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高二历史罗斯福新政 精品.docx
《最新高中历史高二历史罗斯福新政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高二历史罗斯福新政 精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高二历史罗斯福新政精品
专题6.2罗斯福新政教案
【重点讲解】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两个阶段及其影响
一、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胡佛反危机的失败,直接为罗斯福上台执政,实行新政,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在这场经济危机中,美国遭到的打击最为严重。
面对这场不期而至的大危机,当时的美国企业界和政界大多数领袖没有清醒的认识,包括新上任不久的总统胡佛。
1929年初,胡佛在就职演说中宣称:
“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她辉煌灿烂、充满希望。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胡佛政府惊惶失措,一筹莫展。
尽管胡佛总统也采取了一些反危机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始终没有能够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并没有解决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主要原因是胡佛总统仍然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结果致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的银行倒闭,13万家以上的企业破产,完全失业的人数达到了1300万。
全国上下不满情绪和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罗斯福总统以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在1932年的大选中,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美国总统。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新政的具体措施如下: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主要措施有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国家公布的法令有《紧急银行救济法》《联邦证券法》《银行存款保险法》和新的银行法等。
罗斯福采取的这些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
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
到1933年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这说明罗斯福整顿银行与金融业的措施,很快起到了恢复银行信用的作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实行新政措施的一种特别的方式。
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当时国家整个银行信贷体系陷入瘫痪,罗斯福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必须尽快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改革也首先从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开始,而罗斯福向公众发出这一重要信息则是通过与公众“拉家常”式的“炉边谈话”,成为后来他向公众阐述政府政策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这不能不说是罗斯福的一个创造,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美国公众对新政的支持。
2.调整农业政策。
主要措施有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土壤。
调整农业政策的目的是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
国家调整农业生产的中心措施是公布《农业调整法》,通过政府的奖励和津贴,以缩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
3.复兴工业。
主要措施有制订了包括工资、工时、禁止童工及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工业各行业遵守;管制公用事业控制股公司;加强对通讯和海、陆、空运输的管制。
国家复兴工业的中心法令是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以蓝鹰为标志,其执行机构是新建的国家复兴署。
接受这一法令的企业可以免除根据反托拉斯法而被起诉,其产品则贴上“蓝鹰”标志。
公布此法令的目的就是试图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联合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主要措施有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三、罗斯福新政的两个阶段
新政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以历时一百天(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的美国第73届国会特别会议为其先导,这届国会通过了一系列“反危机”法令,其中包括新政的两大支柱──《国家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
1935~1939年为第二阶段,此阶段着重改革,1935~1936年,反对和支持新政的斗争激化,上述两个法令因被美国最高法院先后宣布为违反宪法而被废止,新政转入后期。
罗斯福政府相应地通过了一些替代性的法令和其他新法令,继续推行新政,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争前夕,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从1939年开始,新政渐告结束,主要原因是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向外扩张与战争威胁,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斯福便集中全部精力应对战争和国际事务。
可以这样说,是战争终止了新政的继续实施。
四、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
罗斯福新政是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
它本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急就章”,也就是说它是应对危机而急速作出的政策调整,初衷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改革弊病,以迅速地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
但它的实施,却引起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不仅对美国历史的发展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对后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可能是罗斯福生前所没有预见到的。
第一,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新政初期以尽快复兴经济为首要目标,它虽然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危机,未能实现经济的完全复兴和公众的充分就业,但却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最终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1933年夏和1934年春,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到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已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但失业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这说明,实施多年的新政在恢复国家经济等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而新政并不能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所有问题,改革确实是极其艰难的。
第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经济危机引发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据《美国史》记载:
到胡佛上任的第四个年头,出现了失业工人示威、农民骚动、退伍军人要求发放补助金的游行。
新政为美国广大的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广大公众的生活处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受到了美国绝大多数人的赞许和欢迎,从而缓和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
新政所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信心,由于经济逐渐复兴,人民生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社会趋于稳定,美国国内一度出现的法西斯组织没有了市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仅没有被破坏,且得到了巩固,所以新政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像德、日、意等国那样在危机的影响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三,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首先是改变了美国人的政治生活。
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三权分立制度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分权、互相监督、彼此牵制、调节内部矛盾的一种的有效的体制和手段,以从根本上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
新政实施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特别是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
其次是改变了美国人的经济生活。
在危机期间初步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第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①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美国建国以来,一直提倡“自由放任发展”的传统思想,政府深信美国的经济制度是健全的,不主张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罗斯福新政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虽然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发展”的思想相违背,但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因为“自由放任发展”已不符合美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了。
经济大危机表明,美国经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在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里而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发展的时候,国家需要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尽可能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结论。
