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知识梳理练习卷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0720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诗歌鉴赏知识梳理练习卷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诗歌鉴赏知识梳理练习卷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诗歌鉴赏知识梳理练习卷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诗歌鉴赏知识梳理练习卷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诗歌鉴赏知识梳理练习卷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诗歌鉴赏知识梳理练习卷解读.docx

《高三诗歌鉴赏知识梳理练习卷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诗歌鉴赏知识梳理练习卷解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诗歌鉴赏知识梳理练习卷解读.docx

高三诗歌鉴赏知识梳理练习卷解读

2010年高三诗歌鉴赏知识梳理(练习卷)

一.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

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闺怨诗

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

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

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例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7分)

禾熟孔平仲①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③耕作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孔平仲:

北宋诗人。

曾屡遭贬谪,做过地方官吏。

②窦:

深潭。

③粗了:

大致了结。

(1)诗人是如何表现题目中的“禾熟”的?

请结合前两句简要赏析。

(3分)

(2)本诗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①首句直接描写果实累累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浪翻涌,香气袭人的丰收景象;②次句通过流水落于溪潭上的清越声响来衬托打谷场上繁忙的劳作之声,表现出农人的丰收喜悦。

(直接描写1分,声音衬托1分,丰收景象、丰收喜悦1分,总3分。

其他合理表达,酌情给分)

(2)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自己仕途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与老牛承担的耕作任务的繁重极为相似,作者对此极为厌倦。

②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老牛耕作终有了结之时,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了却繁杂的公务,像老牛那样释却负重、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每点2分,总4分)

练习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

(1)本词最后两句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2)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

(5分)

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酬张少府(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二.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例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

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练习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③题。

(10分)

送沈子福之江东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ɡǔ)师:

渔夫。

诗中借指船工。

②临圻(qí):

地名。

临圻:

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①这两首诗都以为题材,诗人都借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

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

(2分)

②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后者。

(2分)

③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三,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

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

(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3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5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

【注】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4分).

练习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少年行王维少年行李白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五陵年少金市东,

虏骑千重只似无。

银鞍白马度春风。

偏坐金鞍调白羽,落花踏尽游何处,

纷纷射杀五单于。

笑入胡姬酒肆中

注:

①擘:

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1)这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都很美,但两位少年形象又各有特点,请就他们各自的特点作简要归纳。

(4分)

(2)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两位诗人怎样的心境和胸怀?

请加以体悟分析。

(4分)

四.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

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6分)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怎样表现的?

(3分)

参考答案: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0.5分;答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0.5分。

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答出思乡之情,给1分;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具体答出景于情的关系,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练习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①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

(2分)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

(4分)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寒闺怨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

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

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4分)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答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答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

②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籍,余味无穷。

(答“手先知”为拟人也可适当得分)。

练习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秋闺思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施肩吾

手爇①寒灯向影频,回文机②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①爇:

ruò烧,点燃。

②回文机: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⑴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

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⑵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

五.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04年全国卷甘肃等地区)

江城子五代  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

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的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3题。

(8分)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

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

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分)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2分)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5分)

六.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张胃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问: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参考答案: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①~③题。

(10分)

咏笼莺①(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

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栖栖”既记述了黄莺被困笼中之事,又描绘了黄莺惶惶不安之态。

B.颔联中“有心”一句透露了黄莺的美好愿望,“无计”一句则揭示了它焦躁的缘由。

C.“缄”字写出了黄莺的无助悲哀,满腹怨恨却欲言不得。

D.作者咏物言志,将自己孤苦无依的痛楚寄寓在了笼中孤莺的身上。

②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

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4分)

③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4分)

练习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 柳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

①断肠天:

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分)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的“依”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4分)

参考答案:

一,山水田园诗

练习1:

(1)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田园朴的喜爱和赞美(或:

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1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满(或:

对不屈精神的赞美)(1分)。

【换为:

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或:

对不屈精神的赞美);(1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满(或:

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

(1分)】

(2)协调。

(1分)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朦胧,颜色深暗,(1分)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1分)。

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颜色深沉),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1分),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了动态美(1分)。

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考生此题分析如无总起,但有总结,此处亦可得1分)。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

学生在答题时如果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没有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没有对其艺术表现力的分析,则“寒”“点”处不予给分。

改题时要特别落实题干中“大胆”“巧妙”以及“寒”“点”的分析】

练习2。

1、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第1题详解参考答案:

1内容:

首联写自己晚年“万事不关心”的情况;中间两联写自己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景;尾联含蓄的指出,人生穷通的道理,还是渔父有心得呀。

思想情怀:

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隐逸自在、自得其乐的情怀。

二.送别诗

练习1①(2分)送别杨柳(2分)②(2分)明快;低沉。

(意思对即可)

③(6分)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1分),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1分),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1分)。

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1分),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1分),表现出离愁的深重(1分)。

(意思对即可)

三,边塞征战诗

练习1

(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练习2

(1)王诗塑造的是一位武艺超强.威猛勇敢.驰骋沙场勇猛杀敌的少年英雄形象;李诗塑造的是一位个性张扬.豪放不羁.卓尔不群.风流倜傥的潇洒美少年形象。

(2)王诗体现了作者年轻时胸怀理想.充满豪情.愿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是作者早年时充满理想.豪情万丈的胸怀写照;李诗体现了作者为人洒脱豁达.豪放不羁,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感,我们可以窥见任气逞能.豪爽倜傥.潇洒自由的少年李白的影子。

四.行旅诗和闺怨诗

练习1

(1)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2分。

写出三个意象得1分,五个意象得满分。

(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

//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

//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

(4分。

五个层次,每层1分,答对四个层次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

练习2

(1)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

(2分)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1分)

(2)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而问卜人,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

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

(1分)以对卖卜人的恨来反衬对丈夫的思念之切。

(1分)

五.怀古诗

练习11.对仗(或:

对偶))2.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3.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赏析:

首联“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由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

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

然而,句中着一“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颔联“诸葛心中空有汉,曹满眼里已无吴”,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

“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

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颈联出句“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

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

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

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者如闻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令人黯然销魂。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

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

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

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

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

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