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性灵 智者人生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1243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写性灵 智者人生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书写性灵 智者人生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书写性灵 智者人生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书写性灵 智者人生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书写性灵 智者人生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写性灵 智者人生等.docx

《书写性灵 智者人生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写性灵 智者人生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写性灵 智者人生等.docx

书写性灵智者人生等

书写性灵 智者人生等

  李啸,1967年生。

现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名城联谊会副会长、中国沧浪书社社员、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展览资格评审专家、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江苏书法通讯》主编、《书画艺术》特邀编审、南京财经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555”工程学科带头人。

国家一级美术师。

  书法作品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2006年);林散之书法双年展“林散之奖”(2008年);中国江南文化节“翁同和书法奖”(2009年)。

入展中国书协主办“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2007年)、“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2007年),以及全国展、中青展、行书展、草书展、正书展、楹联展、扇面展等专业展览100多次,获奖10余次。

论文见诸《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书法》、《南京大学学报》等数十种专业刊物。

书法作品被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专业机构收藏。

作品及辞条收入《中国书法大典》、《中国艺术家辞典?

书法卷》、《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等。

作品被全国100多处碑林勒石,中国美术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多家专业机构收藏。

2005年率团访问日本,2007年随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问韩国。

2009年被《中国书画》杂志评为“江苏十大青年书法家”。

  

  谷国伟(以下简称谷):

李先生您好,我们先从江苏书坛说起吧!

江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里曾诞生了无数的历史文化名人。

受地域文化的滋养,江苏书法人才辈出,也一直被外界看做是书法大省。

江苏省书协对一些重点作者非常重视,通过努力将他们调入高校、书画院等相关单位。

记得2006年举办的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江苏省书协还对入选的30位作者颁发了高额的创作基金,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抛开生活的负担安心创作。

私下有人曾说,在江苏搞书法是一件让人很幸福的事情。

可见江苏有着非常好的创作环境。

  李啸(以下简称李):

江苏是一块书法的热土。

历史上书法家辈出,灿若星辰。

建国后以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萧娴为代表的“金陵四老”,对江苏乃至全国的书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丰厚的文化底蕴、富裕的经济支撑,使得书法这门艺术在江苏这块大地根深叶茂,千年不衰。

江苏的各级政府、各级领导都重视书法,呵护书法,为书法营造了非常好的氛围,也为书法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优越条件。

2006年,江苏省文联、省书协策划了“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篆刻)家评选活动”,省政府投入百万元资金,用于评选、展览、采风、宣传等各个方面,使得该次活动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中国书法家论坛”总版主齐玉新来江苏实地采访,并随优秀青年书法家赴香港采风,他用“在江苏搞书法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为标题,在网络上发表文章,一时传为美谈。

  谷:

位于江苏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都开设有书法篆刻专业,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讲,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应该也是江苏省书坛走在前列的一个重要方面吧?

  李:

是的。

江苏省书协自1998年第三届理事会以来,提出了“书法创作、书法教育、书学研究三位一体,同步推进”的战略,特别提出了以“书法教育为龙头”,在全国推出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对江苏书法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江苏不仅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开设有书法篆刻专业,还有徐州师范大学、淮安师范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院校也设有书法篆刻专业。

此外,中国书协在江苏还有四个创作培训基地,即南京浦口,苏州常熟、巴城,徐州沛县;江苏省书协也有三个培训基地,分别是南京浦口、苏州常熟、淮安市。

可以说,江苏的高等教育加上各个层次的培训,为国家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书法专业人才,也是江苏书法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原因。

  谷:

高等书法教育和书法培训基地可能是江苏书法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个重要方面,相信江苏省书协也做了不少的工作。

江苏省书协在开展活动、扶持重点作者、培养新人等方面有哪些举措?

  李:

江苏省书协每年举办的活动很多。

近几年来,我们都组织广大会员积极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兰亭奖”、“全国展”以及各种单项展、专题展览,并为会员代交参评费。

对于重要的展览,省书协主席团成员都要亲赴各市点评作品,举办培训。

书协还对获奖、入展作者进行奖励,据统计,近几年来省书协用于这些评审、奖励的费用达100余万元。

我们还启动了“江苏古代书法研究丛书”的出版工作,为书学研究者提供资金,用于研究和出版。

去年,我们还主办了“2008中国书法金陵论坛”,并以此来打造全国高端学术平台。

通过举办优秀青年书法家评选,推出优秀青年书法人才。

通过每两年举办一次“新人新作展”,推出书坛新人。

今年,我们还将举办“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江苏书法篆刻大展”。

  谷:

书协的积极努力确实为作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氛围,也让作者得到了实惠。

我曾留意过您的一些作品,您的书法创作涉及了各种书体,并且都有自己的面目,这是很难得的!

