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会考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1472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科学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科学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科学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科学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会考复习提纲.docx

《科学会考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会考复习提纲.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会考复习提纲.docx

科学会考复习提纲

六年级第一学期复习提纲

第一章走进科学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P24):

(1)科学是一种探究活动

(2)校内学科学、做科学的主要场所:

实验室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得出结论

(4)仔细观察、如实记录结果是基本的科学素养之一。

2.温度计的使用、单位(P7-8):

温度计是测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仪器。

在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OC表示。

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等。

使用:

不碰底和壁,玻泡全没入,视线与液面处齐平。

3.P12各种实验仪器名称:

锥形瓶、烧杯、试剂瓶、量筒、电子天平、表面皿、蒸发皿、托盘天平、显微镜、酒精灯、漏斗、药匙、电流表、电压表、铁架台

4.实验室规则,发生意外时的处理方法:

(P14)

(1)玻璃试管破碎——用扫帚扫到畚箕里

(2)烫伤了手指——用蓝油烃涂抹

(3)化学试剂沾到手臂上——用大量的自来水冲洗

(4)实验桌发生大面积着火——用湿抹布扑盖

(5)酒精洒到桌面小范围起火——用灭火器扑灭

5.酒精灯使用注意(P64):

酒精灯是我们实验时常用的加热仪器,分为外焰、内焰、焰心、灯芯、灯座。

温度最高的是外焰,我们应该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酒精灯不可吹灭,不可互点。

(1)刻度尺的使用(P16):

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应紧靠被测物体,并放正刻度尺位置;零刻度线应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观察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2)测量值的估读:

测量值应估算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记下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测量结果。

6.测量胸围可选用的工具——皮尺(卷尺)

7.正常心率的范围(P20)——60次/分——100次/分

8.

(1)量筒的使用、读数(P18)——A.量筒须水平放置;B.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齐平;C.读数时,以凹液面的最低点为准

(2)液体体积单位(P18)——升l、毫升ml

(3)液体和固体体积换算(P18)——1cm3=1ml,1dm3=1l,1l=1000ml

9.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P17):

(1)在量筒中加入水,记录水的体积A

(2)放入小石块,记录水与小石块的总体积B

(3)小石块体积=B–A

第二章感知世界

1.人的五种感觉(P58)——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人的五种感觉器官(P58)——眼、耳、舌、鼻、皮肤。

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皮肤的感觉(P28)——皮肤对冷、热、痛、触等多种刺激都有感觉。

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4.嗅觉形成的过程(P30):

气味→鼻腔→嗅细胞→嗅神经→大脑,产生嗅觉

5.味觉:

(1)舌表面的突起(P31)——味蕾,它是味觉的感觉器,能感觉出不同的味道。

(2)人的四种基本味觉(P31):

甜、酸、苦、咸。

舌感受不同味道刺激的部位不同:

甜味——舌尖;苦味——舌根;

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

(3)嗅与味密切相关(P32):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

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6.听觉:

(1)声音的产生(P34):

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2)人说话时振动发声的部位(P33):

声带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P36):

343米/秒

(4)声音在3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P36):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最慢【固体>液体>空气】

(5)声音在人耳中传播的途径(P36):

外耳→外耳道(传递声波的通道)→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耳蜗→听神经→脑

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P36)

A.外耳像漏斗一样接受声音,并将声音聚合起来;

B.进入外耳道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鼓膜;

C.鼓膜振动;

D.听小骨把振动传到耳蜗;

E.听神经是声音到达脑的传导线;

F.耳蜗内充满着液体,这里长着听觉细胞。

(6)人耳听到声音的3个必要条件(P37):

声源、介质、受声器(耳)

(7)噪声单位(P39):

分贝(dB)

(8)声音大小与听觉效果对照表:

声音的大小(分贝)

听觉效果

小于20

几乎感觉不到

小于40

安静,如轻声絮语

小于60

一般,如普通室内谈话

大于70

吵闹,如繁忙的交通干道

大于100

难以忍受

7.视觉:

(1)光的传播规律(P42)——同一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2)平面镜成像三特点(P42)——A.等大B.正立C.左右颠倒。

(3)光的反射规律(P43):

