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6专题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82995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8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6专题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6专题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6专题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6专题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6专题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6专题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docx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6专题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6专题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6专题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docx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6专题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专题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纲展示

重点关注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强化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如大气的保温作用、削弱作用等。

(2)绘制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能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3)理解影响风向、风力大小的因素、学会判读等压线图。

考点十四 大气的受热过程(高考指数★★★☆☆)

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①根本来源:

A太阳辐射。

②直接来源:

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①地面受热: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地面导热:

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大地理意义

①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大气的保温作用:

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1.大气热力作用的应用方法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

①高海拔地区

②内陆地区

③四川盆地

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方法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015·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析:

1.A 2.C 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18时至次日6时,地面至50米高度为强逆温层,向上则为逆温层(强度较弱),故A项正确;逆温强度在不同高度出现的时间不一,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故B项错误;逆温现象在16时前出现,次日10时结束,而我国南方10月下旬日出时间早于7时,日落时间晚于17时,故C项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故D项错误。

第2题,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降温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这种热量传递的时间差异造成了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故选C项。

(2015·全国卷Ⅱ)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

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题。

3.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D.大气逆辐射减弱

解题关键:

强沙尘暴经过时,空气中沙尘大量增加,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

强沙尘暴经过时,出现大风,说明该地水平气压梯度增大,气温水平差异增大。

答案:

B

4.(2015·广东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

选D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2013·北京卷)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5.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解析:

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臭氧层破坏,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空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度提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正确。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

出现雾霾天气,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

(2013·浙江卷)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读图完成下题。

6.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

选A 近地面空气对流越旺盛,越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当逆温形成时,近地面大气的对流困难,大气层结构稳定,有利于雾霾天气的形成。

读图可知,只有①图中不存在逆温层,最有利于空气对流和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考点十五 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高考指数★★☆☆☆)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的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其过程可归纳为: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分析

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局部小型环流的成因。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2015·四川卷)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题。

1.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解析:

选A 图中显示市中心气温高于周边的郊区,因此市中心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将近地面的水汽带到高空;而且市中心区人类活动剧烈,有较多的凝结核,因此降水的可能性比郊区大。

但图中显示的市中心区的气温仅比0℃稍低,所以降水的形式还是以雨水为主。

故A项正确,B项错误。

大气污染物在热岛环流的作用下,在市中心上升,然后扩散到郊区降落,因此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至郊区,故C项错误。

在近地面,市中心区为低气压,郊区形成高气压,因此容易形成由郊区吹向市中心的风,所以能将郊区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带进市中心,故D项错误。

(2013·浙江卷)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

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题。

2.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解题关键:

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7月受到山谷风环流的影响明显。

答案:

C

(2011·大纲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据此完成3~4题。

3.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4.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析:

3.D 4.B 第3题,可以根据气温在垂直高度上的变化判断大气的对流强弱和稳定程度,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降温越快,对流越旺盛,大气温度在垂直高度上变化越均匀,表明大气越稳定。

读图可知,此时甲、乙、丙三地相比较,甲地气温随高度的升高降低最快,因而对流最旺盛,因而B选项错误;在垂直高度上,丙地随高度的升高变化最均匀,且变化幅度较小,说明丙地最稳定,D选项正确;而甲地和乙地相比较,乙地变化较小,表明乙地比甲地稳定,因而A项和C项都是错误的。

第4题,因图中显示的是8时的气温状况,且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为20千米/时,中午时,大约向东移动80千米,届时,甲地气温上升幅度最小,而乙地对流旺盛;丙地将位于低压的东侧,应吹偏南风,甲地将位于低压的西侧,应吹偏北风。

综上所述,只有B项正确。

考点十六 等压线与风(高考指数★★★☆☆)

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受力作用

受力作用分析

风向

理想

状态

受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空风

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背风而立,左低右高

近地

面风

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背风而立,左前低,右后高

实际大气中的风

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北半球低压中心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压中心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技巧

1.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近地面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后方,低气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近地面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左后方,低气压在右前方。

2.根据等压线的高低及气压场所处的南、北半球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3.风向表示方法

可用四种方法表示风向,如下图所示:

4.风向的应用

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定南北半球、定气压高低、定三力、定近地面或高空。

5.风力大小判定

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2014·天津卷)读下图,回答下题。

1.在上图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台北 B.上海 

C.首尔 D.北京

解析:

选D 根据等压线图可以判断出5月6日14时:

北京为东南风、首尔为西南风、上海为东南风、台北为东北风。

5月7日02时:

北京为东北风、首尔为偏南风、上海为东南风、台北为东北风。

(2013·天津卷)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

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

读下图,回答下题。

2.据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选B 正确阅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图中显示,乙地位于低压的东侧,根据气流运动规律,此处吹偏东风,从海洋吹向海岸即“向岸风”。

加上该地处于海湾,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和危害。

(2013·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

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读图,完成下题。

3.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

A.偏东风B.偏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解析:

选B 14日6~9时低压中心位于甲地以西,根据近地面风的受力情况可知风向为偏南风,如下图所示:

等压面与等温面图的判读

等压面图是用来反映不同海拔的气压高低的图示,等温面图则是利用温度的差异反映气温高低变化的图示,主要考查高低空的气流运行特点及风向判断等知识。

第一步:

看等压面或等温面的弯曲特点

主要观察等压面或等温面的数值及其凹凸特点。

可以反映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或气温分布状况。

如图1为区域等压面分布图,同一等压面在长沙与南昌之间向下弯曲;图2为高低空两个等压面的弯曲图,可以看出高低空的两个等压面的弯曲方向相反;图3为等温面分布图,反映出甲乙两地上空的气温差异。

第二步:

判断气压的高低

按照气压的分布特点比较同一海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如图1中反映出长沙与南昌之间的区域存在一个低压区;图2中反映出近地面A点气压低于B点,高空则是C点气压高于D点;图3中反映出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第三步:

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

近地面的气压高低差异影响了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行状况,进而影响了天气状况。

如图1中长沙与南昌之间的低压区域会出现阴雨天气;图2中B地出现下沉气流,天气晴好,A地出现上升气流,天气阴雨;图3中甲、乙两地相比,乙地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

(2014·山东卷)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读图,完成下题。

1.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获取和解读信息]

[自我校对] 

高 低 

低 高 

西南

答案:

B

(2015·台州模拟)下图为东亚部分地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

读图完成2~3题。

2.重庆5500米高空的风向是(  )

A.偏东风B.偏南风

C.偏西风D.偏北风

3.海平面气压由低到高排序是(  )

A.青岛、上海、长沙、昆明B.昆明、长沙、上海、青岛

C.昆明、重庆、长沙、台北D.台北、长沙、重庆、昆明

解析:

2.C 3.B 第2题,图中显示昆明、重庆、上海不同纬度上,同一等压面的高度不同,且自南向北降低,说明在5500米同一高度上,重庆南部气压高、北部气压低;图中高度与纬线基本平行,则5500米高度上重庆南北的等压线基本平行;再结合位于高空,摩擦力较小,故风向基本与等压线平行。

则重庆5500米高空风向为偏西风。

第3题,运用热力环流图中等压面知识,即同一等压面高空分布高度越高,则近地面气压越低,可判断B项正确。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当地的一个山谷进行野外考察,下图中实线为剖面线,箭头为大气流动方向。

据此回答4~5题。

4.图示信息中,只有一处正确,它是(  )

A.甲B.乙

C.丙D.丁

5.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时间可能是(  )

A.8:

00—9:

00B.12:

00—13:

00

C.15:

00—16:

00D.23:

00—24:

00

解析:

4.C 5.D 从图示来看,该题组考查山谷风,如果表示白天,则吹谷风,丙处表示的等压面应向上弯曲,乙、丁两处气流方向正确,甲处表示的等温面向下弯曲正确。

如果表示夜间,则吹山风,丙处等压面向下弯曲,表示低压,甲处表示的等温面应向上弯曲。

题目中只有一处正确,则可能为夜间,表示山风示意图。

正确的如下图:

题组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15·济南期末)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读图,回答下题。

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  )

A.①强B.②弱

C.③弱D.④强

解析:

选D 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

因为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所以霜下得也晚了。

④是大气逆辐射,D对。

诗人庆幸留下了干枯的荷叶,可以听到雨打荷叶的声音,与图示内容无关。

①是太阳辐射,②是云层的反射作用,③是地面辐射,对霜来的晚无影响,A、B、C错。

(2016·成都模拟)下图是某地气象台绘制的该地气温日变化监测图。

(注:

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14点左右)。

读图,回答2~3题。

2.此地大致(  )

A.位于90°E,昼长14小时左右

B.位于90°E,昼长12小时左右

C.位于120°E,昼长12小时左右

D.位于150°E,昼长14小时左右

3.据图判断(  )

A.16点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最多

B.地面一天中随时都在散失热量

C.气温最低时是地面散失热量最多的时刻

D.白天地面吸收的热量始终大于散失的热量

解析:

2.A 3.B 第2题,图中显示气温最高时为北京时间(120°E)16时左右,而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在14时左右,则该地位于90°E附近;依据地面从太阳吸收的热量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时刻,可判断昼长约为14小时。

