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0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实验题含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8775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10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实验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上海10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实验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上海10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实验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上海10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实验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上海10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实验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10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实验题含详细答案.docx

《上海10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实验题含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10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实验题含详细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10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实验题含详细答案.docx

上海10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实验题含详细答案

一.填空题(共4小题)

1.(2016•上海)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实验如下:

①市售浓盐酸的标签局部见图1,该盐酸中HCl质量分数的范围是 36%﹣38% .为使制备过程中二氧化碳平稳地产生且较纯净,应将该浓盐酸 稀释 .

②用甲装置制备二氧化碳,选择的固体药品是 b (选填编号).

a.粉末状石灰石b.块状大理石c.粉末状熟石灰D.块状生石灰

③控制所加盐酸的量,使反应时甲装置内液面位于 y 处(选填“x”或“y”)为宜.

④收集二氧化碳,应将甲的 f 处于乙的 j 处连接(选填有关编号).

⑤写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

⑥反应生成了0.1mol二氧化碳,求稀盐酸中参与反应的HCl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7.3g .

【解答】解:

①由试剂瓶标签信息可知,该盐酸中HCl质量分数的范围是36%﹣38%;为使制备过程中二氧化碳平稳地产生且较纯净,应将该浓盐酸进行稀释,反应物的浓度变小,反应速率减慢;故填:

36%﹣38%;稀释;

②在实验室中,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粉末状的石灰石与盐酸接触面积过大,反应速率过快;而熟石灰和生石灰与盐酸反应不会生成二氧化碳;故填:

b;

③选择的液体药品只要是能将固体药品浸没起来即可;故填:

y;

④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收集二氧化碳时,应该从长管进入;故填:

f;j;

⑤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故填:

Ca(OH)2+CO2═CaCO3↓+H2O;

⑥0.1mol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0.1mol×44g/mol=4.4g.

设生成4.4g二氧化碳需要HCl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44

x4.4g

x=7.3g

故答案为:

7.3g.

2.(2016•上海)实验室有氧化铜和铁的混合粉末,为提炼其中的铜,取等质量样品,分别进行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

①分离得到溶液C的操作名称是 过滤 .

②写出步骤II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uSO4═FeSO4+Cu,Fe+H2SO4═FeSO4+H2↑ .

③上述步骤 II、Ⅲ (选填步骤编号)所包含的反应体现了铁的活动性比铜强.

实验二

④写出步骤Ⅳ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CuO

Cu+H2O .

⑤D、E是同一种溶质形成的溶液,请写出该溶质的名称,判断能否得出D、E溶液中该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答】解:

①由实验的过程可知,分离得到溶液C的操作是固液分开,名称是过滤;

②由实验的过程可知,溶液A中有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铜,在加入过量的铁时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和硫酸亚铁,铁与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是:

Fe+CuSO4═FeSO4+Cu,Fe+H2SO4═FeSO4+H2↑.

③由于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和硫酸亚铁,铁能与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硫酸反应,所以,上述步骤步骤II、Ⅲ所包含的反应体现了铁的活动性比铜强.

④在步骤Ⅳ中,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能还原氧化铜生成了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H2+CuO

Cu+H2O.

⑤由实验的过程可知,D、E是同一种溶质形成的溶液,该溶质的名称是硫酸亚铁;溶液D中的硫酸亚铁来自加入过量铁粉和稀硫酸反应,E中的硫酸亚铁是混合物中的铁粉与硫酸反应生成,由于加入过量的铁粉和混合物中的铁粉无法比较,所以,不能得出D、E溶液中该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

故答为:

①过滤;②:

Fe+CuSO4═FeSO4+Cu.③II、Ⅲ.④:

H2+CuO

Cu+H2O,Fe+H2SO4═FeSO4+H2↑.⑤硫酸亚铁,不能比较,溶液D中的硫酸亚铁来自加入过量铁粉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E中的硫酸亚铁是混合物中的铁粉与硫酸反应生成,由于加入过量的铁粉和混合物中的铁粉无法比较,所以.不能得出D、E溶液中该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

3.(2013•上海)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同时将针筒内全部液体迅速注入容器中,实验内容如下表所示.

实验

编号

容器I

针筒I

容器II

针筒II

红墨水

液面位置

a

二氧化碳

(充满)

10mL

澄清石灰水

二氧化碳

(充满)

10mL水

保持

左高右低

b

0.55g锌

15mL盐酸

0.24g镁

15mL盐酸

实验开始前红墨水左右两端液面保持相平.容器I、II体积相同,装置气密性良好.

(1)实验a中,容器I内产生的现象是 石灰水变浑浊 .红墨水液面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Ca(OH)2+CO2═Ca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b中,针筒I、II内盐酸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产生气泡更剧烈的容器是 II (填“I”或“II”),红墨水的位置变化情况是 保持左高右低 .

