部,限制地方割

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开创并完善科举制。

这些都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⑤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的历史教训,采取强干弱枝的措施,将地方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消除了割据因素,并发展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⑥元朝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地方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这既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又是后代省级行政机构之始。

⑦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明初,中央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权力分属六部,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皇权和相权的合一;地方废除元朝以来的行省,设三司分权;并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加强集权;清朝沿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后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决策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还强化八股取士,屡兴文字狱。

至此,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第19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 

1、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2、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稳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二、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

 

1、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

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被迫投降。

 

思考:

中国清军取得雅克萨之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清军取得雅克萨之战胜利的原因是:

①康熙决心大,部署周密;②军民众志成城,为正义而战;③人数和武器装备占有优势等。

 

2、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阔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一、清朝加强西藏的管辖〔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1、确立册封制度:

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从此,历代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

雍正帝时〔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影响:

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二、清朝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1、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①“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阔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

②乾隆帝时下令调兵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的叛乱;③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④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2、土尔扈〔kù〕特回归祖国:

1771年初,蒙古土尔扈特部众,在其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摆脱了俄国的控制和压迫,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

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芒的篇章。

 

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稳固。

 

第21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

明代从国外引进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后来居上;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

①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

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②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 

1、原因:

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清朝统治者担忧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表现:

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③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并设置“广州十三行”机构进行管理。

 

3、影响:

要一分为二的评价:

①积极:

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

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第22、23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四、戏剧的繁荣 

1、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2、清朝中后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五、书法的成就 

1、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明末画家徐渭擅长泼墨,,其作品《墨葡萄图》;清朝画派“扬州八怪”,最著名者郑燮〔xiè〕——即郑板桥,其作品有《兰竹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