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插秧水稻技术研究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2222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机插秧水稻技术研究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业机插秧水稻技术研究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业机插秧水稻技术研究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业机插秧水稻技术研究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业机插秧水稻技术研究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机插秧水稻技术研究总结报告.docx

《农业机插秧水稻技术研究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机插秧水稻技术研究总结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机插秧水稻技术研究总结报告.docx

农业机插秧水稻技术研究总结报告

机插秧技术研究总结报告

一、立项背景和目的

机插秧技术是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方向,随着农民对机插秧技术的认可和使用,水稻机插秧面积将逐年扩大。

目前国内机插秧发展和利用比较快的省份和地区为江苏省和东北地区,栽插管理技术和单产水平比较高,但他们是以粳稻为主,而江淮地区以机插杂交中籼稻为主,粳稻机插的栽培方式不适合本地区籼稻机插。

根科技查新报告显示,国内已有单位开展杂交中籼稻机插秧“平衡栽培”研究,机插秧杂交籼稻主要农艺技术研究,机插秧塑盘旱育技术研究,相关研究只能部分涵盖“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不能同时具有本项目技术特点,不能完全适用于江淮地区机插秧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

....市地处江淮地区,那么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将变得尤为迫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种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

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江淮地区稻作栽培机械化水平,....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选定“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课题,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试验总结,制定出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解决因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紧缺问题,进而解放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

二、任务来源

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高稻作栽培机械化水平,解放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选定了“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课题,并与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农业部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等项目相结合,加强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应用示范与推广。

三、组织研究过程

1、成立技术攻关组、农机与农艺结合

推广机插杂交中籼稻的过程,也就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过程。

为了保证技术研究与推广进度,2005年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牵头组织,挑选了一批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农技推广人员、农机推广人员成立了技术攻关组,进行机插秧品种筛选、关键技术研究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邀请省、地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定期对我市技术人员和示范片农户进行培训指导,农技人员与农机人员分工协作,确保农机农艺有机结合。

2、开展基础试验研究,提高技术攻关能力

目前国内对中籼稻机插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我市开展了机插杂交中籼稻系统的、基础性试验研究。

从2006年到2008年连续3年进行《机插杂交中籼稻基本苗与漏插率试验》、《杂交中籼稻机插落谷密度和秧龄组合试验》、《机插杂交中籼稻氮肥运筹试验》等试验,初步明确了机插杂交中籼稻不同落谷密度和秧龄对秧苗素质的影响,机插杂交中籼稻中高产与氮肥的使用期、使用量的关系。

针对苗期施肥不当、施药不当易造成死苗现象,以及机插秧秧龄弹性小不能适应复杂的生产要求等问题,2009年至2011年重点进行机插秧的《长秧龄化控试验》、《不同基质育秧试验》、《机插秧简化育秧试验》、《机插杂交中籼稻品种比较试验》等试验,对如何提高秧龄弹性以及如何简化育秧方式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几年来,共开展了20多项专题试验,涉及品种、肥料、播期、播量等各个环节,取得了突破。

3、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

要把试验与示范中取得的先进适用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民,使广大农民都能掌握应用,培训是关键。

为此,我市每年在各乡镇开展大规模培训,以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技术到位率。

培训方式力求多样,一是以大规模春季培训班形式进行集中培训,重点培训示范片农户、种田大户以及乡镇技术人员;二是在关键农时,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召开现场会、田头会、观摩会,进行强化培训;三是通过乡镇农机与农技员在产前、产中、产后对示范片农户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服务与指导;四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媒体来宣传推广机插秧配套适用技术。

据统计,我市每年在机插杂交中籼稻项目区培训农民1.5万人次以上,发放技术明白纸5万多份,每年在机插秧生长关键季节,乡镇农技员和农机员吃住在示范点上,深入田间地头服务指导,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好评,也取得了很好的推广效果。

4、强化示范,提高示范带动效果

示范片是农技推广的最前沿阵地,为了搞好示范片建设,加强管理,使技术真正落到实处,我市建立了市级试验基地,并在乡镇建立万亩、千亩、百亩高产栽培示范片,将试验成果在各乡镇示范推广运用,推广了一批如“三合一”壮秧剂、育秧伴侣、无纺布等物化技术,简化育秧技术,降低育秧风险,降低了生产成本,加快了机插秧的推广进度,几年来累计建立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攻关及示范片17万亩以上,高产栽培技术在高产攻关示范片上得到推广、验证。

