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学校:
海西州高级中学科目:
地理
授课教师:
田延菲授课班级:
高一〔10〕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并写出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并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锻炼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等自学能力;
2、通过读图等活动,提高读图制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通过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风光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物质组成及各层要紧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为主,板书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尺子、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分析]:
1、课标分析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要紧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地球的外部圈层两方面,各分三个圈层,但需注意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还有一个圈层〔岩石圈〕。
在第一部分,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再到各层特点,都需要调动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要让学生动脑动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相关于前面“地球的运动”内容,较为简单,高一学生差不多具备对地震、地表等的感性认识,但学生缺乏专业的地理读图、绘图和资料分析的思维且并未形成知识系统,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还要注重知识的梳理,以关心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及意图
学生活动及意图
设计用时
导入
【师问】在第一节开始的时候,老师一定给你们讲过如此一句话:
“谈天”是为了“说地”。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特点,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是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
从生活入手,提供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
2min
启发探究
【启下】要探究地球的内部,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选择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我们也能够通过分析地球的某种震动,以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
我们明白,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关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
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看看什么是地震波?
【板书】地球的内部圈层
启发式引导,通过对比加深理解
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2min
概念阐述
师说:
【概念】顾名思义,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弹性的震动〔用尺子在讲台上演示岩层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的波称为地震波。
【承上】依照波的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的不同,我们把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
【板书】横波、纵波
【概念】我们牵着绳子的一头抖动,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那个是横波;压缩弹簧后震动,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那个是纵波。
形象讲解概念,增强经历
听讲,联系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min
分析
转承过渡
讲授知识
【启下】那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在发生地附近我们是先感受到地面的上下震动,依旧左右晃动呢?
【生答】略
【师答】什么原因先感受到上下震动呢?
【生答】略
【师答】对了,因为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慢。
相同的距离,纵波先到达地面。
【板书】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递进】那是不是所有的情况基本上如此的呢?
【生答】不一定
【师答】比如说,当地震发生的时候,你正好在一艘从厦门开往台北的轮船上。
那个时候先感受到地面的上下震动,依旧左右晃动呢?
【生答】就只能感受到上下震动,不能感受到左右晃动。
【启下】对了!
因为,横波只能通过固体;而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三相物质
【板书】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三相物质
【师答】因此在海上,你被海水包围,感受不到由横波引起的左右晃动。
【启下】好,横波在固体中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为零;也确实是说,横波的传播速度受到介质的妨碍。
同样的,纵波也有那个性质。
因此我们就得到一个结论: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着通过介质的性质而变化。
【板书】介质速度
【师问】那么反过来,假如速度发生剧烈波动,能不能说处在不同介质的交界面?
【生答】成立!
【师答】好,我们来看〔ppt展示课本图1.25〕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横坐标是速度,纵坐标是深度。
实线代表纵波,虚线代表横波。
大伙找出传播速度剧烈波动的地方。
【师问】我们先看在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分别有什么变化呢?
【生答】33km处横波和纵波忽然增大,
【师问】那再看一下在2900km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分别又有什么变化?
【生答】横波忽然消逝,纵波速度忽然减小。
【师答】那我们把这种波速发生忽然变化的面就称之为不连续面。
【板书】不连续面
【师答】在33千米处的那个不连续面,叫做莫霍界面。
在2900米处的那个不连续面,叫做古登堡界面。
大伙看书上21页的下面小字部分注释,了解一下这两个名字的来历。
第一个面由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契奇首先发明,为了纪念他命名为莫霍面;第二个面由德国学者古登堡最早研究,命名为古登堡面。
这两个面就把地球分为了三层:
地壳、地幔、地核。
除了这两个比较大的波动以外,还有一些比较小的波动;那同样的方法,我们能够进行进一步的划分。
请大伙看到22页的图1.26,我们还能够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把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要紧由岩石组成。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层融融流动状态的物质,叫做软流层。
它是岩浆喷发和地震的发源地。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合称为岩石圈,基本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设问:
那地壳确实是岩石圈吗?
【生答】
【师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地壳与岩石圈基本上由岩石组成的且都成固体状态。
然而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最外层,以魔霍界面与地幔为界,而岩石圈不属于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划分,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范围比地壳的大。
【师】〔小结〕能够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经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
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因此半熟,因此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确实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同学们马上经历一下地震波的内容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留白〕表格图片(让学生完成)
【师】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阅读第二部分内容,看看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哪几部分?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截了当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差不多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那么的圈层。
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能够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假如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
生物圈是最具有特别性的圈层。
那到底具有怎么样的特别性呢?
【概念】生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首先它的组成成分很特别:
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
他的空间分布范围也很特别: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独立空间的圈层。
设问:
那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三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地震波的性质
设置问题,自然过渡
分析曲线图,注重步骤,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方法。
形象化教学。
联系实际生活,参与回答教师的提问,同时总结。
阅读课本
学生读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阅读课本,把握难点。
6min
结课
【结束】
设疑,营造开放的课堂
课后思考,并查找资料
1min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P纵波:
速度快;固液气
S横波:
速度慢;只通过固体
结论:
介质速度
2、不连续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3、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第一章最后一节课,是对地球结构的深入探讨,分为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两部分,内部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本节课重视学生独立和合作讨论的活动的开展,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知识理解能力。
3、在教学中对学生实际情况的预备不是很充分,使课堂上的讨论不是很紧凑,有空余时间的存在,有的学生讨论比较充分,而有的学生发言较少,总体上不太和谐,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课前预备,尽量预备课件充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