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麻醉Anesthesia.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8618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麻醉Anesthesi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三章 麻醉Anesthesi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三章 麻醉Anesthesia.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三章 麻醉Anesthesia.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三章 麻醉Anesthesia.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麻醉Anesthesia.docx

《第三章 麻醉Anesthesi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麻醉Anesthesia.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麻醉Anesthesia.docx

第三章麻醉Anesthesia

第三章麻醉(Anesthesia)

关于麻醉的基本概念主要从外科手术方面讲述,在药理学中还要给同学们讲述。

本章主要是阐述麻醉药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针刺和电针麻醉,希望同学们先预习有关的药理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麻醉的概念

第二节、麻醉的分类

第三节、局部麻醉

一、局部麻醉药

二、麻醉方法

第四节、电针麻醉

一、概述

二、临床应用

第五节、全身麻醉

一、全身麻醉的分期

二、非吸入麻醉

三、吸入麻醉

四、麻醉的并发症及抢救

第六节、镇静、镇痛和肌松弛药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麻醉的概念

一、麻醉概念:

①使畜体在一定外因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生理范围内所呈现的抑制优势过程。

这种抑制优势过程在临床上,表现为中枢系统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减弱或消失而导致机体局部感觉迟钝或消失,直至伴有肌肉松驰和全身知觉得完全消失,从而使动物安静和不反抗地接受治疗。

②或就是用药物和物理的方法,使动物局部或全身的感觉暂时地迟钝以至丧失。

二、麻醉的目的:

除在于避免施术动物的骚动和挣扎,解除手术对动物机体的不良刺激外,其实际意义还在于:

1、使病畜失去疼痛感觉,以保持大脑皮层的正常抑制过程。

2、简化保定方法,避免手术人员或病畜发生意外损伤,及节省人力。

3、使病畜保持安静,以利于安全和细致地手术操作。

4、减少手术创的污染机会,更好的达到无菌要求,给手术创造进一步条件。

5、避免手术的不良刺激,提供保护性疗法的条件,防止外伤性休克。

三、注意问题:

1、麻醉良好的效果,取决于把麻醉方法与施术动物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因为麻醉要有一定的毒性,它的过量及不足均给机体带来不良影响。

所以根据施术动物及手术性质,考虑是否麻醉,用哪种药品进行麻醉。

2、施术动物,因其种属不同,对疼痛等感觉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来讲,马属动物敏感性较强,牛羊次之。

养猪等小动物简单手术如去势通常不进行麻醉,牛的中小手术,如胆囊手术,进行局部麻醉即可。

而马属动物中等以上手术,都需要做全身麻醉。

而同种家畜由于神经类型不同,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也不一样,通常兴奋型的家畜就比较敏感。

3、各种组织对疼痛反应亦有差异。

①皮肤、骨膜、滑膜、腹膜就比蜂窝组织、脂肪组织、肌肉及骨远为敏感。

②处于急性炎症过程的组织和器官,远较慢性、增生性组织或坏死组织敏感。

4、动物的机体状态,做麻醉时也必须考虑到。

怀孕后期母畜,病情危机病畜,麻醉时应特别注意。

5、同一种麻醉方法,并不完全适合各种动物,例如:

氯仿、乙醚吸入麻醉用于牛、羊易引起肺部的并发症,但用氯仿给猪吸入麻醉一般较为安全。

6、不论对那种动物,作较大手术时,均应进行全身麻醉,目前多使用静松灵。

目前还没有理想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临床所用麻醉方法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副作用。

因此,在手术中能不麻醉进行手术的,决不使用麻醉,能局部麻醉解决问题的决不用全身麻醉,必须作全身麻醉者,一般作全身浅麻醉,配合局部麻醉,以减少麻醉事故。

 

第二节麻醉的分类

一、局部麻醉(Localanesthesia):

利用某些药物有选择性的暂时阻断神经末梢、神经纤维及神经干的传导而是其分布或支配的相应组织暂时丧失痛觉的一种麻醉方法。

二、电针麻醉(Electro-acupunctureanesthesia):

以针刺畜体两个以上穴位,通过一定频率一定强度的脉冲电流,使畜体出现一定的镇痛效果。

三、全身麻醉(Generalanesthesia):

利用某些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广泛的抑制作用,从而暂时地使机体的意识、感觉、反射和肌肉张力部分或全部丧失的一种麻醉方法。

其中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根据麻醉药物分为:

1、单纯麻醉(Simpleanesthesia):

