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作文讲评.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0996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作文讲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作文讲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作文讲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作文讲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二单元作文讲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作文讲评.docx

《第二单元作文讲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作文讲评.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作文讲评.docx

第二单元作文讲评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

“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这句名言表达形象,寓意深刻,它会引发我们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结合这句名言,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自的文章。

作文导写:

属于新材料作文,审题主要集中在“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这句话上,既然出题者已经界定了这句话是名言,那么考生就该要在这句话的内涵上狠下功夫,仔细琢磨。

因为,有些材料,特别是寓言和名言型材料,其含义常常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

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

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类比,巧抓“事”与“意”的相似点,深入挖掘内在涵义。

“我贴在地面步行”可以理解为对事业,对人生要沉稳务实,一步一个脚印。

“云端跳舞”可以理解为对事业,对人生浮躁轻率,虚无缥缈,毫无依托。

两个分句连在一起可以看出哲学家的观点:

赞同沉稳务实的人生追求,鄙弃浮躁轻率的人生选择。

故此,下面的立意可以推荐:

其一,沉稳务实的人生最美。

其二,虚无缥缈的“舞蹈”最可怕。

其三,没有脚踏实地,何来人生成功?

其四,务“虚”注定人生一场空。

那么,本次作文能不能反向立意呢?

有学生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进行辩证反向求新,沿着这个思路不断追问:

凭什么只能在地面上步行,而不能在云端舞蹈呢?

然后拟制出这样的题目《既要贴地而行,更要云端舞蹈》《云端的舞步》等,笔者认为,这样的立意也是可以的,这些立意比正向立意更具新意,更能彰显学生的思维品质。

他们在立意时,已然跳出了材料的桎梏,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俯视材料,然后得出新颖的立意。

但是,下面的立意肯定是有问题的,属于脱题范畴。

把所给材料理解成一个人生的选择问题,然后把话题确定为“选择”,拟出《心灵的选择》的题目。

把所给材料理解成人生的旅程问题,先在地面上步行,再才有空中的舞蹈,拟出《旅程》的题目。

范文脚踏实地,贴地步行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

“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立于云端,手舞足蹈,多么地欢快随意;贴地步行,踏实勤恳,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和耕耘。

前者往往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缺少的是后者的沉稳务实。

(引用材料,进行分析,通过对比,确定箭“的”。

言简意赅。

再美丽的鲜花也要有精心的护理者来呵护,瞬间的“云端跳舞”也要有脚踏实地,坚实稳健的努力步行来作为成功的基础。

虽然后者的过程是艰辛的,没有前者那般光鲜诱人,但却是真正的经营一个成功人生所需要的。

(辩证分析,明确两者的关系,指出“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作为我们中国“骄傲”的刘翔和姚明,他们都创造了“云端跳舞”般的神话,他们成功的背后是否也是“贴地步行”呢?

在辉煌的比赛场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刘翔在训练场上加紧做着肌肉锻炼,为每一次的比赛做着充分的准备,以最好的精神体魄来拼夺冠军;我们看到的是姚明在同一个地方反复练习着投篮,与队友们团结一心,为每次的比赛创出最好的成绩。

他们的成功,都是靠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努力得来的。

没有这种“贴地步行“的训练,没有这种踏实勤恳的精神。

怎么能一步步地迈向成功之路呢?

(“他们之所以能在万众瞩目下、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那么光彩地“云端跳舞”,是因为……”用这样的语句,更能显示出两者的因果关系。

只有脚踏实地。

贴地步行,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耕耘。

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古今中外,大凡能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无不在踏踏实实地努力耕耘中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发明大王”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材料,尝试了多少次的实验,付出了多少汗水,才发明了电灯,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方便。

邰丽华用真情演绎了“千手观音”这般令人如痴如醉的舞蹈,在掌声背后,她曾经日日夜夜地认真排舞,不断地努力,一路到今天才能把美丽的舞姿展现给人们。

他们的成就,犹如在云端跳舞般的辉煌夺目,令人羡慕。

但也正是他们的脚踏实地地辛勤耕耘,才会把他们引向成功的彼岸。

在云端跳舞,看似多么地轻松自在,实则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耕耘。

如果没有那坚实沉稳的地面做根基,没有那辛勤的汗水做修饰,何来云端上那美丽的舞姿呢?

