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指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78363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指导.docx

《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指导.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指导.docx

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指导

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指导

一、中小学教师科研

(一)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

1.教育科研有助于转变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意识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潮流,倡导教师在日常教育教育教学工作中以研究者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尝试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钻研并解决这些问题。

基于研究者的立场和视角,在具体的教育研究活动中,教师们将会逐步放弃对权威的依赖,主动自觉地审视以集成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日渐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摆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角色的束缚,由被动应付工作或单凭热情和善意工作,转变为自由自主地工作,从而在新的角色定位中获得职业的乐趣。

2.教育科研有助于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理念、知识、能力等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以探索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科研活动,正是焕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主动性的最佳动力源。

研究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

在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结论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中,教师的理性思维、知识领域、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将得到显著发展。

3.教育科研有助于改善中小学的教育实践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既具有教育科研的一般特点,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应用性、微观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特征,教学研究、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指向。

一般而言,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主要不是为了满足纯粹的个人兴趣,更不是基于某种功利目的,而是为了服务与工作实践;中小学教师的科研选题往往不属于宏观的综合性、全局性课题,而是源自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困惑;总体而言,中小学教师科研最终追求的不是学术性成果,而是应用性成果,即其研究应该有利于改进教育教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谓的“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其实就是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育科研,并把科研成果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师。

只有中小学教师主动自觉地开展科学研

究,才能为中小学教育实践引来清新甘美的源头活水;只有通过自己的研究使教育实践得以改善,中小学教师才会由衷地感受到研究的乐趣与价值。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国内现有的多项调查研究结果看,虽然各地区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但整体上而言,教育科研与中小学、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关系正日趋密切。

在认识层面,无论学校领导还是基层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高,对于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和个人专业发展中的价值的认识日益清晰;在行动层面,为数众多的学校领导或鼓励支持教师研究或组建团队主动开展研究,大批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之中,研究问题涉及广泛,灵动鲜活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制度层面,很多学校已经建立起初步的科研管理机制,科研的申报、立项、研究、推广等工作逐渐趋于正规化,教师的科研成果在职务考评中也开始占有一定权重。

但凡发展性的变化总是可喜的,不过其中也必然会蕴含着与发展相伴随的诸多问题。

1.观念存在偏差

根据教育科研认识及态度的差异,可以将现今的中小学教师划分为三类:

第一,排斥型教师。

此类教师对教育科研持抵触态度,有的认为教育科研高深莫测非自身能力所及;有的认为教育科研纯属上级瞎指挥下级赶时髦,徒劳无益;还有的认为教育教学工作繁重,科研只会加重负担,总之,中小学教师不应该从事教育科研。

第二,顺从型教师。

此类教师能够参与研究活动,但并非基于对科研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而是服从领导安排或从众心理所致。

第三,认同型教师。

此类教师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的研究性,但对于“重要性”的理解却有所不同。

其中,有些人将研究视为通过业务考核或晋升职称的一个要件而加以重视,也有些人将

研究视为获取名誉和地位的资本而加以重视,可见,认同科研者也并非都能将科研作为提高专业素质、完善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

不消除上述种种观念性偏差,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必然举步维艰。

2.研究能力不足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是剪贴式或经验总结式的低水平、重复性“研究”,选题失当、理论基础薄弱、方法技术应用不严密、研究资料分析不深入、成果表达缺乏理性等问题普遍存在。

应该说明的是,中小学教师的传统角色在于教书育人,科研知识近些年来兴起的新要求,因此现职教师研究能力不足本属情理之中。

但是,教育科研是一项系统严谨的探索性活动,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既然将“研究型教师”确定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型,就应该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

近几年里,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等研究方式在国内广泛流行,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多种富有价值的研究路径,但一些误导性言论也会随之出现如某某研究是为中小学教师量身定做的最佳研究方法可以回避中小学教师理论基础薄弱、研究能力不足等弱项,扬长避短云云。

