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走廊宣传资料教学内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1471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科走廊宣传资料教学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康复科走廊宣传资料教学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康复科走廊宣传资料教学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康复科走廊宣传资料教学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康复科走廊宣传资料教学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复科走廊宣传资料教学内容.docx

《康复科走廊宣传资料教学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科走廊宣传资料教学内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康复科走廊宣传资料教学内容.docx

康复科走廊宣传资料教学内容

 

康复科走廊宣传资料

1.推拿按摩的养生史

  凡是能够用针灸、应用推拿防病治病、健身益寿,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如《黄帝内经》中就指出:

“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

”说明在秦汉时期推拿已成为医疗和养生的重要手段。

  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

内篇?

遐览》中曾提到有《按摩导引经十卷》,惜已佚。

  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未,都附有导引按摩之法。

隋唐时期,开始流行在人体体表施行按摩手法时,涂上中药制成的膏。

膏的种类很多,有莽草膏、丹参膏、乌头膏、野葛膏,等等,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应用,而且膏摩还可用以防治小儿疾病,《千金要方》中指出:

“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

孙思邈还在《千金要方?

养性》中提及:

“按摩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马,此是养身之法。

  到了宋金元时期,推拿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在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中提出了老年人经常擦涌泉穴,可使晚年步履轻便,精神饱满。

明清时期推拿日趋成熟,主要表现在小儿推拿有突破性进展,正骨推拿、保健推拿已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推拿著作非常多。

2.推拿保健原理之:

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机体有充分的抗病能力,致病因素就不起作用。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疾病之所以发生和发展,是因为机体的抗病能力处于相对劣势,邪气乘虚而人。

从人体后天之本来看,脏腑的功能,与人体的正气有直接关系。

中医的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脏腑有受纳排浊、化生气血的功能。

当脏腑功能失调或衰退,则受纳有限,化生无源,排浊困难,从而正气虚弱,邪气壅盛。

  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在体表上的相应经络腧穴,可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治疗途径有三:

一是在体表的相应穴位上,施于手法,是通过经络的介导发生作用的:

二是脏腑的器质病变,是通过功能调节来发生作用的:

三是手法对脏腑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手法操作要辨证得当。

推拿手法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整,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有利于激发机体内的抗病因素,扶正祛邪。

3.针灸的补与泻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证:

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证: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

4.中医养生七法

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

居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

 

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

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

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

内容包括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

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

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术养是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5.人的体质一般分为常规6种

正常质面色润泽、不怕冷热、大小便好、胃口好、舌象正

晦暗质肤色晦滞、口唇色暗、眼眶黯黑、身有痛处、舌质青紫

腻滞质面色萎黄、胸胃饱胀、痰多带下、口干不饮、舌苔多腻

燥红质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内热便秘、尿黄短少、舌红少苔

迟冷质面色苍白、形寒怕冷、夜尿清长、喜热饮、舌质淡而胖嫩

倦质面色苍白、乏力晕眩、月经淡少、手足易麻、舌质淡

6拔罐的发展简史

拔罐疗法在我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特殊的治病方法。

在我国民间使用已久。

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记载。

所谓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

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

“……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火罐质料由动物犄角逐步改进为竹罐、陶罐、玻璃罐等;拔罐方法上,从煮水排气发展到燃火排气。

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临床上早已从早期的疮疡发展到用来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100多种疾病。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从未用本法治疗过的疾病如白塞病、术后腹胀,以及一些疑难急症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甚至如心脏病、骨折等,使用本法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据临床观察,本法对高血压、心绞痛亦有明显疗效。

由于拔罐疗法所具有的独特医疗机理,其治疗疼痛性疾病更为见长。

拔罐疗法具有明显的缓解疼痛效果,无论是内科的头痛、腹痛、胆绞痛、风湿痛,还是外科的急性腰扭伤、慢性软组织损伤,都可以用拔罐疗法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有的甚至只需一次治疗即可痊愈。

7腰背活动医疗体操

第一节上肢运动,双手前平举、上举、侧平举放下。

第二节屈伸运动,双手叉腰先弓背后挺胸弓背时两肘向前、挺胸时肘向后。

第三节转体叉腰。

左手经前方侧方向后斜上举。

目视左手向左转腰。

还原,两侧轮流。

第四节侧弯运动,双手叉腰,向左弯腰,左手垂直下伸右手沿胸壁向上滑移,还原,两侧轮流。

第五节抱膝,1两手侧平举手心向上挺腰。

2弯腰抱住左小腿拉向胸部,还原两侧轮流

第六节弯腰转体,1两手侧平举两腿伸直分开,2弯腰以右手触左足,左手右上举还原,两侧轮流。

第七节磨腰双手叉腰,1,2,3,4依次向左、右、右前方弯腰,5,6,7,8方向相反。

第八节放松腰微屈,两手在身前交叉。

1两手上举过头,同时抬头吸气。

2两手分开放下同时弯腰呼气。

8中风病人日常饮食起居照顾

中风患者饮食应注意那些?

