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扶贫开发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3355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市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哈尔滨市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哈尔滨市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哈尔滨市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哈尔滨市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扶贫开发规划.docx

《哈尔滨市扶贫开发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市扶贫开发规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尔滨市扶贫开发规划.docx

哈尔滨市扶贫开发规划

哈尔滨市扶贫开发规划

 (2001年—2010年)

扶贫开发是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长期的经济和政治任务,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

“九五”期间,我市圆满地完成了《哈尔滨市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可喜成绩。

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按照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具体要求,制定了《哈尔滨市扶贫开发“十五”规划》。

一、基本情况

哈尔滨市地处东北北部,黑龙江省南部。

全市辖7个区和阿城、双城、五常、尚志、宾县、呼兰、巴彦、依兰、方正、木兰、通河、延寿等12个县(市)。

总面积5.3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4%,丘陵1.1万平方公里,占21%,平原2.4万平方公里,占45%。

全市农业人口517.9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3.39%。

实有耕地面积134.2万公顷,农村人均耕地近4亩。

“九五”期间,我市的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

200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80.5亿元,比1995年增长28.9%,年均增长5.2%;农民人均纯收入2477元,比1995年增长17.5%,年均增长3.2%;粮食总产量实际完成69.5亿公斤,扣除受灾减收因素比1995年增长17.1%,年均增长3.2%;肉类总产量达到42.8万吨,比1995年增长33.2%,年均增长8%;蛋类总产量达到26.8万吨,比1995年增长33%,年均增长5.8%;奶类总产量可达到42.5万吨,比1995年增长66%,年均增长11%;水产品产量达到7.5万吨,比1995年增长47.2%,年均增长6.9%。

农业生产条件有一定改善。

到“九五”期末,我市共建大中型水库19座,总库容达到13亿立方米,大中型灌区10218处,农田机电井8890眼,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0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84.8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1.2万台,大中型农机具1.1万台(套),小型农机具7.3万台(套),机播面积1381.0万亩,机翻面积1645万亩。

二、“九五”扶贫开发工作的简要回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九五”扶贫开发工作的简要回顾

哈尔滨市从1996年实施扶贫攻坚以来,贫困乡村的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1996年按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全市有1个国定贫困县,市定23个贫困乡、368个贫困村、11.4万贫困户、50.6万贫困人口。

到2000年年底,全市只剩贫困户0.35万户,贫困人口1.47万人(此数不含因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的返贫致贫人口)。

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九五”期间,共打人畜饮水井400眼,解决了近20万人饮水难问题;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170所,使近3.5万名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修路200多公里、建桥60座,解决了7万人行路难问题;同时,贫困乡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到2000年年底,(预计)全市已有96.9%的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比国家到2000年年底基本解决温饱85%的标准高出11.9个百分点。

我市的扶贫开发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制定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和一系列有利于贫困乡村发展的政策,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哈尔滨市扶贫攻坚期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55亿元。

其中,市政府投资7500万元,各区县(市)和贫困乡村及市直扶贫单位等有关部门配套资金8000万元。

这些资金的投入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因地制宜,真抓实干,带领贫困乡村的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收到明显成效。

在工作方式上,采取主干线上推进的办法,各级政府一把手直接抓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的行政目标管理,建立了市、县、乡三级扶贫开发管理机构,为扶贫开发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社会各界积极帮助和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形成了全社会扶贫济困的氛围。

在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形成了市帮县,县帮乡,富帮穷,干部带农户的帮扶体系;对86个极贫乡村确定86个市直党政机关进行定点包扶,建立了贫困乡村定点包扶网络,形成了“一引二进六下乡”扶贫机制(一引是市直各有关部门积极为贫困乡村引进资金;二进是为贫困乡村农产品进城销售、贫困农民进城打工创造宽松环境;六下乡是资金、项目、科技、人员、卫生、商品下乡进村),为贫困地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兢兢业业,扎实工作,为解决贫困乡村温饱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九五”期间扶贫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九五”期间全市的扶贫开发,也还存在着一些现实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是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收入依然很低,生产生活条件还很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薄弱,贫困乡村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还没有根本改变,同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持续扩大。

