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训练详解05作文实例分析与修改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1611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作文训练详解05作文实例分析与修改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作文训练详解05作文实例分析与修改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作文训练详解05作文实例分析与修改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作文训练详解05作文实例分析与修改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作文训练详解05作文实例分析与修改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作文训练详解05作文实例分析与修改doc.docx

《高考语文作文训练详解05作文实例分析与修改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作文训练详解05作文实例分析与修改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作文训练详解05作文实例分析与修改doc.docx

高考语文作文训练详解05作文实例分析与修改doc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学校:

年级:

高二课时数:

2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学科教师:

学科组长签名

 

组长备注

课题

作文实例分析与修改

授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能力,拓展思路

2、认识文章修改的重要性,树立求精的写作态度

重点、难点

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能力,拓展思路

考点及考试要求

作文

教学内容

知识精要

实例分析之一:

话题作文

题目:

请以“说谦虚”以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说谦虚”这个话题,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路,而且可以形成若干种类型的论说文:

  一、谦虚是一种美德。

(阐释型论说文)

  1、谦虚就是在取得成绩时不骄傲自满;

  2、谦虚就是在别人提出批评意见时虚心接受;

  二、人所以能够谦虚的原因(原因分析性论说文)

  1、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教育、环境的影响;

  2、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认识到谦虚的好处;

  3、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自己;

  4、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胸怀远大志向。

  三、谦虚的好处——谦虚使人进步(结果分析型论说文)

  1、谦虚让你永不自满,永远保持进取精神;

  2、谦虚让你了解自己的欠缺,以便改进;

  3、谦虚让你与同学同事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谦虚和骄傲的对比(对比型论说文)

  1、表现的不同;2、本质的不同;3、结果的不同。

  五、谦虚和自卑、虚伪不是一回事(比较型论说文)

  (提纲与“三”大致相同。

  六、如何成为一个谦谦君子——胸怀大志方能虚怀若谷(决策型论说文,提纲与“二”大致相同,最后指出,胸怀大志是各个原因中的重要原因。

  七、谦虚未必使人进步(“反弹琵琶型”论说文,其实就是在确立中心论点时运用了辩证思维)

1、简述“谦虚能够使人进步”;

2、指出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态度,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取得进步还需要决心、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其进步的环境,等等。

这七种类型的文章,分别采用了概念分析、原因分析、结果分析、对比分析、比较分析、决策分析、辩证分析。

其实在每一类文章中均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

好有一比:

“分析”,相当于做“白案师傅”,把各种原料切碎了;接下来可以根据特定的情境、对象,把几种原料合在一起,当一把“红案师傅”,采用不同的烹饪方法,便可以烧成口味各异、风格不同的美味佳肴了。

如此分析习惯成为自然,审题列纲自然会神思泉涌、笔下生风了。

实例分析之二:

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极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这是一条登山者常走的登顶之路,几十个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都不愿意耽误自己的登程。

几个小时后,这个34岁的登山者就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传开之后,有人感到震惊说,以前只有经验最丰富的才能攀登到那么高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除非会危及营救者的生命,濒临死亡的攀登者是不会不营救就被遗弃的。

但也有人说:

不管是公众还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总是要死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要不,人们还以为这是花钱逛公园呢。

全面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具体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一方面,有些同学“原地打转”只写“登山”,不能拓展开去;

2、另一方面,又有同学“另起炉灶”,抛开材料,越写越远,比如写:

安乐死问题;写和谐社会问题;写素质教育问题;写心灵问题;还有探讨人的本性问题;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等。

这些立意不是偏离就是过宽,没能“切题”。

3、在审题中片面理解材料,若即若离:

(1)看到“登山者们放弃救助”,得出认识:

不要放弃(理想、事业、爱情、友谊等);学会舍弃(舍弃优越环境、暂时利益等)。

(2)看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得出认识:

有压力就有动力,压力催生成功;明确任务,才能通向成功。

(3)看到“人总是要死的”,得出认识:

前仆后继,无所畏惧等。

看到“应该救助”,得出认识:

人要有爱心,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人,爱社会,爱自然;要乐于助人(忽视对方处于困境的条件)。

