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1669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毕业论文.docx

《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毕业论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毕业论文.docx

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

上个实际末期,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国际间开始出现了信息产品贸易,随世界经济逐渐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带进了一个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信息要素已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贸易走向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网络贸易的诞生,这种变化更是广泛而强烈,推动了国际贸易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通过全球网络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间流动,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国际贸易方式创新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

随着国际政治格局急剧转换、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当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以及电子商务贸易异军突起,国际贸易方式开始大规模创新,表现出一些明显特点。

此外,从内容上看,国际贸易方式创新主要表现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格局创新、政策创新以及观念创新等方面。

新的时期,国际贸易方式创新有继续深化和加深的趋势。

对于中国国际贸易而言,一定要抓住机遇,赢得主动权和话语权。

关键词:

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电子商务

 

1序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证,是人类社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创新进步的历史。

生产手段的不断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

生产手段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其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即生产工具起着决定性作用。

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生产力”层面的进步和创新,必将引起“生产关系”层面的内容发生大的变化。

事实正是如此。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内发生了一系列新的深刻变化。

如何认识这种变化,特别是怎样去揭示、分析这种变化的发生、发展和未来演变趋势,以及它对整个国际贸易的未来影响包括对相关主要国家的影响,实际上成为能否真正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方向和脉搏,进而为我国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抓住我国外经贸发展的新机遇的关键。

当前,学界对于国际贸易创新已作了许多研究,研究成果可谓非常丰硕。

但是,仔细梳理这些成果就可以发现,其中有关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还存在一定的薄弱之处,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在吸收借鉴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时代背景、基本特点、基本构成、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探讨。

应该说,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时代背景

2.1国际政治格局急剧转换

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

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

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萎缩甚至停滞。

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方式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1.国际化国际政治格局逐渐形成

欧洲联盟、日本、中国三大力量崛起,国际地位相对上升。

随着西欧、日本实力地位的不断提高,西西矛盾日益发展并呈上升的趋势。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美、日、欧是三大支柱,一个是超级大国、一个是经济超级大国、一个是超级经济大国集团。

过去,它们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被两极格局制约住。

到了80年代下半期,特别是踟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过程之中,美、日、欧之间的矛盾有激化的趋势。

因而,多极化政治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2.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和裁军的加强,各国战争的愿望和客观基础都在削弱。

世界大战在今后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不致于爆发,地区性的局部冲突也不致于失控。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将是和平与稳定、发展与合作。

其基本依据是:

第一,世界各主要国家已基本完成根据冷战后的形势而调整的新的军事战略;第二,世界各地区的新的地区安全机制已基本成型;第三,国际军控和裁军取得重要进展;第四,大国关系中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得到加强;第五,世界主要热点持续降温,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欢迎和接受,发生世界战争的可能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局部冲突的可控性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3.经济安全地位日益重要

所谓经济安全,其含义就是保障国家经济(包括科技)发展战略诸要素的安全,在参与国际竞争和经济合作中维护国家利益和争取优势地位,特别是保护本国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

经济安全不仅包括竞争力和独立性,而且还必须包括持续性和公平性。

如果经济发展是以环境上的非持续方式来实现的,如耗尽不可再生的资源或破坏生态环境,那么经济安全是不可能得到长期保证的。

考虑到这些因素,一个综合性的经济安全的定义应该是:

一个国家在保持对外经济压力的独立性的同时,以公平的、可持续的方式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为经济安全领域的协调和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各种区域性贸易经济集团也就形成了区域合作的一种安全架构。

2.2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

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

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全球化的发展体系。

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最显著特点。

1.国际贸易增长迅速

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早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

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构成了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也是本世纪下半期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的长期趋势之一。

这已向“桑巴特(Sombart)法则”提出了挑战。

虽然还没有证明贸易增长率高于工业生产增长率是一条规律,但市场容量扩大超过生产增长这一事实,已经表明国际贸易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因素的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

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环境的趋缓,各国对经济贸易注意力的加强,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转,全球性和区域性的贸易自由化的进展,以及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领域广泛应用,国际贸易也迎来一个高速增长的繁荣时期。

2.世界经济相互依赖性强

9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不断向深度和广度的进军,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高速发展,以及生产和资本的日益国际化。

整个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趋增强。

当今世界经济无论从其构成上还是从运行机制上抑或是从其发展的结果或影响来说,其各个组成部分已El益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难以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整合过程还继续在加强和发展之中。

随着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加强,经济的区域仂调、全球协调正在兴起和不断增强。

这种协调存在于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社会经济体制的国家和地区之间。

协调的内容既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也包括全球经济行为的协调,甚至还包括与经济贸易相联系的对外政治与外交的更广泛领域的全面协调。

