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4430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1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学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第1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各数及计数单位“一(个)”“十”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数概念。

主题图“百羊图”为学生数数提供了现实素材,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通过“百羊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并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估计意识。

例1通过让学生数数量是100的不同物体,使学生学会手口一致地数数,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从整体上感受100的大小。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学生的经验,在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拐弯数”。

第一幅图展示了学生在已有的2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下一个数,数到29时下一个数是30,突出了难点的教学;第二幅图加深了学生对100的认识,突出了数的本质;第三幅图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引出新的计数单位“百”,并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十”与“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再次了解整十数的顺序。

教材编排中从直观、无结构的学具(一堆小棒、第纳斯木块等)到直观“结构化”的学具(10根一捆、10个一列),使学生充分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的认识,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

“做一做”第1题意在引导学生在数小棒的操作中突破“拐弯数”(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第2题让学生自由地数泡泡,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丰富学生数数的经验。

例2教学数的组成,教材在编排中分两个层次:

整十数的组成和一般数的组成。

教材通过让学生说出摆放70根、46根小棒是多少的过程,使学生借助直观、“结构化”的学具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并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一个数,既加深了对数的认识,又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尤其突出了计数单位“十”。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第2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数的概念。

例3呈现了3种颜色共100个的纽扣,从记录3种颜色纽扣数量分别有多少、一共有多少个纽扣等问题引入,突出了读、写数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材的编排注意知识的层次性、全面性:

纽扣10个一排,突出了计数单位“十”;要读、写的数按整十数──一般数——特殊数──100的层次编排;每种数的读写过程按照数纽扣数——用小棒表示数——用计数器表示数──写数、读数的层次逐渐提高抽象程度,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示数,直观地感受数位、数位上的数的含义、读数和写数的方法等。

“百”是一个新的计数单位,也是一个新认识的数“100”,教材通过整个纽扣图,使学生直观感受100,突出了学生对100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小棒图与计数器对照呈现读、写100的方法,直观展示各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通过填写数位的名称,知道数位的排列顺序,逐步使学生认识十进位制计数法。

计数器是数位的具体化,与小棒对应,清楚地展示了读、写数的方法:

写数时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个位上写“0”;读数时,十位上有几个十就读“几十”,个位上有几个一就读“几”。

写数、读数教学之后,对读数和写数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概括,明确读数和写数是从高位起,即从左边起。

“做一做”第1题重点练习读数,同时也渗透了位置值的思想;第2题重点练习写数,特别突出了“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一定要用0占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是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感受位置值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第3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填写百数表,构建数与数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为后面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做准备。

例4在编排中,给出了一张未填满数的百数表,这张未填满数的百数表隐含着诸多规律,如:

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的个位、十位数字都相同;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多1直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少1直到1;等等。

教材还编排了根据数位的意义和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做一做”也是在学生整体感知百数表、探究规律之后对百数表进行一些局部的研究,可以看作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练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熟悉数的顺序。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第4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并进行了百数表中规律的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数的大小比较在编排中,分两个层次:

例5借助小棒利用数的组成比较“十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借助计数器按数位比较“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做一做”第2题直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编排层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例5以“这样的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引导学生适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从整体来看,例5的编排层次也渗透了比较的方法:

先比较十位,十位大的数大;十位相同再比较个位,个位大的数大。

“做一做”第1题中出现了81和18,第2题中出现了98和89的大小比较,以此使学生明确:

虽然每组数中所用的数字是一样的,但数字的位置不同,两个数的大小也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探究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加深对数位意义的理解。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第5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认识,并使学生感受数的多少(大小),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6通过让学生整体观察3个瓶子中球的个数,使学生通过对比,在具体的情境中直观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表达能力。

教材在呈现的细节上,更方便教学,易于学生学习,如:

选取的素材(瓶中球)更贴近现实;选取的数据(58、15、10)更易于学生判断;红球、黄球都分别与篮球的数量比较,更利于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例6还通过小精灵的问题“红球和黄球比呢”,留给学生很大的空间,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正确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第6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部分内容在使学生继续体会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数数或数的组成知识去解决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例7在编排中,除了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外,重在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知识的简单应用。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例题体现了多样化的思想:

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解决,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一数,以后还可以列算式解决。

在编排中还突出了“回顾与检验”环节:

教给学生检验解答方案正确与否的方法,并从一年级下册开始,让学生以“口答”的方式给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例7中还提出“想一想:

如果5个穿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

”的问题和“做一做”中的“82块饼干,10块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的问题,这些练习素材,既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练习,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可以为后面的学习积累一些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100以内数的认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难点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第7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数位的意义,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并为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做准备而安排的。

例8,从教师购买写字本的情境引入教学,写字本10本一包,老师购买了3包和2本单本,并以“一图四式”的形式呈现算式,既为学生利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计算提供了直观支撑,又渗透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与前面的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沟通,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根据直观的小棒图列式并计算。

第2题让学生在童话情境中脱离操作直接计算,用游戏或连线的方法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使学生熟练地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为理解以后计算的算理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单、双数,发现百数表中隐含的一些排列规律。

 

2.能根据数位的意义及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 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根据数位顺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和发现百数表中隐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一)情境创设:

 

1.呈现学生做操时整齐队列的照片,让学生说一说:

他们队伍整齐吗?