二、材料观点

(1)有人震惊,认为不应遗弃这位登山者。

(2)有人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他们不救助无可非议;况且人总是要死的,登山不是逛公园,应知道其危险。

三、选择角度立意:

同意

(1)应该救助

立意过程A:

先分析——条件:

处于困境、险境,遭遇挫折、失败;应取态度:

人类需要相互关爱、援助;结论:

人应该要有悲悯情怀,当他人处于困境、遭遇不幸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引申:

珍爱他人生命;要有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精神。

立意过程B:

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现实人们道德的滑落,人心的冷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如利益追逐、土地争夺、宗教冲突等等,探讨怎样改变这种局面。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意

(2)不必救助

立意过程:

先分析——条件: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应取态度:

可以舍弃局部的、个别的利益,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局部的牺牲换取更重要、全局的胜利;权衡利弊得失,如果不可为而为,损失更严重。

结论:

权衡轻重,比较得失,要勇于做出顾全大局、舍弃个体的决断。

(缺氧登山者的角度: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不要祈望身处困境时一定能得到援手,更不要苛责他人;做事要预想后果,量力而行,对自己负责。

(3)救助与实现自我

立意观点:

即救助生命也不耽误自己的任务,取中间道路。

范文:

向生命伸出你的手

生命是宝贵的,同样也是脆弱的。

面对脆弱的生命,面对挣扎的灵魂,我们怎么能不伸出温暖的手?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蓝天下,在森林中,一个女孩遇见了一只纯白的无瑕的丹顶鹤。

可是,这只丹顶鹤失足陷入了沼泽。

鹤声如一首哀曲,振碎女孩的心。

那纯白翅膀在污泥中上下拍打,上演着一暮催人泪下的挣扎求存。

女孩面对死亡的沼泽,还是向丹顶鹤伸出了援手。

在沼泽上边,她一不小心也陷入了其中。

此时,他仍不忘不断地用双手托起丹顶鹤,她自己却越陷越深,直到沼泽淹没了视野……

一只重生的丹顶鹤,在上空盘旋着,哀鸣着。

伸出的这双手,已不再温暖,却留下了一个新的生命。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他,披着一件布满血污的白大褂,在手术台上挽救一个又一个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战士。

在战争年代,他舍弃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义无返顾地来到这片灾难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一次又一次地救回受伤挣扎的生命。

面对恶劣的卫生条件,面对血肉模糊的伤残,面对炮弹刺刀的威胁,他没有退缩,伸出的双手反而更加坚定地握住了与死神抗争的灵魂。

手术台是他的他的阵地,挽救别人是他一生中不变的道路。

他就是白求恩,一个向中国人审出双手,带来生的希望的伟大医生。

他,没有丰厚的家产,没有显赫的名气,但面对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的生命,他还是慷慨地伸出了自己的双手。

丛飞,一个深圳的普通歌手,以一生全部的积蓄去拯救贫困中失去希望的孩子,用双手将阳光洒向人间。

他无私地伸出双手,奉献自己的每份光热,让曾经绝望的孩子再一次看到希望的晨光,让曾经不幸的他们获得一次高飞的机会。

丛飞伸出的双手,让许多被贫困折磨的生命看到生命另一面的美好和希望。

泰戈尔曾说:

“生命是天赋予的,我们唯有献出生命才可以得到生命。

”向脆弱的生命伸出你的双手,是拯救了他人,更是升华了自己。

简评:

本文立意以救助生命为中心,可以说把握住了原材料的思想核心,能够“切题”。

第二,思路清晰:

在总——分——总结构中,中间部分以并列式展开,且都能围绕救助生命这一主旨;第三选材精当:

三个素材论据以不同的故事场景和情节形成一种“形散”,但又都能紧扣中心展开,作到了“神聚”;语言较流畅,有一定的哲理性。

(52分)

拾回人道主义的晶石

相传鱼儿在河底干涸后会用唾沫湿润彼此的身体,相互守望,来熬过艰难困苦的时节;大象在同伴倒下后,也会在它的尸首旁不安地徘徊,发出悲戚的低吟,试图唤醒已永远沉睡的同类。

而一向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竟忍心让一个奄奄一息的登山者孤独无助地死在珠峰无情的风雪中!

天冷,人心更冷!