示范片管理上采取“四定、四有、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即定面积、定品种、定产量、定奖惩;有田头档案、有跟踪记载、有责任人、有标志牌;统一品种、统一播期、统一方案、统一管理、统一收购。

把“示范片”建设工作业绩与农技人员奖金、职称晋升等挂钩,使农技人员人人有责任、有压力、有动力,确保各项技术管理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使示范片真正建设成为生产的“精品”,辐射带动的“样板”,示范片建设带动了全市机插秧面积和质量的迅速发展,至2011年全市机插秧面积达25万亩,目前正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快速增加。

5、整合项目资源,合力推进

一个高产栽培技术的研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加快技术研究与推广力度,我市将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与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农业部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等项目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项目的人力、物力、技术、资金资源,与省、地专家共同协作,充分利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平台,开展产学研结合,从而加快了机插杂交中籼稻的成果研究与转化进程。

四、技术原理

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通过选择高产、优质、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的杂交中籼稻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降低生产风险;采用塑盘旱育,适期、适量播种,规范育秧技术,提高秧苗素质,奠定了高产基础;通过精确确定基本苗,实现合理栽插;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地力确定施肥总量及合理的氮、磷、钾配比,根据叶龄进程及茎蘖动态规律,确定合理的施肥时期,实现精确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根据生育时期及田间长势科学管水,控制总茎蘖数,提高抗倒伏能力,减轻病虫害发生。

主要技术流程图:

 

五、技术方案

1、选用良种:

经过多年来对....地区水稻品种的筛选,针对不同前茬选择不同水稻品种。

空茬及油菜茬应选用丰两优4号、两优0293等生育期145d左右的品种,麦茬应选用丰两优6号、徽两优6号等生育期135d左右的品种,目标产量600-650kg/667m2。

2、塑盘旱育:

采用58cm×28cm的塑料软盘旱育,每667m2大田备规格为28cm×58cm的塑料软盘15-18个,每盘播芽谷90g-110g,苗期坚持旱管,秧龄18-25天。

3、精确施肥:

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地力施肥量,中等地力田块,每667m2总纯氮:

13kg-15kg,P2O5:

5kg-6kg,K2O:

9kg-12kg,磷肥、微肥、30%的氮肥、50%的钾肥于整地前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栽后5d-7d和12d-14d分别施入20%的氮肥做分蘖肥;拔节前结合复水施入剩余的50%钾肥作拔节壮秆肥;于主茎幼穗长1mm-2mm时施入20%氮肥作促花肥,于主茎幼穗长4cm-5cm时施入10%的氮肥作保花肥,齐穗期叶色偏淡的水稻,每667m2用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加入1%-1.5%尿素溶液叶面喷施,连续喷2次,间隔7d。

4、少本栽插:

每667m2总穴数1.4万左右,每穴2-3株苗,基本苗3-4万。

5、精确管水:

栽后及时灌浅水护苗活棵,水层为0.5cm-1.5cm,后采用间隔灌溉,适当晾田,扎根立苗。

分蘖期至拔节期浅水勤灌,促根促孽,保持湿润至3cm浅水层,群体总量达预定穗数75%-80%左右时断水烤田,高峰苗控制在成穗数的1.3-1.5倍。

拔节至成熟期湿润灌溉,干干湿湿,每次灌浅水3cm-4cm,待自然落干后1d-2d,再灌新水,收获前一周断水。

六、主要技术创新点

1、农机与农艺技术相结合:

加强与农机部门的技术合作,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

根据步行式插秧机株行距及取秧面积范围,确定合理的落谷密度;根据田块土壤特性,确定机插秧深度;根据品种的千粒重大小,确定合理的的播种量,规范、简化育秧农艺流程;根据品种特性及茬口,确定合理播期及栽插基本苗;根据不断试验总结,稳定机插秧技术,简化技术要领,制定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流程。

2、技术标准化、数字化、精准化:

生产全程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确定适宜茬口,适宜机插秧品种选择精准化;简化和规范育秧环节,降低机插秧的育秧风险,塑盘旱育秧,使用无纺布防虫,培育适龄壮秧;充分利用低节位分蘖优势浅插匀栽,固定机械插秧深度和株行距,控制插秧速度,降低漏插率和提高机插均匀度,减少每穴秧本数,总穴数1.4万/667m2,每穴2~3株苗,基本苗3-4万/667m2,科学管理,缩短缓苗期,促进秧苗早发,实现机插秧规范化;通过进行土壤肥力测定,根据不同地力,设计目标产量及技术指标,科学配方,确定适宜肥量,根据叶龄进程,精确确定肥料施用时间,通过监测主要品种的生育进程,制定相应的田管措施,进行科学管水施肥,施肥管水精准化。

3、技术集成度高:

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引进、消化江淮地区优秀的水稻生产技术,集成了选用良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塑盘旱育、测土配方施肥、轻简栽培、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形成了适合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机插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技术高度集成。

4、应用广泛:

该项技术既适应当前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分散种植需要,也适应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的需要。

七、研究成果

1、将农机与农艺完美相结合:

根据步行式插秧机株行距及取秧面积范围,确定合理的落谷密度,根据品种的千粒重大小,确定合理的的播种量,规范、简化育秧农艺流程;根据品种特性及茬口,确定合理播期及栽插基本苗。

2、技术标准化、数字化、精准化:

生产全程引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确定适宜茬口,品种选择精准化;简化和规范育秧环节,降低机插秧的育秧风险,培育适龄壮秧;浅插匀栽,降低漏插率和提高机插均匀度,减少每穴秧本数,科学管理,缩短缓苗期;通过进行土壤肥力测定,根据不同地力,设计目标产量及技术指标,科学配方,确定适宜肥量,根据叶龄进程,精确确定肥料施用时间,通过监测主要品种的生育进程,制定相应的田管措施,进行科学管水施肥,施肥管水精准化。

 3、技术集成度高:

该技术集成、引进、消化江淮地区优秀的水稻生产技术,集成了塑盘旱育、测土配方施肥、轻简栽培、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形成了适合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机插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技术高度集成。

 

4、栽培技术实物化:

使用育秧专家肥、配方专用肥、高效农药等物化产品,将栽培技术物化,实现了作物栽培技术由繁到简的转变。

5、打破传统的大投入的种植模式:

传统水稻种植方式,用工多,在肥料运筹、病虫防治、水分管理等都有很大的盲目性,肥料、农药、水利用率不高,造成高成本、低收益,利用本技术,每亩节约人工1个,化肥利用率提高2~3个百分点,化学农药使用成本降低20%~30%,自然和生物灾害损失率降低10%以上,水稻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5%~20%,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经济效益显著。

八、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

机插秧技术成熟,在国内外应用已经普遍。

目前国内机插秧发展和利用比较快的省份和地区为江苏省和东北地区,栽插管理技术和单产水平比较高,但他们是以粳稻为主,而江淮地区以机插杂交中籼稻为主,粳稻机插的栽培方式不适合本地区籼稻机插。

国内已有单位开展杂交中籼水稻机插栽培技术研究,对机插杂交籼稻的育秧、不同落谷量、大田机插密度、氮肥运筹和控制缺穴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有相关机插水稻塑盘旱育、精确定量栽培等技术的研究报道。

但经查新国内相关文献,本高产栽培技术采用塑盘旱育,使用无纺布防虫,少本栽插;集成选用良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根据叶龄进程精确施肥、科学管水、防病治虫;杂交中籼稻机插高产栽培,平均亩产达600kg/667m2,高产田块实收亩产达700kg以上,在国内相关文献中,未见有机插杂交中籼稻亩平均产量超过本项目的报道。

既节本又增效。

目前,同时具有上述特点的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国内所查文献,未见提及。

九、第三方评价与推广应用情况

2012年3月10日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关于《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做出的鉴定意见:

1、....市自2005年开始,针对当地水稻以小麦茬为主、品种以杂交中籼稻为主体的生产实际,进行试验研究、示范验证、技术集成、制定规程,大面积应用。

提供鉴定的资料齐全、规范,符合鉴定要求。

2、本技术通过选择高产、优质、生育期适中(麦茬≤135天、油茬≤145天)、抗逆性强的杂交中籼稻品种,既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又能避“寒露风”等灾害;适期精量播种(70-90克干种/盘);采用塑盘、专用肥培肥营养土、旱育管理等技术,形成适宜机插的标准壮秧(秧龄20士5天,叶龄3.5-4.5叶),保证秧苗素质;精确确定基本苗,实现定本栽插;确定施肥总量及氮、磷、钾配比和合理的穗粒肥施肥时期;科学管水,控制总茎蘖数(有效穗与高峰苗比为1:

