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上学期周练821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0861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上学期周练821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三上学期周练821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三上学期周练821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三上学期周练821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三上学期周练821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上学期周练821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

《届高三上学期周练821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上学期周练821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上学期周练821生物试题附解析.docx

届高三上学期周练821生物试题附解析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生物周练试题(三)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中的甲、乙、丙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如图中的丁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的变化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所示细胞可同时出现在卵巢中

B.乙图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染色体组数分别为4和2

C.丙图可能是有丝分裂的图象,其对应丁图的DE段

D.丁图BC段和DE段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相同,DNA数目一定不同

2.埃博拉病毒(EBV)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

该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与mRNA互补),有18959个碱基。

巨噬细胞是首先被病毒攻击的靶细胞,病毒在感染细胞的胞质中复制、装配,以出芽方式释放,其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

关于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科学家为研究埃博拉病毒,用富含碳源、氮源、无机盐等的培养基培养病毒

B.一个病毒RNA分子复制形成一个新的病毒RNA至少需要37918个核苷酸

C.病毒侵入人体后会严重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但对细胞免疫影响较小

D.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装配后,以出芽方式释放,体现了质膜的功能特点

3.胆固醇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化合物,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受LDL(一种胆固醇含量为45%的脂蛋白)的影响。

细胞中胆固醇的来源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胆固醇是水溶性的,人体中胆固醇是构成质膜的重要成分

B.图中①过程为转录,其产物彻底水解后能得到6种不同的物质

C.LDL可以与质膜上的LDL受体结合,再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细胞

D.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会导致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减少

4.下图是人体肌肉组织结构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表示细胞液,b表示组织液

B.细胞代谢需要大量的O2,所以a处O2浓度大于b处

C.流经该组织后,c中的代谢废物将减少

D.细胞外液包括b、c、d

5.许多动物在不同生活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

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种种原因而大量死亡。

第二年春季,又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增多。

因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为抗药性个体),其中瓶颈部分即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生物进化的方向

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C.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因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

D.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反而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6.下列有关遗传病与人类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A.蚕豆病致病基因与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同样都是有害基因

B.多基因遗传病在患者后代中的发病率低于单基因遗传病在患者后代中的发病率

C.若经过遗传基因诊断和治疗使所有的某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都能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和产生后代,其基因频率随着世代相传而增多

D.人类缺乏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基因,无法自己合成维生素C而在正常环境中受害

7.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8.下表为人体从一个卵原细胞开始发生连续生理过程时细胞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及各阶段相关特点的描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生理过程

……

染色体组数

2→1→2→1

1→2

2→4→2

相关描述

性激素作用

细胞膜功能体现

遗传信息不变

功能趋向专门化

A.人类的超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与甲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行为有关

B.甲过程和丙过程中都有着丝粒的分裂,但前者进行了两次后者进行了一次

C.乙过程体现了细胞识别功能,丁过程mRNA不同决定细胞功能不同

D.丙过程的子细胞核中最多有46个DNA分子来自于卵原细胞

9.下图表示某人病理切片的部分组织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①中遗传物质与正常细胞不同

B.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下细胞②衰老速度加快

C.细胞③中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

D.细胞④中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减少

10.下列四项分析与该模型相符的是

A.若Ⅰ、Ⅲ分别表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则Ⅱ应包括染色质

B.若Ⅰ、Ⅲ分别表示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条件,则Ⅱ应包括通道蛋白

C.若Ⅰ、Ⅲ分别表示细胞分化和细胞癌变的特征,则Ⅱ应包括遗传信息的改变

D.若Ⅰ、Ⅲ分别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则Ⅱ应包括出现纺锤体

11.某同学在研究化合物P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定范围内,底物浓度影响着酶促反应速率

B.曲线①作为对照实验

C.化合物P对该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D.若反应温度不断升高,则A点持续上移

12.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

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13.如图表示一个含两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的染色体。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如果1号染色体来自父方,则2号染色体来自母方