全身麻醉时,仅单纯使用一种全身麻醉药施行麻醉。

(水合氯醛)

2、复合麻醉(Combinedanesthesia):

为了加强麻醉的作用,降低其毒性作用,扩大麻醉药的应用范围而选用几种麻醉药联合使用。

(水合氯醛+酒精)

1)混合麻醉(Mixedanesthesia):

在复合麻醉中,如果同时注入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的混合物以达到麻醉的方法。

2)配合麻醉(Compatibilityanesthesia):

在采取全身麻醉的同时配合局部麻醉。

3)合并麻醉(Combinedanesthesia):

间隔一定时间,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剂的方法。

在合并麻醉中如果于使用麻醉剂之前,先用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达到浅麻醉,再用麻醉剂维持麻醉深度,前者称为基础麻醉(basalanesthesia),后者称为维持麻醉(mainanesthesia)也叫加强麻醉。

例如,先使用静松灵使动物处于浅麻醉阶段之后,在注入水合氯醛,使其达到并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

二)根据麻醉强度,又可分为浅麻醉和深麻醉:

1、浅麻醉(Lightanesthesia):

使注入较少的麻醉剂使家畜入睡,反射活动降低或部分消失,肌肉轻微松弛,角膜反射存在。

2、深麻醉(Deepanesthesia):

使家畜出现反射消失和肌肉松弛的深睡状态,角膜反射消失。

三)根据麻醉剂引入机体的方法不同,又可分为吸入麻醉和非吸入麻醉。

1、吸入麻醉(Inhalationanesthesia):

将给药的方式分为开放法、半紧闭法和紧闭法。

2、非吸入麻醉(Non–inhalationanesthesia):

可分为静脉内麻醉法(intravenousanesthesia)、肌肉麻醉法(intramuscularanesthesia)、内服麻醉法(oralanesthesia)、直肠麻醉法(rectala)和腹腔麻醉法(intraperitonealanesthesia)。

七十年代以后,又提出了“安定无痛”(neuroleptanolgesia)和分离麻醉(dissociativeanesthesia)。

前者是把安定药和镇痛药配合应用达到麻醉目的。

其特点是对大脑皮层抑制较轻微,毒性小而安全,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

例如保定灵既是由安定药乙托酚和镇静药乙酰普马嗪配制而成。

分离麻醉:

1966年corssen等把一种新型麻醉剂氯胺酮应用临床时,提出来的新概念。

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麻醉方法。

其特点是麻醉药有选择性的作用于中枢系统,即可提高安全度,又可保存一定保护性反射,如吞咽、咳嗽等,比较适用于牛的手术麻醉。

 

第三节局部麻醉

一、概念:

是采用局部麻醉剂,将畜体的某一部分感觉神经传导性机能暂时性阻断,使该部暂时失去痛觉,便于手术;运动机能仍可维持或同时暂时消失,病畜的神态保持清醒。

二、优点:

1、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对动物全身机能的干扰轻微,麻醉并发症和后遗症很少。

随着局部麻醉剂的增加和发展,不仅简单手术可以在局麻下进行,就是比较复杂的手术,例如剖腹产,瘤胃切开术,也可在局麻情况下进行,有时全麻过程中,即需要局部麻醉的配合。

2、另外,局麻操作容易,设备简单,经济实用。

3、麻醉作用出现快,对呼吸、心脏系统功能影响小,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缺点:

局麻手术时,动物处于清醒状态,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保定,或配合使用镇静剂。

其次,有些局部麻醉方法,如腰旁麻醉,要求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解剖知识。

四、局部麻醉药

(一)理想的局麻药,理论上应符合下列条件:

1)毒性低,其半数致死量与极量的比例应大于4。

2)可逆行强,高局麻作用消失后,不应遗留有感觉麻木或运动障碍。

3)对局部无刺激性,对细胞组织无损伤,给药后无组织坏死。

4)局麻作用出现迅速。

5)通透力强,弥散广。

6)作用时效长。

7)转化降解快,长期反复多次用药,体内无蓄积。

8)不产生快速耐受性,即使长期反复多次用药,效应不降低。

9)局麻药的水溶液稳定,能经高压蒸汽消毒,光照、暴露与空气或久储不变质。

10)无不良作用,治疗用量时不出现与局麻无关的其他药理作用。

(二)局部麻醉药

1、盐酸普鲁卡因(Procainehydrochloride):

