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体第二作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5842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体第二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政体第二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政体第二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政体第二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政体第二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体第二作文.docx

《政体第二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体第二作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体第二作文.docx

政体第二作文

政体第二

  原文贞观初,太宗谓萧瑀①曰:

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

  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

  乃曰:

‘皆非良材也。

  ’朕问其故。

  工曰:

‘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

  ’朕始悟焉。

  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

  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

自是诏京官②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③,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注释①萧瑀:

(—):

萧皇后的弟弟。

  萧瑀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被隋炀帝疏斥,唐朝时深得李渊信任。

  ②京官:

京都的官。

  ③中书内省:

中书省,官署名。

  唐制,中书内省在禁中。

  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

朕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的好坏。

  近来得到十几把上好的弓箭,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箭的师傅看,弓箭师傅说:

‘都不好。

  ’我询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

‘木头的中心不端正,那么它的脉理就是歪斜的。

  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

  ’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出很多道理。

  我是通过战争取得天下的,所用过的弓箭非常多,而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要领;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还很短,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肯定不比我对弓箭的知识掌握得多。

  然而,我对弓箭的了解尚有失偏颇,更何况治理国家的要领呢?

从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见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书内省的官员,每次召见,唐太宗都要赐给他们座位并与他们悉心交谈,仔细询问宫廷外面的事,以便对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得失有全面详细的了解。

  原文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①王珪曰:

中书②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

  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

  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

  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

  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

  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

  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

  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

  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③也。

  注释①黄门侍郎:

门下省副长官。

  ②中书:

官署名。

  唐时中书省设令、侍郎、舍人、右散骑常侍、起居舍人、右补阙、右拾遗、通事舍人等官,是全国政务中心。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

  由中书决定政策,通过门下审核,然后交尚书执行。

  ③雷同:

雷一发声,万物同时响应。

  今泛指事物与人相同。

  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

中书省所草拟颁发出的文告命令,门下省颇有不同看法,有时还发现错误,有没有指出纠正?

本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原是为了相互防止发生过错失误。

  人的意见,常有不同,有正确的也有反对的,追根溯源都是为了公事。

  但有的人对自己护短,不愿听到指出自己的过失,人家有所是非,就在心里暗自怨恨;有的为了避免和人家搞坏关系,互相顾惜面子,明明知道不属政事的范围,仍马上施行。

  这种迁就一个官员的私情,可以立刻成为万民的大害,实在是亡国之政,你们特别需要注意防范。

  隋朝时候内外大小百官,办理政事没有主见,而酿成祸乱,人们多不能仔细想想其中的道理。

  当时那些人都以为灾祸不会落到自己身上,当面说好话,背后搬弄是非,总认为没有什么;到后来大乱一起,家和国统统丢失,即使有脱身的人,虽没有遭到刑戮,也是吃尽苦头仅免一死,还会受到世人的舆论谴责。

  你们身为大臣特别应该灭除私情,秉公办事,坚守正道,凡事互相启发帮助,不要上下一个腔调。

  原文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

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

对曰:

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净,以百姓之心为心。

  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①。

  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

  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

  太宗深然其言。

  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②焉。

  注释①经术之士:

通晓经典的有学问的人。

  ②迁擢(ó):

晋升,提拔。

  译文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说:

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国家,多半不如古代,不知是什么原因?

王珪回答:

古代帝王治理国家,大都崇尚清净无为,以百姓为中心。

  然而近代的君王却是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任用的大臣,也再不是饱学经史的儒雅之士。

  汉代的宰相没有谁不精通一种经书的,朝廷上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都引经据典,参照经书来决断,于是,人人懂得礼教,国家太平安定。

  但是,近代却重视武功,轻视儒术,或施用刑律来治理国家,从而导致儒术受到破坏,古代淳朴的民风也荡然无存。

  太宗听后深有同感。

  从此以后,官员中凡是精通儒学,又懂得治国之道的,大都得以提拔,并委以重任。

  原文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①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

若惟署诏敕②、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

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③。

  注释①唯唯:

谦卑顺从,奉命唯谨。

  ②诏敕:

帝王的命令。

  ③寝默:

沉默无言。

  译文贞观三年,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

朝廷设置中书、门下这样的机要部门,选择人才担任官职,他们的任务和作用其实是很大的。

  皇上下达的诏书和命令如果不正确,他们必须大胆地指出来。

  然而近来我却发现他们只会唯命是从,顺水推舟,没有一个人敢直言进谏,朝廷的官员怎么能够有这样唯唯诺诺的作风呢?

