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74315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docx

《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docx

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最后一卷高三生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

1.烫发时,先用还原剂使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再用卷发器将头发固定形状,最后用氧化剂使角蛋白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氨基酸中的S元素只存在于R基团

B.在核糖体中不能形成二硫键

C.烫发的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空间结构

D.角蛋白的改变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判别

2.所谓“膜流”,是指由于膜泡运输,真核细胞生物膜在各个膜性细胞器及细胞膜之间的常态性转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可作为“膜流”现象的例证

B.mRNA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的过程发生“膜流”现象

C.神经递质多是小分子,其释放过程不发生“膜流”现象

D.蛋白质类激素合成和运输过程中,高尔基体是“膜流”的枢纽

3.生命活动的进行依赖能量的驱动,不同生物获取能量的方式不尽相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主要从宿主细胞的线粒体获取能量

B.洋葱根尖细胞所需能量部分来自其叶绿体中的ATP

C.蓝细菌通过捕获光能和有机物的分解获取能量

D.剧烈运动时的肌肉细胞主要通过无氧呼吸供能

4.如图只表示果蝇(2n=8)一次细胞分裂某一阶段(图中1-2)的核DNA数或染色体数或染色体组数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图表示减I过程中核DNA分子数目变化的某一阶段,则a=8

B.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某一阶段,则a=2

C.若着丝粒分裂发生在E点之后(不含E点),则该图示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

D.若CD段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则该图示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5.某种二倍体植物不含性染色体,但花的演化受等位基因G、g的调控,当基因G存在时演化为雄花序即雄株,仅有基因g时演化为雌花序即雌株。

该植物叶形的长椭圆形(H)对倒卵圆形(h)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倒卵圆形叶雌株的基因型只有1种

B.长椭圆形叶雄株的基因型为GgHH、GgHh

C.倒卵圆形叶雄株与杂合的长椭圆形叶雌株杂交,子代中倒卵圆形叶雄株占1/2

D.长椭圆形叶雄株和长椭圆形叶雌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杂合的长椭圆形叶雌株

6.目前已发现T4噬菌体有数千种突变型,这些突变来自同一个基因的突变或者不同基因的突变。

科学家利用T4噬菌体的两种突变型A和B进行了如下实验(突变型A和B分别与野生型相比,基因组成上只有一处差异)。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

结果

1

用突变型A侵染大肠杆菌

噬菌体不增殖

2

用突变型B侵染大肠杆菌

噬菌体不增殖

3

突变型A、突变型B同时侵染同一个大肠杆菌

噬菌体增殖

注:

本实验过程中噬菌体不发生新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A.T4噬菌体DNA复制所需原料和酶来自宿主细胞

B.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缺失不会导致基因数目减少

C.突变型A和突变型B的突变发生在不同的基因内

D.突变型A与突变型B中的突变基因共同存在时,则其能增殖

7.科研人员发现,位于水稻3号染色体上的Ef—cd基因可将水稻成熟期提早7天至20天,该基因兼有早熟和高产两方面特征。

含Ef—cd基因的水稻氮吸收能力、叶绿素合成及光合作用相关过程均显著增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Ef—cd基因可能使植物根细胞膜上NO3-或NH4+载体数量增加

B.Ef—cd基因的作用体现出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个性状

C.在人工选育早熟高产新品种的过程中Ef—cd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D.培育含Ef—cd基因的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最简便的方法是杂交育种

8.胃泌素释放肽(GRP)是一种神经递质,将其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

若破坏小鼠脊髓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浓度的GRP,小鼠都不抓痒。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GRP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

B.GRP与GRPR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

C.GRP在突触间隙中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回收

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以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

9.某实验小组探究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对棉花主根长度及单株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空白对照中主根长度大于侧根数,说明在生长过程中主根具有顶端优势