比较频繁的自然灾害和相对滞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贫困乡村摆脱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将直接威胁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自然灾害频繁,返贫现象严重,解决温饱后巩固温饱任务较重。

贫困村屯多数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虽然刚刚解决温饱,但非常不稳定,一遇自然灾害,又重新步入贫困。

返贫致贫人口的增多,加剧了扶贫攻坚的难度。

三是扶贫开发资金数量不足,制约着扶贫开发的进程。

按照市委常委会决定,我市扶贫开发基金每年只有1830万元,距实际需要相差还很大。

我市仅有的扶贫开发资金还存在到位缓慢、有效使用的问题,有的计划已下达,但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位,从而影响了扶贫开发项目的按期顺利实施。

四是扶贫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倾向。

有的地方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够,对激发贫困地区树立艰苦创业、奋发拼搏、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的精神有所忽视,部分贫困乡村还存在着“等、靠、要”的被动思想。

部分贫困乡村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与扶贫攻坚任务不适应,有的工作不深入,不扎实,成效不明显。

五是贫困乡村适应市场能力较差,市场风险对贫困人

口的压力较大。

贫困人口往往市场经济意识较差,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较低,一时还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对贫困农民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产生了不利影响。

同时,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势必增多,使国内农业受到冲击,对贫困地区影响将更大,给巩固温饱和解决相对贫困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十五”扶贫开发规划

(一)“十五”期间扶贫开发形势分析

“十五”期间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时期,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因素。

在发展机遇方面,一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我市贫困村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可能;二是经过扶贫攻坚,我市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改善,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有所缓解;三是各级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更加明确,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为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全社会扶贫济困的氛围已经形成,扶贫开发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五是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扶贫开发的干部,为“十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六是经过扶贫攻坚,积累了一些适合我市扶贫开发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将在“十五”期间坚持下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贫困乡村经济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是大自然挑战。

贫困乡村比较频繁的自然灾害与相对滞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影响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市场经济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产品必须走向市场、适应市场,而贫困乡村的市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三是结构调整的挑战。

我市的贫困乡村乃致全市的广大农村产业、产品结构都将在市场的推动下进行全面调整,这对贫困乡村薄弱的经济基础和落后的生产技术来讲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四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市的农副产品将接受来自国际的质量、成本等多方面的挑战;五是脱贫难度的挑战。

“九五”末还将剩下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些人地处环境较差,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较大,给“十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难度。

(二)哈尔滨市贫困现状分析

2000年年底,全市人均收入在1600元以下的村有396个。

全市人均收入低于1300元的贫困户有120975户。

人均收入在1600元以下的村集中分布着全市绝大部分的贫困户。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致使一些沿江河的贫困村返贫,并且重新出现贫困村;二是1999年我市农业受早霜灾害和国家粮食价格调整的双重影响,农村人均收入偏低;三是2000年春夏旱情严重,使贫困农村减收。

部分地区连续三年自然灾害,致使贫困地区人均收入下降。

造成这些人口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

1、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

收入较低的贫困村、户,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落后,种植业以玉米、大豆为主,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作物小杂粮、蔬菜和两瓜等基本都自用,难以走向市场,产生不出经济效益;畜产品单一,商品率低,畜牧业主要以生猪、家禽为主,家庭经营、技术含量低,不成规模,管理粗放、产量和商品量都较低,草山草场、水域等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了贫困户的收入。

2、频繁的自然灾害与农业抗灾害能力的脆弱一直困扰着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全市人均收入1600元以下的村大都集中在沿江、沿山和边远山区,沿江河地带五年三受灾,甚至十年九不收;沿山旱田区春旱、早霜、风雹等灾害时有发生,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差,生产力水平较低。