人道主义的晶石顿时蒙上阵阵阴影。

事后有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

那名登山者既然选择了登珠峰,就要做好死亡的准备。

他是死于自视过高,准备不足罢了,与人无涉。

诚然,那些旁观者们的反应不无道理,但这并不能构成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的理由。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爱之心,恻隐之心,从心底里闪出人道主义的光芒。

倘若时光倒流六十年,一个日本少年兵因为跟不上部队逃离中国的脚步,倒在雪地里,你是救他,还是让他自生自灭?

你也许会说:

“既然选择了做侵略者,就知道会有如此悲惨的一天!

”但偏偏有个东北老妇,忘记了受害者的痛苦,被心中人性的光辉驱使着,把这名日本少年扛回家,并给他保暖,洗脚。

如今,这位少年虽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每当他回忆起当年的事,都会流着泪激动地说道:

“我的性命是中国人救的!

老奶奶的爱从我的脚暖到我的心窝里!

”正是老奶奶的仁爱,老奶奶身上的人道主义之光,给中日友好埋下了永不枯死的种子。

又再若你是加尔各答的街童,每个人都对你漠不关心,认为你终日流浪都是因为你自己不争气,不去找一些维持生活的工作。

你心中的苦悲,何人可知?

幸而印度街童有热心的德兰修女帮助,她为街童办学校,指导他们找工作,处处呵护体贴他们。

街童的健康成长,扫除了一些人对救助街童会使他们不思进取、散漫懒惰的担心。

正是德兰修女的人道主义精神,给一个个彷徨的,被遗弃的灵魂,找到了希望的窗口。

人啊!

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但别用经济学中残酷的定律构筑遮挡人性光辉的墙垣,好吗?

我相信,人道主义乃每个人埋藏心底的晶石,只要伸出援手,多走一步,就可化解误会与仇怨,就可给失意人以希望,就可让人道主义的晶石重新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但愿日后在通向珠峰的山路上,再没有枉死的冤魂,而只有一个个登山者相互扶持的身影。

【评点】

这是一篇较规范的议论文,一二段由材料引出观点,鲜明有力。

之后的两个事例很特别,也典型,结尾部分能联系实际论述,给人警醒。

评分:

22+22+8=52

 

修改实例:

同题作文,修改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英国科学家在许多同时生长的南瓜上加上质量不同的砝码,其中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最初的几克逐步加压,到它成熟时已经加到几百斤。

科学家把这些加压的成熟了的南瓜摘下来,试着用刀把它们剖开,看它们的质地有什么不同。

别的南瓜随着手起刀落迎刃而开,而那个承受压力最大的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头也弹开了,最后只好用电锯把它锯开。

测验的数据令人难以置信,这个南瓜果肉的强度竟然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见于丹《〈论语〉心得》)

  阅读完上述材料,请选择一个侧面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自主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学生作文】

在隐形的重量中酝酿

曾佳欣

  有人说过,在每个人的肩上,天生就有一根扁担。

而我想说的是,从懂事开始,我们就背负着“承担”二字的重量。

这个世界在持续升温,人口在增加,生存变成一种较量。

于是,我们不可避免地变成一个个南瓜,争先恐后地占据最有利的位置,汲取最丰富的养料,只为了准备,只为了在隐形的重量中酝酿,只为了在偌大的高压世界里头掌握最多最好的生存资源。

  古文书中写到过一种虫子,这种虫子喜好背负重物,它每经过一个地方都会不断地把挡在面前的物体往身上扛。

偏偏这种虫子身形小,所以它不久就会不堪重负被压死。

我想我们应该佩服并且赞叹它的勇气。

压力是种客观存在的重量,从古至今。

只不过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给它加了重砝码,有的人选择走过它经过它,有的人选择靠近它绕过它。

所以,我们身上承载的最重的重量往往不是外界给的,而是我们自己给的,就像这只虫子一样。

对压力不闻不问的生物是蠢物,而敢于背负的,才是生物界的精华。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孟子也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些观点我很赞同。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的竞争压力在日后只会越来越大。

我们从社会得到的重量就是我们精神层面的忧患。

一个没有忧患的人,一个不曾负荷重量的人,只能是放浪形骸地存在着,但不能称作是活着的。

  有多少奇迹在隐形的重量中迸发?