如果一个官吏只知道发布诏书,抄抄写写,又何必千辛万苦地选择官员,委以重任呢?

从今以后,上传下达的诏书如果不妥当,官吏必须直接指出来,不能因为害怕冒犯了我的威仪,心中有数却沉默不言、假装糊涂。

  原文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曰:

隋文帝①何如主也?

对曰:

克己复礼②,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③,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

  太宗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

  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

  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

  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

  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④既多,不亡何待?

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因令诸司,若诏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

  注释①隋文帝(—年在位):

杨坚,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罗延。

  隋朝开国皇帝,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被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

  ②克己复礼:

儒家的修养方法,意思是约束自己的视听言行,以符合礼的要求。

  ③昃(è):

日西斜。

  ④乖谬:

背离常理的事情。

  译文贞观四年,太宗问大臣萧瑀:

隋文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萧瑀答说:

他是一个勤于政务,遵从礼仪,很有自制力的帝王。

  每次上朝处理政务都要忙到日落西山,五品以上的官吏,都要与他一起坐谈国事,宿卫之士,废寝忘食,他虽然说不上仁义开明,却也算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王。

  太宗说: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隋文帝虽然性格谨慎周密,但内心并不能明察秋毫。

  心里不能明察秋毫就容易犯错误,即使小心谨慎却也容易疑心重重。

  他本来是靠欺骗前朝皇帝的遗孤寡妇,夺取江山登上皇位的,所以总是害怕群臣不服,因此,他不肯相信手下的每个官员,每一件事他都自己判断决定,劳神费力,尽管日理万机,最终却事与愿违,而且事情也不是都处理得合情合理。

  朝中的大臣虽然知道这点,却不敢指出来。

  丞相以下的官吏,处理政务都只是敷衍应对。

  我不能像隋文帝那样治理江山,天下如此之大,事情如此之多,千头万绪又变化多端,我怎能一人定夺。

  只有将政务交给百官商议,由宰相筹划,事情才会稳当,才可以奏请皇上,下令天下执行。

  只靠一个人殚精竭虑是不行的。

  如果一天处理十件政事,有五件不合理,这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何况还有更差的呢?

而日积月累,长此以往,错误必然更多,国家不灭亡才怪!

为什么不广泛地任用贤良的人才,皇帝在朝廷密切关注政事,严肃法纪,谁还敢胡作非为呢?

唐太宗于是下令,凡是诏策有失误的地方,官吏必须上奏指出,不能只按照圣旨上的意思办事,必须尽到一个做臣子的职责。

  原文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

治国与养病无异也。

  病人觉愈,弥①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②。

  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③,若便骄逸,必至丧败。

  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

  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

  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

  傥④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

  注释①弥:

更加。

  ②殒命:

死亡,丧命。

  ③兢慎:

兢兢业业,小心谨慎。

  ④傥(ǎɡ):

同倘。

  译文贞观五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治理国家和养病没有什么不同,病人感觉好起来,就格外需要将息调护,如果触犯禁忌,就会导致死亡。

  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天下稍微安定的时候,尤其需要兢兢业业、谨慎小心,如果就此骄奢放纵,必然弄到衰乱覆亡。

  如今天下安危,责任都落在我的身上,所以我一天比一天谨慎,即使做好了也不自夸。

  至于起耳目手足作用的,就寄托于你们了,既然君臣是一个整体,就理当协力同心,发现事情做得不稳妥的,要尽量把意见讲出来,不要有什么保留。

  倘若君臣互相猜疑,不能讲真心话,实在是国家的大害啊!