光反射时,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凸透镜、凹透镜的形态特点、作用(P46-47):

A.中心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称为凸透镜,它对光有会聚作用。

【照相机】

B.中心较薄、边缘较厚的透镜称为凹透镜,它对光有发散作用。

【近视眼镜】

(5)矫正近视需佩戴的镜片(P47)——凹透镜

(6)眼睛的结构、光通过各结构的顺序(P48):

A.结构:

a晶状体(透镜)b.瞳孔c.角膜d.黄斑e.视网膜f.盲点g.视神经

B.顺序:

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7)视网膜上所成的物像特征(P49)——光进入眼睛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视网膜将这个信息由视神经传送至大脑而引起视觉。

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是倒立的,只是由于大脑的作用,使得人们感觉这个像是正立的。

【倒立缩小】

8.脑的功能、大脑左右半脑的分工(P54):

(1)左半脑主管语言、逻辑、数学和分析等;右半脑主管韵律、图画、想象、情感、创造力等。

(2)脑能协调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

9.怎样合理用脑(P56)——人脑具有很大的潜能,我们提倡多动脑多用脑,但也要科学、合理地用脑,要注意用脑卫生。

用脑要劳逸结合,给脑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除睡眠以外,运动、游戏、做家务劳动等也是大脑休息的方式。

合理用脑,让脑健康发展。

第三章水与人类

1.地球上的水主要是(P62):

海水

2.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是(P62):

江河湖泊水

3.不到地球总水量的(P62):

陆地淡水资源大约只是地球水体总量的%,而且绝大部分是人们还不能利用的冰川和深层地下水。

江河湖泊水很有限,只占地球淡水总量的%

地球上的水很多,但是淡水却很少。

淡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4.水的三态:

(1)水的三态(P65):

固态、液态、气态

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三态变化名称(P65):

A.冰(固态)转化为水(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固→液】

B.水(液态)转化为水蒸气(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它包括沸腾和蒸气。

【液→气】

C.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做液化。

【气→液】

水的状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条件。

自然界的三态变化,构成了自然界水的循环。

(3)1个标准大气压下,0OC是冰的熔点,100OC是水的沸点。

5.水在生命体中的作用(P70-71):

运——营养物质排——有害物质

(1)水是生命体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物质。

人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60%-70%,它们分布在各种组织中。

人们通过饮水、吃饭不断地向体内补充水分,又通过呼吸、出汗、排泄等途径排出水分。

(2)水在生命体内承担着输送营养物质和排出有毒有害物质到体外的任务。

水是生命体获取营养过程和代谢过程的纽带。

6.P70-71,人体内水约占体重的60%-70%

例1:

一个人重50kg,则体内含水量大约多少kg?

50×60%=50×=30kg50×70%=50×=35kg

答:

一个重50kg的人,体内含水量大约为30kg―35kg均可

例2:

一个人体重50kg,骨骼占体重50%,则骨骼质量?

骨骼含水占骨骼质量55%,则骨骼含水?

50×50%=25kg25×55%=

答:

骨骼的质量是25kg,骨骼含水。

7.P73,水表抄读和水费计算:

例1:

上月抄表时,水表读数窗显示:

35278

本月抄表时,水表读数窗显示:

35572

(末尾粗体字表示水表读数窗中的红色数字)

(1)供水量:

本月供水量=本月抄见数—上月抄见数

=3557―3527

=30立方米【通常只抄读整数位】

(2)排水量:

本月排水量=本月供水量×

=30×

=27立方米

(3)已知——

供水费:

单价元(每使用1立方米水需付元)

排水费:

单价元(每使用1立方米水需付元)

求本月水费:

本月水费=供水费+排水费

=供水量×供水单价+排水量×排水单价

=30×+27×

=元

注:

供水费:

单价元(每使用1立方米水需付元)

排水费:

单价元(每排去1立方米水需付元)

8.溶液(P76):

(1)特点(P76)——澄清、均匀、稳定。

(2)溶液的组成(P76)——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3)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P79):

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4)溶液的颜色(P79):

可以无色,可以有色。

(5)P79,水是良好的溶剂,但不能溶解一切物质

(6)常用溶剂(P79):