【解答】解:

(1)实验a中,容器I内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因此产生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容器II内二氧化碳溶于水,压强减小,容器I内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压强减小的更多,因此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

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2)实验b中,镁比锌活泼,因此II内产生气泡更剧烈;镁比锌活泼,因此一开始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II内气压大,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因盐酸足量,因此0.55g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比0.24g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少,所以最终气压II内的大,液面左高右低;

故答案为:

保持左高右低.

4.(2012•上海)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条件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①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甲设计以下对比试验:

Ⅰ.将3.0gKClO3与1.0gMnO2均匀混合加热

Ⅱ.将xgKClO3与1.0gCuO均匀混合加热

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O2的快慢.

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

2KCl+3O2↑ ;Ⅱ中x的值为 3.0 .

②乙探究了影响双氧水分解速度的某种因素,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双氧水的质量

双氧水的浓度

MnO2的质量

相同时间内产生O2的体积

50.0g

1%

0.1g

9mL

50.0g

2%

0.1g

16mL

50.0g

4%

0.1g

31mL

本实验中,测量O2的装置是 C (填序号).

实验结论:

在相同条件下, 双氧水浓度越大 ,双氧水分解得快.

丙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 相同时间天平读数差值大小 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解答】解:

①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能快速的产生氧气,进行实验探究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故X为3.0,故填:

2KClO3

2KCl+3O2↑,3.0;

②要将瓶内的水排出来,A和B都不可以,C可以,故填:

C;

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双氧水的浓度越大,相同的时间产生氧气的体积越大,故填:

双氧水浓度越大;

丙使用的是称量剩余物质的质量的方法得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根据相同时间内天平读书的差值大小,可以看出反应的快慢,故填:

相同时间天平读数差值大小.

二.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5.(2018•上海)实验室制取氧气并进行相关实验。

①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

2H2O+O2↑ 。

取用二氧化锰操作正确的是 c (选填编号如图1)。

②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不同体积分数氧气中的复燃情况,部分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氧气体积分数(%)

30

40

60

70

带火星的木条

不变

稍亮

复燃

复燃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的不一定是纯氧 。

在集气瓶中注入占其容器50%的水(如图2所示),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将瓶内的水排尽,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该集气瓶中进行实验,推测实验现象并说明理由。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是因为氧气的浓度达到了使其复燃的纯度 

③双氧水分解也可用氧化铜作催化剂。

在0.5g氧化铜中滴加双氧水,反应结束后固体仍为0.5g且呈 黑 色。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双氧水分解反应后,氧化铜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步骤

现象

结论

 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向盛有该滤渣的试管中重新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 

 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冒出,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化铜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解答】解:

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粉末状药品,取用时用药匙取二氧化锰,将试管横放,用药匙将二氧化锰送至试管底部;故填:

2H2O2

2H2O+O2↑;c;

②根据表格中反应的信息可知: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一定是纯净的氧气;故填:

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的不一定是纯氧。

在集气瓶中注入占其容器50%的水(如图2所示),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将瓶内的水排尽,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该集气瓶中进行实验,可能会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是因为氧气的浓度达到了使其复燃的纯度;故填: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是因为氧气的浓度达到了使其复燃的纯度;

③氧化铜在该反应后是催化剂,其质量与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在0.5g氧化铜中滴加双氧水,反应结束后固体仍为0.5g且呈黑色;故填:

黑;

催化剂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向盛有该滤渣的试管中重新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后,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冒出,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得出结论:

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故填:

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向盛有该滤渣的试管中重新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冒出,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6.(2017•上海)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用装置和仪器.

①用A制二氧化碳,需要的药品是大理石和 稀盐酸 .反应开始后将二氧化碳通入 澄清石灰水 中,产生白色沉淀.反应一段时间后夹紧弹簧夹,A中现象是 试管内液面逐渐下降,长颈漏斗内液面逐渐上升,一段时间后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

②制氧气时,将B与 D (选填“C”或“D”)连接组成发生装置.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后,用玻璃片 磨砂 (选填“磨砂”或“光滑”)的一面盖住集气瓶口.

③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

④若有0.2mol氯酸钾分解,求生成氧气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解答】解:

①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反应开始后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反应一段时间后夹紧弹簧夹,A中现象是:

试管内液面逐渐下降,长颈漏斗内液面逐渐上升,一段时间后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故答案为:

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试管内液面逐渐下降,长颈漏斗内液面逐渐上升,一段时间后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②制氧气时,将B与D连接组成发生装置,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后,用玻璃片磨砂的一面盖住集气瓶口,故答案为:

D;磨砂;

③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故答案为:

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④设生成氧气的物质的量为x,

2KClO3

2KCl+3O2↑

23

0.2molx

,x=0.3mol;

氧气的质量为:

0.3mol×32g/mol=9.6g;答:

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9.6g;

故答案为:

9.6g;

7.(2017•上海)实验室用锌粒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并还原4.0g氧化铜,实验装置如图(装置气密性良好,夹持仪器省略).