有多少力量积聚在隐形的重量中然后发出改天换地的能量?

战士要背负国家的存亡,君臣要背负苍生的重量。

这样看来,我们所要承担的,实在是不能与之同日而语。

疾风知劲草,没有看过杂草从石缝中钻出的惊人的力量,就无法体会生命力的强韧。

生命是一种兼具坚与韧的形态,隐形的重量会把它打磨得越发灵气,越发坚韧。

  也许在力量的承受方面,我们应该学习水。

水是我见过的最柔美且最顽强的生命形态。

我一直坚信水的精神,与人类是有相似之处的。

它可以承受巨大的压力,它也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水滴穿石”便是不可忽视的酝酿。

  其实,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上,对任何的重量都应该要有所准备的。

压力存在之处必然酝酿着巨大的动力。

在隐形的重量中,我们不应该患得患失,畏畏缩缩,只能默默地从容地酝酿。

不是不飞,一飞冲天;不是不鸣,一鸣惊人!

【点评】

  本文能从材料的意蕴出发提炼出一个比较抽象的论题--在隐形的重量中酝酿,表达的是生命的进行时态,是豪迈人生中需要承受压力的一个过程。

角度选择得好,具有较高的旨趣。

文章思路比较明晰。

先提出论点,回应文题;后进行论证,分四步:

压力的重要性、压力的精神作用、压力的行为作用、怎样承受压力;最后号召我们要勇于面对压力。

本文的语言也警策有力,增强了议论文的论证力度。

本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编拟文题欠精确。

初看题目是很不错的,仔细思考就感到不合逻辑了,怎能在“重量”中酝酿呢?

这也算不上是一种修辞。

再从全文来看,全文重在论压力,文中的“重量”不过是“压力”的代名词。

二、提出论点欠精当。

首段对引析南瓜的几个句子不合文意,并且显得罗嗦。

三、语言表达欠精练。

文中值得斟酌和修改的地方还有不少(见提升部分)。

  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本文内容可记22分,表达可记21分,发展等级可记7分,总分50分。

【修改提升】

在隐形的重压下酝酿

(1)

  有人说过,在每个人的肩上,天生就有一根扁担。

而我想说的是,从懂事开始,我们就背负着“承担”二字的重量。

这个世界在持续升温,人口在不断

(2)增加,生存变成一种较量。

于是,我们不可避免地变成一个个“南瓜”(3),为的只是(4)在隐形的重压下(5)酝酿(6)。

  古(7)书中写到过一种虫子,这种虫子喜好背负重物,它每经过一个地方都会不断地把挡在面前的物体往身上扛。

而(8)这种虫子身形小,所以它不久就会不堪重负被压死。

我想我们应该佩服并且赞叹它的勇气。

压力是种客观存在的重量,(9)只不过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10)给它加了(11)砝码,有的人选择(12)经过它,有的人选择(13)绕过它。

所以,我们身上承载的最重的重量往往不是外界给的,而是我们自己给的,就像这只虫子一样。

对压力不闻不问的生物是蠢物,而敢于背负的,才是生物界的强者(14)。

  压力使人产生忧患意识。

(15)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孟子也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些观点我很赞同。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的竞争压力在日后只会越来越大。

我们从社会得到的重压(16)就是我们精神层面的忧患。

一个没有忧患的人,一个不曾负荷重压(17)的人,只能是行尸走肉般(18)存在着,但不能称作是生活(19)着的。

  有多少奇迹在隐形的重压下(20)迸发?

有多少力量积聚在隐形的重压下(21)然后发出改天换地的能量?

战士要背负国家的存亡,君臣要背负苍生的重量。

(22)没有看过杂草从石缝中钻出的惊人的力量,就无法体会生命力的强韧。

生命是一种兼具坚与韧的形态,隐形的重压(23)会把它打磨得越发灵光(24),越发坚韧。

  (25)在力量的承受方面,我们应该学习水。

水是我见过的最柔美且最顽强的生命形态。

我一直坚信水的精神(26)与人类是有相似之处的。

它可以承受巨大的压力,它也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水滴穿石”便是不可忽视的酝酿结果(27)。

  (28)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上,对任何(29)重压(30)都(31)要有所准备(32)。

压力存在之处必然酝酿着巨大的动力。

在隐形的重压下(33),我们不应该患得患失,畏畏缩缩,只能默默地从容地酝酿。

不是不飞,一飞冲天;不是不鸣,一鸣惊人!