且看社会上许多人,不惜把钱财和精力都放在了赌博上,企图一步登天,不劳而获。

最后却是弄巧成拙,赔上了时间和金钱,落得个惨淡的下场。

转瞬的快感也只是过眼云烟,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耕耘才能取的成功,这种成功更是来之不易的。

(划线的句子非常精彩,是思想的亮点,是语言的亮点。

我们的作文就需要这样的思想,这样的语句。

同时正反对比论述,能把道理讲得更透彻。

每个人都会向往着“云端跳舞”般的欢快畅逸,但我们更需要脚踏实地,贴地步行,用务实和勤恳来筑就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

简评:

很准确地理解了题意,并能够自始自终把握这个题意。

时刻抓住两者进行辩证分析,又能以“脚踏实地”为主,突出了重点,把握了主要矛盾。

用例也能够紧紧地为中心服务,只是事例都还比较“旧”,缺乏新颖之例。

语言也有精彩之处,值得学习。

如何写好高考散文

一、抒写真情,寻新求异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至真至情的语言艺术,这就要求散文必须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给人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

   如果缺乏真情实感,硬是“代圣人立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单一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千文一腔,千篇一律,丧失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受。

而事实上,人人各有真心,应用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独特的发现,见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

如给“天才”进行诠释,不人云亦云,不视之为“天才是勤奋的结果”,而认为“天才区别于常人的不是智力,不是勤奋,而是一种使命感,这是一种责任心,不仅仅是对他人、对人类,而且是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

”这一见解就与众不同。

  要写出立意新颖、有独创性的散文,关键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如逆反思维、多角度思维等,对事物蕴含的本质进行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挖掘,获得独特而深邃的思想感悟。

例如以“规矩”为内容话题写一篇散文,指导学生打破“规矩”的束缚,既要使学生懂得“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按规律办事”等常规含义,更要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思维,挖掘出“不以规矩也能成方圆”,“让思想冲破牢笼”,“突破前人框框”等新颖深刻、闪耀着创新精神火花的见解。

又如以“牛”为话题写散文,不一定从赞赏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批判的角度进行突破。

二、巧妙构思,“形散神聚”

   一篇文章立意已定,就需要精心选材料,巧妙构思。

不会构思,犹如背着“行李”走迷路,提起笔来,不是“江河”阻隔,就是“关山”重重,寸步难行,只见“柳暗”,不见“花明”。

学会构思,就能将金丝银线纵横交错地遍布于笔下,胸有成竹地“点兵遣将”,巧排“八阵图”。

散文的构思讲究“形散神聚”。

好的散文,应是既能撒得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能收得拢,以主旨这个“神”统帅全篇,做到形神浑然一体。

要做到这点,需注意下面几点:

  

(一)设置一条明确的线索。

   例如,以某种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物件为线索,以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为线索,以一句含义深刻的话为线索,以人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以时空变换为线索,等等。

写散文时有了一条恰当的线索,就可以“彩线串珍珠”把杂散的材料有序地组织起来,做到“形散神不散”。

如刘白羽的散文《月》,一会儿写眼前,一会儿引用古人描写秋月的诗句,忽古忽今,忽纵忽横,一片散漫,但都紧扣住对月光的爱,表达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这一中心。

如果以思想感情为线索,一要确定抒情内容。

是祖国情,还是奋斗情,是变革情还是思古情等。

二要明确抒情色彩。

崇敬、赞美、感激、挚爱、憧憬、嘲讽、愤怒等等,要确定是哪一种。

(二)安排恰当的结构形式。

   散文的结构形式一般主要有下面几种:

1、并列式结构。

就是通过排列组合的构思方式,编织成文,段与段之间没有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只有平等发展关系,一般可用“我喜欢……我喜欢……”,“我追求……我追求……”,“忘不了……忘不了……”,“面对……我想起了…… 面对……我想起了……”等等语句串联。

2、组画结构。

在行文时设计若干画面,组合在一起,然后找出各幅画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某些内蕴联系,把画面如穿珠般连串起来或寓情于景,或插入简短的评论,或点拨几笔联想。

如学了《风景谈》可试写《绿叶赞》。

可这样组画构思:

第一幅画是一片绿叶,第二幅画是两片绿叶衬托红花,第三幅画是一个果子连着一片绿叶,第四幅画是一片黄叶。

从中可插入“红花还须绿叶扶”“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议论抒情之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绿叶的奉献精神。

最后联想到改革开放中“绿叶”般的人。

如此构思,就像放风筝那样,既乘风凌云,又一线相牵,撒之展翼,收之回拢,以小见大。

3、假设式结构。

当我们遇到一些新颖的、以前未遇过的复杂的写作问题,无法依靠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加以解决时,可采用“假如我…… ”的思维形式构思作文,因为是假设,富有浪漫色彩,时空都没有限度,可开阔思路,丰富散文内容。

如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等以假设谋篇,以想象描写未来情景,表现对新生活的关注。

4、诠释感悟式结构。

可对某些抽象概念用抒情化比喻性的语言对其内涵、意义进行诠释,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启迪,融情入理。

如写《淡泊》,“淡泊是……是……”,写《理解》,“那白发,让我读懂了……读懂了……”

