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天涯涕泪一身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5718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立夫天涯涕泪一身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陈立夫天涯涕泪一身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陈立夫天涯涕泪一身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陈立夫天涯涕泪一身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陈立夫天涯涕泪一身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立夫天涯涕泪一身遥.docx

《陈立夫天涯涕泪一身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立夫天涯涕泪一身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立夫天涯涕泪一身遥.docx

陈立夫天涯涕泪一身遥

陈立夫:

天涯涕泪一身遥

陈立夫:

天涯涕泪一身遥

刘宜庆

陈立夫(1898-2001),浙江省吴兴(现湖州市)人,名祖燕,号立夫。

兄陈祖焘,字果夫。

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

陈立夫本来可以成为采矿工程师和学者,但陈家与蒋介石的渊源,改变了他的人生航向。

1917年,陈立夫在上海以第5名的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学工矿,毕业后又赴美留学。

1925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采矿学硕士学位。

就在陈立夫准备接受中兴煤矿公司聘请任采矿工程师时,大哥陈果夫转来了蒋介石的两份电报,蒋介石表示希望他能到广州协助自己。

陈立夫的志向本不在政治,但因哥哥劝说以及与蒋介石的叔辈关系,还是去了广州。

陈立夫从此踏入政坛,没成为一名工程师,引为终生憾事。

  陈立夫知道蒋介石的暴躁脾气,常见蒋介石骂人。

所以在接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办公厅机要秘书职务前,他就对蒋说:

我没有别的要求,就是不能骂我。

“校长如果对我发大脾气,第二天我便辞职不干。

”在他为蒋介石服务的25年里,蒋介石也果然没有骂过他。

蒋介石一诺千金,令人称奇。

不过在抗战期间,蒋介石斥责过陈立夫一次。

1942年,陈立夫自行组织工矿银行,并自任董事长。

对此,蒋介石大为震怒,斥责陈立夫说:

“以一教育长而与士商经办银行,风纪何在?

”即使面对胡适这样的大学者,蒋介石到台湾后,表面上对胡适彬彬有礼,优渥礼遇有加,但在日记中常骂胡适“卑鄙小人”“买办”之类的毒语。

一句“风纪何在”,对陈立夫的斥责算得上礼貌了。

主持教育

抗战爆发不久,陈立夫就被任命为教育部部长,算是受命于危难之际。

他任部长后的首要工作,便是主持了大学内迁,迁得最远的便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南开大学,初迁长沙,合设长沙临时大学,再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大师云集,创造了中国教育史的一个奇迹。

此外,大学全国统一招生制度、训育制度、贷金制度、全国各级教育和师范教育培训制度等,也都是他在任教育部部长时创立的。

陈立夫晚年在《成败之鉴》里,花了大量篇幅回忆他出任教育部长时所做的工作,颇感自豪,他这样评价自己的功过:

  我献身党国数十年,于党政工作,多所参与,成败得失,有待公评,唯有战时这一段教育行政工作,虽然未必能达到理想,总算对于国家,竭尽绵薄。

我总觉得百年树人的教育文化工作,乃是最有意义积极的工作,而教育文化事业的兴办,乃是最有收获的“长途”的投资。

其中他认为也是最值得一提的,是战时为贫困学生创设的“贷金制度”。

因为考虑后方的年轻人,都是国家的未来栋梁,兵荒马乱年代,很多学生无力继续学业,像杨振宁、李政道都靠“贷金”完成了学业。

他后来到美国开会遇到一位大陆学者,对方还充满感激地告诉陈立夫,他当年就是拿着这笔贷金完成了学业。

以上是陈立夫的政治亮点,推行特务政治,捕杀共产党员,镇压民主力量,显然是其的政治污点。

陈氏兄弟是蒋家王朝一党专政的具体执行者,在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上,注定不会助力联合政府的成立。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此后不久陈立夫携夫人孙禄卿去美国考察民主政制去了。

由于陈立夫的影响力,1947年5月26日,陈立夫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离台赴美

1949年10月,失去江山的蒋介石决定重整国民党,这也只是表面的理由,事实上就是整要肃CC派。

以陈立夫为首的CC派,是当时是国民党最大派系。

尽管在台湾立法院握有绝多数席次,仍面临无法掌握的变局。

为消除陈氏兄弟与陈诚的权力争夺力量,1950年8月3日,蒋介石下令陈立夫24小时离开台湾。

这一天,是国民党改造会议的前一天,也是陈立夫一生中最难堪的日子。

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派人送来了5万美金,说是给他资助的路费。

  陈立夫以参加世界道德重整会议的名义,被迫带着一家大小远离台湾,当时年仅八岁的么儿陈泽宠,还记得当年仓促地无法跟同学说再见:

“我那个时候还在小学,很快就要出国去,好像只有一两天的时间了,反正告诉我要出国就出国了,没有什么道再见。

临行前,为了顾及各方面影响,陈立夫还是专程去向蒋介石辞行。

蒋介石正好外出没回(巧妙躲避尴尬局面),宋美龄在家。

宋美龄知道陈立夫要走了,装出依依惜别的样子,送他一本《圣经》,关切地说:

“你在政治上负过这么大的负责,现在一下子冷落下来,会感到很难适应,这里有一本《圣经》,你带到美国去念吧,你会在心灵上得到慰藉。

”听了这一番话,陈立夫心中很不是滋味,指着墙上挂着的蒋介石的照片,不无埋怨地说:

“夫人,那活着的上帝都不信任我,我还希望得到耶稣的信任吗?

”宋美龄一时无语,颇感尴尬。

1950年8月4日早晨8时,陈立夫偕夫人孙禄卿及一子一女,由台北启程。

这天早晨,到机场送行的有300多人,大多为陈立夫的门生故旧,即CC派中人。

送行的人壮观又热闹,而陈立夫心中百感交集,突然想起杜甫的两句诗“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美国养鸡

  离开台湾之后,陈立夫先到瑞士,稍事停留之后迁往美国,一家人便在新泽西州湖林城外的来克坞镇定居。

  靠银行贷款和朋友资助,陈立夫办了一个小型养鸡场。

鸡场从老板到伙计只有陈立夫和夫人孙禄卿,最兴盛的时候,他们曾养了6500多只鸡。

陈立夫的儿女后来问他:

“你为什么要养鸡?

这又不是你的专业。

”他幽默地说:

“鸡不会像人那么复杂,鸡比人听话,鸡比人好管。

  陈泽宠回忆,他们那时候的生活非常规律,天亮即起,晚上很早就休息。

工作都有一定流程,除了喂饲料、孵鸡、捡蛋、大小分类、洗蛋、秤蛋、包装和运送外,还得请专家打针。

鸡场很大,养了5000只鸡,生活清苦,一家人却也其乐融融。

陈立夫出力最多,100磅的饲料,他一弯腰就扛起来,每天重复很多次这样的动作,久而久之,反而把腰痛的毛病治好了。

有时他会邀请客人到鸡场里参观或跟他一起去捡鸡蛋,但那些客人一到鸡房里就被满地的鸡屎熏得受不了。

但陈立夫也能坦然放弃官宦身份,过这种俭朴的生活,可见陈立夫达观的心态。

  那时候很多人去看陈立夫,包括宋子文等,有人看到陈立夫打着领带在鸡场工作的照片,怀疑他养鸡只是“作秀”。

李敖后来问陈泽宠:

“陈先生我冒昧问一句,你父亲打领带养鸡是不是在作秀?

”陈泽宠说:

“你太不了解我父亲了,他非常尊重中国传统礼仪。

他觉得见客人不穿正装很不礼貌,所以平时他就打个领带,再带上围兜,如果有客人来,他赶紧摘掉围兜,不然还要进去换衣服。

在他的想法里,衣服不见得要华丽,但一定要整洁。

  好景不长,随着横贯美国东西的高速公路通车,西部地区大量廉价鸡蛋源源而来,蛋价暴跌,直接威胁到了陈家养鸡场的生存。

不幸的是,1964年10月,陈家养鸡场附近的森林失火,陈家养鸡场被烧了个一干二净。

此时,陈的长子陈泽安、次子陈泽宁已获博士学位,均在美国找到了工作,老三泽蓉和老四泽宠半工半读念大学,亦不须家里负担。

陈立夫还可从长子、次子处得到些接济。

鸡场被焚后,蒋介石表示关心,他让蒋经国给陈立夫写信,希望陈立夫回台湾工作,开除如“驻联合国代表”、“驻日本大使”、“考试院院长”等职位,让他选择,但陈立夫不为所动,不愿在困境接受“施设”,这是陈立夫的性格。

陈立夫并不气馁,把目光投向养鸡业的“下游产业”——鸡蛋加工上面。

陈立夫家中有一个做皮蛋的秘方,陈立夫按秘方做出的皮蛋,不仅好吃,而且好看,在美国的华侨之中,人称“陈立夫皮蛋”。

中秋节到来之时,颇有商业头脑的陈立夫将2万个鸭蛋制成鸭蛋黄供应,着实赚了一大笔钱。

随后,他又扩大业务,做湖州粽子、年糕、咸鸭蛋等。

曾经有人去陈家拜访,只见陈立夫和夫人正在包粽子,把手搞得很粗糙,活脱脱一个乡下老农的模样,此时,他已经完全洗尽了过去CC派领袖的政治铅华。

陈夫人原是美专艺术系毕业生,间或也画两张国画卖钱以贴补家用。

  