采用植物油,采均衡之清淡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油腻及过咸的饮食。

避免抽烟喝酒及咖啡因的饮料,刺激性食物(茶、辣椒、火锅)酌量食用。

合并高血压之饮食注意事项:

(正常的血压为<140/90mmHg)少油、少盐、少抽烟喝酒、少胆固醇、少量多餐。

合并高血脂之饮食注意事项:

蛋黄以每星期不超过3颗为原则、禁食任何加糖的食物饮料,如:

各种甜食、糕饼点心、蜂蜜、可乐、沙士、罐头、果汁、禁食动物性油脂,如肥肉、鸡皮等,并选用含饱和脂肪酸少的鸡、鸭、鱼、豆制品代替猪、牛、羊肉。

多摄取高纤维食物,如各种蔬菜、竹笋、芹菜、豆芽菜等。

合并糖尿病之饮食注意事项:

(正常的血糖:

饭前80-120mg/dl,饭后180-200mg/dl)一般的饮食原则:

维持理想体重《a.男性→(身高-80)×0.7±10%;

b.女性→(身高-70)×0.6±10%》多吃蔬菜、尽量减少赴宴,其余同高血脂之饮食注意事项。

合并吞咽障碍之饮食注意事项:

让患者坐正进食;进食前后让患者维持坐姿10~15分钟;让患者专注在吞咽上,直到每一口食物吞咽下去由小量食物开始,缓慢进行,提供高黏滞的食物,如香蕉泥、奶昔、稀饭、面线、米浆等;勿用吸管喝水,使用小汤匙慢慢啜饮;喝水改喝冷水或添加柠檬汁(利用冷或酸的感觉以增加刺激)将食物倒出汤匙。

9.颈椎病患者如何进行自我推拿保健

方法一

  双手十指交叉,放在后脑部,两肩向后扩胸的同时颈部快速后仰,有时会听到“咯呼”声,完成后颈部肌肉有明显的放松感,再用手掌按摩两个太阳穴,然后单手按揉风池穴及以下的肌肉50%,按摩时下额微抬,头略仰,以使后颈松驰此方法有效放松颈部的肌肉。

方法二

  坐位,双手叉腰,头做绕环,正反交替做,然后双手抱头,用力向胸前压,再放松头尽量向上抬起,重复几遍,此法对颈椎病可起到预防、缓解作用。

方法三

  靠墙而坐,背对墙壁,自然站立,两手臂用力伸直,双手用力尽量背伸,指尖朝外,掌心向下,站定后头做左右的旋转约100次,向左、向右旋转尽量做到极限处才转回。

此法可对颈椎病起到一定的自我牵引和整复使用,有其治疗意义。

 

10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1.腰痛及放射性腿痛

是大多数本症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

多数病人先有腰痛后有腿痛,部分病人腰痛和腿痛同时发生,少数病人只有腿痛。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具有下列特点。

⑴根性放射痛

①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疼痛沿臀部、大腿后侧放散至小腿前外侧、足背和趾。

②腰5~骶1椎间盘突出压迫骶1神经根,疼痛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足跟、足底和足外侧。

因腰5和骶1神经根参与坐骨神经构成,腿痛又称坐骨神经痛。

③腰3~4椎间盘突出压迫腰4神经根,引起股神经痛,疼痛放射至大腿前外侧、膝前部和小腿前内侧。

⑵疼痛与腹压有关:

使腹压和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可使腰腿痛加重,如咳嗽、打喷嚏、排便、用力等。

⑶疼痛与活动有关:

活动和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减轻,严重者活动困难。

⑷疼痛与体位的关系:

为了缓解疼痛,病人常被迫采取某一体位,多为健侧卧位并屈髋屈膝,少数患侧卧位屈腿、仰卧位屈腿、床上跪位、下蹲位等。

⑸疼痛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部分病人遇到刮风下雨或气温骤降时加重,遇暖减轻

2.麻木无力 

受累神经根受到较重损害时,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弱,感觉减退,轻者可出现痛觉过敏,重者肌肉瘫痪,出现无力症状。

3.大小便功能变化麻 

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较重时,马尾神经损害可引起便秘、排便困难,尿频、尿急、尿潴留或尿失禁,会阴部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及性功能障碍。

4.腰部表现

腰部僵硬、活动受限或侧弯畸形。

凸或侧弯。

活动受限程度因不同方向而异。

11.面瘫的症状

面瘫症状,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

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面瘫症状

1、一侧面部表情肌出现不对称瘫痪:

患者面部表情动作完全丧失,眼睛不能完全闭合,前额无皱纹,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口唇向健侧歪斜:

不能做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

推荐阅读:

为什么会产生面瘫2、听觉过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镫骨肌发生麻痹,因而,鼓膜张肌相对紧张,鼓膜张力高,微小声音产生强的震动,产生过听现象,见于面神经在镫骨肌分支以上的病变。

3、眼球征正是面瘫的症状。

麻痹侧的眼球与健侧不在同一水平,较健侧上移,瞳孔水平也比健侧高。

4、病变时对侧表情肌瘫痪,口角下垂且向健侧偏斜,流泪或流涎,鼻唇沟变浅,或眼裂增大,额纹消失,或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吹口哨等。

若久治不愈,新血不生,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肌肉,而成抽搐、挛缩的内风之象。

本病常因受凉、过劳、精神紧张、心情抑郁而诱发。

治疗不当或延误,可后遗麻痹、同侧面肌痉挛或鳄泪症(咀嚼食物时病侧淌泪)等。

5、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它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

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

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

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