原文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

  朕既在九重①,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徵对曰:

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②,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③,国家历数④,自然灵长。

  臣又闻古语云: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注释①九重:

君门九重,意思是深宫之内。

  ②清晏:

清和平静。

  ③临深履薄: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思是非常可怕、危险。

  ④历数:

帝王相承继的次第,就像岁月气节的先后一样。

  译文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纵观古代的帝王,有的兴起有的衰亡,好像有了早晨就必有夜晚一样。

  这都是由于耳目受到蒙蔽,不了解当时政治的得失,忠诚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劝谏,邪恶谄谀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最终自然灭亡。

  我既然身居九重深宫,不可能对天下的事情都看到,所以委托卿等,作为我的耳目了解下情。

  千万不可以认为天下无事、四海安宁就不在意。

  民可爱的是君,君可畏的是民。

  做天子的,如果有道,人们就推戴他做人主;如果无道,人们就把他废弃而不用。

  这真可怕啊!

魏徵回答说:

从古以来的失国之君,都是因为在安定的时候忘记了危亡,在清平的时候忘记了动乱,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如今陛下拥有天下,内外清平安定,能够留心治国的方法,经常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谨慎的姿态,国运自然会长久。

  我又听古人说过:

‘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浮载船,也能把船掀翻。

  ’陛下认为百姓的力量可畏,确实讲得很对。

  原文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古人云: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

’君臣之义,得不尽忠匡救乎?

朕尝读书,见桀杀关龙逢①,汉诛晁错②,未尝不废书叹息。

  公等但能正词直谏,裨益政教,终不以犯颜忤旨③,妄有诛责④。

  朕比来临朝断决,亦有乖⑤于律令者。

  公等以为小事,遂不执言。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

  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率土苍生,罕闻嗟痛。

  公等为朕思隋氏灭亡之事,朕为公等思龙逢、晁错之诛,君臣保全,岂不美哉!

注释①关龙逢(áɡ):

夏代末年大臣。

  夏桀暴虐荒淫,他多次直谏,被桀囚禁杀死。

  ②晁(á)错(前~前):

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

  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良文学。

  在教导太子中授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

  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

  ③犯颜忤旨:

冒犯君上的尊颜,违逆朝廷的圣旨。

  ④诛责:

惩罚责备。

  ⑤乖:

违背。

  译文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古人讲过:

‘国家在危急时不去支持,社稷颠覆时又不能去扶助,哪能要这样的人来做宰相?

’从君臣大义来讲,臣下能不竭尽忠心匡正补救吗?

我常读书,每当看到夏桀杀死关龙逢、汉景帝诛杀晁错时,未尝不抛下书卷叹息。

  你们只要能义正词严地直言劝谏,使有益于政治教化,我绝不会以冒犯尊严、违背旨意而滥责罚你们的。

  我近来亲临朝堂处理政事,也有违背法令的地方,而你们却认为这是小事,不据理力争。

  凡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小事不追究,大事就会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国家危亡,都是由此而起。

  隋炀帝残暴,死于匹夫之手,天下百姓,很少听到有人为他痛惜的。

  你们替我想想隋朝灭亡的事情,我为你们想想关龙逢、晁错被杀的教训,君臣之间相互保全,岂不很好!

原文贞观七年,太宗与秘书监①魏徵从容论自古理政得失。

  因曰:

当今大乱之后,造次②不可致化。

  徵曰:

不然,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化;思化,则易教。

  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

  太宗曰:

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

  大乱之后,将求致化,宁可造次而望乎?

徵曰:

此据常人,不在圣哲。

  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

  太宗以为然。

  封德彝③等对曰:

三代以后,人渐浇讹④,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⑤,皆欲化而不能,岂能化而不欲?