为最常用的局麻药,此药使用安全,药效迅速,注入组织内1~3分钟即可出现麻醉作用。

有明显扩张血管的作用,但药物易被组织中的各种脂酶水解而作用消失,所以作用时间较短,一次量可以维持0.5~1小时,另外其粘膜穿透力弱,不宜作表面麻醉,临床多用于浸润麻醉。

不同麻醉方法需要的浓度不同,一般术部浸润麻醉0.5%~1%,传导麻醉一般采用2%~5%,骨髓用2%~3%,关节腔内麻醉可用4%~5%溶液。

为了预防过量中毒,大家畜用量不超过2克。

本品可以煮沸灭菌,但不耐高压,忌与碱类、氧化剂和酸性盐类合用,以避免降低药效。

盐酸普鲁卡因过敏反应:

马:

注射后5~10分钟出现,表现不安,肌肉振颤,出汗,不自主的排尿,排粪,呼吸脉搏加快。

羊:

注射后5~10分钟出现,表现不安,肌肉痉挛,排尿,排粪,脉搏加快,呼吸困难,张口伸舌,瞳孔散大。

猪:

注射后5~6分钟出现,表现不安,全身痉挛性抽搐,呼吸困难,不自主的排尿,排粪,粘膜发绀。

犬猫:

呼吸浅表、加快,张口,抽搐,大小便失禁,角弓反张,结膜发绀。

救治:

马:

1、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3毫升,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2,10%溴化钙100毫升iv,1小时候消失。

2、6%盐酸麻黄碱5毫升iv,不久消失。

羊猪:

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毫升。

犬猫:

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毫升,iv10%葡萄糖500毫升+溴化钙20毫升。

利多卡因过敏病例:

加温后注入颜面部回血说明未进入血管而是推入皮下。

药液注入15毫升时,突然倒地抽搐四肢僵直,肌肉痉挛,角弓反张口紧闭,呼吸弱第二心音分裂,脉搏快,瞳孔散大。

抢救:

0.5%肾上腺素20毫升,尼可刹米2.0×1.0im10%葡萄酸钙500毫升×4,生理盐水500×4iv。

约5分钟后,可以站立仍不自主排粪尿,肠蠕动强,排气,出汗,并有流涎,脉稍快,视力减弱。

晚9点观察正常,瞳孔散大。

第二天正常饮水。

2、盐酸利多卡因(Lidocainehydrochloride):

为一种新型的局麻药。

局部麻醉强度和毒性在1%浓度以下时,与普鲁卡因相似,但在2%浓度以上时,局麻强度可增强至二倍,并有较强的穿透性核扩散性,作用时间快,能持久。

一次给药量可维持1小时,毒性角普鲁卡因较大,但对组织物刺激性,故可用于多种麻醉方法。

此药价格昂贵,临床应用较少,另外,如果注入静脉中,毒性强烈,不宜做静脉注射。

局部麻醉使用浓度:

表面麻醉:

2~5%浸润麻醉:

0.25~0.5%

传导麻醉:

2%硬膜外麻醉:

2%

由于此药渗透性强,而且迅速,不适宜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

3、盐酸丁卡因(Tetracainehydrochloride):

现基本临床很少应用,主要用于眼科。

1)这种麻醉溶液可进行高压蒸汽消毒,且有抑制作用。

2)局麻作用强而迅速,并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常用于表面麻醉。

3)此外麻醉时间较长,常用于硬膜外传导麻醉。

因为以上优点,常用于点眼,而且点眼不散瞳,不影响角膜愈合。

临床常用于表面麻醉和角膜麻醉。

常用农度0.5%。

因其毒性比普鲁卡因大10倍,注射后迅速吸收易致中毒,故不适于浸润麻醉。

4、氯奴夫卡因:

为局麻作用较强的药品之一,麻醉维持时间为普鲁卡因的3倍,一次注射麻醉时间维持3~4小时。

表面麻醉:

眼科0.1%;粘膜0.5%~2%;神经传导麻醉:

0.05%~0.1%,椎管内麻醉:

0.5%与碱类药物忌用,会发生沉淀失效。

易溶于水,可耐受煮沸和高压灭菌。

5、卡波卡因:

较好的局部麻醉药,常用浓度与利多卡因相同,但表面麻醉较差,静脉后毒性较大。

而神经传导麻醉时渗透作用较利多卡因较强,因而适用于神经传导麻醉。

6、氯普鲁卡因(Chloroprocaine):

也叫尼刹卡因,药性稳定,表面穿透作用较强。

药理作用于普鲁卡因相似,但麻醉作用强而迅速,毒性低,麻醉持续时间较长。

表面麻醉1%~2%,硬膜外麻醉1%~2%,局部浸润麻醉0.5%~1%

加入微量肾上腺素可延长麻醉时间。

(三)影响局部麻醉效果的因素:

1、药物因素:

每一种局部麻醉药,其穿透性,麻醉强度和作用时间不同,所以应根据手术的性质和手术部位,恰当地选择麻醉药物和适宜的浓度。

一般局部麻醉药其浓度与穿透力,麻醉作用时间,显效时间成正比,但毒性也随浓度增高而增大。

2、不同的神经纤维对麻醉药有不同的敏感性,感觉神经纤维比较细,多分布浅在,又无髓鞘,所以在局麻要作用下,感觉最先消失(痛觉>温觉>触觉),而运动神经就比较迟钝一些。

3、熟练的操作技术和局部解剖指示:

有些局部麻醉效果,取决于熟练的操作技术,而熟练操作技术的掌握是建立在丰富的局部解剖知识的基础上。

在局麻时除了了解局麻要得药性外,还要根据动物的个体恰当的掌握麻醉进针深度和注入的药液量,否则浪费了药物又难以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四)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

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传导麻醉和脊髓麻醉四种:

(一)表面麻醉(Topicalanesthesia):

利用麻醉药的渗透作用,使其透过粘膜,而阻滞浅在的神经末梢。

1、结膜和角膜麻醉:

0.5%盐酸丁卡因、2%利多卡因、5%~10%普鲁卡因,滴入结膜囊内,经过2~5分钟,可以维持10~15分钟。

2、口、鼻粘膜,喉粘膜,直肠麻醉:

1%~2%丁卡因,2%利多卡因,或5%~10%的普鲁卡因,以涂抹或喷雾的方法进行麻醉。

3、关节、腱鞘、滑膜、粘液囊麻醉:

3%~5%奴夫卡因穿刺注入体腔。

4、胸腔手术:

常用3%~5%奴夫卡因溶液喷洒麻醉。

(二)局部浸润麻醉(infiltrationanesthesia):

将药液沿手术切口线皮下或深部分层注射麻醉药,阻滞神经末梢和神经干。

最常用的局麻药为0.25%~1%的普鲁卡因。

由于药液浓度低,同时尚有部分药液经受术切口流出,所以大量注射麻醉药,也不致使家畜中毒。

一般先将针插至所需深度,然后边抽边退针头,边注入药液,有时在一个刺液点可向相反方向注射药液。

1、直线浸润麻醉(Rectilinearinfiltrationanesthesia):

将针头在切口的一端先刺入皮下,沿皮下或深层组织,推针至切口另一端,接注射器,边抽边退针头,边注入药液。

2、逐层浸润麻醉法(Laminatedinfiltrationanesthesia):

即用低浓度(0.25%)和较大量的麻醉药浸润一层即切开一层方法将组织逐层切开。

3、菱形(Raomboidinfiltrationanesthesia)和扇形麻醉(Sectorinfiltrationanesthesia):

将麻醉药注入手术区四周,使形成一个麻醉包围区,区内组织暂时失去痛觉,手术区可得到完善的麻醉。

1)菱形浸润麻醉:

在手术区周围选定两点或数点,由该点向邻近皮下组织及深层组织注入药液,使互相连接包围整个手术区已达到麻醉目的。

2)扇形浸润麻醉:

是在皮肤上选一点或两点刺入,均匀在皮下、组织、肌肉、筋膜及骨膜等注射药液,作扇形扩散。

4、基部浸润麻醉(Basalinfiltrationanesthesia):

有一些组织、肿瘤,在基部两点或多点皮下及深层组织,注入药液进行麻醉。

(三)传导麻醉(Conductionanesthesia):

把局部麻醉药液注入到支配某一区域的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其支配的区域失去痛觉而产生的麻醉。

这种麻醉方法如果注射准确,仅用少量局部麻醉药和极少数穿刺点,即可以获得比较满意和范围较广的局部痛觉消失和肌肉松弛的效果。

此法优点是:

1、仅使区域性产生麻醉作用,对病畜全身影响小,麻醉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迅速。

2、如操作准确,可用少量麻醉药和少量针刺点,获得较大范围的麻醉。

3、对化脓性病灶进行手术时,可以远离患部进行传导麻醉,无传播化脓感染的危险。

4、不适宜作全麻的患畜可用此法。

5、某些病灶施行局部浸润麻醉有一定困难时,传导麻醉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6、操作简单易行。

但是有一定缺点:

1)对局部神经解剖掌握不准或操作不熟练,有一定失败率。

2)保定不确实,以折断针头。

临床常用十几种神经传导麻醉,在以后的实习中将陆续操作。

(四)脊椎麻醉(spinalanesthesia):

也叫髓管内麻醉(Intravertebralanesthesia)也是传导麻醉的一种,即将局麻药液注射到椎管内,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其所支配的区域无痛。

根据局部麻醉药液注入椎管内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硬膜外腔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两种。

因后者操作技术难度较大,很少使用。

基本原则:

掌握并利用局麻药液在椎管内散布途径的规律,暂时地使一定区域内的周围神经冲动在该处处现向中枢传导阻滞。

自中枢下行的冲动,到此亦被阻断。

于是在相应的区域范围内麻痹,手术无痛,骨骼肌有良好松弛。

除此之外,对全身正常生理功能,应无严重扰乱,阻滞经一段时间,必须自行消退,无不良反应和残留影响。

1、髓管局部解剖:

脊髓位于髓管之中,在两个髓骨连接处的两侧各有一对称椎间孔,为神经通出的地方。

脊髓外被三层膜包裹:

外层脊外膜,厚而坚韧;中层为脊蛛网膜,薄而透明;内层为脊软膜,又丰富的血管。

 

脊硬膜与椎管的骨膜之间有一较宽的间隙叫硬膜外腔,内含疏松结缔组织,静脉和脂肪组织,两侧脊神经亦在此处经过。

向腔内注入麻醉药液,可阻断若干对脊神经。

脊硬膜与脊蛛网膜之间有一狭窄的腔,称为硬膜下腔。

此腔往往紧贴一处,故不能做脊髓麻醉之用。

脊蛛网膜与脊蛛膜之间形成一个较大空隙,称为蛛网膜下腔。

内含脑脊髓液向前与脑蛛网膜下腔相通,麻醉药注入后可向前向后阻断若干对在此经过的脊神经根。

2、脊髓麻醉的技术操作:

1)硬膜外腔麻醉:

注射部位:

A腰荐硬膜外腔注射:

马穿刺点在最后腰荐棘突和荐椎棘突之间,即髋骨内角连接与被中线交叉点处(百会穴)。

用长封闭针头刺入7~11厘米,椎间韧带对针头有较强阻力感,其后有落空感,似无阻力,针刺入硬膜外腔,注入37℃3%盐酸普鲁卡因20~30ml,约经10分钟即发生后躯及生殖器官麻醉,可维持2~3小时。

牛的注射液点为两髋骨内角连接线与被中线交点后方2~3厘米,针垂直刺入7~11厘米,注射3%奴夫卡因20~30厘米。

麻醉后注意保定,尤其两后肢,以免因动物爬动等造成髋关节脱臼。

B尾硬膜外麻醉:

适用于下腹部及后肢手术,针刺部位位于一、二尾椎间隙,确定出位置方法是将尾提起及上下摆动,另一手得指端抵于尾根背部中线之上,可触知尾根的固定部位与活动之间的横沟(即第一、第二尾椎之间),在横沟与中线的相交点为刺入点。

针垂直刺入皮下以后,将针与脊背成45~60度角,针尖向前下方刺入2~4厘米。

针头刺入时可感到刺穿弓间韧带的感觉,再深入即可触及坚硬的尾椎骨体,此时可稍退针头并接上注射器,如回抽时无血即可注入药液。

如果位置正确,药液注入应无过大阻力。

剂量:

硬膜外腔麻醉可因注入剂量多少决定其向前扩展的麻醉范围:

剂量大则扩展远,可达到第二荐神经或更前方,称为前位硬膜外腔麻醉;剂量少时扩散近,称为后位硬膜外腔麻醉。

蛛网膜下腔麻醉:

A注射部位:

一般在腰、荐椎间隙处。

B注射方法:

在穿过硬膜及蛛网膜时,可感到第二次阻力,当阻力突然降低后可试行抽出针蕊,若针尖已进入蛛网膜下腔时,一般既有脑脊液流出。

剂量:

马3%盐酸普鲁卡因20~30毫升。

牛30~50毫升。

注意事项:

1、要注意注射药液的温度和速度。

一次快速注入大量药液,可引起呼吸急迫,角弓反张或摔倒等反应。

2、注入大量药液之前,应保持动物前高后低的体位,防止药液向前扩散,阻滞胸段的交叉神经,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或阻滞胸部神经引起窒息。