笔者认为科学研究从来不会对任何人群降格以求,无论采取何种路径、运用何种方法和技术,对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基础素养要求都是趋于一致的。

中小学教师若想真正投身于教育科研工作只能通过职后教育培训以及“在研究中成长”等方式弥补研究能力方面的缺陷,没有任何捷径可以绕过。

3.环境支持不力

制度条件与客观条件是制约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中小学教育领域各级行政领导对于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正在日益提高,但相应的制度建设仍然较为滞后。

大多数学校尚未建立明确的科研工作制度,也未能将研究活动与教学工作在制度层面进行有机结合,由此导致中小学教师在从事研究过程中缺乏现实而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与成果效能评价在方法和力度上明显不足,重结果轻过程重文字成果轻实践效益等倾向,客观上助长了中小学教师研究中的急功近利,使其逐渐偏离科学研究的的主旨与核心,追求研究上的形式主义。

另外,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时,在时间、经费、信息资源、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获得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和阻力。

(三)中小学教师怎样做教育科研

1、从研究深度上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应以“着浅求用”为出发点,注重应用研究

一般情况下,教育科研按照研究领域划分,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也称基本理论研究,是以建立和发展理论体系、系统地阐述并检验各种假说、然后通过研究找出其本质规律并予以确立和验证的研究类型。

其成果一般表现为发现新领域、新规律,提出新学说、新理论、新观点。

这类研究表现为理论度上的“深”和知识面上的“广”。

研究难度相对较大。

应用研究是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问题的研究。

它着重研究如何把关于教育教学的科学基础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技能、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学理论同实际教育、教学衔接起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

换句话说,应用研究是针对直接解决教育、教学和教育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

从这一角度来讲,中小学教师应当把研究的实用性、实效性、可操作性作为教育科研的着力点——即注重应用研究。

2、从研究范围上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应“改面为点”,注重微观研究

教育科研从研究范围划分,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宏观研究是指对与国家、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作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

这些研究范围大,涉及面广,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方向性、综合性、全局性、长远性等特点。

显然这不是一般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所能胜任的。

微观研究是对教育问题进行具体细微的研究,往往是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

微观研究范围小,具有单一性、灵活性等特点。

中小学教师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校本课程、课程单元研究、甚至是某篇课文的研究。

这是比较适合中小学教师开展的研究。

它们范围小,问题集中、明确,容易收到效果。

无论从专业成长角度还是从研究能力角度考虑,选择从“点”入手比较符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实际。

3、从专业发展上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应从“熟悉”入手,注重教学研究

教育科研特别强调量力性原则,这是科研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性因素。

中小学教师主要从事的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行”,是教师最为熟悉、思考最多的工作。

选择自己不熟悉、甚至深奥的问题进行研究往往都会得不偿失。

4、从研究方式上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要有“做中研”意识,注重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国内比较流行的一种研究模式。

它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求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或开展的研究。

它的研究成果指向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行为的目的。

行动研究不是要求教师去建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教学理论,而是旨在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这种研究是服务于实践的研究。

实际上它就是教师进行更为宽广意义上的研究性的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的过程。

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话讲:

教师进行行动研究不是“在另外的时间做另外的事”。

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这是适用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与教育实验相比,行动研究不一定需要有理论假设,不需要严格控制变量,不需要对测量工具进行严格的检验。

它便于中小学教师掌握和应用。

教育实验在教育研究中受到很多的限制,对实验研究者的理论素养、统计分析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往往难以胜任。

正是针对教育实验的弊端,行动研究应运而生。

行动研究为广大校长和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它能够帮助中小学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应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方法。

5、从研究视域上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应眼光向内,以“校”为主,注重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特征,它是指密切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由学校自行确定研究课题、自主设计研究计划与实施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

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活动。

校本研究本身就是学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游离于学校工作之外,这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是建设特色学校的关键要素。

校本研究直接结果是学校工作实践的改进,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体,这是现代学校发展、教育教学变革与教师发展的根本要求,这是现代教育发展观建立的必然述求。