频繁的灾害与农业抗灾害能力的脆弱始终困扰着这些地区经济基础发展,导致这些地区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农民收入不稳定,丰年自给自足,欠年靠救济,受灾返贫致贫现象时有发生。

3、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交通不便、运输困难、通讯不畅、信息不灵。

这些贫困地区有的不通公路,有的晴通雨阻,严重制约了地区之间的多种交往;电话接通率低,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贫困地区大都在山区、半山区,丘陵、岗地多,土地脊薄,低洼内涝地区排涝能力不足。

江河堤坝抗御能力不足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加上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低,学校等公益设施由于年久失修,陷入瘫痪状态。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4、一些村级支部班子软弱,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部分贫困村由于班子常换、主意常变、集体空壳、农民白干。

一些村农户欠集体,集体欠外债,甚至抬款借高利贷度日,在贫困村抬款种地已基本公开化,据对全市86个极贫乡村的调查,每个乡村都有抬款种地现象,其中贫困村中抬款户数占50%以上的村有34个。

抬款压得贫困户难以脱贫,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5、贫困户文化素质偏低,限制脱贫致富。

多数贫困户不懂科学种田,不会养殖,听天由命,这是造成家族式贫困的主要原因。

6、贫困村户努力程度不够。

一是有的贫困村组织和引导贫困户脱贫致富跟不上;二是一些贫困户虽有致富的愿望,但没有致富的能力,缺乏致富的门路;三是一少部分贫困户从主观上穷不思变,懒惰成性,好逸恶劳,游手好闲,有米一锅,有柴一灶,不会勤俭持家,扶持的效果不明显。

(三)、“十五”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对象与范围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中央、国务院的扶贫开发方针为指针,以巩固温饱、解决相对贫困人口的增收为中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以改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为重点,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改变思想观念为突破口,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投入,集中力量强体固本,充分发挥资源、地源优势,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相结合,注重生态建设,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切实提高贫困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扶贫开发范围与对象标准

按照国家“十五”期间将重点扶持占农村总人口的10%的贫困线标准,结合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将我市“十五”期间重点帮助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标准分别确定在1600元(不含1600元)和1300元。

根据这一标准,经核定,2000年平均人均收入1600元以下的村有396个,占全市农村总数的10.9%。

其中呼兰县10个、阿城市13个、宾县25个、方正县23个、依兰县30个、双城市25个、五常市30个、巴彦县40个、木兰县50个、尚志市16个、通河县49个、延寿县85个。

2000年底人均收入1300元以下的贫困户共120975户508095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9.8%。

其中集中分布在396个贫困村的有8.6万户33.4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65.8%。

根据国家的要求,今后的扶贫开发,要分层次确定扶持重点和范围。

市重点扶持市定的贫困村,各区县(市)在与市共同扶持市定贫困村的基础上,要扶持非市定贫困村范围之外较贫困的村和贫困户。

同时,将市定贫困村范围内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自然条件恶劣的特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

按照国家每五年调整确定重点扶持区域和贫困县的原则,我市也将五年对贫困村范围进行重新确定。

3.总的奋斗目标

针对目前贫困人口已经解决温饱的具体情况,今后20年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是:

在巩固贫困人口温饱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贫困人口集中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4、“十五”目标

到2005年年底,全市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使贫困村基本达到“两通四有四达到”。

两通即:

村村通路、通电话;四有即:

村有小学校、有合格人畜饮用水、有特色种养业项目,有质量效益型农田;四达到即:

村人均收入达到所定贫困线以上、卫生所甲级率达到75%以上、住房砖瓦化率达到60%以上、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

具体目标是:

——“十五”期间切实增加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

(1)力争使贫困村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300元以上(按现价计算);

——“十五”期间贫困村基础设施初步配套

(2)使贫困村村村通路,屯屯路通;

(3)村村通电话;

(4)村有小学校;

(5)贫困村卫生所甲级率达到75%以上;

(6)户通合格自来水;