  李:

我的书法创作集中在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四个方面。

我认为,书家年轻的时候应该博学,书路要宽。

很多书家一辈子专攻一体,终究未成为大家。

唯有博采众长,才能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脱颖而出。

  谷:

江南书家给人的印象一般都是纯粹写帖学一路的,您的行书作品,以“二王”为根基,很巧妙地加入了碑刻的一些肆意,其中既显帖学的流动,又有碑刻的凝重。

在这种碑帖兼容的审美下,您是如何一步一步去做的?

  李:

江南书家写帖的居多,追求精致、流美、清雅。

我的家乡在苏北,也许天生骨子里就有一些北方人的性格,对北方的审美风格也很偏爱。

我早期师从戚庆隆先生时,对北魏墓志便钟爱有加。

尽管在帖上下了很多工夫,但是碑的古拙雄强、天真烂漫却是我内心挥之不去的情结。

所谓的这种碑帖兼容,谈不上“一步一步去做”,几乎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很少刻意为之。

  谷:

您认为碑帖兼容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李:

启功先生讲过“透过刀锋看笔锋”,写碑的人如果透不过“刀锋”,看不到笔锋,必“死”无疑。

碑用刀写字,帖由笔写字。

辩证地讲,用笔写碑,用刀入帖,一切便不难了。

  谷:

我认真看过您写的《习楷碎语》,看得出来,您在魏书墓志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对历代书论、楷书作品做过认真的研究。

否则,您对楷书的理解不会那么深刻,创作也不会达到目前这个水准。

  李:

当代书法创作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走向多元局面。

个性化创作正是创作多元化的本质保证。

相对于行草书较为丰富的创作局面,楷书创作因其书体要求、个性约束等方面因素,形式还较为单一,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书法的实用功能逐渐淡出视野,楷书纯粹艺术化的转型过程中,如何依托传统,把握楷书创作的内在规律,寻找楷书艺术发展的崭新空间?

我努力结合本人的创作实践进行一些思考,力图为当代楷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谷:

您在《习楷碎语》中谈到“楷书要写出动感,草书要写出静气。

楷书含隶意,气息必古。

楷书掺行笔,气脉必活。

”2006年,您创作的一件墓志风格的《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节抄》册页荣获了全国第二届兰亭奖?

创作奖。

细细品味,可以感受到您的楷书创作确实写出了一种动感。

您是如何结合自己的喜好,保持楷书审美核心的?

  李:

我在对唐楷的取法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将学习的重点落在褚遂良的楷书上。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秦文锦评其曰:

“此碑尤婉媚道逸,波拂如游丝。

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在褚遂良的楷书创作中,动态之美不是无意之举,而是明确的艺术追求。

而《大字阴符经》,无论其是否为褚氏真迹,作为褚遂良书法体系中的成功创作,一方面笔墨流走,富于节律之美;另一方面构字、笔法中暗合隶意,从而和魏书、隋人书法,均有顺承结合之处,是我心目中楷书创作的重要可消化元素。

  谷:

在楷书的创作上,您的审美追求是什么?

  李:

长期以来,相对于楷书创作以典雅、秀美、温润为主流的风格,我则更倾心于楷书创作中拥有壮美内质。

  谷:

您提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楷书创作应当拥有壮美内质”,“壮美内质”怎么理解?

  李:

楷书创作,强调的是其中的壮美内质,而非简单地从形式上进行划分。

在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时期――魏书阶段和唐楷阶段,“壮美内质”有其不同的表现方式。

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评说魏书“一日魄力雄强,二日气象浑穆,三日笔法跳越,四日点画峻厚,五日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其辞虽有溢美之处,但确实说出了魏书的丰富之美。

在魏书丰富的面貌之下,是创作者较为一致的审美趋向:

在楷体书法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这个过程中,它上承汉人遗风,用笔古厚含蓄;而其气质,则笼罩于魏晋风度之中,追求简净、自由、丰厚,字法颇矫健多姿,饱含着艺术从自发走向自觉状态时,被激发了的创造中的喜悦和自信,显得元气淋漓。

这种元气淋漓,就是魏书的壮美内质。

所以梁启超说:

北魏楷书“诸体杂出而皆轨于正”。

  

  结合自己的审美,我最青睐一些无名的魏书墓志,它们的作者往往是出生低微,为人役使的小官吏,由于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墓志很多并未书丹,以刀代笔,直接镌刻于石料之上。

相对于成熟的楷书创作,其书法风格天真、自然、率性。

走刀轨迹清晰可辨,因而在楷书的共性美外,更有率真之中的个性美。

在以刀代笔的急就过程中,书法的流动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刘熙载《艺概》中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而这些墓志,于简单划分的动、静之外,形成了自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动态平衡,其书法虽然大多未臻成熟,却也正因此为楷书今天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这个空间就是在楷书的创作中,同样可以体现平面结构之美而外的节奏之美、动态之美。

  谷:

相较于行草书的创作状况,目前楷书的创作还没有达到行草书那样繁荣的局面,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楷书自身的一些特点不无关系。

在书法的实用功能逐渐淡出视野、楷书纯粹艺术化的转型过程中,您认为如何在依托传统,把握楷书创作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去寻找楷书艺术发展的崭新空间?