1.4),提高抗倒伏能力,减轻病虫害发生。

3、该项目通过试验示范,提出了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参数,制定了安徽省地方技术标准DB34/T1401—2011《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技术集成熟化度高,可操作性强,创造了万亩平均亩产达600kg/667m2、高产田块实收亩产达750kg以上的高产记录。

4、该技术节本增效,累计示范应用17.1万亩,共增加粮食产量13940.4吨,累计增加经济效益6881.8万元,2011年全市机插秧面积发展到30万亩,并在滁州市及江淮同类地区得到示范应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综上所述,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选题准确,研究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合理,技术成果达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2011年12月8日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关于《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作出的科技查新报告:

经对检出的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对比,结论如下:

检索结果表明,国内已有单位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

如: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的吴文革、张健美进行了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研究,通过连续多年对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的育秧、落谷密度、大田机插群体结构、氮肥运筹和控制缺丛率等的试验研究与技术示范,阐明了机插杂交中籼水稻的高产形成规律,针对性地提出了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

江苏省黄海农场的贺在锐、宋光锋、沈进松、杨松、高春勇研究了杂交籼稻Ⅱ优118机插700kg/667m2栽培技术。

江苏省扬州市农业局、扬州市农机局、扬州市邗江区杭集镇农技站的茅弼华、王和平、周耀祖等介绍了机插杂交籼稻主要农艺技术研究,于2003年和2004年就机插杂交籼稻的不同落谷量、大田机插密度、氮肥运筹和控制缺穴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摸清机插杂交籼稻的主要生育特性,明确关键农艺技术,从而为广大杂交籼稻区实施水稻机械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彭玉林、葛小丽、徐培根等研究了机插稻塑盘旱育壮苗技术。

综上所诉,国内已有单位开展杂交中籼水稻机插栽培技术研究,对机插杂交籼稻的育秧、不同落谷量、大田机插密度、氮肥运筹和控制缺穴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有关机插水稻塑盘旱育、精确定量栽培等技术的研究报道。

本委托项目的特点是采用塑盘旱育,使用无纺布防虫,少本栽插,总穴数1.4万/667m2,每穴2-3株苗,基本苗3-4万/667m2;集成选用良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根据叶龄进程精确施肥、科学管水、防病治虫;杂交中籼稻机插高产栽培,平均亩产达600kg/667m2,高产田块实收亩产达704.5kg/667m2。

目前,研究同时具有上述特点的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国内所查文献,未见提及。

十、技术与社会经济效益

1、技术效益

运用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高肥力田块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这是国内其他机插秧技术未达到的产量标准;杂交中籼稻米主要指标达到部颁三级优质米标准;化肥利用率提高2~3个百分点,化学农药使用成本降低20%~30%,自然和生物灾害损失率降低10%以上,水稻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5%~20%;研制出《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并形成不同目标产量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建立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区进行示范推广,每年推广面积2万亩以上。

2、社会效益

运用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良种优质率大幅度提高,由于该技术对目前我市主要的水稻品种进行了筛选,将高产、优质、生育期适中的品种确定为机插主推品种,降低了机插秧风险,项目区品种优质率达到100%。

该技术的推广,农民施肥用药习惯改变,低残留、低毒农药被农民普遍接受,同时肥料利用率提高,化肥施用量减少,对环境友好。

该技术可操作性强,通俗易懂,各项技术到位率显著提高,充分发挥了科技在生产中的增产作用。

本课题研制的高产栽培技术已被确定为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大面积生产,提高了本地区水稻生产的产业化、标准化生产进程。

3、经济效益

几年来运用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高产攻关田最高单产屡创新高,平均单产稳定增长,达到或超过预定目标,且高产频现,曾创实收756.5公斤的高产记录。

三年累计在高产攻关田和示范片应用超过17.1万亩,平均亩增粮135.3公斤,共增加粮食产量13940.4吨,平均亩增产增收316.7元,亩节本增85.5元,累计增加经济效益6881.8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