为什么能排得这么整齐?

引导学生说出:

那是因为他们按照个子从低到高的顺序来排队。

 

2.师:

其实,许多事情我们都必须按一定的顺序做才行。

 

(二)引入新课:

 

1.师:

我们在学习上也是如此,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上,有序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2.师:

看,听说我们小朋友在排队,数娃娃们也想来表演一下。

(课件出示百数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

 

【设计意图:

通过从学生排队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感知“有序”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同时,由此引入课题,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究

 

(一)引导探究。

 

1.探究“2、4、6、8、10”和“11、13、15、17、19”的规律:

 

(1)课件呈现百数表的第一、二横行的两行数,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第一横行所填的5个数都是单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

 

2.探究“11、22、33、44、55、66、88、99”的规律。

(课件隐去第一、二横行,呈现从左上到右下的这一斜行)

 

(1)先让学生自己将其中的一个数(77)填写出来。

 

(2)再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3)引导学生发现:

这一斜行中的每个数,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都相同。

 

3.探究“19、28、37、46、55、64、73、82、91”的规律:

(课件呈现这一斜行的数)

 

(1)让学生小组讨论一下:

这一斜行数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交流汇报:

选几个小组代表说一说。

 

(3)师生共同归纳:

这一斜行上的数,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多1直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

(在归纳时,利用课件逐步演示)

 

【设计意图:

将这四组数分成三个层次,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具体感知。

 

1.填写百数表,初步感知:

 

(1)让学生独立完成百数表,老师巡视指导。

 

(2)集体订正,讲评,如有错误,及时纠正。

 

(3)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你发现了什么?

 

2.分步解构,分层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说说:

你还发现了哪些规律?

 

(2)我们先横着看,先看第二行,你发现了什么?

其他各行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引导学生发现:

从第二行开始,前9个数的十位上都是相同的数。

 

(3)竖着看:

我们先看第三列,你又有什么发现?

其他各列也是这样的吗?

引导学生发现:

每一列的个位上的数都是相同的。

 

(4)猜猜看:

出示一个不完整的百数表,任意指出一个数,让学生说出这是多少?

如:

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

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

 

3.化整为零,深入感知。

 

(1)想一想:

15的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各是多少?

那37呢?

69呢?

 

(2)说一说:

你有什么发现?

 

(3)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①个数的上面的那个数比它小10;

 

②一个数的下面的那个数比它大10;

 

③一个数的左边的那个数比它小1;

 

④一个数的右边的那个数比它大1;

 

(4)应用练习:

完成P41的“做一做”。

小马虎在看百数表时,只记到这几个数中的一个,你能帮帮他,把其他数找出来吗?

 

4.帮数找“家”,整体感知。

 

(1)出示百数表,百数表里只留下第一行与第一列的数,其他的位置空着。

 

(2)游戏:

帮数找“家”。

 

①先帮15、27、32、48、59、64、73、82、95找家,学生找到这数的位置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

(完成后,课件去掉第一行与第一列的数,只留下以上几个数)

 

②再帮18、24、37、44、53、68、77、89、91找家。

学生找到数位置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一次又是怎么思考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各种活动,解构百数表,构建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熟悉100以内数的顺序,建立数感。

 

 三、实践应用,深化感知

 

(一)连数成画。

 

1.呈现P44练习九的第1题。

 

2.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目,猜猜图上画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先找到起点,同时要强调连的是“点”而不是“数”。

 

3.学生动手连点,最后一起欣赏自己的作品。

 

(二)填数成轴。

 

1.课件分步呈现P44练习九的第2题。

先出带箭头的线段,再将线段平均分成若干小段,最后再出现数与空格。

 

2.引导学生观察数轴的特点:

 

①左到右,依次增加;

 

  ②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3.学生在数轴上填写空格里的数。

 

4.77是更接近70还是更接近80?

为什么?

那72呢?

 

【设计意图:

通过有趣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百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全课小结,促进内化

 

(一)学生谈体会: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师生共同回顾: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百数表,我们还发现了百数表里面的哪些规律?

