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17章 欧姆定律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7818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第17章 欧姆定律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册第17章 欧姆定律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册第17章 欧姆定律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册第17章 欧姆定律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九年级上册第17章 欧姆定律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第17章 欧姆定律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上册第17章 欧姆定律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第17章 欧姆定律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第17章 欧姆定律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上册第17章欧姆定律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

重、难点:

1、利用实验探究出欧姆定律。

2、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

3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电阻变化,电流变化;电压改变,电流改变。

流、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1、探究:

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课时)

猜想或假设:

……学生完成

设计实验:

要测量的物理量

需要器材

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

实验步骤:

需要多组数据,如何改变电压?

进行实验:

连接电路,测量并记录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

换一个电阻,再进行实验

结果分析和论证:

I、U、R的关系

结论:

(1课时)2、欧姆定律:

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即I=U/R

单位:

U-电压-伏特(V)

I-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公式变换:

U=IR或R=U/I

额定电压:

额定电流:

短路:

R=0,I很大

断路:

R很大,I=0

3、例题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

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

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解:

R=880kΩ=8.8×105ΩU=220V

I=U/R=220V/8.8×105Ω=2.5×104A

答:

流过人体的电流2.5×104A

例题实验测得一个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是4.8V,

流过的电流是320mA,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学生练习:

完成21页的4个计算题(认真检查)

(1课时)4、综合练习

1、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4.5V,测得R1的电流为0.2A,电压为2V;求R2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2、在下电路中,已知R1=6Ω,R2=10Ω,当开关闭合时,V1的示数为3V,求电源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3、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10V,R1=5Ω,R2=8Ω,求电路中干路以及各支路的电流分别为多少?

 

4、电路如图所示,已知电流表的示数为0.8A,R=5Ω,流过L2的电流为0.3A,求灯L2的电阻有多大?

3、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节、电阻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

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了解钨的特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以及测量过程的兴趣培养。

重、难点:

1、电路的设计、连接,作出电路图。

2、掌握电阻的特性。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

教学课时:

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个电阻被接在6V的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是

2A,若把它接在12V的电路中,它的阻值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

电压――用电压表测量

电阻――?

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测出小灯泡的电阻?

进行新课:

1、探究: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学生分析I=U/R可得R=U/I。

测出U、I,就可以求电阻,这种方法叫“伏安法”测电阻(注意电阻的特性)

(2)、设计实验:

讨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对学生的电路要进行讨论。

(4)、进行实验:

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电压U

电流I

电阻R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第四次测量

平均值

(5)、实验结果:

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少误差。

2、本试验你得到的启示: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三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本节课是欧姆定律的应用的第4课时,同学们已经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教学,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推导,对欧姆定律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复习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介绍一些做题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

2.由I=U/R可得R=U/I,但R与U、I之间只有运算

3.掌握I、U、R三个物理量的同体性

4.掌握I、U、R三个物理量的同时性

教学实施: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一)课题引入——复习与练习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简明而有实效

1、欧姆定律的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与成正比,与成反比。

公式:

变形表达式:

2、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

电压:

电阻:

3、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

电压:

电阻:

(二)课题进行——典型例题

1、已知电阻R两端的电压为1V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0.2A,则导体的电阻为

Ω。

当加在该电阻两端的电压为3V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为A。

审题:

①、已知:

U=1V,I=0.2A

求:

R

解:

I=U/R→R=U/I=1V/0.2A=5Ω

②、已知U’=4V,R=5Ω

求:

I’

解:

I=U/R→I’=U’/R=4V/5Ω=0.8A

点评:

这是一道填空题,请同学们思考,除了根据欧姆定律计算以外,有没有其他途径?

有。

I与U的关系的结论:

当R一定时,I与U成正比,所以:

I’=4I=4*0.2A=0.8A。

殊途同归,所以解决问题时应不拘泥于同一思路。

2、如图所示,R1、R2的阻值分别为5Ω和10Ω,当电压表的示数为1V时,求:

(1)通过R1的电流

(2)R2两端的电压

(3)电源的电压

审题:

已知:

U1=1V,R1=5Ω,R2=10Ω,

求:

①I1②U2③U总

解:

①I1=U1/R1=1V/5Ω=0.2A

②∵R1与R2串联,

∴I2=I1=0.2A→I=U/R→U2=I2*R2=0.2A*10Ω=2V

③∴U总=U1+U2=1V+2V=3V

思考:

这道题到了这里,已经解决了问题,但我们能不能从这道题中得到一定的结论?

