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6223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六单元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学案

    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

重视“三农”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思想

1.(2019·郑州模拟)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

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解析:

选A 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业的粮食生产,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迫使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此时期的战略价值,故A项正确;商战决定争霸成效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而没有突出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2.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员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B.提高粮食产量

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D.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

选A 政府提倡南方北方农作物混杂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和作物品种,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故A项正确;农作物“参植”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政府提倡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为税收提供稳定的来源,故B项错误;“积贫积弱”局面在北宋中期比较明显,故北宋前期的政策不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故C项错误;不同农作物南北“参植”,与国家统一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国之根本,采取一系列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

现将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总结如下:

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

(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

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

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

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

如东汉及其后的魏晋南北朝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

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

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

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

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

自然经济VS小农经济VS自耕农经济

3.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进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  )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解析:

选B 据材料“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说明农民并未放弃农业,故不会冲击地主所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可知农民以副业的方式从事小规模经济活动有利于农业的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据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可知农民并未脱离土地,人身自由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小雇佣劳动”可知这种雇佣形式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故D项错误。

4.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

这一变化反映了(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解析:

选A 夏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集体耕作,农民称臣、人、众、野人,秦汉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了维护个体小农经济,农民称夫、仆,魏晋时期有大量的地主庄园,豪强地主的庄园内有大量田客、部曲,宋元时期,租佃关系盛行,农民称佃客、庄客、农户,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故A项正确。

[深化提能]

1.三者都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着,并且在很长时间内共同存在,但也有一定的区别:

区别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

从产生上看

产生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

产生于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产生了,小农经济也就出现了

产生于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自耕农经济产生

从消亡上看

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后来逐渐被商品经济吞噬,但是在今天,有些地方的农业经济仍然带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性质

也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在中国大地上完全消失。

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所恢复,但今天的农民经济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小农经济

在封建时代是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不断发展和衰退,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完全消失

从内涵上看

指与外界几乎没有太多产品的交换,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生产者使用

强调的是规模比较小,土地数量少,工具落后并且很难改进,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拥有耕种土地的所有权

从对立面上看

与自然经济对立的是商品经济,并且两者长期共存,互为消长

与小农经济对立的是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与自耕农经济对立的是租佃经济

2.在长期的封建时代,三者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1)封闭性,三种经济都很少与外界进行产品以及技术的交流。

(2)保守性,三者都很难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长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3)狭隘性,三种经济形态下的劳动者大多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理想,只追求眼前利益。

(4)自给自足性,三者都是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对外依赖性很小。

重农抑商VS“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5.《史记·平准书》:

“(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等待)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针对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  )

A.实行休养生息B.废除秦朝货币

C.采取抑商政策D.鼓励发展农业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等待)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得出富商大贾利用宽松的政策,囤积居奇导致物价上升威胁封建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朝统治者因此推行抑商政策,故C项正确。

6.(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御倭杂著》载:

“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

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

”这主要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B.小农经济的脆弱

C.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D.“海禁”政策的恶果

解析:

选D 材料反映了对外贸易的通道受阻,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的是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外商业发展受阻是政府经济政策导致的,与小农经济的脆弱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只能反映出官商矛盾的激化,故C项错误;政府的“海禁”政策导致海外贸易受阻,带来“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严重后果,故D项正确。

[深化提能]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和对外交往,但不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

目的

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范海上敌对势力与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封建经济

原因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加强中央集权存在矛盾

统治者害怕海上敌对势力与倭寇或西方殖民者勾结;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内容

强化农业的根本地位;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多方面限制商人及其活动;严格控制国内市场

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成长有一定积极影响;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对防范外来侵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VS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7.“这一时期西欧就像一个融汇了新的科学发明的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且靠借贷运转,甚至仍在亏损;但企业的前景是光明的,只要不出现大的失误,必将成为资产雄厚且利润丰厚的大企业。

”材料反映了(  )

A.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B.高利贷资本的出现

C.科技成为企业的先导D.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解析:

选A 材料信息表明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虽然力量薄弱,但是终究代表了时代潮流,故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技成为生产力先导,故B、C两项错误;如果此时西欧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那么已经成为作者展望的资产雄厚的大企业,故D项错误。

8.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

这反映了(  )

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解析:

选C 材料描述了雇工为争取提高待遇而罢工的史实,新的矛盾已经产生,故C项正确。

[深化提能]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点

比较项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不同点

产生的背景

在封建专制空前加强的情况下出现

在地中海沿岸的自治城市里产生

分布地区

仅出现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城市和少数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农村