②1号和2号染色体来自父方,3号和4号染色体来自母方

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1号和2号染色体走向一极,则3号和4号染色体走向一极

④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如果1号和3号染色体的走向一极,则2号和4号染色体走向一极

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联会配对的染色体的形状、大小未必完全相同

A.一项正确B.两项正确C.三项正确D.四项正确

14.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核糖核苷酸是组成核糖体的成分之一

B.核糖体是有细胞生物共有的细胞器,此外,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分布

C.细胞核中的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核糖体RNA可以决定多肽链中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

15.下列与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实验材料及外界溶液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分别是()

①实验材料必须是成熟的植物活组织细胞

②细胞液最好有颜色,便于观察和判断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程度

③细胞液必须有颜色,否则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④外界溶液的浓度应适中,不能过低或过高

⑤外界溶液必须对细胞无毒害

⑥外界溶液的浓度无特殊要求,任何浓度均可以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①③,⑤⑥

16.如图所示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细胞内的某些结构模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a、b、e、f

B.以上七种结构均参与了细胞内生物膜系统的构成

C.在a内能进行有机物的合成,在b内能进行有机物的分解

D.这些结构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植物细胞内的结构

17.细胞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保证细胞间功能的协调。

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只能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植物细胞也不例外

B.A细胞分泌的激素,可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B细胞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C.图2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过程

D.若图2中甲表示发出信号的细胞,1表示信号分子,则乙是靶细胞,图中2表示受体

18.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②细胞内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多种化学反应的进行提供条件

③脂肪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④生物膜把细胞质分隔成多个微小的结构,使多种化学反应同时进行,而互不干扰

⑤各种细胞器膜都可以直接相连

A.①④B.②③C.③⑤D.①⑤

19.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原尿中的葡萄糖、无机盐等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与其功能相适应,在细胞内含有较多的细胞器是()

①核糖体②线粒体③内质网①高尔基体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关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与异养生物有关②都将CO2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③都属自养生物的营养方式④合成有机物所利用能量相同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小题,40分)

21.下列甲图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具有一定长度的核苷酸链的3’端的羟基上,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________酶,B是________酶。

(2)图甲过程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7是________________。

(4)若该DNA的一条单链中,A和G的数量与T和C的数量之比为0.4,上述比例在其互补链中是。

22.图(a)中的三个DNA片段上以此表示出了EcoRI、BamHI和Sau3AI三种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与切割位点,图(b)为某种表达载体示意图(载体上的EcoRI、Sau3AI的切点是唯一的)。

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经BamHI酶切割得到的目的基因可以与上述表达载体被____________酶切后的产物连接,理由是____________。

(2)若某人利用图(b)所示的表达载体获得了甲、乙、丙三种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子,如图(c)所示。

这三种重组子中,不能在宿主细胞中表达目的基因产物的是___________,不能表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DNA连接酶是将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的酶,常见的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中既能连接黏性末端又能连接平末端的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A.甲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若发生在卵巢中,应该是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A错误;B.乙图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染色体组数分别均为4,B错误;C.丙图应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其对应丁图的DE段,C错误;D.丁图BC段可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各时期,DE段的细胞可能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但BC段和DE段的DNA数目一定不同,D正确。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要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应具备以下几条:

(1)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2)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各不相同;(3)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本物种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但不能重复。

染色体组数量的判断如下:

(1)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共有几条则该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2)根据基因型判断:

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读音相同的大、小写字母)出现几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如图乙中基因型为AaaaBbbb,任一种基因有4个,则该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

2.B

【解析】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不能用普通培养基直接培养病毒,应用相应的宿主活细胞培养病毒,A错误;B.根据图示,病毒EBV的(-)RNA的复制,需先合成一个mRNA,消耗18959个核苷酸,再合成一个(-)RNA,又要消耗18959个核苷酸,共消耗37918个核苷酸,B正确;C.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攻击的靶细胞是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D.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装配后,以出芽方式释放,依赖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属细胞膜的结构特点,而非功能特点,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以“埃博拉病毒(EBV)”为素材,结合病毒增殖过程图解,考查了与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人类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相关的知识,要注意根据选项筛选题干关键信息,如选项B,要根据图示埃博拉病毒(EBV)的增殖过程,病毒EBV的(-)RNA的复制,需先合成一个mRNA,再合成一个(-)RNA,进而进行正确计算。