  李:

学碑范畴楷书的创作中,许多作者往往在于误将笔墨的粗野、字形的过度夸张变形当做碑学体现。

当代楷书创作,依托经典进行考量,存在一些误区。

这种误区表现在碑系雄强之美的表达方式,其背后所隐藏的,是缺少对书法本体的细微体察。

对于雄强之美的碑学体系楷法缺少本质上的认识。

魏书固然有神采飞扬之作,但其本质,无不落实于天真浑厚,内质沉静艰深,如前所叙,是在动静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

而当代某些此类创作,一味张扬个性的背后,恰恰是底气不足,缺乏真实的个性。

作为楷书,当其完全丧失详、静之美,实际上也就丧失了楷书存在的深厚社会文化背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而纯粹帖学体系的楷书,往往局限于一家一体,追求小情调、小趣味,以阴柔的审美趋向为主要特征,其笔调过于流走,其形态多过于秀美。

作为个人的逸兴闲情,历史亦不乏其人,但如若从历史的角度,从一个书法创作者的历史责任进行考量,则该类楷书创作则缺少艺术创作的本质元素:

创新元素。

在这样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艺术创作者必须承担应有的文化责任,所以对于此类楷书创作也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这可以是创作的起点,但决不应该成为创作的终极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的楷书创作试图打破简单的形式局限,以保有楷书创作中的审美核心――壮美内质为根本目标,希图实现楷书创作中的内在融合。

魏书变化丰富,开合较大,富有激情。

我重视其在不拘手法的创造中形成的效果;而对这种现实效果的笔法进行改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崭新的过程。

举例来说,魏书横画中,有一种削笔而下起头的方法,这其实是直接镌刻上石形成的“切刀”的笔势效果。

但这种笔势爽利干净,富于速度感,我在楷书创作中通过自身探索以狼毫切笔之法创作出如此笔法。

而基于对楷书庙堂性质宏大叙事状态的认同,我从结体上较多放弃了魏书以外的飞扬恣肆,而是借鉴其生动率性之处,从一些精巧的方面,以唐楷为基础,以魏书为创新因素,进行细致含蓄的融合改造,从而构建属于自我楷书创作的空间语言。

  谷:

书法在不断发展,现实是无情的,若你不进步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您曾多次在国展中获奖,结合自身的创作状况,您认为如何做下去,才能使自己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然,这是每位书法作者都应该警惕和应该做的。

  李:

林散之说:

学书者勿与时人争高下,当与古人争一席之地。

“站住三百年才算数”,“浮名乃虚花浪蕊,毫无用处”。

林老生平从未获过什么“奖”,却笑傲书坛。

习书者应“板凳坐得十年冷”,“抛却眼前功与名”,遵循艺术规律,年轻时游骋于法度之中,苦读圣贤书;年长后不拘陈法,一任自然。

有人说,书家今后比拼的是“学养、才情、寿命”,这不无道理。

我也认为,书法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修为、创造,是成就一个优秀书家的阶梯,唯有不停地攀登,才能达到艺术的巅峰。

  谷:

中国书协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大展,您曾多次在全国大展中获奖,最近又获得“翁同和书法奖”,这是您继“兰亭奖”、“林散之奖”后获得的又一大奖,能否向广大读者谈谈您投稿的一些经验?

  李:

当下,书法家的创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牵引,诸如参展评奖、市场需求等等,真正的艺术家每一次成功的创作既充满激情又需要心如止水。

很多作者为展览而“创作”,作品是被“逼”出来的,而非“无意于佳乃佳”。

我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只有三句话供参考。

心态需放平,形式求创新,创作要自然。

  谷:

可以说,您也是国展的受益者。

目前,您作为江苏省书协的组织者之一,以现在的身份反观国展,可能使您对国展有着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您对国展如何评价?

