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业病毒疫病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6310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畜牧业病毒疫病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畜牧业病毒疫病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畜牧业病毒疫病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畜牧业病毒疫病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畜牧业病毒疫病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畜牧业病毒疫病二.docx

《中国畜牧业病毒疫病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畜牧业病毒疫病二.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畜牧业病毒疫病二.docx

中国畜牧业病毒疫病二

三类动物病毒疫病

中国畜牧业病毒疫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于2008年12月11日发布第1125号公告,发布了新版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1999年发布的农业部第96号公告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于2009年1月19日发布第1149号公告,发布了农业部会同卫生部组织制定的新版《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

三类动物疫病(63种)

多种动物共患病(8种):

大肠杆菌病、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附红细胞体病、Q热

牛病(5种):

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生殖器弯曲杆菌病、毛滴虫病、牛皮蝇蛆病

绵羊和山羊病(6种):

肺腺瘤病、传染性脓疱、羊肠毒血症、干酪性淋巴结炎、绵羊疥癣,绵羊地方性流产

马病(5种):

马流行性感冒、马腺疫、马鼻腔肺炎、溃疡性淋巴管炎、马媾疫

猪病(4种):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感冒、猪副伤寒、猪密螺旋体痢疾

禽病(4种):

鸡病毒性关节炎、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传染性鼻炎、禽结核病

犬病:

犬瘟热

水貂病:

水貂阿留申病、水貂病毒性肠炎

蚕、蜂病(7种):

蚕核型多角体病、蚕白僵病、蜂螨病、瓦螨病、亮热厉螨病、蜜蜂孢子虫病、白垩病。

一、牛流行热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和水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以突发高热,呼吸促迫,伴有消化道机能和四肢关节障碍为特征。

1地理分布和危害

本病从1867年首次在西非报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仍广泛流行于非洲、亚洲和澳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中国自40年代在江浙一带就有本病流行的记载,在1976年分离、鉴定牛流行热病毒之前,一直把本病称为牛流行性感冒。

由于本病的侵袭,牛群大批发病,奶牛的奶产量和奶质下降,种公牛精液质量受损,耕牛使役能力减退或丧失,部分怀孕母牛流产,有的病牛瘫痪,给养牛业造成巨大损失。

2病原学

牛流行热病毒为负链单分子RNA病毒目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属成员。

该病毒学名为Bovineephemeralfevervirus,简称BEFV,只有一个血清型。

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56℃10分钟,37℃18小时灭活;pH2.5以下或pH9以上于10分钟内使之灭活,对一般消毒药敏感。

3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是病牛。

主要经血液传播,由吸血昆虫(库蠓、蚊等)叮咬传染。

本病不能通过接触传染。

本病主要侵害奶牛、黄牛和水牛。

发病率以奶牛高于黄牛、水牛,青壮牛高于老牛、犊牛。

自然条件下,绵羊、山羊、骆驼、鹿均不感染。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以夏末秋初,高温炎热、蚊虫多生季节高发。

近年本病流行周期由过去10~20年缩短到6~8年或3~5年,有的地方报道2年一小流行,4年一大流行。

本病传播迅速,沿交通路线蔓延,呈流行性,且与风向一致,有时呈跳跃式蔓延。

发病率高,但多取良性经过,死亡率一般在1%。

4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7天。

病畜突然高热,体温达40℃以上,以持续24~48小时的单相热、双相热或三相热为特征。

但皮温不整,角根、耳、肢端有冷感。

眼角膜充血、水肿、畏光、流泪。

鼻镜干燥,呼吸促迫。

反刍停止,粪便干燥,有时下痢。

全身肌肉和四肢关节疼痛,步态僵硬(故名“僵直病”),跛行,后肢麻痹。

5病理变化

肺呈间质性肺气肿,多集中在尖叶、心叶和膈叶前缘。

肺实质充血、水肿和肺泡气肿。

肝、肾轻度肿胀。

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肩前淋巴结、胭淋巴结、肝淋巴结肿大、发炎。

6诊断

6.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6.2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

动物接种试验(乳鼠、乳仓鼠或乳大鼠脑内接种)、细胞培养。

血清学检查:

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采集:

应采集病牛发热初期血液。

5.3鉴别诊断

应与茨城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行性感冒、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牛鼻病毒感染相区别。

7防治

本病是由吸血昆虫为媒介而引起的疫病,因此消灭吸血昆虫,防止吸血昆虫的叮咬,是预防本病的首要措施。

同时要严格执行综合性防疫措施,有条件时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进行免疫接种。

发生本病后,应立即隔离病牛并进行治疗。

对假定健康牛及附近受威胁地区的牛群,可用疫苗或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本病无特异疗法,为恢复健康,阻止病情恶化,防止继发感染,病后只能采取对症下药:

对体温生高,食欲废绝的牛:

(1)、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ML1次静脉注射,每日2~3次。

(2)、10%黄胺嘧啶液100ML,一次静脉注射,每日2~3次。

(3)、30%安乃近30~50ML,百尔定30~50ML,1次肌肉注射,每日2~3次。

对呼吸困难、气喘病牛:

(1)、输氧:

速度为5-6L/MIN,持续2-3H,初期先慢,一般为3-4L/MIN,后逐渐增加。

(2)、25%安茶碱20~40ML;6%盐酸麻黄素液10~20ML,1次肌肉注射,每4H1次。

(3)、地塞米松50~70MG,糖盐水1500ML,混合,缓慢静脉注射,本药可缓解呼吸困难,但易引起妊 畜流产,因此,用时应慎重。

(4)、胸部穿刺法:

其目的是减轻胸压,缓解呼吸困难。

部位选择胸侧第六肋间,距背中轴线20~25CM处,用胃瘤导管针直刺入胸腔,进针约10~12CM,气从针孔逸出,呼吸次数减少,可缓解气喘。

对兴奋不安的病牛:

(1)、甘露醇或山梨醇300~500ML,一次静脉注射。

(2)、氯丙嗪0.5~1MG/KG体重,一次肌肉注射。

(3)、硫酸镁25~50MG/KG体重,缓慢静脉注射。

对瘫痪卧地不起病牛:

(1)、解毒、去风湿处方:

25%葡萄糖液50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1500ML,10%安那加20ML,40%乌洛托平50ML,10%水杨酸钠100~200ML,一次静脉注射,每日1~2次,连注3~5日。

(2)、20%葡萄糖酸钙500~1000ML,1次静脉注射。

当多次用钙制剂效果不明显者,可静脉注射25%硫酸镁100~200ML。

二、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牛腹泻病毒引起牛、羊和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牛、羊以消化道黏膜糜烂、坏死,胃肠炎和腹泻为特征;猪则表现为怀孕母猪的不孕、产仔数下降和流产,以及仔猪的生长迟缓和先天性震颤等。

1病原学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viraldiarrheavirus,BVDV)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与猪瘟病毒和边界病病毒同属,在基因结构和抗原性上有很高的同源性。

该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pH3.O以下或56℃很快被灭活,对一般消毒药敏感,但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在低温状态下稳定,在冻干状态下可存活多年。

1946年,美国首次报道BVD/MD,20世纪50年代初分离到第一株BVDV,为BVDV-1,引起牛的肺炎性死亡。

1994年,美国和加拿大首次从出现病毒血征的病牛中分离到毒性较强的BVDV,通过分子手段分析基因组5'UTR,证实其属于另外一个基因型即BVDV2。

该病毒引起牛急性出血性综合征,死亡率高达25%,远远高于先前BVDV1引起的死亡率。

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首次从国外引进牛的流产胎儿脾脏中分离并鉴定出BVDV,随着我国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活牛跨省交易频繁,该病几乎遍及我国各个省区,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部分省市的牛群中BVDV抗体阳性率高达80%。

根据国外机构对BVD损失的估算方式计算,我国每年因BVDV感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应在亿元以上。

我国1984年首次从流产胎儿中分离到的BVDV,称为CC-184;1995年从疑似猪瘟的猪体内分离到另外一株BVDV,称为ZM-95,这两个毒株都属于BVDV1型;2008年,国内某研究单位第一次从牛体内分离到BVDV2,证实BVDV2在我国的存在。