3、侧卧保定的家畜,其下侧麻醉效果比上侧好。

4、脊椎麻醉,尤其是蛛网膜下腔麻醉,要求严格消毒,否则有可能引起脑脊椎感染。

5、进针操作要谨慎,防止损伤脊椎,导致动物截瘫或尾麻痹等后遗症。

 

第四节针刺麻醉(AcupunctureAnesthesia)

一、概述:

针刺麻醉是在我国传统医学的针灸能止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技术。

(一)概念:

用针灸针刺入某些穴位或特定的部位,以不同的手法捻动对机体进行刺激,从而达到麻醉的效果。

在兽医临床上,沿用针灸方法在畜体上进行麻醉,一是太费力,二是刺激强度低,三是不方便(动物挣扎,人不便操作)。

目前在兽医临床上除耳针麻醉使用手捻法外,大多数改用各种不同波形、频率和电压的脉冲电流进行刺激,以代替手法捻针,称为电针麻醉,简称电麻(Golvano-acupuntureanesthesia)。

电麻除针刺作用外电流对机体也产生一定的作用。

家畜电针麻醉,七十年代初在兽医临床应用以来,曾经风行一时。

在电针麻醉下,可做几十种手术,从小手术例脓肿切开到大手术腹腔手术多达万余例。

八十年代以来,这种崭新的麻醉方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大,镇痛不明显等缺点,在国内受到冷落,但在国外正在被重视。

兽医电针麻醉,经过大量的临床应用的实践。

虽然还存在个体差异,镇痛不完全等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但和药物麻醉相比,还有其特点。

(二)特点:

1、生理干扰少,并能很快恢复常态。

动物在手术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状态,而一般药物麻醉(尤其全身麻醉)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或影响生理功能。

因此,比药物麻醉安全性大。

但使用频率过高,电流强度过大也可导致组织电解或局部灼伤。

违反操作规程进针,也会造成医疗事故。

如抢风穴进针过深,会直接影响心脏功能,以致动物死亡。

2、在电针麻醉时可以自由采取强心、输液等措施,不致出现干扰麻醉过程。

3、解除麻醉后,动物可立即活动,对术后采食,饮水不影响。

而一些药物麻醉时,解除麻醉后,仍不能很快苏醒,为术后护理增加难度。

4、电针麻醉有较长的后效应,减轻术后疼痛,有益于创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继发症。

5、电针麻醉操作简单易用。

6、应用广泛,针刺麻醉无禁忌症,可在多部位进行手术,尤其对牛等反刍动物,目前在没有可信的全身麻醉药效情况下,采用电针麻醉更是可取。

简述针麻与电麻的机理:

尽管国内进行了多年的探讨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不完全清楚。

我国的研究人员正在从祖国医学的经络理论方面,现代医学的神经和神经—体液几方面进行针麻、电麻机理的研究试验。

神经学说大量的实验研究,初步证明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如脊髓、脑干、丘脑、尾椎、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都参与针刺麻醉。

对神经系统的研究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似乎存在两个系统:

一个是与痛觉的感觉和传递有关,脊髓、脑干网状结构、大脑皮层、丘脑术于这个系统。

另一个是镇痛系统,从延髓到中脑正中线上的中缝核群、尾状核、边缘系统属于这个系统。

针刺信号通过脊髓传入脑后,经过整合作用,可以兴奋镇静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

究竟整合还不清楚。

电生理实验证明:

电针效应对动物躯体和相应部位的由于手术痛刺激,在大脑皮层体感区所引起的诱发电位,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电针前,痛刺激在大脑皮层体感区所引起的诱发电位在示波器波幅是而麻中是电麻后是样。

说明针麻对诱发电位的作用。

体液学说关于神经递质在针刺种的作用的研究,也就是体液因素的研究,也有进展。

最初有人在同种动物血液交叉循环试验中,将两动物的甲动物的颈动脉远心端与乙动物的近心端相连,使二动物血液相通。

对甲动物进行电麻,不仅使甲动物的痛域明显提高,过一段时间,为接受电麻的乙动物的痛域也有提高。

说明神经系统也调动了体液因素参与电麻过程。

1975年发现,针刺信号传到脑中,刺激垂体释放一种物质,叫内啡呔,又叫内源性吗啡样物质。

针刺可使脑内的似内啡呔含量增高,可以使血液中,脑脊液、脑组织中的灌流液生成的内啡呔的释放量增多。

进一步阐明乙动物痛域增高是与体液因素直接相关。

加入使用吗啡拮抗剂:

纳洛酮,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