总结:

⑴R1与R2串联,代入物理量一定要一一对应,绝不能张冠李戴

⑵与上题相比较,题目中均有一些潜在的信息:

1I通过R前后保持不变

2利用串联,I2=I1,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3I=U/R,当I相等时,U与R成正比,U1/U2=R1/R2,即串联分压的应用,也可是问题得到解决。

3、如图所示,R1、R2的阻值分别为5Ω和10Ω,只闭和S1时如上题所示,当S1、S2同时闭合,则此时通过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

审题:

S1、S2闭合,电路分析:

R1被短路,电路中只有R2,

即电源电压全部加在R2两端

已知:

U2=U=3V,R2=10Ω

求:

I2

解:

I=U/R=3V/10Ω=0.3A

总结:

在分析电路的过程中,特别小心提防短路现象,三个物理量要对应于同一段导体。

4、如图所示,R1、R2的阻值分别为5Ω和10Ω,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时,求:

(1)R2两端的电压

(2)通过R2的电流

(3)电路中的总电流

审题:

已知:

I1=0.2A,R1=5Ω,R2=10Ω

求:

①U1②I2③I总

解:

①I=U/R→U1=I1*R1=0.2A*5Ω=1V

②∵R1与R2并联,

∴U2=U1=1V,又R2=10Ω

I2=U2/R2=U2/R2=1V/10Ω=0.1A

③∴I总=I1+I2=0.2A+0.1A=0.3A

思考:

并联电路潜在的信息:

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1当U一定时,I与R成反比。

如何应用:

I1/I2=R2/R1(并联分压)

2还可应用:

R并=R1*R2/(R1+R2)

或I=U/R→R并=U总/I总=1V/0.3A=3.33Ω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1=5Ω,R2=15Ω。

(1)若开关S闭合,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求电源电压;

(2)若开关S、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9A,求通过电阻R3的电流。

1S闭合,S1、S2都断开:

R1、R2串联,等效图如下所示

已知:

I=0.2A,R1=5Ω,R2=15Ω

求:

U总

解:

∵R1与R2串联

∴R总=R1+R2=5Ω+15Ω=20Ω

I=U/R→U总=I*R总=0.2A*20Ω=4V

2

S、S1、S2都闭合,R1与R3并联,R2被短路.等效图如下所示

∴U3=U1=U=4V

I1=U1/R1=4V/5Ω=0.8A

∴I3=I总-I1=0.9A-0.8A=0.1A

又解:

当U一定时,I与R成反比。

应用:

I3/I1=R1/R3(并联分压)

(三)小结(师生互动)

综上:

应用欧姆定律解题时注意:

1、I、U、R三个物理量的同体性,即必须是同一段电路或同一电阻的。

2、I、U、R三个物理量的同时性,即当电路中由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

造成电路的连接情况发生变化。

方法:

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等效电路图,确定串、并联关系,再用欧姆定律求解。

教学评价(教学结果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界定为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结果。

难点1:

欧姆定律的内容

原因分析: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因为它反映了电路中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将电流、电阻、电压这三个物理量进一步的以定量形式体现之间的关系。

难点是在表达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一要注意条件,二是要注意因果关系。

难点突破:

在所选例题中,创设问题情境,强化训练条件和因果关系并应用。

如:

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等。

难点2:

由I=U/R可得R=U/I,但R与U、I之间只有运算

原因分析:

电阻可以用电压除以电流来计算大小,但电阻本身的大小与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无关。

难点突破:

所选例题中不断强化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由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决定的。

即何谓定值电阻,这也是解题中常见的隐含的已知条件。

难点3:

I、U、R三个物理量的同体性

原因分析:

应用欧姆定律解题时,要注意公式中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或同一电阻的,而在实际电路的计算中,往往有几段电路,学生容易混淆。

难点突破:

在解题分析中,训练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明确研究的是哪一段电路或哪一个电阻,然后找准与这一段电路相对应的I、U、R。

难点4:

I、U、R三个物理量的同时性

原因分析:

电路中由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造成电路的连接情况发生变化,此时,应用欧姆定律时要注意I、U、R只能是此时相对应的三个物理量。

难点突破:

电路中由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造成电路的连接情况发生变化的问题,首先应根据题意画出开关状态变化对应的等效电路图,确定各用电器串、并联关系,再用欧姆定律求解。

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是一节区公开课。

正是通过这一节课,5个精选题给资深教师——特级教师程冠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习题课上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是一个很大胆的尝试,同时在学生中面批并且及时对其给予肯定的一系列做法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

习题课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在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教育教学的实效、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使之成为有效课堂。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