6、从研究信心上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应以“敢”为主,勇于研究尝试

“科研”一词,常常带有很深的神秘性,这是很多中小学教师望而却步、不敢涉及的重要原因。

其实,在中小学教育界,如霍懋征老师、李吉林老师、马蕊兰老师、于永正老师、斯霞老师等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而且还为学术界公认。

重要的是中小学教师要选对研究方式,解决“从何入手”的问题。

前面提及的行动研究就是一种适合的研究方式。

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能够打破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神秘性”。

同时,学校、教师本人也要不断想方设法培育敢于研究的信心,不被暂时的失败击垮。

要敢于做研究尝试,不断积累成功经验。

7、从研究习惯上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应有“留心”意识,注意素材积累

教育研究,不仅要随时关注目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理论、新理念、新方法,还要处处留意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身边事、感人事”,注意教育教学素材的积累。

要留意教育教学中的“精彩”、留意教育教学中的“奇迹”、留意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留意教育教学中的“困惑”、留意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等等。

不要忽视细节,将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片段记录下来,不断反思。

再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这种记录、反思、总结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总结的结果就是研究的成果。

二、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指导

(一)论文选题

要写好教育科研论文,首要任务是做好选题。

选题的好坏决定了论文质量的高低。

什么是选题?

选题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标准或要求,从自己所意识到的无现成答案的诸多真问题里,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的认识过程。

”当前很多中中小学教师的论文选题不准确、不恰当,影响了整篇论文的质量。

分析和解决选题的常见问题是提高中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质量的必要途径。

1、中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选题的常见问题

(1)主题宏大,难以把握

中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是选题宏大,涵盖的内容宽泛,许多选题动辄就是中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整体性或综合性改革。

由于在教育科研方面花费的时间、精力都十分有限,大多数中中小学教师无暇进行宏观性的研究。

宏大的选题本身包含的因素较多,往往是一个大问题关联着一系列的小问题,如果不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难以提出有价值的见解。

一般而言,选题越大,越不容易把问题讲清楚,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要么浅尝辄止、不能深入,要么狭窄单一、挂一漏万。

有些中中小学教师即使做了某种具体的研究,也习惯于给自己的论文带上“大帽子”,比如,有的教师对“如何建立良好的班级”进行了研究,选用的题目却是“中中小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研究”,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表现出论文的高度和价值。

(2)追求理论,脱离实际

有些中中小学教师不是从自己熟悉的工作实践中选题,反而去挑选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题目。

比如“论素质教育”,这种属于纯理论研究的选题,即使是高校或专门研究机构的专职研究人员,也不敢轻易选择。

对于中中小学教师来说,这类研究既没有直接的现实指导价值,又很难操作。

有一些论文选题侧重于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论探讨,而不是从中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来研究教学内容,偏离了中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结果常常是泛泛空谈。

理论问题是抽象的、概括的、系统的,实践经验大多是具体的、个别的、零碎的,二者可以结合或相互转换,但这种结合或转换不是短时期内轻易实现的。

对中中小学教师来说,脱离自己的工作实际去研究自己并不擅长的理论问题实非明智之举。

(3)名为创新,实为重复

一些中中小学教师不了解他人的研究成果,不知道他人在哪些方面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样一来造成的结果是:

把一些人们早已达成共识或已经解决的问题作为新问题去研究。

有一些教师在选题中使用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名词、新概念,使论文呈现“名词眼球效应”,但并没有真正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新的阐释或者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有些题目乍看似乎是一个新的选题,但实质仍然是“新瓶装了旧酒”。

还有一些教师选择了研究题目之后,一旦别人指出或自己发现已有他人研究过,就匆忙抛弃原来的选题。

他们不是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进行调整,而是在短时间内重新选择一个与之前的选题没有任何关联的所谓新的选题。

结果往往是生编硬造,背离了创新的本意。

(4)笼统模糊,不知所云

在中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论文中,常见一些笼统模糊、泛泛而谈的选题,让人无法把握。

如“追求本真、体现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乍一看,这类选题似乎体现了时下的教育理念、教育热点,却不知道论文的论述思路、对象及核心论点是什么。

有些论文选题缺乏清晰、准确的内容界定,范畴不明、目标不清。

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的语文所指的是中小学语文还是中学语文?