2008~2010年间,特产研究所收集186份牛腹泻粪便样品和158份鼻拭子样品,应用RTPCR/PCR方法对采集的粪便样品和鼻拭子样品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流行病学检测。

共检测出32份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阳性样品,平均阳性率为25.2%(47/186),其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阳性样品经RT-PCR分型鉴定,均属于1a或1b亚型。

2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患病及带毒动物。

病畜可发生持续性的病毒血症,其血、脾、骨髓、肠淋巴结等组织和呼吸道、眼分泌物、乳汁、精液及粪便等排泄物均含有病毒。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发生垂直感染,交配、人工授精也能感染。

自然情况下主要感染牛,尤以6~18月龄幼牛最易感,山羊、绵羊、猪、鹿及小袋鼠也可性感染。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

3 临床症状

牛潜伏期自然感染为7~10天,短的2天,长的可达14天。

人工感染为2~3天。

急性型:

多见于幼犊。

表现高热,持续2~3天,有的呈双相热型。

腹泻,呈水样,粪带恶臭,含有黏液或血液。

大量流涎、流泪,口腔黏膜(唇内、齿龈和硬腭)和鼻黏膜糜烂或溃疡,严重者整个口腔覆有灰白色的坏死上皮,像被煮熟样。

孕牛可引起流产,犊牛先天性缺陷(如小脑发育不全、失明等)。

慢性型:

较少见,病程2~6个月,有的达1年。

病畜消瘦,呈持续或间歇性腹泻,里急后重,粪便带血或黏膜。

鼻镜糜烂,但口腔内很少有糜烂。

蹄叶发炎及趾问皮肤糜烂坏死,致使病畜跛行。

猪自然感染时很少出现临床症状,但怀孕母猪感染后可引起繁殖障碍,表现为不孕、产仔数减少、新生仔猪个体变小、体重减轻及流产和木乃伊胎等。

4病理变化

主要在消化道和淋巴组织,口腔(口黏膜、齿龈、舌和硬腭)、咽部、鼻镜出现不规则烂斑、溃疡,以食道黏膜呈虫蚀样烂斑最具特征。

流产胎儿的口腔、食道、真胃及气管内有出血斑及溃疡。

运动失调的犊牛,严重的可见到小脑发育不全及两侧脑室积水。

5诊断

5.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

细胞培养(采用胎牛肾、睾丸、气管等组织原代或继代株细胞)结合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或中和试验进行鉴定。

血清学检查:

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琼脂免疫扩散试验、PCR试验。

病料采集:

应采取病畜的骨髓、脾、淋巴结及呼吸道、眼、鼻分泌物。

5.3鉴别诊断

  应与牛瘟、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蓝舌病、牛丘疹性口炎、坏死性口炎等鉴别。

6防治

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

为预防本病传入,在引进牛只时应先隔离检疫,病毒分离和中和抗体均为阴性者才能混入健康群。

三、肺腺瘤病

绵羊肺腺瘤病(sheeppulmonaryadenomatosisSPA)是绵羊的一种慢性、进行性、接触性传染的肺脏肿瘤性疾病,此病也发生在山羊。

是以患羊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大量浆液性鼻漏、􀀂型肺泡上皮细胞(type􀀂pneumocytes)和无纤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claracells)肿瘤性增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世界上最早报道此病是1825年南非,以后在英国(1888)、德国(1899)、法国(1926)、美国(1966)、墨西哥(1981)、加拿大(1982)、爱尔兰(1985)等国家都有该病的报道,中国首例绵羊肺腺瘤病是1951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朱宣人在病检时发现。

目前除澳大利亚、新西兰未见该病报道和冰岛已用严厉措施灭绝了该病外,世界上多数养羊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病原学

绵羊肺腺瘤病的病原称为绵羊肺腺瘤病毒(Ovinepulmonaryadenocarcinomavirus)或绵羊驱赶病反转录病毒(Jaagsiektesheepretrovirus,JSRV)。