②表示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④表示蛋白质和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区别于逆转录型的艾滋病毒。

3.B

【解析】A.胆固醇属于脂质,是脂溶性的,人体中胆固醇的主要作用有两种:

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和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A错误;B.图中①过程为转录,其产物为mRNA,彻底水解后能得到4种碱基、1种核糖、1种磷酸,共6种不同的物质,B正确;C.LDL是一种胆固醇含量为45%的脂蛋白,属于大分子,所以LDL与质膜上的LDL受体结合后,以胞吞的形式进入细胞,C错误;D.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LDL无法行使其运输作用,会导致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增多,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功能

【名师点睛】本题从胆固醇出发,借助于图示,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细胞对胆固醇的合成过程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当细胞中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抑制酶的合成和活性,也可以抑制LDL受体的合成,使细胞中的胆固醇含量处于正常水平;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会影响血浆中的胆固醇进入细胞,从而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

4.D

【解析】A.图中b表示组织液,a表示细胞内液,而不是细胞液,细胞液指液泡内的液体,A错误;B.细胞代谢需要大量的O2,O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即从高浓度处扩散至低浓度处,所以a处O2浓度小于b处,B错误;C.流经该组织后,该组织处的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代谢废物进入血浆,所以c血浆中的代谢废物将增多,C错误;D.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c、组织液b、淋巴d,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与稳态

【名师点睛】本题中的易错点1:

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物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之为内环境。

易错点2:

人体O2浓度最高的地方为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O2浓度最低的地方为氧气的消耗场所即线粒体;而CO2与之相反,CO2浓度最高的地方为其产生场所即线粒体基质,CO2浓度最低的地方为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

5.D

【解析】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但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A错误;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在变化,说明生物在进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B错误;C.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基因的频率增加,是由于杀虫剂杀死了种群中大多数不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而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则保留下来并不断繁殖,并不是由于具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了,C错误;D.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反而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D正确。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6.C

【解析】A.基因是否有害与环境有关,蚕豆病是一种在食用新鲜蚕豆后突然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的疾病,患者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缺陷引起的,蚕豆患者不进食蚕豆就不会患病;苯丙酮尿症是由于患者体内缺苯丙氨酸羟化酶,因此不能代谢食物中常有的苯丙氨酸,所以造成该病的基因是有害的,A错误;B.多基因遗传病在患者后代中的发病率高于单基因遗传病在患者后代中的发病率,B错误;C.若经过遗传基因诊断和治疗使所有的某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都能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和产生后代,但其生殖细胞的基因不变,所以致病基因频率随着世代相传而增多,C正确;D.人类之所以不能自行合成维生素c,是因为制造维生素C的基因,即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基因发生了缺失,使无法自己合成维生素C,但是可以从环境中摄食足量的维生素C而避免受害,D错误。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

【名师点睛】多基因遗传病常表现出①家族聚集现象;②易受环境影响;③群体发病率高的特点。

致病基因是否有害与环境有关,有些有害基因对人类无害,如蚕豆病、无法自己合成维生素C病等,被淘汰的几率低,患者存活并生育后代,可以进行遗传病的“选择放松”,虽然会导致致病基因频率增加,但“选择放松”造成有害基因的增多是有限的。

7.B

【解析】】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时,由于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存在,杀死一部分R型细菌,同时在S型细菌的DNA作用下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细菌,破坏小鼠的免疫系统,直至小鼠死亡,导致两种细菌的数量均增加,所以B正确。

【考点定位】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名师点睛】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只是得出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具体转化因子是哪种物质,借助于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得以证实:

从S型菌中提取出DNA、蛋白质及多糖等,将其分别加入已培养了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时,R型菌才转化为S型菌,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它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8.C

【解析】A.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中的2个Y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同一个细胞所致,与甲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行为无关,A错误;B.甲过程为减数分裂、丙过程为有丝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有丝分裂的后期都进行了着丝粒的分裂,B错误;C.乙为受精作用,体现了细胞间的识别即细胞膜的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丁为细胞分化,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转录出不同的mRNA,控制合成出不同蛋白质,决定细胞功能不同,C正确;D.丙过程为细胞的有丝分裂,其子细胞核中最多有46个DNA分子,其中来自于卵原细胞的DNA占一半,即23个,D错误。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

【名师点睛】做题的前提是要把图中甲乙丙丁过程理清:

甲为在雌性激素的作用下,卵原细胞进行的减数分裂过程;乙为受精作用,体现了膜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及细胞膜的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丙为细胞的有丝分裂,通过细胞分裂,可以把遗传信息从亲代传到子代;丁为细胞分化,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形成了一些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细胞,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9.A

【解析】A.细胞①属于癌变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所以其中遗传物质与正常细胞不同,A正确;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与癌细胞细胞②接触,会激活细胞②内的溶酶体,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而不是衰老,B错误;C.细胞③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无四分体的形成,C正确;D.细胞④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核膜、核孔已经消失,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名师点睛】据图分析,细胞①着丝点分裂,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②处于间期;细胞③染色体散乱的排列在细胞中,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细胞④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同时需要注意,细胞①②③④都是癌细胞,注意其与正常细胞的区别以及其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

10.D

【解析】A.原核细胞无染色质,在拟核中分布的是裸露的DNA分子,真核细胞中含有染色体或染色质,A错误;B.若Ⅰ、Ⅲ分别表示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条件,则Ⅱ应包括载体蛋白,而不是通道蛋白,B错误;C.细胞分化时遗传信息并未改变,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C错误;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出现了纺锤体,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结构、分裂

11.D

【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化合物P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分析曲线图,其中一个单一变量为是否加入化合物P,对照组不加P,即曲线①,实验组加P,即曲线②,所以B正确;再根据坐标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底物浓度影响着酶促反应速率,A正确;图中曲线②在曲线①的下方,说明化合物P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C正确;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若该实验是在最适温度以前进行的,反应温度不断升高,则A点会上移,但如果实验是在最适温度或最适温度以后进行的,则反应温度升高后A点会下移,D错误。

【考点定位】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2.D

【解析】A.酒精发酵通过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实现的,过程中有ATP生成,A正确;B.主动运输形式的物质跨膜运输时,需要能量和载体的参与,ATP可为其提供能量,B正确;C.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C正确;D.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不是脱氧核糖,D错误。

【考点定位】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13.B

【解析】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1号和2号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如果1号染色体来自父方,则2号染色体来自母方,①正确;1号和2号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理,3号和4号染色体中也是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母方,②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1号和2号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3号和4号染色体也分别移向两极,③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如果1号和3号染色体移向一极,则2号和4号染色体移向另一极,④正确;图中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相同,因此在该个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联会配对的染色体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⑤错误。

因此,B项正确,A、C、D项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减数分裂中的三组概念辨析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①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如右图中的1和2为一对同源染色体,3和4是另一对同源染色体。

②非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

如图中的1和3、1和4、2和3、2和4分别是非同源染色体。

(2)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①姐妹染色单体:

同一着丝点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

如上图中的a和a′、b和b′、c和c′、d和d′。

②非姐妹染色单体:

不同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

如上图中的a和b(b′)、a′和b(b′)等。

(3)联会和四分体

①联会:

是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该时期已完成复制,染色单体已形成,但螺旋程度低,观察不到。

②四分体: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图中含有两个四分体,即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

③一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

14.D

【解析】核糖体的成分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故A项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核糖体,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核糖体分布,B项正确;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