  李:

中国书协主办的“兰亭奖”、“全国展”等国家级专业展览,推动了中国书法的繁荣与发展,也推出了一批优秀的书法人才,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书协应在如何建立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创作审美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扩大国展的影响力,提升国展的学术价值。

  谷:

请综述一下您在书法艺术上的追求。

  李:

对于书法,长期以来我一直致力于对基础的学习。

在历代前贤中,我更偏爱二王、米董诸家。

近年来,于楷书用功甚勤,痴迷北魏墓志。

敬畏经典、崇尚经典、感悟经典。

勤于临摹,心慕手追;寡于创作,心静神闲。

  当下书坛,风向莫测。

但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言,心中都应该有自己恒定的审美坐标。

我则追求纯朴自然、秀逸挺劲、清醇典雅的审美风格和理想。

在这样一个发展迅猛、节奏快捷、情感写意的时代,书法如何去发展,如何去创造,笔墨当随时代,书法也应该与时代合拍。

在大和谐的审美基调下,在迅猛中寻求安静,在快捷中寻找舒缓,在写意中寻觅精致。

这正是我对于书法创作的哲学思维。

艺术就是辩证法,书法当然也不例外。

  山阴道上,那徐来的清风,正是我的笔在行走。

  

  最近,我为了写系列品读文章,常常到网络、纸媒找李啸先生的报道和作品以作参考。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啸先生的小字,字字珠玑,极堪玩味。

我私下一直认为他的小字好于大字。

他的书法由二王入,笔尖的变化无穷,写出的线条生动活泼。

作品中很巧妙地加入了墓志和碑刻的一些肆意和书写性,给人的感觉有帖学的严谨,又有民间写手的性情,能夺得第二届“兰亭奖创作奖”,是没有什么意外的。

  品读李啸先生的书法,我读出李先生是一个写聪明字的聪明人。

这不是说他不刻苦,我是要强调李啸先生的聪慧过人。

李啸先生独辟蹊径,在帖与碑中游离、取舍、嫁接,写出了一个李氏书法风格。

李啸先生的书法有碑的古朴、劲健,又有帖学的流畅、恣肆、隽永。

碑帖结合、碑帖互补,写出了自己灵动、飘逸、质朴的书风。

走前人的路很容易,走自己的路,走一条被大家所认可的书法道路非常的不易,李啸先生做到了。

  看李啸先生的书法作品,我突然想到了启功先生所说过的一句话:

“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

古代之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

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

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

”习字作书的正道,在于追根溯源,向古人学习,李啸先生就是这样做的。

习书、创作,李啸先生的领悟与思考是成功和切合自己性情喜好的。

  说李啸先生聪明,还反映出他具有很强的作品装饰感和作品形式感,李啸先生知道怎样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的出彩。

李啸先生的作品不是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派,而大多是一些“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婉约派风格。

但他创作的通过拍卖捐赠给汶川地震灾区的那件楷书册页书法作品《青花瓷》,却给了我很深的震撼,使我至今不能忘怀。

这件楷书册页封面用篆书题签,首页是一幅很美的青花瓷瓶图片,很是精致雅趣。

李啸先生在这幅作品中投入了真感情,他在书写作品时把对地震灾区孩子的深深怀恋,对地震灾区孩子的血浓于水的亲情凝聚到笔端,充满了他对地震灾区孩子父爱般的宽广情怀。

他把楷书写得富有活力和张力,这样的作品绝对可以说是我主观认为目前见到李啸先生最好的书法作品,用“物我两忘”、“心手双畅”、“翰逸神飞”等溢美之词来形容这幅作品绝对不为过分。

  我终于懂得《祭侄文稿》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的苍茫和悲壮,这是源自心灵的碰撞和激情。

  再来谈谈李啸先生的行草书,他的行草书以二王帖学一路为底,以宋和明清为调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李啸先生的高明之处就是把行草书当楷书来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他的行草书结字空灵悠远,线条锤炼,粗细变化怡然自若。

险峻处如波浪汹涌,潇洒处如海阔天空,信马由缰。

看李啸的行草书,给人一种文人雅士的静气,由静气衍生出的雅气,正所谓“字如其人”。

细细品味,如沐春风,使人神清气爽。

我们可以从李啸先生的许多作品中读到李啸先生的创作心态,就如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

“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燥俱平。

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灵心焕发”。

我们观者不也有这种“矜燥俱平”和“灵心焕发”吗?

  在形式和技法的磨合碰撞中,我品读到李啸先生还在探索,他还在找一个更加高明的契合点,我肯定李啸先生会越来越成功的。

  最后,我要祝福李啸先生的书法道路越来越宽阔,也希望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整合好书法创作中理性和感性这个不可回避的矛盾。

倘若作品中的理性太多,感性太少,创造力就会受到影响。

感性一多,理性一少,书法作品就会缺少玩味。

艺术永远是一个矛盾的载体,我肯定李啸会越来越趋于完美,我们期待他会越发的“从心所欲而不逾距”。

我期待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