本病毒含线性单股负链RNA,核衣壳直径95-115nm,其外有囊膜,是反转录病毒科乙型反转录病毒属的成员。

本病毒抵抗力不强,在5630min灭活,对氯仿和酸性环境都很敏感。

保存的病肺细胞里的病毒可存活数年。

本病毒不易在体外培养,而只能依靠人工接种易感绵羊来获得病毒。

用病料经鼻或气管接种绵羊,经3~-7个月的潜伏期后出现临床症状,在肺脏及其分泌物中含有较多的病毒。

2流行病学

病羊是本病的传染源。

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胎盘而使羔羊发病。

本病仅感染绵羊,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绵羊均易感染,品种间以美利奴绵羊的易感性最高,母羊发病较多,成年绵羊特别是3~5岁的发病较多。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发生于2~3月龄绵羊。

同群的山羊偶可感染。

本病多为散发,有时也能大批发生。

冬季寒冷以及羊圈中羊只拥挤,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羊群长途运输或驱赶,尘土刺激,细菌及寄生虫侵袭等均可引起肺源性损伤,导致本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2个月至2年,人工感染为3~7个月。

呼吸困难,咳嗽,呼吸道积液,当头下垂或居高临下时,从鼻孔流出稀薄分泌物。

听诊肺部湿性浊音,叩诊有浊音。

体温一般正常。

4病理变化

病变局限于肺和心脏。

早期肺尖叶、心叶、膈叶前缘出现弥散性灰白色肿瘤样结节,呈粟粒至枣核大,稍突出于肺表面。

许多结节融合成肿块,使病变部位变硬,失去原有的色泽和弹性,像煮过的肉或呈紫肝色。

5诊断

5.1诊断方法

目前对于活体绵羊是否患有绵羊肺腺瘤病还没有一种很明确的诊断方法,对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组织学变化进行。

对可疑的病羊做驱赶试验,观察呼吸数变化、咳嗽和流鼻液情况。

提起病羊后躯,使头部下垂观察鼻液流出情况等可做出初步诊断。

在感染羊的循环血液中检测不到相应抗体,只能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而获得融合蛋白,用来免疫家兔或山羊,产生的抗血清即能与融合蛋白起抗原抗体反应,也能与被检样品中的SPA病毒起反应,从而达到诊断的目的。

当病羊通过上述方法初步诊断为本病时,可以对病羊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检测:

(1)病羊鼻腔分泌物的光镜下观察。

(2)病毒抗原的检测,对病羊的分泌物或肺脏匀浆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B􀀁ELISA)和免疫印迹试验。

(3)动物接种试验。

(4)绵羊肺腺瘤病反转录病毒(JSRV)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使建立有效的PCR诊断方法成为可能。

5.2鉴别诊断

应与梅迪病(不流鼻液、干咳)、巴氏杆菌病(发热、败血症状、大叶性肺炎、多呈急性经过,镜检可见两端浓染的巴氏杆菌)区别。

6防治

目前还没有可用的疫苗。

本病的防制应严禁从有病国家和羊群引进动物。

在发生本病地区,将临床发病羊全部屠宰、淘汰,发病羊群应加隔离。

对圈舍和草场等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并空闲一定时间再重新使用。

在非疫区,严禁从疫区引进绵羊和山羊,如引进种羊,须严格检疫后隔离,进行长时间观查,作定期临床检查。

如无异状再行混群。

消除和减少诱发本病的各种因素,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防止疾病的发生。

四、羊传染性脓疱皮炎

羊传染性脓疱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绵羊和山羊的接触性传染病。

以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丘疹、脓疱、溃疡并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

1病原学

羊口疮病毒(Orfvirus,ORFV)又称传染性脓疮病毒(Ecthymacontagiosumvirus),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能引起反刍动物和人发病,是家畜疫病防控中重要的一种病原。

该病毒具有抗原多型性,在补体结合实验和琼脂扩散试验中,该病毒与其他副痘病毒,如假牛痘病毒、牛丘疹性口炎病毒等具有明显的抗原交叉反应。

羊口疮病在世界各地羊群中存在,在美国的西部经常可以看见。

我国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四川、陕西、西藏、云南等省区均有广泛流行。

流行季节大部分在5月底至8月间,个别地区10~12月也流行。

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干燥痂皮中的病毒能够在7℃存活23年,但病毒对高温及氯仿敏感,60℃30分钟可杀死。