若信魏徵所说,恐败乱国家。

  徵曰:

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

  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

  考之载籍,可得而知。

  昔黄帝与蚩尤⑥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平。

  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化。

  桀为乱虐,而汤放之,在汤之代,既致太平。

  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

  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

德彝等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

  太宗每力行不倦,数年间,海内康宁,突厥破灭,因谓群臣曰:

贞观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徵劝我。

  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

  突厥自古以来常为中国勍敌⑦,今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

  使我遂至于此,皆魏徵之力也。

  顾谓徵曰: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

  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

  注释①秘书监:

官名。

  唐时秘书省置监一人,掌管国家经籍图书之事。

  ②造次:

急遽,急速。

  ③封德彝:

名伦,观州人。

  先是在隋朝做官,为内史舍人,后降唐,为李世昂参谋军事。

  贞观初拜右仆射。

  ④浇讹:

风气浮薄。

  ⑤秦任法律,汉杂霸道:

秦朝的统治专用刑法律令,汉朝的统治以王道、霸道兼施。

  ⑥黄帝与蚩尤:

黄帝,传说为上古时代姬姓部落首领,号轩辕氏或有熊氏。

  蚩尤,传说为上古时代东方九黎族首领。

  ⑦勍(íɡ)敌:

强劲的敌人。

  译文贞观七年,唐太宗和秘书监魏徵漫谈自古以来的治理国家的得失时说:

如今大乱之后,不能急于实现大治。

  魏徵说:

不对。

  大凡人在危难困苦的时候,就忧虑死亡,忧虑死亡就盼望天下太平;盼望天下太平就容易进行教化。

  因此大动乱之后容易教化,正像饥饿的人对饮食容易满足。

  太宗说:

贤明的人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之久,才能消灭残虐,废除杀戮。

  大乱之后,要想大治,怎可在短期内做到呢?

魏徵说:

这话是对一般人说的,并不能用在圣明的人身上。

  如果圣明的人来施行教化,上下同心,人们就会像回声那样迅速响应,事情不求快也会很快推行下去,一年就见成效,看来并非难事,三年成功,还该说太晚了。

  太宗认为魏徵说得对。

  封德彝等人对太宗说:

夏、商、周三代以后,百姓日渐浮薄奸诈,所以秦朝专用法律治国,汉朝以仁义杂用刑法治国,都是想教化好百姓,但没有成功,怎么会是可以教化却不去做呢?

如果相信了魏徵的话,恐怕要败乱国家。

  魏徵说:

五帝、三王治国并没有把百姓掉换过就能把他们教化好,施行帝道就成其为帝,施行王道就成其为王,关键在于当时治理者施行了教化而已。

  请看古书上的记载就可以知道。

  从前黄帝与蚩尤作战七十多次,已乱得很厉害,而打胜以后,就能很快太平起来。

  九黎作乱,颛顼出兵征讨,平定以后,仍不失其为治世。

  夏桀昏乱淫虐,商汤把他赶走,在汤统治之时就实现了太平。

  商纣专干无道的事情,周武王便起兵讨伐,到他儿子周成王在位时,也实现了太平。

  如果说百姓日渐浮薄奸诈,再也不会淳朴,那到现在都应变得和鬼魅一样,还能施行教化吗?

封德彝等人想不出什么话来辩驳,可是还认为魏徵的话行不通。

  太宗坚持推行教化,毫不懈怠,几年之间,天下康复安定,突厥被打败臣服,因而太宗对群臣说:

贞观初年,人们颇有异议,认为当今必不能搞帝道、王道,只有魏徵劝我推行。

  我听了他的话,不过几年,就做到中原安宁、边远的外族臣服。

  突厥从来就是中原的强敌,如今突厥的首领却佩刀值宿禁卫,部落也跟着穿戴中国衣冠。

  使我取得这样的成就,都是魏徵的功劳。

  又回头对魏徵说:

玉虽有美好的本质,但藏在石头里,没有好的工匠去雕琢研磨,那就和瓦块碎石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遇上好的工匠,就可以成为流传万代的珍宝。

  我虽没有好的本质被你雕琢研磨,多亏你用仁义来约束我,用道德来光大我,使我能有今天这样的功业,你也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工匠啊。

  原文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

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

自朕有天下已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①,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即朕所赐。

  向使朕科唤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

  魏徵对曰:

尧、舜在上,百姓亦云‘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含哺鼓腹,而云‘帝何力’于其间矣。

  今陛下如此含养,百姓可谓日用而不知。

  又奏称:

晋文公②出田,逐兽于砀③,入大泽,迷不知所出。

  其中有渔者,文公谓曰:

‘我,若君也,道将安出?