要提高学生的何种能力?

直到读者阅读正文之后才了解到作者研究的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

2、中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选题的常见问题成因

(1)对选题的关注度不够

一些中中小学教师没有选题的意识,因为他们撰写论文就是应付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分配下来的教育科研任务。

至于选题,那是上级领导的事情,教师完成的只是“命题作文”。

由于没有独立选题的实践要求,他们对选题的关注度很低。

对于有些中中小学教师来说,选题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他们很少进行相关文献的收集,很少深究已有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解决了哪些问题,澄清了哪些自己所关心的困惑。

”一些中中小学教师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甚至没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线索。

为了评职称或完成任务,他们把别人的论文拿来,照猫画虎地拼凑成一个题目,研究什么的多就研究什么,于是,出现了中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选题大量雷同的现象。

很多论文选题关注的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你也谈他也谈,篇篇差不多。

(2)选题经验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院校普遍不重视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教学工作,中中小学教师在读书期间就缺乏系统的教育科研训练。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很多中中小学教师无暇顾及教育科研。

再加上中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也对教育科研方面工作重视不够,教育科研很少能够得到理论提升。

一些中中小学教师既不懂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方法,也不具备教育研究的基本功底,更不了解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规范,其论文选题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一些中中小学教师不懂得对日常教育教学事件进行观察和思考,难以从大量鲜活的教育科研素材中提炼出适合的论文选题。

(3)不能利用自身优势选题

中中小学教师身处教学一线,是教育实践的躬行者,拥有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

但一些中中小学教师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科研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专业研究者看齐,习惯于在教育教学文献中寻找理论性较强的选题。

实际上,中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价值并不在于发展某种教育教学理论,而在于对教育实践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对教育教学行为的理性分析和判断。

中中小学教育科研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它不同于理论研究,不是“纯粹的书斋想象,它必须是一种行动中的研究”。

这种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积极利用中中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最大限度地收集实践材料,探讨教育实践和研究主题之间的关联性,这也恰恰是专业研究者难为或不能为的。

(4)不善于从具体材料中提炼选题

中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选题中以事说理的比较多,有的选题直接命名为某学校的实践经验,有的选题本身就是事例性的东西,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不能称之为论文选题。

实践只是为教育科研提供基本的素材,如何利用这些素材提炼出令人期待的选题,这是个关键的环节。

它要求研究者对具体实践进行概念性描述,并提炼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这个由实践到理论的转化即是思维的转化,即将实践性思维转化为理性的、概念化的思维。

这对研究者特别是从事具体实践的中中小学教师来说具有转折性意义。

很多有经验的中中小学教师将所谓的教育科研等同于经验总结,正是没能完成这种思维转化的结果。

3、纠正中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选题常见问题的策略

(1)选题大小要适当

基于中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条件,中中小学教师不宜选择高深的教育教学理论问题,而是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教育教学理论或方法的应用上,放在教育教学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

实际上,教育科研论文选题的价值,不取决于它所涉及的范围的宽窄或包容的内容的多少,而主要取决于选题的角度和深度。

一般情况下,选题的范围越窄,涉及的内容越少,越容易把问题阐释清楚、论述明白。

工作任务繁重、科研条件不足的中中小学教师更适于选择小题目。

概括起来说,选择小题目的优势在于:

其一,容易进入,容易把握;其二,以小见大,于细小处折射大问题,具有迁移效应;其三,便于聚焦,进行有深度的探究。

因此,中中小学教师在选题时要把握选题的大小、范围,学会聚焦。

(2)选题要基于工作实际

中中小学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观察和分析工作中的教育教学现象,多问些为什么,多思考一下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形成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工作实际需求的选题。

在工作中可以从检验教育教学原理、规律或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入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再发现,从而提炼出更具创造性的选题。

