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试题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1080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个文言虚词试题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8个文言虚词试题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8个文言虚词试题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8个文言虚词试题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8个文言虚词试题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个文言虚词试题版.docx

《18个文言虚词试题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个文言虚词试题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个文言虚词试题版.docx

18个文言虚词试题版

文言虚词巩固练习

一、说明以下加点字词,并翻译加下划线的句子。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②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查问。

)(《过秦论》)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那么已后矣。

(《捕蛇者说》)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一、说明以下加点字词,并翻译加下划线的句子。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假设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①及其出,那么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①圣人之因此为圣,愚人之因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能够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②沛然下雨,那么苗浡然兴之矣。

其假设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②彼所将中国人只是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赤壁之战》)

①且勇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①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③假设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一、说明以下加点字词,并翻译加下划线的句子。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①假设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假设属:

你们这些)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①假设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

①若民,那么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①吾因此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③因此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超级也。

(《鸿门宴》)、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全能动词)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

2.以为,以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定词,是。

①现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③身故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介绍缘故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刻。

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①现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那个地址)。

(《劝学》)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假设此?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他。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使劲焉。

(《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彷徨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形容词词尾、拟声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万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定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说明语气。

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确信、感叹的语气。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

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医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

译为:

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

把,让。

③既自以心为形役

④引以为流殇曲水

4.表示时刻、处所。

译为:

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顾炎武《复庵记》)

5.表示缘故。

译为:

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表示依据。

译为:

依照,依照,依照。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二)连词。

(相当于“而”)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而且”等,或省去。

①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③险以远,那么至者少。

2.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舟遥遥以轻扬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足以极视听之娱

4.表示因果关系,经常使用在表缘故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刻、方位和范围。

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

表时刻)(《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

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

表范围)

(四)动词

1.以为,以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没必要用兮,贤没必要以。

(《涉江》)

(五)名词。

译为:

缘由,缘故。

①前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那么王乎?

?

(《齐桓晋文之事》

13.【因】

(一)介词。

1.依照,依照。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托,凭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此厚待之。

(《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赔礼。

(《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二)副词。

1.于是,就;因此。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缘故,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②加上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4.【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

从)(《劝学》)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或“关于”)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关于。

①请受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

(《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①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

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形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退席。

(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形下)(《捕蛇者说》)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那么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5.【与】

(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

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

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勾践灭吴》)

②那么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

4.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四)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那么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16.【那么】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例如:

①项王曰:

"勇士!

赐之卮酒。

"那么与斗卮酒。

(《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

(《劝学》)

二、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原先是""已是"。

例如:

③徐而察之,那么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④临视,那么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若是”“若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祸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那么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那么"连用,每一个"那么"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

(《师说》)②入那么孝,出那么弟。

(《论语.学而》)

③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

④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

4.表示转折、妥协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妥协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尽管""却是"。

①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

(《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不……就”。

①非死那么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那么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定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确实是"。

例如:

①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觉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先”“原先已经”。

①及诸河,那么在舟中矣。

(《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那么。

2。

准那么,法那么。

①以身作那么。

(四)动词。

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那么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

同“辄”,老是,常常。

①居那么曰:

“不吾知也!

17.【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情形)”。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情形”。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假设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用于判定句主语后面,引出判定,表示提顿,没必要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刻词后面,没必要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

(《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缘故。

②臣因此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18.【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

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之:

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2.指示代词,这,此。

②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③均之二策,宁许负之以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早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②譬假设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刻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