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计的发展史.ppt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643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31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审计的发展史.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审计的发展史.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审计的发展史.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审计的发展史.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审计的发展史.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审计的发展史.pptx

《中国审计的发展史.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审计的发展史.ppt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审计的发展史.pptx

中国审计的发展史,审计的起源,在审计史学上,审计的起源始终是一个争论很大的话题,到目前为止,对审计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审计源于会计,认为审计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会计的检查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种观点是审计源于财政监督的需要,认为古代审计就是对国家财政收支进行检查,是一种财政监督的形式。

第三种观点是审计源于经济监督的需要。

这种观点认为审计从一开始就不是会计的附属品,因为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审计产生于经济监督的需要。

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产生于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责任关系的演变而发展变化。

因此,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

没有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便不可能有审计行为、审计思想和审计制度的产生。

经济责任是当财产管理制度的发展出现了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时,财产所有者将财产的经验管理权委托给财产管理者而成的一种委托和受托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财产所有者既有监督和审查受托管理者管理财产收支情况和结果的权利,也有解除受托管理者经济责任的任务。

而财产管理者既有要求其对收支行为和结果进行审查,以解除其责任的权利,又忠实地管理受托财产并报告管理结果的义务。

所以,对于财产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财产所有者必然会通过具有独立性的第三者加以审查,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和解除财产管理者的责任。

审计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西周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达到管理和控制财政经济的目的,在审计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把负责审计工作的宰夫置于负责财计部门的司会之外,独立行使审计职权,建立了一套独立于会计部门的审计制度。

同时,又置司书、职内两职官于司会之下兼理审计设有从事政府审计职能的官职宰夫,宰夫负责审查财用之出入审查各官吏的财政收支,监视官吏严格遵守和执行朝法,宰夫的审计工作虽然独立于会计核算工作以外,但审计工作在西周时期并没有成为国家的一项独立的财政经济监督活动,它是与监察、行政监督等工作交织在一起的。

由此可见,西周的宰夫审计制度,只是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雏形。

西周时期审计制度的确立,开了我国古代审计监督之先河,在我国审计史上具有重要的意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实行上计制度,从而相应地出现了负责审核上计报告的官吏,以保证上计报告的真实性。

审计工作在两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一是管子提出了“明法审数”这一古老而又著名的审计原则。

二是统治者制定了有关审计处理方法的法规,这些法规都记载在法经一书中。

明法审数的含义有两点:

一是审计人员应该熟悉有关法律,依法办事。

二是审计人员必须清楚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并据此进行审计工作。

这些原则并不是直接针对审计工作而言的,但是它已成为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监督工作中的标准和原则。

法经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法典,其中规定:

对上计报告不实,隐瞒欺诈者,视其轻重而定罪;凡是故意作弊,假造账本者,视其轻重而定罪;对于遗失会计账本者,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不得故意毁坏账册上的印章等。

秦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为了强化封建集权,秦朝建立起了一个从朝廷到地方比较完整和明确的包括审计监督职能在内的政治经济监察制度,即御史组织系统。

秦代的御史组织系统就构成了自上而下的财计监察体系,强化了国家对整个财政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

尽管秦朝的审计制度是监察制度的一部分,尚带有政治监察的性质,然而秦朝将审计机构置于行政系统之外这一做法,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秦代实行御史监察审计制度时期,在我国审计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汉之初,中央机构完全继承了秦朝职官制度,审计的地位仍然较高,独立性也有所加强。

汉代的御史组织机构在某些方面比秦朝又有所发展。

秦汉实行“上计”制度,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有所加强。

审计工作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是对会计账簿审计。

主要审查上计报告和皇室所有的会计账簿。

二是实施就地审计,即派御史监理各郡,督察会计账簿等。

隋唐时期,在刑部之下设立了专职审计机构“比部”,比部,是具体行使审计监督权的业务部门。

顾名思义,其职责就是将宫廷内外、上下各方的资财收支与国家的法律、典章、财政财务计划等相比较,看其是否符合预算,有无损失浪费、违反规定等问题。

比部的审计范围主要是:

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公库系统的出纳,其它收入。

比部隶属于刑部,不受其它行政机构的干涉和控制,直接与刑法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审计的权威性,这是我国古代审计监督在组织形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唐代审计制度的变化,把我国审计推进到了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相结合,审计与监察相结合的历史新时期,也标志着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至此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科学的体系。

被审计史学家一致称为中国审计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宋代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也与唐代基本相同,审计工作没有任何发展和创新。

设立了审计司和审计院,尽管它是对内部审计的命名,但是对后世审计机构的名称,有着直接的影响,宋代时是中国审计机构定名之始,“审计”一词正式出现。

元明清三代时期,审计制度被削弱,审计机构属于检察系统,虽然这个时期开创了一些审计新制,然而,比部取消以后,并未建立起一个独立的专职的审计机构,未能改变财审合一的体制,审计作为监察的一项辅助工作的地位依旧如故。

无疑,这是审计制度的一大缺陷。

审计在近代时期的发展,1914年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党政府先后设立了审计院,颁布了审计法。

对审计报告制度、审计会议制度和审阅、督检、复查等制度都作出了具体规定,从而迈出了我国审计法规建设的第一步。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审计,形式上初步具备了近代国家审计的基本条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国家审计的逐步形成。

1924年4月,孙中山亲自制定并公布实施海陆军审计条例。

1925年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之后,审计建制才逐渐步入正轨,月成立监察院,1928年3月,国民政府公布审计院组织法,4月,颁布审计法,7月,成立审计院。

1938年5月,修正并公布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审计法。

中华民国时期,审计建制几经变化,最终归于监察系统,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审计的机构建设、法规建设、法律地位、职权范围,还是审计种类、审计方法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审计制度,是我国以往历代都难以比拟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建立的审计机构是1925年月省港罢工委员会设立的审计局,1926年月,专门公布了审计局组织法。

土地革命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一整套适应革命战争形势需要的审计机构、审计法规和方法,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审计体系。

1932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

1934年月20日,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公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对审计的内容、中央审计委员会与各分会的关系、审计报告原则、复查原则、委托审查原则等,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随着根据地审计事业的发展,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的机构也迅速发展起来了,在苏维埃政权结构中正式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审计组织体系,充分显示了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审计建制日臻成熟和完善。

但由于受战争形势的影响,存在审计人员缺乏、机构不稳定等问题。

一直到解放战争后期,才逐渐建立起了比较独立、系统和完善的审计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审计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一直未设立独立的政府审计机关。

从建国初到50年代中期,审计监督是寓于财政、财务和监察工作之中的,由财政和监察等部门负责财政预算决算的审查和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和处理各部门、各单位违反财经纪律等问题。

1982年12月4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

198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相继设立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

审计的服务群以国家各级审计机关为主,各单位负责人为辅;审计以审查财政收支、维护财经法纪为主,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辅;是审计价值的外向定位阶段。

审计工作初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1994年8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在审计法中,包括总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机关职责、审计机关权限、审计程序和法律责任等内容。

1997年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此条例中包括总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机关职责、审计机关权限、审计程序和法律责任等56条条例。

纵观我国审计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我国审计制度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审计监督制度,都印有时代的痕迹。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尽管审计建制有所不同,发挥作用的程度也不等,但它始终在国家的上层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都是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状况相适应的,都是为加强经济管理,用好财政支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的。

Thank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