(7)贫困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60%以上;

——“十五”期间贫困村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8)户均建成1亩质量效益型农田;

(9)村村有特色种养业项目;

(10)贫困村适龄儿童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

(四)扶贫开发任务、重点和方向

(1)2001年使100个贫困村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3万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300元,分别占贫困村、贫困户总数的25.3%、24.8%;

(2)2002年使100个贫困村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3万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300元,分别占贫困村、贫困户总数的25.3%、24.8%%;

(3)2003年使80个贫困村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2万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300元,分别占贫困村、贫困户总数的20.2%、16.5%;

(4)2004年使80个贫困村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2万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300元,分别占贫困村、贫困户总数的20.2%、16.5%;

(5)2005年使36个贫困村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1.5万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分别占贫困村、贫困户总数的9.1%、12.4%。

到2005年底使剩余贫困人口数量控制在0.6万户2.52万人之内,占农村人口总数量的0.48%。

剩余贫困人口基本为民政救济户。

2、扶贫开发重点及方向

根据贫困村分布情况、地理条件、贫困原因和资源状况,“十五”期间,确定3个扶贫开发重点地区:

(1)松花江沿岸洪涝区

该区是沿松花江干流分布的带状区域。

主要包括阿城市的巨源镇,双城市的万隆乡,宾县民和乡、摆渡乡,巴彦县的富江乡、巴彦港镇,木兰县的柳河镇,通河县的浓河镇、依山乡,方正县新安乡、伊汉通乡、沙河子镇,依兰县的达连河镇等乡镇。

该区的扶贫开发方向以防洪治涝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发水田、发展渔业、养牛、养鹅等多种经营项目。

(2)中小河流水害频发区

该区主要包括倭肯河流域、蚂蚁河流域、木兰河流域、岔林河流域水害区四个小区。

主要包括依兰县的护林乡、团山子乡、江湾镇;方正县的珠河乡、永丰乡、宝兴乡、奋斗乡、会发镇;木兰县的满天乡、新胜乡;通河县的通河镇等乡镇。

该区的扶贫开发方向以整治水害为重点,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川地发展水田,岗地不宜耕作的要坚决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发展养鹅、羊、牛等大牲畜养业。

(3)丘陵山地偏远地方病多发区

该区主要分布在宾东山前地区、张广才岭西鹿余脉地区。

该区的扶贫开发方向以交通、通讯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大山产品开发力度,突出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

(五)主要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要山、水、田、林、路、电统一规划,重点开发,综合治理。

在市政府的扶持下,充分发动群众投劳集资建设。

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水利建设:

以增加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兴修水库、坝塘,完善渠系配套,建设水浇地。

(2)道路建设:

进一步完善乡村道路建设,加快村屯、屯屯道路建设,做到村村通路,屯屯路通。

改变贫困地区交通运输落后状况。

(3)农田基本建设: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确保“十五”期间户均建成1亩质量效益型农田,稳定解决温饱的问题。

2、面向市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1)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贫困地区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大好时机,在政府的扶持下,大力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进程,逐步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过度。

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投资省、见效快,覆盖面广、效益高,能直接增加贫困户收入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其为基础的加工业、运销业及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的个体私营业。

种植业重点发展无公害水稻、大豆、棚室菜和果树等,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养殖业重点抓好养鱼,养黄牛、肉牛、羊、肉鹅等基地建设。

(2)集中全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措施,采取“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办法,结合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发展贫困地区的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

贫困地区要集中全力抓发展,坚持在发展中提高,积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3)建立基地式扶贫开发新模式,加强对贫困地区服务体系建设。

为加速贫困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市扶贫办将在“十五”期间建立2个扶贫养殖基地,1个扶贫种植基地和1个扶贫综合开发基地等4个扶贫开发基地,用以辐射贫困村,进行扶贫到户,每年扶持30个村成为种养业专业村屯,到2005年全市将有120个贫困村成为种养业专业村屯。