像胡佛总统抱着“自由放任发展”的传统信条不放,显然违背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与时俱进,就不可能应对突发性的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的高明之处也正在这里。
②罗斯福新政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罗斯福新政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造。
【难点分析】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必然性
1.新政的实施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发展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常常引起经济危机,尤其是1929~1933的经济大危机给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
新政正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2.新政是符合美国国情的选择。
美国是世界经济霸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农民大量的补贴、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等。
3.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实施新政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
5.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提供理论依据。
二、对罗斯福新政的全面认识
1.“新政”的目的:
直接目的在于遏制当前的经济危机,恢复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
说,“新政”的实施在于巩固和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及政治统治。
2.“新政”的思想及特点:
是动用国家政权力量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一改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经济发展带有一定的计划性,以缓和社会化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重建人民对政府的信心,确保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新政”的实质:
“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新政”中“新”的含义:
(1)新理论。
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经营,国家不干预,依靠市场进行调节。
但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生产部门必须密切配合。
自由主义只能导致无序的、盲目的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凯恩斯是英国经济学家,倡导政府要干预经济事务,把经济发展纳入到有序的轨道,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带来的破坏。
罗斯福新政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实践。
(2)新特点。
罗斯福新政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起点。
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5.成功的原因:
(1)历史条件:
美国以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旧思想和旧势力的消除比较彻底。
(2)国际条件:
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3)经济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
(4)政治基础: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主制度较健全,民主势力较强大。
(5)思想基础:
民主参政意识较强。
三、凯恩斯主义
1.提出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经济思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制度,自身可以进行调节,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
(2)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
在此背景之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修改了传统的经济理论。
2.主要内容:
这一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他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消费不足等弊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远远低于商品的供给,而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需求,因此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感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这一理论的提出也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3.评价:
(1)积极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
但是这一经济理论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
失业率与物价同时上涨,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
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所取代。
【学法导航】
1.注重前后联系,再现和比较从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演变过程。
2.通过观察《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理解兴办公共工程的一举多得。
3.在学习本课内容时,要学会站在整个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高度来多角度地看待罗斯福新政。
学会运用图表法去整理分散的知识点,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问题,初步学会评价方法。
4.将罗斯福新政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联系和比较。
三者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三者的背景、实施的前提条件、具体内容、性质、方法和手段和实施的成就等有很多不同点。
通过三者的比较,得出以下认识:
制定政策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都是经济手段。
5.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
二战后,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小资料】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化解危机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
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
总统说:
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
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于是就此定名。
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
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这些谈话,在内政方面涉及拯救金融和恢复工业等重大方针政策,在外交与军事方面涉及上个世纪最大的人类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炉边谈话”:
对全国人民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劝告和教育,他说:
“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比如买公债、做押款。
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转动起来……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
”简短的谈话,化解了长期郁结在人们心中的疑团和不满。
第二天,部分银行开业了,人们携带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大箱小包,在银行门前排起长龙,把就在不久前也是这样排着长队挤兑的通货存入银行。
只过了3天,美国有574家银行开业,几天里,银行回收了3亿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不出一周,就有13500家银行(占全国总数的3/4)复了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锣声。
第二次“炉边谈话”:
要求“企业界和政府合作,共同拟订计划”,并强硬地指出,政府在各个工业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的协助下,“有权制止不公道的做法,并强制执行所订立的协议”。
罗斯福的目的是要消除你死我活的企业竞争和对女工、童工的残酷待遇。
第三次“炉边谈话”:
再就业法规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最低工资为每小时40美分,每周工作时间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
愿意接受这项规定的,雇主将得到一个“蓝鹰”标志。
许多小企业都自愿或被迫地接受了该法规,但是,绝大多数大企业在开始阶段都拒不加入“蓝鹰”行动。
为此他说:
“打起仗来,如果进行夜袭,士兵们都在肩上带上耀眼的标志,免得误伤自己人。
根据这个原则,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全国复兴运动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
”他的意思很清楚,要么合作,要么挨揍。
富兰克林·罗斯福,履任于危难之际,以其大智大勇带领全体美国人民走出了20世纪两次最大的危机──大萧条和二次大战,被誉为与华盛顿、林肯齐名的最杰出的美国总统。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首倡的领袖与民众沟通的途径,它以“家常式”的广播谈话方式,向各界民众分析局势、解释政策、提出吁请,沟通了人心,提振了信心,凝聚了力量,战胜了危机。
罗斯福“炉边谈话”已经成为领袖沟通民众的经典方式,在如今的这场金融经济危机中,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效法这种方式,利用更新的媒体──电视、网络进行着他们的炉边谈话……
【体验高考】
1.(2018·江苏卷)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解析】1933年的美国,此时的美国正值大危机时期。
此时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都是以解决或者缓解经济危机为根本目的的。
产品过多,供大于求,产品价格狂跌,是引起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而销毁过剩则有利于稳定价格,缓解危机。
【答案】C。
【答案】C
2.(2018·天津卷)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D.实行社会救济
【解析】“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是解题关键,B、C、D都是局限于“国内”的调整政策。
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等措施,恢复银行的信用,它会直接产生题干中的作用。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