水、酒精、汽油等。

【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9.加快溶解速度的因素(P80):

搅拌、加热、使颗粒变小

10.溶液酸碱性(P83):

【水溶液的酸碱性可用PH试纸来检测】

(1)a.检测溶液酸碱性可用(P83):

pH试纸、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

b.石蕊的变色规律——酸性变红,碱性变蓝

酚酞的变色规律——遇碱性物质变紫红色,遇酸性物质变无色,遇中性物质是不变色。

【酸无碱红】。

(2)pH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84):

pH=溶液为中性,

pH<溶液为酸性,

pH>溶液为碱性。

(3)酸雨的pH值(P84):

正常的雨水是微酸性的,科学家把pH小于的雨水称为酸雨。

【pH<】

11.水净化的3种方法(P92~94):

A.沉淀法B.过滤法C.蒸馏法

六年级第二学期复习提纲

第四章空气与生命

1.空气的主要成分(P5)——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检验(P4~5):

(1)氧气能阻燃——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

3.氧气占空气的比例(P5~6)——%(五分之一)

4.大气压的概念(P7)——空气对地球上的物体都会产生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5.空气(氧气)的作用(P11~15):

(1)呼吸——氧气能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应生命体活动(动植物都是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2)阻燃

6.与动物不同的是,植物的各个部分都会进行呼吸(P14)

7.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P15)——A.燃料B.氧气C.一定的温度

8.灭火的方法和原理(P17):

灭火的原理:

降低温度、取走燃料、切断氧气供应

灭火的方法

灭火原理

用灭火器灭火

切断氧气的供应、降低温度

用水灭火

降低温度

用黄沙灭火

切断氧气的供应

移开易燃物品

取走燃料

烹饪时油锅着火,赶紧把锅盖盖上

切断氧气的供应

9.空气的主要污染物(P21)——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

10.读懂一份空气质量报告,判断空气的质量,优、良、轻度污染等

(1)空气污染指数API取决于:

首要污染物(污染最重)分指数(P23)

(2)(P23)

API

0~50

51~100

101~200

201~300

>300

空气质量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污染

.:

2009年某日某市空气质量报告如下:

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72

42

23

判断该市当天的空气质量:

第五章材料与生活

1.材料的两大类型(P36)——传统材料、新材料

2.单质的概念(P38)——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为单质

3.化合物的概念(P38)——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结合而成的物质称为化合物

4.金属的存在形式(P38)——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极少数金属是以单质形式天然存在的。

5.金属冶炼的概念(P40)——从金属矿物中提取金属的过程称为金属冶炼。

6.金属的两大类(P42)——黑色金属、有色金属

7.密度的概念、密度的表示、密度的常用单位(P43)

(1)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表示。

(3)密度的常用单位是——g/cm3(克/立方厘米)、㎏/m3(千克/立方米)

鉴别金属的方法——测金属密度

8.一块不规则形状金属(铁)的密度实验计算:

(1)用量筒测量体积

(2)用天平测量质量

(3)计算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

.:

实验室测量一块不规则铜块的密度:

(1)铜块的质量可用天平测量

(2)铜块的体积可用量筒测量

(3)现测出铜块质量为178g,体积为20cm3,则它的密度是多少?

铜块的密度=178÷20=cm3

8.P43,一块不规则形状金属(铁)的密度实验计算:

(1)测量体积:

量筒

(2)测量质量:

天平

(3)计算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

9.金属的三个特性(P46)——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

合金的概念(P49)——合金是人们为了使金属材料具有更加良好性能而创造的新材料。

它是一种金属和另一种或几种金属(非金属)融合在一起,冷却后,重新得到的一种新的固体物质。

10.陶与瓷的区别:

(P52)

原料

陶土(成分复杂)

瓷土(成分单一)

烧制温度

800oC~1000oC

1200oC~1300oC

吸水率

高(80%)

低(基本不吸水)

釉色

低温釉或无釉

高温釉

12.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识别方法(P56):

外观特征法

聚乙烯

手摸有蜡状滑腻感,质地轻软、柔韧,易弯曲,能浮于水上。

聚氯乙烯

手感光滑、柔软、有弹性,放于水中会下沉,敲击时带闷声。

燃烧法

聚乙烯

易燃,离火后继续燃烧,着火熔融滴落,有股石蜡气味。

聚氯乙烯

不易燃烧,离火后熄灭,不易熔融滴落,有盐酸刺激味。

聚乙烯:

可包装食品(浮)聚氯乙烯:

不可包装食品(沉)

13.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塑料(P57)——赛璐珞

14.塑料的特性(了解):

“白色污染”(P58):

(1)特性(P55)——强度大、耐腐蚀、不导电、易成型、易加工。

(2)塑料具有不易受腐蚀和较牢固的特性,废弃在环境中难以分解而长期存在,造成环境污染。

这种现象称为“白色污染”。

第六章电与磁

1.家庭用电的来源、发电方式:

(1)家庭用电的来源(P70)——发电站

(2)发电方式(P70)——火力、水力、风力、核能等

2.短路(P73)——导线不通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造成短路。

短路会使电路产生高温,甚至着火。

闭合电路(P74)——电流的通路,电键闭合,有电流通过,能使小电珠发光,此时的电路称为闭合电路。

断路——电键断开,小电珠不亮,此时的电路称为断路。

3.简单电路:

电路元件符号、电路图

(1)电池

(2)灯

(3)导线

(4)电键

4.串联、并联(定义、电路图)(P76)

(1)串联电路——两个小电珠顺个顺次连接在电路里的电路称为串联电路。

(2)并联电路——两个小电珠并列连接在电路中的两点之间的电路称为并联电路。

5.

(1)电流、电压的单位(P77)——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2)电流表、电压表符号及使用(P77):

A.电流表的符号:

电压表的符号:

B.使用:

使用时,都是正接线柱靠近电源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源负极。

电流表串联,电压表并联

(3)电流表串联、电压表并联(电路图)(P78)

A.电流表串联图B.电压表并联图

(4)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

都是先看接线柱,判断量程后,再读数。

6.

(1)电费计算:

平段、谷段、读数、单价、总电费

Eg:

小林家本月抄读分时电能表:

平段(单价元)

谷段(单价元)

上月末读数窗

001235

000789

本月末读数窗

001916

001003

(下划线数字为电能表读数窗末尾格)

则本月电费为多少?

本月电费=(本月平段读数-上月平段读数)×平段单价+(本月谷段读数-上月谷段读数)×谷段单价

=(191-123)×+(100-78)×

=68×+22×

=+

=(元)

千瓦时符号:

kW·h

(2)根据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估算用电器(单位:

度)(1度=1千瓦时)(P81)——1度电相当于额定功率为1千瓦的电器连续工作1小时消耗的电能。

用电器的电量=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用电时间

(3)电流的热效应(P84)——当电流通过电线时,会使导线变热,这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7.磁性、磁体、磁极(P88):

(1)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2)磁体P86——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分为:

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P87——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

【N极、S极】

8.同名磁极相互推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P88)

9.地球是个大磁体(P89):

地球磁体的N极,位于其地理南极附近

10.奥斯特实验证明(P92)——电流的磁效应:

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奥斯特实验)

电流的热效应:

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使导线变热

11.电信是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之一(P95)

初一年级第一学期复习提纲

1.光合作用

(1)公式(P7):

(2)需光实验(P3)

A.步骤:

①取银边天竺葵A、B(AB都暗处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原有淀粉】两昼夜)

②A见光,B不见光(对照实验)

③各取一叶片,放入酒精(溶解叶绿素)中水浴加热

④取出漂洗,呈浅黄色

⑤放入培养皿,滴加碘液(检验淀粉)

⑥观察2叶片颜色

B.现象:

A叶:

变蓝,B叶:

不变蓝

C.结论:

a.光照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必写)

b.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3)需二氧化碳实验(P6)

1)步骤:

A.取天竺葵A、B,(AB都暗处理两昼夜)

B.分别放入密封装置中,A中放入水(对照),B中放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都光照一段时间。

C.各取一叶片,放入酒精中水浴加热

D.取出漂洗,呈浅黄色

E.放入培养皿,滴加碘液

F.观察2叶片颜色

2)现象:

A叶:

变蓝,B叶:

不变蓝

(3)结论: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之一

(4)需叶绿体实验(P4)