认真搞好服务体系建设,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把一家一户的生产联结起来,把农户与市场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1)在进一步扩大和完善贫困乡镇集贸市场的同时,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或产品的开发,创造条件建设乡镇市场;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发展以加工销售为龙头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实体,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发展规模经营;(3)在发挥国有商业、供销社综合服务作用的同时,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支持和鼓励农村能人、专业户、联户兴办第三产业、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

3、依靠科教,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1)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青壮年劳动力扫盲工作;

(2)建立健全乡镇农科站。

围绕支柱产业和商品基地建设,进行专业化实用技术培训;(3)依靠科技服务组织,结合“绿色证书”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每年培训5万人次,使每个劳动力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同时加强干部培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4)组织动员城市科技人员、机关干部到贫困地区搞扶贫开发承包,领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扶贫经济实体,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

用优惠政策吸引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能工巧匠、种养业能手参与开发,传授技术;(5)将有开发前景和市场销路的新的科技成果引入贫困地区,加快贫困地区的科技进步。

4、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提高投资效益

通过市政府财政扶持,部门倾斜,社会捐助,争取国家和省扶贫投入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

每年投入扶贫专项资金3000万元以上,其中:

市级扶贫开发资金1830万元,包括市财政500万元,市财力180万元,市交通局200万元,市建委100万元,市教委200万元,市乡企局300万元,市农委320万元,市爱委会30万元。

加上市直职能部门和各区县(市)的匹配资金投入,使每年扶持贫困地区的资金力争达到3000万元以上。

扶贫资金要集中用于扶贫计划确定的开发项目,专款专用。

在资金投放上,重点解决沿江贫困地区的低产田改造,加大对贫困村信息工程的投入力度,对已解决温饱并不很稳定和返贫致贫的乡村适当扶持。

各区县(市)要保证配套资金的落实,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真正加大扶贫开发投入的力度。

同时,要认真用好管好扶贫资金,加强监督和检查,按规定严格审计。

5、落实政府职能部门扶贫职责

各部门要根据扶贫计划的任务、目标,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行业扶贫计划,在资金、物资、技术上实行倾斜政策,确保扶贫开发“十五”规划的完成。

——市委组织部门要加强对贫困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把扶贫开发目标作为村级党支部班子考核的一项指标,每年进行一次考核。

对那些看摊守业,不思进取的班子要限期整改;对那些自私自利,办事不公,群众意见大的班子及时调整。

真正把村级党支部班子造就成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计划部门要把全市扶贫工作纳入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制定有利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政策,有重点地优先安排一批能够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骨干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好用好以工代赈资金、农业发展资金,做好扶贫开发的宏观调控工作。

——农业部门要抓好基本农田建设,组织实施“巩固温饱工程”,指导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多种经营,扶持发展经济作物;加强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农民技术员的培训,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批稳定的农业技术骨干;加快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促进贫困地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突破口,切实增加贫困村农民收入。

——民政部门要在抓好“定型户”救济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

确保特困户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林业部门要从政策、资金、技术上扶持贫困地区开发荒山,发展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水利部门要增加贫困地区水利建设资金,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提高水利化程度。

——交通部门要加强贫困地区路桥建设资金扶持,配套实施以工代赈计划,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整治松花江航道,逐步发展水上运输。

——工业部门要组织市属工业企业对口扶贫,积极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县乡工业。

乡镇企业局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优先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

企业对口扶贫采取联营、合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共同开发贫困地区的资源,把企业的技术管理、资金、产品优势同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变为经济优势。

——商贸部门要积极帮助贫困地区兴建商业服务设施,开拓市场,搞活流通;扩大服务领域,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和扶持千家万户发展商品生产。

——民族宗教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宗教管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科技部门要制定科技扶贫规划,增加科技扶贫资金,做好扶贫开发的科技示范和推广;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到贫困地区开发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配合项目开发做好技术引进和培训。

——教育部门要加强贫困地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中小学危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