 

【设计意图:

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教师加以引导,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2.能正确使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估计、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能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出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一)情境创设:

 

昨天,老师买了两本书,一本书65元,一本书48元,你们知道哪本书贵,哪本书便宜吗?

 

(二)导入新课:

 

要比较这两本书,哪本贵哪本便宜,其实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的数比较大小。

 

【设计意图: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处处都有数学。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借助学具,直观感知:

 

  1.比较42与37的大小。

 

(1)估一估:

教师将42根小棒一把抓在手中,让学生估一估大概有多少根。

 

(2)验一验:

那到底哪位小朋友估得最准呢?

我们可以请哪个来帮忙验证?

引导学生说出:

请“十”来帮忙。

再请一位小朋友将小棒每10根扎成一捆,整齐地摆放在讲台左上。

当学生摆放好后,教师板书:

42。

 

(3)猜一猜:

教师重新拿出4捆,从其中的一捆中抽出3根之后,将剩余的小棒摆放在讲台的右边,让学生猜一猜还有多少根?

并说说为什么?

教师板书:

37

 

(4)比一比:

谁来说一说,就是哪个数大?

哪个数小呢?

 

(5)说一说:

你是怎么想的?

让不同想法的同学都来说一说。

可能有:

 

①据小棒图比大小:

因为42根比37根多,所以42大于37;

 

②据数的顺序来比:

因为42在37的后面,所以42大于37;

 

③据数的组成来比:

因为42里面有4个十和2个一,而37里面只有3个十和7个一,所以42大于37;

 

④根据十位上的数来比:

因为42十位上是4,表示4个十,而37十位上是3,表示它只有3个十,所以42大于37;

 

⑤根据老师刚才演示的过程来比:

42比40多,而37是比40少,所以,42大于37;

 

……

 

(5)看一看:

教师:

同样都是比较这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大家想出了这么多方法。

大家看一看这两个两位数,我们能不能一眼就看出他们的大小呢?

 

(6)议一议:

那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再请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十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先比较十位,十位大的数就大。

 

(7)做一做:

 

课件出示:

49○50、63○58、75○81、57○61,学生用手势表示判断结果。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七个环节,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积累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2.比较23与25的大小。

 

(1)质疑:

刚才我们比的都是十位不同的两位数,那如果是十位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我们还能这样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吗?

 

(2)拨数:

 

  ①师在大计数器上拨出23,请学生读出来,并将这个数写到草稿本上;

  

  ②请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25,并将这个数写在23的右边;

 

  ③用“>”或“<”比较大小。

 

(3)汇报:

  

  ①填的是“>”还是“<”?

  

  ②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的?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③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单?

 

(4)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方法:

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时,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5)反馈:

49○46、52○53、64○61、85○86

 

【设计意图:

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力图通过简洁明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二)抽象概括,内化感知:

 

  1.教师引导:

我们刚才学习了两位数大小的比较,谁来说一说,有什么又对又快的好方法?

 

  2.学生概括:

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与补充。

 

(1)如果十位上的数不同,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数就大;

 

(2)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数就大。

 

【设计意图:

通过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汇报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优化思想。

 

三、多层练习,提高发展

 

(一)基础练习:

 

1.P42的“做一做”第1题。

借助计数器直观比较,在比较81与18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

这两个数都有8和1,为什么81比18大呢?

学生交流汇报之后,教师着重说明:

虽然这两个数中所用的数字一样,但数字的位置不同,这两个数的大小也就不同。

 

  2.P42的“做一做”第2题。

在比较98和89时,可再次提出问题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

 

【设计意图:

先借助计数,再脱离参照物让学生直接比较,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针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加以强化,可以做到减少错误的发生。

 

(二)变式练习:

P44练习九的第3题。

 

1.课件呈现:

让学生自己在书上连一连。

再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提问:

这里将这些数分成了几类?

分别是哪几类?

 

3.课件演示:

将信封变成集合圈,相对应的数分别飞进相应的集合圈里面。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的问题,同时进行集合思想的有意渗透。

 

(三)提高练习:

P45练习九的第5题。

 

1.创设问题情境:

小兔子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们来帮帮它,好吗?

 

2.呈现问题:

你能帮小兔子把这五个数排排队吗?

让学生自己在书上独立完成。

 

3.集体讲评:

请学生汇报,同时课件演示,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给小兔子帮忙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高效地帮助学生克服难题。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一)师生共同小结:

 

1.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2.师:

谁来说说如何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二)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

99○100,谁来说说,这题应该填什么符号?

 

2.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师:

我们以后还要学习更大的数的大小比较,还有许多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结,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简单的拓展,也是对本课知识的适当延伸。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5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与比较,使学生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通过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弄清“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词语间的差别,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词语来描述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篮球、排球、网球各一个,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情境创设。

 

1.教师拿出三个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