世界经济多中心格局日趋形成。

“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使世界经济有可能逐步向5个中心的新的多中心格局演变。

从目前来看,两个新的“中心”在经济实力上与美、日、欧三大“中心”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但也应该看到,它们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贸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正在迅速增强。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不能排除某些其他地区性大国和区域性经济集团发展成为世界性大国和世界经济中心,从而对世界经济多中心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2.3当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当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成就。

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新技术应用上的突飞猛进。

1.科技进步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

近年来,科技与经济进一步交叉、渗透,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周期大为缩短,使科技经济的产业化趋势迅速增强,因而在经营方式上明显呈现一种产业结构高级化、贸易市场集团化、经济运行国际化的时代主潮。

世界经济同科技、贸易越来越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尤其是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的发达,愈加使各国交流、联合的速度和效果达到“程式化”等时性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科技政策也越来越倾向于推动科技进步,面向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近年来,

 

大型的研究开发计划越来越务实,少有冷战时期虚张声势、追求“国家声望”的内容,科技发展计划已与国家经济发展计划融于一体。

2.科技进步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第一推动力

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技术推动占15%,市场拉动占80%。

随着当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地得益于科技进步的巨大推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生物工程、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新能源工程为象征的科技革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在许多方面已经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开始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包括生产者、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及其组织管理,以及世界产业结构和世界经济结构,正面临一场深刻的革命。

这场革命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和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道路和基本方向。

2.4电子商务贸易异军突起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对电子商务的运用,企业不仅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示信息,而且需要在平台上实现快速、有效的交易,这就要求将整个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二代电子商务模式将是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电子商务渗透到多个领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发达国家,电子商务起步较早,因而发展相对迅速和成熟。

电子商务的应用已经遍及生产、销售、仓储等各个环节,在银行、航空、餐饮等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工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普及。

互联网的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特点使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消费者开始习惯在网上购物,一些消费者在实体店购物之前也会在互联网上收集信息。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电子商务的国家,网络普及率较高,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比较成熟。

NielsenOnline发布的美国互联网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在购买消费类电子产品时首要的信息来源是互联网,占被调查总数的58%,光顾实体商店获得信息的消费者为25%,从报纸、杂志、亲朋好友处获得信息的只有8%。

调研数据发现,2009年美国65岁及以上的老龄网民中,77%的用户进行过

 

网络购物,普及率较高。

在欧洲市场,2009年10月emarketer.com发布的英国网民和网购人数的数据显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09年,英国网购人数占网民总数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其中,网购人数由2590万人增长到2690万人,增长率为3.9%;网民总数从3580万人增长到3710万人,增长率为3.6%。

其中,网购商品的价格优势是吸引众多网购者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未来五年内,随着经济的复苏,网购将成为消费者购买的重要渠道。

在亚洲市场,电子商务同样发展迅猛。

CBIResearch最新发布的《2008年上半年网络购物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08年韩国在线交易总额达到630万亿圆(约合4155亿美元),高于2007年的516.5万亿圆。

3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基本特点

3.1贸易信息更“安全”

由于互联网上提供了关于消费者的大量信息,这使得厂商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和顾客,不仅能够取得更多消费者的信息,而且还能取得关于这类产品潜在顾客的信息,能够更好地了解消费者要求的变化。

不仅如此,厂商还可以通过网络向更多的客户发布商品信息,这样也就能够扩展市场的范围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消费者也可以更好地掌握产品和生产者的信息。

总之,网络使信息可能更“完全”。

此外,厂商可以通过网上了解更多的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信息以及合作项目的信息,从而增加更多的贸易合作的机会。

3.2贸易商品交易虚拟化

通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商品贸易,贸易双方从开始洽谈、签约到订货、支付等,无需当面进行,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完成整个交易完全虚拟化。

据统计,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已经覆盖了160多个国家,连接的网络已达15万多个,且终端用户每年以16%的速度增长。

预计2015年全球将有140多万个网络与互联网相连,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信息充分流动的数字化世界,也是一个全球统一的、虚拟化的交易市场。

对于卖方来说,只要在互联网络上开设出一块特别区域,就可以把将要出售的商品形象、价格、使用方法以及交易条件等

陈列在模拟商场中。

而买方通过浏览,一旦发现中意的产品与交易对象,就可通过互联网络与之进行洽商、签约、订货并支付,交货通知也可通过电子信箱来实现。

甚至售后服务和收集客户的跟踪信息,也可通过互联网完成。

总之,整个交易都在虚拟的场景中进行。

但这种所谓“虚拟”并不是虚无的,经济活动实实在在地进行着。

3.3交易透明化,竞争激烈化

由于网络贸易是通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讯网络进行的,因而买卖双方从交易的洽谈、签约以及货款的支付、交货的通知等整个交易过程都在电子屏幕上显示,就像一个金鱼缸一样透明。