在教育科研的初期,中中小学教师可以适当引进或借鉴一些别人的选题,通过这些选题锻炼、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但从长远来看,每个中中小学教师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

这个实际既包括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也包括个人的知识、能力的实际,更重要的是个人工作岗位的实际。

中中小学教师要学会关注自己的工作实际,善于从工作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工作实际作为论文选题的立足点。

(3)选题要有明确的论点

论文,顾名思义,首要的要素是论点。

题目是作者给论文起的名字,它要求用最简介、最鲜明的语言直接、具体、准确地将论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出来,之后再有选择地添加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主要要素,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选题。

好的选题能传内容之神,让人对论文的核心思想一目了然,切忌官话、套话、空话。

中中小学教师主要从事具体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而鲜活的实践经验,但实践经验和教育科研论文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

要确定论文的选题,需要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普遍规律,抽象、提炼出论点。

选题的过程应该是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要不断整理思路、深化认识,实现从常规的经验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

(4)选题要体现创新性

好的论文选题一定要有创新点。

在确定选题时,研究者要知道别人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了,要做和别人有所不同的研究,甚至只有不同还不够,还要在别人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新的认识,提出新的观点。

所谓科研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道理就在于此。

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又可以在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受到启发,找到选题的突破口,提高选题的创新性。

选题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选题具有时代感,符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能够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和新理论。

二是选题中提出以往教育教学研究中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教育教学实践中新的矛盾点。

三是选题中体现新的研究方法。

不论是对于旧有的研究主题还是对于“热点”“时髦”的研究主题,都可以从研究方法上赋予新意。

4、选题的基本过程

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一系列环节有机构成,其中,以下四个环节必不可少。

(1)选定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础。

教育科学研究选题最难的恐怕是不清楚该研究什么,之所以不能正确选择研究课题,首先就在于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

对于初学研究的教师来说,一开始往往对多个研究方向感兴趣,难以聚焦于某个方向,由此造成选题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学术的积累,甚至错失研究的时机。

因此,选题首先必须选定正确的研究方向。

如何选定研究方向呢?

首先是在已有知识积累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圈定一个研究领域,并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长期持续跟踪,如课程改革领域、学科教学领域、班级管理领域、团队活动领域、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等。

由于研究领域涉及的范围很广,因此教师需要在该领域内聚焦某方面的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是一组相关问题的集合,是对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收敛。

如在学科教学领域中,选择情感与有效教学这一主题,这一主题包括教学中的情感功能、情感来源、情感教学的策略方法、情感教学的评价等多个问题。

选定研究方向,就是要圈定研究领域,聚焦研究主题,从而为研究问题的最终确立奠定基础。

(2)检索相关文献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检索相关文献实际上贯穿整个研究的各个环节,但在选题阶段尤为重要,这不仅因为选题的必要性、可行性,特别是创新性需要已有的研究文献提供回答,而且文献本身就是选题的来源之一。

教育科学研究中可资利用的文献浩如烟海。

如果按照文献性质、内容的加工方式和用途来分,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以及三次文献。

零次文献,是指某些教育事件、行为、活动的当事人撰写的第一手资料,如教师日记、信件、教案、试卷、手稿等。

一次文献,是直接记录教育活动的事件、经过、成果、知识和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

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如题录、书目、索引、提要、文摘和检索光盘等。

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深入分析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如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以及辞书、年鉴等对于中中小学教师来说,经常检索的文献包括图书辞典、报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统计年鉴、教育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光盘、磁带、照片、影视实物等非文字资料。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要。

(3)初定研究课题

教育中客观存在的大量问题只是潜在的可供选择的课题,并不一定就是现实的研究课题,问题上升为研究问题才成为课题。

检索文献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国内外在所选定的研究方向上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最终将客观问题转化为研究问题,从而初步确定将要研究的课题在这个环节中,锁定问题的过程往往在范围上由大到小,逐渐达到明确具体。

初步提出的问题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