我且厚赐若。

  ’渔者曰:

‘臣愿有献。

  ’文公曰:

‘出泽而受之。

  ’于是送出泽。

  文公曰:

‘今子之所欲教寡人者,何也?

愿受之。

  ’渔者曰:

‘鸿鹄保河海,厌而徙之小泽,则有矰④缴之忧。

  鼋鼍保深渊,厌而出之浅渚,必有钓射之忧。

  今君出兽砀,入至此,何行之太远也?

’文公曰:

‘善哉!

’谓从者记渔者名。

  渔者曰:

‘君何以名?

君尊天事地,敬社稷,保四国,慈爱万民,薄赋敛,轻租税,臣亦与焉。

  君不尊天,不事地,不敬社稷,不固四海,外失礼于诸侯,内逆民心,一国流亡,渔者虽有厚赐,不得保也。

  ’遂辞不受。

  太宗曰:

卿言是也。

  注释①科差:

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对平民财物或劳役的征发,是徭役向赋税的转化或其合并。

  名称起于唐,到元代成为赋税项目。

  ②晋文公(前—前):

晋国国君,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

  姓姬,名重耳。

  ③砀(àɡ):

古县名。

  秦置县后,治所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

  ④矰(ēɡ):

一种用于猎取飞鸟的短箭。

  译文贞观八年,太宗李世民对侍臣们说:

隋朝的时候,老百姓即使拥有财物,但怎能保得住呢?

自从我平定天下以来,一心一意体恤百姓,没有什么差役摊派,每个人都能维持生计,守住自己的钱财,这些都是我赐予他们的。

  要是我不停地加收各种赋税,即使多次赏赐资助他们,还不如不这样做。

  魏徵听了,回答说:

尧、舜在世的时候,百姓会对尧或舜说‘我靠种庄稼获得食物,靠打井取得泉水’。

  百姓们丰衣足食,自在快乐,尚可能对尧、舜说‘你对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

  现在陛下如此关爱百姓,百姓可能觉得这只是满足了日常所需而什么都不知道。

  魏徵觉得这些话说得还不透彻、清楚,还不足以让太宗明白其中的道理,便又向太宗上奏道:

晋文公出去打猎,在砀山这个地方追赶野兽,进入了河水交错的地方,迷失了道路,不知道该从哪儿走出去。

  不久发现了一个打鱼人,文公对打鱼人说:

‘我是你的国君,这路该从哪里出去?

如果你告诉我,我会重重地赏赐你。

  ’打鱼的人说:

‘我愿意带路。

  ’文公说:

‘走出这个大泽再领赏吧。

  ’打鱼的人回答:

‘鸿鹄要是生活在汹涌澎湃的大河海洋之上,就能保全性命;如果迁徙到小河周围,就会受到猎人弓箭的袭击。

  龟鳖只要生活在深水中,就能安然无恙;如果跑到浅水滩,必然会受到打鱼人的威胁。

  现在你在砀山追捕野兽,一直追赶到了这个地方,是不是走得太远了呢?

’文公听了,大声赞叹:

‘太好了!

’便命令随行的人记下打鱼人的姓名。

  打鱼的人说:

‘你凭什么叫做国君呢?

是国君就应该尊奉天地,敬重社稷,保卫边疆,爱护百姓,减轻各种徭役赋税,我也就得到好处了。

  国君要是不尊天事地,不祭祀社稷之神,不巩固边防,外不结交诸侯,内又丧失民心,一旦国破家亡,我这个打鱼人,即使拥有你丰厚的赏赐,也得不到保全啊。

  ’打鱼人于是坚决推辞,拒不接受文公的赏赐。

  太宗听了魏徵的话,称赞道:

好!

好!

你说得太对了。

  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

往昔初平京师①,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①京师:

周朝建都镐京,后世把天子建都之地叫做京师。

  这里指隋都长安。

  ②夙夜孜孜:

夙夜,早晚、朝夕。

  孜孜,努力不怠。

  夙夜孜孜即时时刻刻不敢懈怠。

  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

  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

  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