第3题,从图中地面散失热量曲线可知,一天中都在散失热量;图中显示地面散失热量曲线与气温日变化曲线变化趋势一致。

题组2 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

(2015·杭州模拟)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

完成4~5题。

4.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

5.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  )

A.太阳辐射较弱B.气温较低

C.暖湿水汽充足D.风力较弱

解析:

4.C 5.D 第4题,山谷地区,白天吹谷风,谷地两侧山坡气流上升,中心气流下沉,不会形成雾;夜晚吹山风,谷地两侧山坡气流下沉,中心气流上升,气温降低使水汽冷却凝结,可能形成雾。

第5题,风力弱、吹散作用弱是浓雾弥漫数日不散的主要原因。

(2015·河北衡水二模)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下图为我国某大湖(东西约90km)和周边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回答6~7题。

6.影响湖泊东西岸风向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

A.海陆位置B.大气环流

C.季风环流D.热力环流

7.在夏季,此时最可能为地方时(  )

A.0点B.5点

C.15点D.20点

解析:

6.D 7.C 第6题,由图中等值线和风向,说明湖泊此时是低压,湖岸是高压,所以东岸偏西风,西岸偏东风,题干说明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局部环流,所以D对。

第7题,在夏季,白天湖区是高压,风由湖区吹向岸边,此时最可能的是C,因为此时湖泊与岸边的热力差异最明显。

题组3 等压线与风

(2015·武汉调研)下图为某区域某时刻海平面与相应6000m高空等气压差图。

据此完成8~10题。

8.若空气中水汽含量较丰富,此时甲、乙两地近地面的天气最有可能分别为(  )

A.晴天、阴雨天    B.晴天、晴天

C.阴雨天、晴天D.阴雨天、阴雨天

9.此时,丙处近地面的风向最有可能为(  )

A.西北风B.东北风

C.东南风D.正南风

10.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此时该地区出现雾霾天气(  )

A.甲处风力较大,雾霾持续时间较短

B.乙处风力较小,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C.乙处有上升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

D.甲处有下降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

解析:

8.A 9.A 10.C 第8题,结合热力环流中等压面知识,可知垂直方向上高差相同的两地,近地面气温低的地区气压差较大,则图中甲地近地面气温低于乙地,甲地气流下沉而天气晴朗、乙地气流上升而为阴雨天。

第9题,依上题分析,近地面甲为高压、乙为低压;依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可知丙处风向为偏西风;四个备选项中,最有可能为西北风。

第10题,图中气压差分布较均匀,风力差别不是很大;但甲处气温较低而气流下沉,雾霾不易扩散,持续时间较长;乙处气温较高而气流上升运动较强,雾霾易扩散,持续时间较短。

专题训练(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2016·上高县月考)每年冬天,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

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持茶树。

左图);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

右图)。

据图回答1~2题。

1.左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

A.防太阳暴晒   B.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C.防病虫害D.防洪、防涝

2.右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

A.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

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

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解析:

1.B 2.A 第1题,根据材料,左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B对。

不能防太阳暴晒,A错。

不能防病虫害,也不能防洪、防涝,C、D错。

第2题,右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A对。

烟雾不能使水汽含量增加,会导致太阳辐射减弱,B错。

使地面温度下降减慢,不能使地面辐射增强,C错。

不能使大气温度增加,使大气温度下降减慢,D错。

(2015·济南模拟)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如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

据图完成3~4题。

3.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

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4.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解析:

3.D 4.C 第3题,此时,风从湖面吹向陆地,②为下沉气流;④为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

第4题,城市地面硬化,热岛效应增强,湖陆风增强;围湖造陆,湖泊面积缩小,湖陆风减弱;风从湖泊吹向城市,城市湿度加大,昼夜温差减小。

(2015·保定模拟)读某地风速风向随海拔高度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5~7题。

5.随高度增加(  )

A.风速增大加快,风向偏转辐度加大

B.风速增大加快,风向偏转幅度减小

C.风速增大变慢,风向偏转幅度减小

D.风速增大变慢,风向偏转幅度加大

6.此图所示地点位于(  )

A.南半球B.北半球

C.赤道地区D.无法判断

7.引起风速、风向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转偏向力随高度增加变大

B.地面摩擦力随高度增加变小

C.水平气压梯度力随高度增加变大

D.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变低

解析:

5.D 6.B 7.B 第5题,图示随高度增加,表示风速的箭头长度差异变化减小,表示风向变化的曲线跨度变大。

第6题,风向右偏,判断为北半球。

第7题,近地面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最终风向和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只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