出现在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并深入到农村

商业资本所起的作用

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手工作坊内部产生,商业资本所起作用较小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两条途径,商业资本起了巨大作用

发展环境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和重商主义的推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

结果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瓦解了封建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相同点

①都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

②都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

③产生的时间大体上都在14~16世纪

考法

(一) 纵向贯通视角——考“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为何考

①新史观:

如生态史观是一种运用新方法、新角度对历史加以解释的史学研究范式;明清社会史观主要集中在人口、家庭、宗族、社会结构等领域;

②新热点:

人口问题、老龄化一直以来都是热点知识,是制约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③新成果:

如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历代封建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控制和官营工商业的强大,以及由此造成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古代的行会制度,又往往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考什么

①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

②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和迟滞;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演变以及历史启示;

③明清文化上的“承古萌新”;

④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历史启示。

必备知识

①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汉以来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②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认识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③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及思想主张、历史评价;

④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及影响。

[典例] (2016·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

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析题要全面]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社会总体稳定”“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等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从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角度回答。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人迹既少……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迟婚与节育”等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总体上评价,也可以结合近代学者的主张加以评价。

[答题要规范]

(1)原因:

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每条1分,共5分)

影响:

人地关系紧张;(2分)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2分)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3分)

(2)主张: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每条1分,共4分)

评价:

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

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3分)分别评价:

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2分)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2分)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2分)

考法

(二) 横向关联视角——考“世界视野下的明清与西方”

为何考

①学术热点:

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在横向扩展方面侧重于中外比较研究,将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进行对比,探索人类历史的共同规律以及文化传播途径;

②时政热点:

我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的成就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彰显了民族自信,突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

考什么

明清时期中西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的比较。

必备知识

①明清君主专制,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

②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③明清程朱理学、进步思想;西方近代思想解放。

[典例] (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

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

[析题要全面]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可知,中国最早种植大豆;据“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可知,大豆的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据《齐民要术》中的记载和唐宋时期的文献记载可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的推动。

第二小问,则可从微观——民众食物来源和宏观——中国农业的发展两个角度作答。

(2)问,大豆引入美国缘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大豆本身的优点也是其被广泛种植的原因;再从材料中福特公司对大豆营养价值的开发可知,科技进步也是大豆受到欢迎的重要因素。

第(3)问,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积极意义”,可从世界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发展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题要规范]

(1)特点:

我国人民最早培育;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每条1分,共5分)

作用:

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7分)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2分)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3分)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分)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2分)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3分)

[热点聚焦] 14世纪后的中国和西方社会都开始了社会转型。

相对于西方的迅速,同时期的中国,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受制于诸多因素,社会转型缓慢。

树立宏观的大历史观,从全球的角度看待明清历史,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积淀,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较好地体现了家国情怀与世界意识。

[典例] (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4至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2分)

本题是自拟论题型论述题,答题时要遵循以下三步:

第一步,化繁为简,由表及里——显露考点;第二步,综合信息,整合考点——拟定论题;第三步,依据论题,学考对接——逻辑作答。

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

可提取材料中最熟悉的经济发展的信息,如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然后整合得出论题: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东西方经济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政治文明的碰撞,从而引起了社会变革。

由此,可综合材料有用信息得出观点:

14~17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

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

材料中《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以及“太阳中心说”体现了科技思想,因此可以得出观点:

14~17世纪,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

[论题]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

(2分)

[阐述]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均发生在15世纪,前者比后者早近100年,郑和的船队船只多,船体大,比较先进;哥伦布船队船只少,船体小,相对落后。

郑和下西洋与所到各国和平交往,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屠杀和掠夺。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欧;明朝着力以和平方式处理对外关系,西欧国家则更多采用暴力和战争,同一时期的两种航海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

(10分)

[点评] 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内容相对熟悉,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稳拿高分。

二、唯物史观角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

[论题] 14~17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

(2分)

[阐述] 14~15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入中国。

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17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需求,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向中国。

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中国的朱子学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中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

(10分)

[点评] 从材料整体把握,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中外交流的影响,史实较多,辩证分析,易得高分。

三、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

[论题] 14~17世纪,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分)

[阐述] 16世纪,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同一时期,西方近代科技产生。

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我国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反映了传统科技的总结。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是不同的社会状况决定的。

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专制统治达到顶峰;西欧则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

(10分)

[点评] 东西方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概括难度较高,但若能紧扣时代特征,明确不同特点,也可得高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