【提升修改详解】

  

(1)改“重量”为“重压”,改“中”为“下”,表达更准确。

(2)加“不断”语意更顺畅,前后文句更连贯。

(3)“南瓜”加引号,表示比喻义。

(4)删掉“争先恐后地占据最有利的位置,汲取最丰富的养料,只为可准备”,因为不合文意。

改“只为了”为“为的只是”。

(5)改“重量”为“重压”。

改“中”为“下”,表达更准确。

(6)删除“只为了在偌大的高压世界里头掌握最多最好的生存资源”,内容多余。

  (7)“文”多余。

(8)改“偏偏”为“而”。

应该用连词而不用副词。

(9)删除“从古至今。

”没有必要加时间限制。

(10)“高速发展”应提到“当今社会”的前面,否则语序不当。

(11)删掉“重”,多余。

(12)删掉,多余。

(13)删掉,多余。

(14)改“精华”为“强者”更为准确。

  (15)添加过渡句兼中心句“压力使人产生忧患意识。

”(16)改“重量”为“重压”。

(17)改“重量”为“重压”。

(18)“放浪形骸地”不准确,改为“行尸走肉般”。

(19)改“活”为“生活”,语意更丰富。

  (20)改“重量”为“重压”,改“中”为“下”,表达更准确。

(21)改“重量”为“重压”,改“中”为“下”,表达更准确。

(22)删掉“这样看来,我们所要承担的,实在是不能与之同年而语。

疾风知劲草,”前后不连贯。

(23)改“重量”为“重压”。

(24)改“灵气”为“灵光”,这样更准确。

  (25)删掉“也许”,语气更肯定。

(26)删掉“,”语言连接更紧密。

(27)加“结果”,搭配更顺当,更准确。

  (28)删掉“其实,”,多余。

(29)删掉“的”,多余。

(30)改“重量”为“重压”。

(31)删掉“应该”,与后面的“要”重复,删掉“该”“要”就更简练。

(32)删掉“的”,多余。

(33)改“重量”为“重压”。

改“中”为“下”,更准确。

提升后,论点更为鲜明集中,语言更为准确简练,语意更加显豁,文章更精致。

【同题作家作文】

老枣树

尧山壁

  母亲逝世已经十年了,我依旧每两星期回乡一次,坐200里汽车,来到自家门口,朝院里喊一声:

“娘,桃子回来了。

”依旧从屋底下找出来水桶和担杖,到老官井挑回一担水,浇到北屋窗前的枣树坑里。

面前的老枣树是母亲不变的身影,不老的雕像。

  八十年前,小枣树作为母亲的伴娘,从姥姥家的沙土窝,“嫁”到父亲村子的盐碱地。

这是一棵滩枣树,结的枣紫红色,皮薄肉厚,甘甜如蜜。

可是移栽过来,根须扎进苦水,苗泛得很慢,半死不活,可怜巴巴。

境遇与母亲的命运一样痛苦。

  父亲生来是个穷小子,靠刮碱土熬小盐为生。

1936年参加冀南暴动后成了“黑人”,跑地下工作,白天不敢回家。

七七事变,又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杀敌立功成了“红人”,更是有家难回。

家里,只剩下一个穷女子和一棵弱树苗。

再三年父亲牺牲了,因为他是有名的抗日英雄,日本鬼子和皇协军要斩草除根,到处追捕我母子。

  两年后,五一扫荡,日寇实行囚笼政策,环境异常残酷。

为了减轻部队负担,母亲抱着我回到村里。

令人惊奇的是,小枣树在炮火硝烟中,长成碗口粗,亭亭玉立,青枝绿叶。

不知愁的我在树下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使母亲一下子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但是水深火热中的冀南,头年淹,二年旱,三年蚂蚱滚了蛋,赤地千里。