  陈家的这段经历,被很多人评价为“陈立夫在美国很潦倒”。

但这只是外人的看法,他们自己过得坦坦荡荡。

陈立夫退守有据,有操守,有作为,可谓勘破政治,深得人生大智慧,获得精神的圆满和自足。

他能成为百岁寿星,笑傲政坛与红尘,绝非偶然。

此时的陈立夫,就像耕读的陶渊明。

他白天养鸡,晚上读古典。

陈立夫将儒学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全部编辑,进行解读,编著成《四书道贯》,钱穆认为有学术价值,为之作序出版,竟然成为畅销书。

回台作为

  1967年6月,台湾当局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蒋介石自兼会长,并提名陈立夫为副会长。

为此,蒋介石派人赴美,命陈立夫准备尽速返台定居,并指派专人在台湾为陈立夫督造官邸。

当时已任“国防部长”的蒋经国,为表示对“立夫哥哥”的心意,亲自出马为陈宅选址。

  1969年4月,陈立夫夫妇回台湾定居,结束了近20年的流亡生活。

三年前,陈立夫曾回台湾,送给蒋介石一本《四书道贯》作为礼物,蒋介石欣赏写下题签:

“陈立夫著'四书一贯之道’。

  1978年,台湾即将选举第六届“总统”,蒋经国对是否出任“总统”有些犹豫,于是谷正纲、张宝树拉上陈立夫去“劝进”。

因为这次“劝进”之功,人们将谷、张、陈三人称为国民党内的“前三老”。

  1980年,陈立夫有感于中共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说了一句“和谈不妨一试”的话,立即遭到蒋经国不点名的批判,称“这个想法,不但是极端错误的,也是极端危险的”。

陈立夫从此再不过问政治。

 陈立夫晚年主持翻译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并致力于振兴中国传统医学,担任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研究弘扬儒家学说,担任台湾孔孟学会理事长(蒋介石为荣誉理事长),还先后在台湾政大、师大、文化大学等大学授课。

1982年,台湾当局为陈立夫颁发“国家文化奖”。

1988年,陈立夫等人向台湾当局提出两岸互信合作,促进祖国统一的提案,《人民日报》为此发表评论员文章,称赞陈立夫等人“这种谋求祖国统一的积极态度,令人感佩”,认为他们的提案“必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陈立夫老而弥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人物。

长寿秘诀

1926年冬,陈立夫与孙禄卿(上海美专毕业、女画家)结为夫妻,育三子一女,孙禄卿为国画大师刘海栗的弟子。

值得一提的是陈氏兄弟的婚姻,陈果夫是旧式婚姻,从一而终;陈立夫是新式婚姻,从一而终。

陈氏兄弟私生活严谨,家庭稳定幸福,从无绯闻和负面新闻。

这在国民党的大小官员中,也是罕见的。

  陈立夫子女中唯一留在台湾的只有最小的儿子陈泽宠一家,其他人都在美国定居。

1990年8月27日晚,陈氏家族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庆祝陈立夫和夫人孙禄卿90大寿。

为了感谢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校友门生、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以介绍他的养生之道作为答谢致辞。

  陈立夫说,他的长寿之道分为四个“老”,共32字:

“老健: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老伴:

爱其所同,敬其所异;老友:

以诚相见,以礼相待;老本:

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2001年元宵节,陈立夫安静地逝去,走完了漫长而传奇的一生。

一个时代终结了。

新华社发布一份新闻通稿:

“陈立夫先生今晚在台中病逝,享年101岁。

”陈立夫被安葬于台北郊外观音山陈家墓地。

这里安眠着他的父亲陈其业,长兄陈果夫,夫人孙禄卿等亲人。

周恩来总理赞许陈立夫:

“陈立夫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敌人。

”蒋介石生前赞扬陈立夫“有思想,有抱负,并且笃守儒家风纪的人物”。

我为什么能活100岁陈立夫的养生之道

陈立夫先生在百岁寿诞之日整理写成

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等各项要职。

国民政府迁台后,他移居美国,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认可。

2001年,陈立夫去世,享年101岁。

2000年9月6日是陈立夫先生的百岁寿诞,他将多年亲身经历所得整理成《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详述了养生之道。

一、先天的禀赋。

先天的禀赋,人人不同,而最可贵者,我则具有四种,述之如下:

1.我能熟睡。

我一睡下去,不到几分钟,就能睡着,而且睡得很熟,这是消除疲劳的最有效方法。

内人孙禄卿女士常常妒忌我,说我有这好福气。

2.不发脾气。

我每次遇到困难,往往只怪自己,不怪人家,所以不会发脾气,更不会因此和人家冲突。

当我担任蒋校长机要秘书时,我仅27岁。

一个人在蒋公馆办公,一天忙到晚,没有一位同事,更无发脾气的对象。

后来由科长代理了秘书处长,亦未发过脾气。

我29岁担任中央党部秘书长及32岁担任组织部长等职,下面都是前任留下来的人,我客客气气待他们,他们亦恭恭敬敬待我,无一次发过脾气。

3.记忆力强。

我小时候在私塾中就以记忆力强胜同学,一本《孟子》,别人需要半个月才能背熟,我则只需三四天。

后来去北伐军总司令部担任机要科长时,为加强记忆,我发明了“五笔检字法”,依“点、横、竖、撇、捺”五种不同的笔型,将密码名称分为二十五类,例如“立”码可从“、一”类去找,一找即得。

4.有恒心。

上私塾时,我每天第一到馆。

写论文亦要赶上人家,及早交卷,名列第一。

后来进入中学,数学总是交卷最快,经常可得满分。

推其原因,仍为记忆力强而又能守之以恒。

二、后天的保养。

1.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为加强新陈代谢之功能,余每天5时半即起,做全身自身按摩之运动,迄今已将近半世纪矣。

在上海读中学时,各种球类运动均好参与,非求胜也,乃求动也。

故年岁愈老亦不中断。

余每日三顿饭后走路,由护士陪同,每次约走500至600步,行此已有20年矣。

余一向不好政治,因其争权夺利,各种卑鄙手段,莫不采用无忌。

余若非蒋公之强留任职,则早已在中兴煤矿公司任采矿工程师矣。

养心在静,第一在淡泊明志。

余诚无志于仕途,对于钩心斗角之争,绝不愿见其出现。

2.饮食有节,起居有时。

我们家,非富有亦非贫乏,因二叔辛亥革命起义上海,事成而家亦不复穷困。

但不久反袁称帝,又遭迫害,复归于贫困。

我能维持学业不辍,则全赖三叔在银行服务以协助有以成之也。

故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二者勉强有恒做到,古人云“早起三天当一工”。

70岁后,每晨6时半至7时半练书法,并服药煮燕窝一杯。

3.多食果菜,少食肉类。

家贫其能不断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从不分家,故能免于三餐不继。

祖母茹素,家中每日所费于买菜之数,仅一元之十分之三而已。

两素两荤,家里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适合,我亦无所谓,其实正合乎养生之道。

不过吃到鱼头、鸡头、鸭头,大家必让我独吃,而且说:

“让你吃了,念书念得好,考第一”。

4.物熟始食,水沸始饮。

吃生牛肉、海鲜等已成为人类之普通习惯,认为好吃,不问其他,余则认为癌症日见其多,其原因可能在此。

古人云“病从口入”,余有一文发表在菲律宾召开之世界医学大会,论文名曰“癌症成因之新理论”。

惜乎世界医学家不重视之,相信将来这一主张将为治癌之方向也。

余终守“物熟始食,水沸始饮”,从不破例。

5.头部宜凉,足部宜热。

有一美国老年人活至120岁,其死后,有一长寿书稿发表。

启而读之,有一页写有两句话:

“保持头部冷,保持足部暖”。

此正与中国老年人睡眠前以热水洗脚,非至极寒冷之日,不戴帽子,同一理由。

余信其理而保持此习惯。

6.知足常乐,无求乃安。

古人云:

“登天难,求人更难”。

故常以自立自强,好学博学诲人,以万事不求人为最好。

换言之“无求于人品自高”,“好学近乎智”、“智者不惑”,自无求人之必要,故曰“淡泊明志”。

求人则成败之权操之在人,非在己也。

求人常使其心不安,而受制于人,不可称为自主。

欲求心之安乐,必从知足无求做起。

三、减少俗务,寻求安宁。

余服务国家社会75年,认识的人确实不少,若在礼仪方面不自加约束,则终日忙忙碌碌为人奔走,余之身体健康必受影响。

陈立夫在题字复兴中国文化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生日之日起,自限“不为”之事如下:

1.不剪彩;2.不证婚;3.参加婚礼及寿礼不发言;4.不为较余年幼的死者盖党旗等;5.不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6.参加寿宴不发言。

此一决定决不破例,虽家姊之女结婚,亦不往证婚,本学校典礼而需剪彩者,亦不参与。

如此做法减少年高时之麻烦不少。

有了以上原则,遵守不渝,乃能达致百岁之年,天命亦人力焉。

余之身体,并不特别强壮,自58岁起,即患糖尿病,亦曾因胆结石及膀胱结石,动过外科手术,其他的病亦曾生过,今居然能活到一百岁,不亦乐乎?

(摘自《陈立夫访谈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