①仪器Ⅰ的名称 锥形瓶 ,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Zn+H2SO4=ZnSO4+H2↑ .

②B中生石灰作 干燥 剂;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H2+CuO

Cu+H2O ;D中现象是 白色粉末变蓝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CuSO4+5H2O=CuSO4•5H2O .

③为确定实验结束后氧化铜是否已基本消耗完,请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案填入下表.

操作

判断依据

结论

方案一

 用试管取少量C中反应后的物质,向其中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振荡,观察现象 

 溶液变蓝色

(或溶液未变蓝色) 

 氧化铜未消耗完

(氧化铜基本消耗完) 

方案二

 称量反应后C中剩余固体的质量 

 剩余固体的质量约为3.2g

(或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3.2g) 

 氧化铜基本消耗完

(氧化铜未消耗完) 

【解答】解:

①仪器Ⅰ是锥形瓶,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填:

锥形瓶;Zn+H2SO4=ZnSO4+H2↑;

②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可做干燥剂;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到水发生反应生成蓝色五水硫酸铜晶体,故填:

干燥;H2+CuO

Cu+H2O;白色粉末变蓝;CuSO4+5H2O=CuSO4•5H2O;

③氧化铜能和酸反应生成可溶的含铜离子的盐溶液,溶液呈蓝色;设4.0g氧化铜完全反应后生成铜的质量为x,

H2+CuO

Cu+H2O

8064

4.0gx

x=3.2g

为确定实验结束后氧化铜是否已基本消耗完,可由如下两个方案:

操作

判断依据

结论

方案一

用试管取少量C中反应后的物质,向其中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振荡,观察现象.

溶液变蓝色

(或溶液未变蓝色)

氧化铜未消耗完

(氧化铜基本消耗完)

方案二

称量反应后C中剩余固体的质量.

剩余固体的质量约为3.2g

(或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3.2g)

氧化铜基本消耗完

(氧化铜未消耗完)

故答案为:

操作

判断依据

结论

方案一

用试管取少量C中反应后的物质,向其中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振荡,观察现象.

溶液变蓝色

(或溶液未变蓝色)

氧化铜未消耗完

(氧化铜基本消耗完)

方案二

称量反应后C中剩余固体的质量.

剩余固体的质量约为3.2g

(或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3.2g)

氧化铜基本消耗完

(氧化铜未消耗完)

三.解答题(共13小题)

8.(2018•上海)某涂料添加剂M的成分为银、铝、锌中的一种,为确定其成分,取一定质量的M和稀硫酸进行实验。

①银、铝、锌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铝、锌、银 。

②用如图1方法收集氢气,是因为氢气 难溶 (选填“可溶”、“难溶”)于水;仪器Ⅰ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

③6.5g锌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计算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

(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④铝、锌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与消耗铝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在图中画出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与消耗锌的质量关系曲线。

⑤1.8g样品M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产生0.1mol氢气,则M的化学式是 Al 。

【解答】解:

①银、铝、锌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铝、锌、银。

故填:

铝、锌、银。

②用如图1方法收集氢气,是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仪器Ⅰ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故填:

难溶;长颈漏斗。

③设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为x,

6.5g锌的物质的量为:

6.5g÷65g/mol=0.1mol,

Zn+H2SO4═ZnSO4+H2↑,

11

0.1molx

x=0.1mol,

答:

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是0.1mol。

④由计算可知,6.5g锌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0.1mol氢气,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与消耗锌的质量关系曲线如下所示:

⑤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物质的量的关系为:

2Al+3H2SO4═Al2(SO4)3+3H2↑,

546

1.8g0.2g

由以上关系可知,1.8g铝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产生0.1mol氢气,则M是Al。

故填:

Al。

9.(2015•上海)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如下:

①仪器a的名称是 试管 ;搭建B装置时,酒精灯应在固定仪器a之 前 (选填“前”或“后”)放置。

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

2H2O+O2↑ 。

③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试验编号

药品

大理石

mg,块状

mg,块状

mg,粉末状

mg,粉末状

盐酸(过量)

wg,稀盐酸

wg,浓盐酸

wg,稀盐酸

wg,浓盐酸

Ⅰ.上述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

Ⅱ.若要研究盐酸浓度大小对反应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 乙 对照(选填实验编号)

Ⅲ.除盐酸的浓度外,上述实验研究的另一个影响反应的因素是 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或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