亲叔伯们为了活命,偷偷变卖了我家的几亩薄地,又策划侵占剩下的几间茅屋,今天打明日骂,逼迫母亲带犊改嫁,还扬言要砍小枣树当柴烧。

一向柔弱的母亲发怒了,一手抱着我,一手挥舞镰刀与他们拼命,披头散发像一头狮子。

被惊动的四邻八家,都站到母亲一边,数落他们。

那是个冬天,枣叶脱落,树干遒劲,枝丫如枪,满树圪针都竖立起来,像一位武士,站在母亲身后。

  枣树和孩子一起在逆境中成长起来。

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

枣树也进入高生长期,春天有小粉花的梦,秋天挂满了果实,圆溜溜,亮晶晶,绿时像翡翠,红时赛玛瑙。

七月十五花红枣,八月十五打个了。

母亲举起竿子梆梆一敲,熟透的枣子,红雨般噼里啪啦落下,砸在母亲头上、身上,溅起甜蜜的笑。

摊在房上一片红云,堆在炕上一堆火焰。

但是母亲从来不肯吃一颗,全部背到集上,换了钱供我上学。

从小学到大学16年,是枣树给我交的学费,枣树是我家的小银行。

  文化革命时期,我和爱人都成了“文艺黑线”人物,在铁丝网里居住,在刺刀寒光下生活。

孩子没人管了,母亲冒着武斗的枪声到保定,把嗷嗷待哺的孙子孙女抱回家养。

偏偏碰上农业学大寨,追求粮食高产,跨“河”过“江”,地里只种晋杂五号。

这种复交高梁,又苦又涩,人吃不大便,鸡吃不下蛋。

母亲便把存下的红枣烘干磨面,过了筛子又过箩,变成孩子们的代乳品。

直到粉碎“四人帮”,孩子们才回到省城上学,母亲和枣树又救活了我家第二代。

后来村里给母亲送匾:

“革命好母亲,一门三进士。

”苦难使我成为作家,穷困使独子成为经济学家,使命感使女儿成为记者。

  如今母亲早已安眠地下,老枣树还倔强地站在院里。

老姐儿俩并肩奋斗一生,互相激励着。

母亲活到84岁,临死腰板不弯,老枣树也八十多岁了,丝毫没有老态。

尊严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切美德的母亲,性格遗传着,我在花甲之年,冒着巨大压力,拒绝为顶头的封疆大吏写吹捧文章,不为腐败当保镖。

因为背后有一位坚强的母亲,有一棵坚强的老枣树。

【点评】

  《老枣树》是尧先生根据一则材料作文题写出来的一篇杰作。

材料的主旨是在逆境(承受)中获得生命的质量(坚韧)。

本文有如下特点:

一、切合材料的旨意。

作者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材料内涵,记叙了枣树、母亲和“我”的坚韧顽强,读来可歌可泣。

二、内容充满厚重的历史感。

作者从纵向的历史盐碱地里开掘题材,在抗日的苦难环境里,在文革的艰苦岁月里,生命难以承受之重,但老枣树承受过来了,老母亲承受过来了,自己也承受过来了。

让读者看到的是生命的金色,读罢催人泪下。

三、表现手法娴熟自如。

首先是虚实结合,互为映衬。

老枣树既是实写,也是虚写。

通过虚写赋予枣树以象征意义,用以衬托母亲形象。

其次,线索明晰。

文章以枣树为线索,字里行间时有照应,明写树,实写人。

再次,文章富于波澜。

作者赋枣树以生死、赋情感以悲喜,读来给人以波澜起伏之感。

四、语言灵动传神。

文章叙事平实简练,对动词的运用准确生动,写景则浓抹重彩,议论则蕴藉深刻。

这种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很值得高中生学习和借鉴。

拓展练习

同题作文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英国科学家在许多同时生长的南瓜上加上质量不同的砝码,其中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最初的几克逐步加压,到它成熟时已经加到几百斤。

科学家把这些加压的成熟了的南瓜摘下来,试着用刀把它们剖开,看它们的质地有什么不同。

别的南瓜随着手起刀落迎刃而开,而那个承受压力最大的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头也弹开了,最后只好用电锯把它锯开。

测验的数据令人难以置信,这个南瓜果肉的强度竟然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见于丹《〈论语〉心得》)

  阅读完上述材料,请选择一个侧面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自主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