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大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1406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10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大全.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大全.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大全.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大全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1、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四、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论3心理起源论4劳动起源论4劳动起源论5交往起源论

1神话起源说:

认为教育和其他事物一样,是神、上帝或天创造的。

是最古老的教育起源观点。

我国朱熹也持有这观点。

2生物起源论:

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活动本能。

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著有《教育史教科书》

4劳动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5交往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代表人物叶澜。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2古代社会的教育3近现代教育4、20世纪后的教育。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 具有人类意识,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

2 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 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贫乏。

4 教育手段是身教、言传。

5 教育目的一致,受教育权利平等。

6 是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古代产生了学校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

封建社会的学校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近现代教育:

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种形态。

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1、资本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服务,既要培养其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劳动人民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2在课程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增加了许多新学科。

3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新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

4.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

5.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制。

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1.社会主义教育是维护劳动人民利益和促进社会进步服务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

3.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陪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第三,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第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第五,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第六,终身教育成为现化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第七,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教育的功能:

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

教育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

(二)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

教育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三)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功能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吻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

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1.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

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

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

第一,人口年龄构成制约各级教育发展规模与进程,影响教育的宏观决策和战略决策。

第二,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则更为显著。

第三,人口就业结构制约学校教育结构。

第四,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

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城乡流动和贫困与发达地区流动

二.教育对人口的再生产作用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1 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自然平衡

2 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

3 教育有助于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

4 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1)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2)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3)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迁移。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作用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五.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可细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等。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一.青春期的生理发展变化: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也是继婴儿期,人生第二个生长育的高峰期。

1中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

(1)初中生身体形态的发育:

1骨骼发育最快,但身体各部分发育不平衡2脊柱、胸廓、骨盆和四肢的骨化均未完成,骨骼含钙较小,柔软、有弹性、易弯曲。

3身高与体重的发育快4第二性征出现

(2)高中生的身体形态发育:

进入高中后,男女生身高增长趋于稳定。

2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

(1)初中生身体机能的发展:

1呼吸系统的发育2循环系统的发育3神经系统的发育

(2)高中生身体机能的发展:

心脏接近成人水平。

骨骼生长趋缓.肌肉体积增加.

3性器官日趋成熟

(1)初中生的性成熟

(2)高中生的性成熟

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

二.人的发展规律:

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3人体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

(1)顺序性的含义: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对教育的启示:

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1)阶段性的含义: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2)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发展的不衡性

(1)不平衡性的含义:

1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2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2)对教育的启示:

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的含义:

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对教育的启示:

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表现在男性和女性的差异,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2)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发展。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二)教育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2环境3人的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

1.遗传的概念:

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遗传的意义: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d.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e.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的概念:

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 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 人在接受环境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3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身心发展的动力,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4.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 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其中学校系统的形成两条途径。

一条自上而下的发展.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

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类型:

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1双轨制:

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一种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

2单轨制:

所有的学生在同样学校系统中进行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衔接。

3.分支制:

介于双轨和单轨之间的学制结构。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改革(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改革)

(1)旧中国的学制:

1.壬寅学制2.癸卯学制3.壬子癸丑学制4.壬戌学制

1.壬寅学制:

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但未实行,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2.癸卯学制:

清政府颁布并推行了“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壬子癸丑学制: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该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在学制史上时第一次

(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颁布新学制5885939599010406

9.2006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这制的规定,明确提出我国义务教育学制主要有六三制(小学六年中学三年)五四制(小学五年,中学四年)以及不划分两个阶段的九年一贯制。

其中还有少数地区实行八年制的义务教育,小学五年中学三年制

(三)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1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

(1)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

(2)从类别结构看,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大类

(3)从学制类型上来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发展任务: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提高质量是核心任务。

目标:

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二)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又称义务性2.普及性,又称统一性3免费性,又称公益性

(一)教育目的的理论(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1社会本位论2个人本位论3生活本位论4教育无目的论。

1.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点是:

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

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

2.个人本位论教育观点是:

要从个人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不足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3.生活本位论

(1)教育准备生活说:

斯宾塞,教育应当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获得知识,为完美生活做好准备。

(2)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生长,学校即社会的观点,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

4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已的目的。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

(二)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表述几经变化,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现教育目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网上找的)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

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一)德育1含义,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政治观念,形成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

2德育的意义,

(1)德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3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形成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4)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二)智育1含义,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

2德育意义

(1)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基础地位。

3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

(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这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1体育含义,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2体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2)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3)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族的强弱盛衰

3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

(四)1.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2美育的意义

(1)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美育能够促进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4)美育能够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

3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五)劳动技术教育1含义,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潜力、增强体质(3)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

(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养成良好劳动态度、习惯和艰苦奋斗精神

(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使其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五育之间的关系:

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智育和美育的作用

三、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2调查法3历史法4实验法5行动研究法。

(一)1.观察法的含义:

研究者依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地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研究方法。

2.观察法的分类: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将其分为:

(2)直接受观察与间接观察。

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将其分为: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将其分为

(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将其分为

3观察法的一般步骤:

(1)事先做好准备,制订观察计划

(2)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3)及时整理材料

(二)1调查法的含义:

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材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2调查法的分类:

(1)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3)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书56.57)

4.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2)选择调查对象(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4)制订调查计划(5)实施调查

(6)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三)1.历史法的含义:

是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2.历史法的一般步骤:

收集资料,史料的鉴别,史料的分类

(四)1.实验法的含义:

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2.实验法的分类:

(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4)根据实验控制的程度,可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4.实验法进行的步骤:

(1)确定实验目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拟订实验计划

(2)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

(3)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要做精确而详尽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做准确的测验

(4)处理实验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