这种透明化,不仅体现在整个交易中,而且还可体现在交易前买卖双方的准备活动,以及交易后买卖双方的善后活动中。

因此,任何一个网上用户,都可能了解任何一项网上交易过程。

这种网上交易的透明化,必将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贸易的发展将是对商品生产的一种挑战。

3.4交易低成本化

通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讯网络进行贸易,使得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具体表现在:

(1)买卖双方通过电讯互联网络进行直接贸易,无需中介者参与,减少了交易的有关环节。

(2)由于通过互联网络发布的信息成本低廉,买卖双方均可以较低的费用获得信息,并迅速达成交易,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这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非常有利。

(3)买卖双方足不出户,均可通过互联网络在有关国家申领进出口许可证、签证等,还可通过互联网络具体办理有关货物报关、出境等手续。

不仅效率大为提高,而且费用也大为降低。

(4)买卖双方均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产品介绍、宣传、树立形象等,所花费用也远比在传统贸易方式中所花费用低。

(5)对于卖方,可通过互联网络把其公司总部,代理商以及分布在其他国家的子公司、分公司联系在一起,及时地对各地市场情况作出反应,即时生产即时销售,降低其存货费用,并有可能用快速既定的运输方式按顾客要求提前提供交货服务,从而获得成本优势。

(6)对于买方,则可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络考察全球各地的商品目录和行情,以极低的价格购买到所需的商品。

(7)世界贸易组织(WTO)第二届部长会议决定从现在起到下一次部长级会议以前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及其他有利于发展网络贸易的制度安排将减少贸易的“成本”。

据美国《福布斯》的统计,网上交易可以节省企业成本的5%,仅此一项可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到200亿美元,厂商的存货下降3500亿美元。

3.5交易便捷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数字而通过卫星、光缆等先进传输手段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传输,经济活动的时间概念缩短,连续性加强.频率加快,文件资料的收发、企业商务的交割、资金的调拨、商品的采购等都可以通过高速快捷的网络进行。

就网络贸易而言,由于互联网络将贸易中的商业文件标准化,使商业文件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传递与计算机自动处理,将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制造、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海关申报等产业过程无须人员干预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克服了传统贸易方式中由于人的因素出现的费用高、易出错、处理速度慢等缺点,极大地缩短了交易的时间,使整个交易非常快捷方便。

同时,网上数据、信息、知识传递的加快和网上商务活动的快速发展,也要求物质世界的流动加快,流动快将成为网络贸易的突出特征之一,灵活便捷的快递行业将风行世界,成为时尚。

4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基本构成

4.1理论创新

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相比,国际贸易方式创新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规模收益不变到规模经济

新贸易理论打破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前提束缚,承认规模经济的存在,并论证了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状况。

新贸易理论认为,由于存在着规模经济,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并不仅仅由于要素价格也即要素的禀赋差异引起,还必须考虑由于生产技术等因素引起的经济规模差异。

因此,相对

要素禀赋差异与国家经济规模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即使两国间没有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经济规模不同,也会产生国际贸易。

2.从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

规模经济必须与一个允许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市场结构相联系,即不完全竞争市场。

这符合现实经济的发展形式,跨国公司的大量存在,国内外市场的区别及信息的不畅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行业的市场垄断,是目前世界经济体制的一些根本特征。

新贸易理论正是分析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指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在实证和规范两个方面有关贸易的一些重要结论才是有效的。

3.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从全球角度考虑,认为一个国家只要按照比较成本原则就会增加自身福利,并提高世界范围的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

竞争优势理论从国家角度出发,考虑怎样才能使一国在贸易活动中得到的福利更多一些,生产效率提高得更快,在国际分工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波特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中是否赢得优势,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

它来源于四个基本要素与两个辅助要素。

即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资本资源和知识资源)、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以及机遇和政府的作用。

4.从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相互对立到相互融合。

新贸易理论是在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主张对国内产业进行战略性保护,从而获得更大的比较优势。

新贸易理论把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理论从传统的相互对立,发展为一种两者相融的新观点。

4.2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大致在以下几方面:

1.世界贸易组织的创设

世贸组织以提高生活水平,确保充分就业,大幅稳定地增加实际收入和实际需求,持久的开发和合理地利用世界资源,拓展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及贸易为准则,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较之关贸总协定,它在强化和完善多边贸易体制职能和作用,规范国际贸易规则,促进世界贸易增长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2.区域协调机制增强。