病毒对大多数消毒药敏感。

2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羊及隐性感染羊。

尤其是病羊痂皮带毒时间长,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经接触黏膜或皮肤伤口感染。

健羊接触病羊以及受污染的器具、栏舍、牧场、饮水均可感染。

感染动物以绵羊和山羊易感,尤以3~6月龄羔羊最易感。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季多发。

一旦发生,常呈流行性;成年羊发病较少,呈散发。

由于病毒抵抗力较强,羊群一旦被污染不易清除,可连续危害多年。

羊口疮病毒也能引起人的感染。

当人破溃皮肤接触患病动物或病原污染物后就可能感染。

人感染后通常症状是良性的,一般6~8个星期后不需要特殊治疗即能自行康复。

但是个别病例伴有局部疼痛、瘙痒、淋巴管炎或(和)腋下的淋巴管炎,极少人会出现全身发热的不适症状。

人感染后最典型的症状是手的局部出现水泡。

羊痘病毒与多形状性红斑、斯-约二氏综合症、丹毒并发感染,出现全身性的粘膜症、中毒性红斑、眼睛水肿。

对于免疫妥协性病人,与上述病毒并发感染后会持久发病,或者康复后再次感染。

3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为4~7天。

临床上分为头型、蹄型与乳房型。

头型:

为常见病型。

在唇、口角、鼻和眼睑出现小而散在的红斑,很快形成籽麻大的结节,继而成为水疱和脓疱,后者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褐色的疣状硬痂,经10~14天脱落而痊愈。

口腔黏膜也常受害。

在唇内、齿龈、颊内、舌和软腭上,发生灰白色水疱,其外绕以红晕,继而变成脓疱和烂斑;或愈合而康复,或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溃疡,发生深部组织坏死,少数病例可因继发细菌性肺炎而死亡。

蹄型:

只发生于绵羊,多单独发生,偶呈混合型。

在蹄冠、蹄叉和系部皮肤上形成丘疹、水疱、脓疱、溃疡,若有继发性细菌感染即成腐蹄病。

乳房型:

母羊乳头和乳房的皮肤上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烂斑和痂垢(多因羔羊吃奶而传染)。

公羊的阴鞘肿胀,阴鞘和阴茎上发生小脓疱和溃疡。

4诊断

4.1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4.2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

组织包埋切片,电镜观察。

血清学检查:

可用向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附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等诊断。

病料采集:

应采取水疱液、水疱皮和溃疡面组织送检。

4.3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羊痘、溃疡性皮炎、坏死杆菌病、蓝舌病等鉴别。

5防治

本病主要由创伤感染,所以要防止黏膜和皮肤发生损伤,在羔羊出牙期喂给嫩草、拣出垫草中的芒刺。

加喂适量食盐,以减少啃土啃墙。

不要从疫区引进羊只和购买畜产品。

发生本病时,对病羊进行隔离治疗或淘汰处理,对污染的环境,特别是厩舍、管理用具、病羊体表和患部,要进行严格的消毒。

在流行地区可接种弱毒疫苗进行预防。

五、马流行性感冒

马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以发热、咳嗽、流浆液性鼻液为特征。

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病原学

A型流感病毒为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成员,主要是H7N7和H3N8两个亚型。

病毒特性见高致病性禽流感。

2流行病学

患马是主要传染源,康复马和隐性感染马在一定时间内也能带毒排毒。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康复公马精液中长期存在病毒,因此也可通过交配而传染。

感染动物仅为马属动物,各种年龄、品种及性别的马都易感。

本病流行特征,新发区传播迅速,流行猛烈,发病率可高达60%~80%,但病死率低于5%以内。

以秋末至初春多发。

3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最短的12小时左右,最长的可达15天。

《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马流感的潜伏期为5天,感染期为14天。

病马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水样、灰白色黏液样或黄白色的脓样鼻汁。

4病理变化

病变以上呼吸道(鼻、喉、气管及支气管)黏膜卡他性、充血性炎症变化为主。

致死性病例可见化脓性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及胸膜炎病变,肠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心包和胸腔积液,心肌变性,肝、肾肿大变性。