Ⅳ.研究发现酸的浓度越大,产生气体的速度越快,与甲比较,对丁分析正确的是 ab (选填编号)

a.反应更为剧烈

b.最终剩余溶液的质量更小

c.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更大

d.粉末状大理石利用率更高

④下表中的两个实验,尽管在原料状态、发生装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却都能控制气体较平稳的产生。

请从实验目的、原理、原料、装置、操作等方面思考后,具体阐述每个实验中气体较平稳产生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目的

原料

发生装置

气体较平稳产生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制取二氧化碳

块状大理石

稀盐酸

A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较小 

制取氧气

粉末状二氧化锰

3%的过氧化氢溶液

C

 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滴加速度 

【解答】解:

①仪器a是试管,在组装B装置时,应先放好酒精灯,然后根据酒精灯的高度来安装试管,故填:

试管;前;

②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故填:

2H2O2

2H2O+O2↑;

③Ⅰ、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填:

CaCO3+2HCl═CaCl2+H2O+CO2↑;

Ⅱ、对比实验数据可见,甲和乙均为mg块状大理石,wg盐酸,但是盐酸的浓度不同,故填:

乙;

Ⅲ、甲和丙对比,乙和丁对比可知,实验研究的另一个影响反应的因素是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或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故填:

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或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Ⅳ、甲和丁对比可知,丁中反应之间的接触面积大,盐酸浓度大,所以反应的速率更快;

丁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溶液的质量更小;

因为并不知道大理石与盐酸是否完全反应还是哪一种物质有剩余,故无法判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粉末状大理石利用率。

故填:

ab;

④用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较平稳的产生二氧化碳,是因为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的接触面积较小;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时,用分液漏斗滴加过氧化氢溶液,这样就可以控制液体滴加的速度,从而得到了较平稳的氧气流。

故填: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较小;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滴加速度。

10.(2015•上海)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验证一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并验证产物.实验时,在点燃B处酒精灯之前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装置中的空气,然后继续实验.

①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CuO

Cu+CO2 ,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CO .

②实验过程中,C中的现象是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处点燃的目的是 防止有毒的一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

③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选填编号).

a.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B处酒精灯

b.C中增加的质量与B中固体减小的质量相等

c.反应开始后通入0.1mol一氧化碳可生成0.1mol铜

d.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防止铜被氧化

④甲同学认为A装置用于证明一氧化碳不能和石灰水反应,乙同学认为省略A可达到同样的目的,理由是 为了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反应前已经通入一段时间的CO .

【解答】解:

①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是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B中的反应是CO+CuO

Cu+CO2,该反应中一氧化碳是还原剂,故填:

CO+CuO

Cu+CO2,CO;

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点燃能防止有毒的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故填: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防止有毒的一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③a.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B处酒精灯,正确;

b.C中增加的质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B中固体减小的质量是氧元素的质量,故质量不相等,错误;

c.该反应前后都要通入一氧化碳,故反应开始后通入0.1mol一氧化碳不可生成0.1mol铜,错误;

d.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防止C中的澄清石灰水回流,错误;

故填:

a;

④省略A可达到同样的目的,因为为了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反应前已经通入一段时间的CO,故填:

为了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反应前已经通入一段时间的CO.

11.(2014•上海)为探究碱的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①如图(甲)所示,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后,溶液红色褪去,溶液温度 升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如图(乙和丙)所示,同时将两支充满CO2的相同试管分别倒扣在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丙中液面高于乙,说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本实验中乙的作用是 进行对照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反应 .

③实验结束后,进行废液处理.将丙所得溶液全部倒入一大烧杯中,再将甲所得溶液缓慢加入.全部加入后测得溶液pH为3,调节pH接近7,达到排放标准.将甲所得溶液缓慢加入的过程中,大烧杯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并有气泡产生 .

【解答】解:

(1)由于中和反应是放热的,所以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后,溶液温度会升高;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造成试管中气体减少,压强变低,液面上升,二氧化碳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装置乙的作用是进行对照,排除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干扰;

(3)丙所得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可能有氢氧化钠,加入甲所得溶液(盐酸过量,含有酚酞),所以开始溶液会变红,后褪色,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故答案为:

(1)升高;

(2)2NaOH+CO2═Na2CO3+H2O;进行对照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反应;(3)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并有气泡产生.

12.(2014•上海)如图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①写出仪器名称Ⅰ 试管 ,Ⅱ 锥形瓶 。

②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

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应选用装置 C (填编号).实验室还可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

③D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bac (填编号)。

a.将导管深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

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c.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若用E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b (填“a”或“b”)端通入。

【解答】解:

①图中标号仪器分别是试管和锥形瓶;

②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可以控制反应物的浓度或反应物的量;图中C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逐滴滴加液体,从而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

③排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