随着区域性贸易集团的纷纷建立,区域内贸易政策与措施的协调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制度的一个最大特征,各贸易集团内部都本着贸易自由化原则,制定出各种阶段性多边措施和长远目标。

区域内协调不仅起着在全球协调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和运行的条件下,部分地发挥全球协调功能的作用,而且还直接推动了全球协调制度的创新。

3.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

在美国带头推行对外贸易的“管理贸易”之后,“管理贸易”制度逐步成为流行于各国的基本对外贸易制度,双边的贸易协商与谈判,成为协调和解决两国贸易争端的主要方式。

而国际管理贸易也成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趋势。

经贸集团通过签订条约、规定和建立超国家管理机构,协调和统一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政策,来规范成员国的贸易行为和做法。

4.3格局创新

据统计,1990---1995年世界区域内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7.9%。

区域内贸易的发展,无疑对世界贸易的增长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西欧的区域内贸易已占区域内国家对外贸易的69.9%,北美地区为33%,亚洲地区为49.7%,拉美地区为19.4%,非洲和中东地区分别为8.4%和9.4%,中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为19.7%。

这样,全球区域内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0.4%。

随着区域贸易集团化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原有的或近年来新组的一些区域性贸易集团,不仅正在进行重大的调整和新的组合,还出现了相互渗透和相互合并的对外扩展趋势,使得当今区域贸易集团开始向“洲域集团化”乃至“跨洲域经济合作”的方向发展。

这是90年代以来区域贸易集团化最突出的一个新情况和新趋势。

随着国际贸易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国际贸易重心也随之改变,欧洲由于欧共体在以往的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比重,一度成为世界国际贸易的重心。

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相继运行。

国际贸易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国际贸易重心也相应出现了分散化特征。

但是,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其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重心有从多重重心向亚太单一重心收缩的倾向。

4.4政策创新

在全球性的自由和开放的浪潮推动下,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在总体上有向自由化倾斜的趋势,各国都在纷纷削减关税,减少非关税限制,保护主义势头尽管不减,但它已经从七八十年代的那个泛滥猖獗的高潮中回退下去。

各种间接的非关税措施却依然阻碍着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步伐。

而且,各种新型的非关税措施层出不穷,并开始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外贸易限制政策和措施的主体。

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采用的新贸易保护措施达10多类,如地区经济主义、劳工标准、环保、强化反倾销、知识产权、人权、市场准入、产业政策保护等,其中影响较大、运用较多的是环境保护。

3.贸易政策与其它经济政策融合。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以经济竞争为主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一国的贸易政策往往体现了整个国家的经济战略和外交战略,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依靠国际贸易来发展对外关系的作用。

因此,贸易政策的制定就体现了一国整体的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

4.5观念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还表现在各国对外贸易观念上的创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的广泛深入,人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国际贸易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互通有无”,也不仅仅着眼于通过交换获取静态的贸易利益、提高消费水平和增进国民福利,更重要的是通过贸易的发展,促进信息、物质、思想的交流,激发本国的创新机制和参与国际竞争、融入世界经济循环的意识,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以获取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

对外贸易作为最古老的对外联系方式在当代重新焕发了青春。

各国纷纷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制定单边贸易开放的时间表。

对外贸易不仅被看作一种纯粹的国家间的经济交往,而且是当今各国融人世界经济大循环的一条最便捷的途径。

由于国家的大小和国内市场规模的差异、资源禀赋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人为的贸易政策和战略的不尽相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促进作用的大小是很不相同的。

即使是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由于贸易政策和发展阶段的变化,也会使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发生变化。

因此,简单地将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不恰当的。

还要依托广阔的国内市场,在有选择性的保护之下进行进口替代生产;同时大力发展国内贸易,维持国内市场的竞争性,促使进口替代行业迅速成长为具有国际优势的出口产业,以服务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互利的贸易条件,可以为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往来提供一个契机,也表达出一种双方相互谅解与接纳的信息。

丽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及报复性贸易制裁,不仅阻隔了贸易国双方的经济互利,同时更体现出一种敌对情绪,而这种敌对却又被限制在政治和平的基础上。

美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克林顿政府执政后,很快把对外贸易提到“美国安全的首要因素”的高度,改变了冷战时期“军事第一”的国家安全战略,并到处挥舞“贸易报复”、“贸易制裁”的大棒,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谋求所有贸易伙伴对美更大地开放市场,并以此来调节和制约双边关系的其他方面。

5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发展趋势

5.1经济一体化是国际贸易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