5诊断

5.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血凝抑制试验。

病原检查:

分离培养(通过鸡胚和细胞培养分离感染病毒,前者更适合于病毒分离);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分离株定型);神经氨酸酶定型试验(需特异性抗血清,一般实验室难以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检测病毒抗原)。

血清学检查:

血凝抑制试验;单向辐射溶血试验。

病料采集:

在临床症状出现后应立即采取,样品包括鼻咽拭子或鼻、气管冲洗物。

5.3鉴别诊断

应与马传染性鼻肺炎、马病毒性动脉炎、马传染性支气管炎相区别。

6防治

发生本病时,严格隔离。

药物预防:

用食醋在厩舍内熏蒸,或用大蒜汁滴鼻。

平时预防接种马流感双价疫苗,第一年以3个月间隔接种2次,以后每年接种1次。

六、马鼻腔肺炎

马鼻腔肺炎是由马疱疹病毒1型和4型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以发热、白细胞减少、呼吸道卡他特征。

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和我国农业部分别将马鼻肺炎列为B类、二类动物传染病。

1病原学

马疱疹病毒1型又称马流产病毒,4型又名马鼻肺炎病毒,均为疱疹病毒目疱疹病毒科甲亚科水痘病毒属成员,我国新疆曾有报道(易新萍,单文鲁,冉多良等.应用一步PCR法检测并鉴定马疱疹病毒1型和4型.病毒学报2001,17:

158-160)。

本病原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不能在宿主体外长时间存活,能被很多表面活性剂灭活,0.35%的甲醛溶液可迅速灭活病毒。

马疱疹病毒(Equineherpesviruses,EHV)主要有5个型:

EHV-1/2/3/4/5,广泛分布于世界马群,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有EHV-1/2/4,其中EHV-1是马呼吸道疾病、病毒性流产的主要病因,EHV-2与马的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等有关,EHV-4主要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

EHV在原发性感染后,病毒可在动物体内长期甚至终生呈潜伏状态,但不再表现临床症状。

当机体受到应激因素(如发热、寒冷等)影响时,潜伏的病毒开始激活,引起复发性感染和散布病毒。

因此,国家质检总局也将其列为出入境马属动物检疫的疫病之一。

2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马和带毒马。

本病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仅马属动物感染,疫区以1~2岁马多发,3岁以上马呈隐性感染。

本病在易感马群中有高度传染性,一般常呈地方流行性,幼驹断乳期多发。

3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2~10天。

病畜表现为发热,呼吸道卡他,流鼻液,结膜充血、水肿。

无继发感染1~2周可痊愈。

有的继发肺炎、咽炎、肠炎、屈腱炎及腱鞘炎。

临床分为两型。

鼻腔肺炎型:

多发生于幼龄马,潜伏期为2~3天,发热、结膜充血、浮肿、下颌淋巴结肿大,流鼻液,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

无继发感染一周可痊愈。

如并发肺炎、咽炎、肠炎,可引起死亡。

  流产型:

见于妊娠母马,潜伏期长,多在感染1~4个月后发生流产。

少数足月生下的幼驹,多因异常衰弱、重度呼吸困难及黄疸,于2~3天内死亡。

4病理变化

鼻腔鼻炎患驹上呼吸道黏膜炎性充血和糜烂。

肺脏充血水肿,肝脏、肾脏及心脏实质变性,脾脏及淋巴结肿胀、出血。

流产胎儿以可视黏膜黄染、肝包膜下灶性坏死和检出细胞核内包涵体为主要病理特征。

胎儿体表外观新鲜,皮下常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可视黏膜黄染。

心肌出血,肺水肿和胸水、腹水增量。

肝包膜下散在针尖大到粟粒大灰黄色坏死灶。

组织学检查,可在坏死灶周围细胞、小叶间胆管上皮细胞和肺细支气管上皮内,发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肺脏可见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

肺泡上皮细胞核内有包涵体,脱落的支气管上皮细胞使很多细支气管堵塞。

脾淋巴组织呈现以细胞核破裂为特征的坏死,类似变化也见于淋巴结和胸腺。

5诊断

5.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