   三、联想想象,文思飞驰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自然与社会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个事物又可以以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折射着色彩斑斓的生活,借助联想和想象,可以展开一幅幅生动图画,天地山川,风云雨雪……

优美意境-散文写作技巧

  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 正象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

这就需要大胆无忌。

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还推崇曹操及魏晋散文的“力主通脱”。

又如刘半农所说, 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

还如一些人所说,“我是怎样一个人, 就怎样写”,“心口相应,信口直说”, “反正我只是这样一个我”。

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

 这是定义的最大要素。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

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

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

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这就是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

所有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

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

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

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 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

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业绩, 而是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

散文一开始就使自己沉浸在一种突如其来的悲喜交集的感情体验中,由此生发联想——小时候跟着妈妈赶集差一点丢失,四十年代初一度离开部队,“文革”中被迫放下笔等。

 最后又面对横江截流的宏伟场面,激情满怀。

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

有了它, 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

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

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 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

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

散文和小说一样, 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

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

 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

 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

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 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

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 散漫如水,手法灵活。

只要弄清以上四点,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意、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它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

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初学者和高等教育应试者选择使用。

  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

我和该人,重点在后。

 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

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

一件事。

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

几件事。

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

 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

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

2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

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感慨

  散文写作--构思、联想、语言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

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

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

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

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

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

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

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

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

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

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

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

如他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但讲究构思,则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极重要的。

  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

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

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

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

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

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

特别是在散文创作及其它样式的文艺创作中,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

  散文家的灵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迁思妙得,得自长期积累。

积累愈厚,愈发敏感。

散文不是贵在触发吗?

由此及彼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既是触发,也是联想。

深厚的积累,有助于触发的深化。

要将“诗魂”变为诗,要从触发达到构思,还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

要将许多旧经验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组织,假若没有一定生活积累做凭依,想象、联想的翅膀则是飞不起来的。

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 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

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

作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就离不开丰富而活跃的联想。

 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观察的融会贯通。

没有这种融会贯通,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

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

 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

一个作家要想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广博的学识,不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底蕴,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个人爱好的广大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

只能象蓬间雀那样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鹏那样展翅万里,海阔天空自由飞翔。

  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

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

  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

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

  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

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

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

秦牧说:

“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

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

”佘树森说:

“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

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

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

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

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

“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

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

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

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

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

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

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

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

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

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二、话题作文审题

(一)审话题

审话题要注意两点:

一是审出话题丰富的内涵,二是审清话题中的限制。

1.审内涵:

有许多话题包含了很丰富的内涵,有现实的、历史的;有物质的,精神的;有传统的,现代的;有个人的、社会的等。

深刻理解话题内涵,对我们写作话题作文、开拓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一般情况下,话题的内涵包括本义和引申义两个方面。

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

“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

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一对关系话题,内部又分成相互联系的四个概念。

即“感情”有“亲疏”之分,和“事物的认知”又有两个方面,即有关系或没有关系。

考生应理清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出自己的恰当看法。

2.审限制:

明确哪些是话题范围之内的应有之义,哪些是话题范围之外的内容,这样我们在写作时才能紧扣话题,避免跑题、偏题。

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①准确全面理解话题,才能弄清写作的范围。

如话题“诚信”,其含义是诚实守信,我们就不能只写“诚实”,如果以传统的“狼来了”的故事演绎新时代的版本,或写某同学犯错误后大胆承认显然就偏离了题意。

如2001年高考作文试题: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

艄公说:

“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

”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

“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

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二)看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题目有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

遇到这类题目,就必须看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严与爱》,严,体现了爱;爱,表现了严。

如果把握不住两者间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只强调“严”或只突出“爱”就不合要求。

再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弄清二者的关系,“黑”或“未必黑”都是由“近墨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所决定的。

三、散文写作

1.题目鲜亮。

作文题目要忌讳平淡、呆板,要有个性、与众不同,既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视线,同时又能够体现文章的内容。

一个鲜亮的题目,就是一个极好的得分点。

因此散文的题目是最有嚼味的题目。

有的是场景入题,《无边落叶》、《昨夜雨,今朝下》;有的是感觉入题,《花香》、《路是月的痕》、《眼睛上的窗帘》;有的呼告,《茉莉,我爱你》;有的祈祷,《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比喻,《放下感情的叶片》;有的口语化,《明天一定记着开窗》;有的化用成语诗词,《随遇而安》、《月是故乡明》;有的繁复,《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有的简洁,《网里人生》。

比较一下其他文体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散文的题目没有一个相同,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而且又跟高考“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十分切合。

2.取材广泛。

散文的题材十分广泛,因此其内容非常丰富。

“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日的欢快,都可以移到纸上。

”(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言》)凡是能够引起作者动情的,凡是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