1)步骤:

A.取银边天竺葵

B.暗处理两昼夜,再光照一段时间

C.取一片叶片,放入酒精中水浴加热

D.取出漂洗,呈浅黄色

E.放入培养皿,滴加碘液

F.观察2叶片颜色

2)现象:

叶片中间部分变蓝,边缘部分不变蓝

3)结论:

植物只有绿色部分才能进行光和作用制造淀粉(即: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场所)

(5)收集和检验氧气实验(P6)

1)步骤

A.将金鱼藻放在装有较多水的烧杯内,往水中呼出二氧化碳

B.小漏斗倒扣在金鱼藻外,并将小试管加满水后扣在漏斗上。

漏斗柄插入试管内。

C.等待一段时间,待气体收集较多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内检验气体

2)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后复燃

3)结论:

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6)小鼠实验(P8)

(7)光合作用的意义(P7)

A.制造氧气

B.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淀粉等有机物,就不会产生生命。

2.显微镜

(1)结构(P8)

A、目镜——借以进行观察的可换透镜

B、镜体

C、通光孔——使光线通过且观察物正对处

D、移动尺

E、切片夹(压片夹)——固定玻片

F、粗调节器(粗准焦螺旋)——粗略调节,使像清晰

G、细调节器——细微调节,使像清晰

H、电源开关

I、转换器

J、物镜——靠近观察物的可换透镜

K、载物台——摆放玻片的平台

L、聚光镜

M、光源

(2)使用(P9)

A.安放:

桌面偏左

B.对光:

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呈一直线

C.观察:

a.切片中生物体对准通光孔

b.调节反光镜:

光线弱——凹面镜;光线强——平面镜

c.载物台调至最高

d.低倍镜、粗调节器

e.高倍镜、(微调粗调节器)主要调细调节器

(3)倍数计算——目镜10X,物镜40X,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成像、移动

A.成像——显微镜所呈的物象是放大的、倒的反像——上下左右颠倒

B.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4.临时装片制作(P10→P11)

净片→滴水→取材→展平(涂片)→盖片(→染色)

:

制作黑藻装片P10-11

5.食物链

(1)食物链(P13)——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

(2)食物链的作用——传递能量。

.:

水稻、老鹰、青蛙、蛇、蝗虫(注意箭头方向)

水稻→蝗虫→青蛙→蛇→老鹰

6.二歧分类(P19-P20):

二歧分类是一种分类方法。

它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先后选择某一特征的是与非进行层层分类。

D.g:

鲫鱼、鸽子、牛

7.生物的多样性(P19)——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

8.区分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不同点?

(P25)

动物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其中无脊椎动物占95%以上,但脊椎动物是更高等的类群。

脊椎动物:

背部有一根脊柱(鱼马兔)

无脊椎动物:

无脊柱(蝗虫草履虫蚯蚓)

9.能的8种形式(P42)——光、声、势、动、电、化学、内、核【单位:

焦耳,简称“焦”(J)】

10.能的转化器(P46)——如发电机、家用电器、运输工具

电风扇把热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煤气灶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绿色植物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11.转化效率公式(P47):

12.能量守恒定律(P44)——能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

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能的总量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2.热传导、热辐射、对流

(1)热传导(P50)——热量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或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成为热传导。

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

就热传导的快慢来进行比较,某些物质(或材料)善于传热,称为热的良导体;某些物质(或材料)不善于传热,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2)热辐射(P54)——物体因自身有较高的温度而向外沿直线发射能量的过程叫做热辐射。

热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

物体温度越高,热辐射越强。

热辐射是远距离传热的主要方式。

太阳的能量就是以热辐射的形式传给地球。

(3)对流(P57)_——靠液体或者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方式叫做对流。

液体或气体一般都是热的不良导体,但它们却可以通过对流很好地进行热传递。

*热可以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这种现象叫做热传递。

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

热传导、热辐射和对流。

13.热水瓶的保温原理(P62)——若能有效地阻止三种热传递方式的顺利进行,就达到了有效保温的目的。

保温瓶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a.软木塞:

阻热传导

b.双层真空玻璃:

阻对流

c.涂银内胆:

阻热辐射

14.能源(P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