B.乙、丙分别与甲组比较,说明KT抑制主根生长和侧根发生,NAA则相反

C.丙、丁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两重性

D.甲、乙、丁组实验结果比较,说明KT能增强NAA对侧根发生的促进作用

10.天山山脉沿东西横贯我国新疆中部,很多山峰高度超过4000mo从天山北麓的奎屯登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可以看到荒漠、草原、森林等群落类型。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天山各群落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相同物种所有个体的天然群聚

B.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类型有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C.从山脚到山顶群落类型的差异是由于光照强度的不同导致的

D.从山脚到山顶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

11.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

由于人类日益开展的农业生产,从1973年至今陆地表面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

如图可以体现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大小动态的影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73~74年之前,种群较大,种群持续维持时间长

B.73~74年之前,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

C.73~74年之后,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D.73~74年之后,种群越小,易被恶劣气候和疾病等淘汰,种群维持时间越短

12.使用再生水作为补给水源,可解决水资源需求难题,但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圆明园以多种沉水植物为主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修复,取得良好效果。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湖中心到湖岸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N和P被沉水植物吸收后,可用于合成淀粉和蛋白质等物质

C.需定期收割沉水植物,以避免大量繁殖后死亡导致二次污染

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沉水植物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

13.《书经》中的“若作酒醴,尔惟曲蘖”提到酿酒必须要用酒曲。

酒曲是以谷物为原料,破碎加水压制而成。

酒曲富含酵母菌和霉菌等多种微生物,经水浸泡活化后投入蒸熟的米即可用于酿酒。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酒曲中含有微生物分泌

多种酶

B.浸泡酒曲的过程中微生物代谢加快

C.夏季气温升高,需使用沸水浸泡酒曲以防杂菌污染

D.酒曲中的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将原料中的糖转化为酒精

14.我国科研人员利用大鼠、小鼠两个远亲物种创造出世界首例异种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AdESCs),过程如下图所示。

该细胞可分化成各种杂种体细胞,为研究不同物种性状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模型。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单倍体囊胚1最可能由小鼠的卵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获得

B.体外培养AdESCs需向培养液中添加动物血清等天然成分

C.该项技术突破生殖隔离获得了哺乳动物远亲物种

杂种细胞

D.AdESCs的染色体组数与大鼠-小鼠体细胞融合的杂种细胞相同

二、多项选择题:

15.将人类致病基因所在位置分为四个区域:

①区—X、Y染色体同源区段、②区—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③区—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④区—常染色体上。

结合某家庭遗传系谱图,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若致病基因位于①区且为隐性基因,则Ⅰ3的Y染色体一定不含致病基因

B.若致病基因位于②区且为隐性基因,则致病基因的传递途径是Ⅰ1→Ⅱ5→Ⅲ7

C.若致病基因位于③区,则患病个体的生殖细胞中含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

D.若致病基因位于④区且为显性基因,则Ⅱ5与Ⅱ6再生一个患病男孩且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8

16.下图为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可发生在人体细胞的细胞核中

B.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作为原料

C.RNA聚合酶a比RNA聚合酶b更早催化转录过程

D.核糖体1早于核糖体2与mRNA结合并进行翻译

17.下图是安徽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有8条食物链,水蚤属于第三营养级

B.从个体水平分析,鲶鱼个体的同化量最少

C.碳在水蚤与鲶鱼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D.蚊子幼虫与划蝽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18.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够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突变菌株A和突变菌株B由于不能自己合成某些营养素,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科研人员利用菌株A和菌株B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

将菌株A和菌株B混合后、涂布于基本培养基上,结果如图1。

实验二:

将菌株A和菌株B分别置于U型管的两侧,中间由过滤器隔开,加压力或吸力后,培养液可以自由流通,但细菌细胞不能通过。

经几小时培养后,将菌液A、B分别涂布于基本培养基上,结果如图2.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配制培养基过程中,灭菌后立即倒平板

B.不同菌株间充分接触才可能交换遗传物质

C.菌株A、B相互为对方提供必需的氨基酸

D.培养过程中已突变的基因不能再次发生突变

19.20世纪70年代,Fredsanger发明了双脱氧终止法对DNA进行测序。

其原理如图,在4个试管中分别加入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和1种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ddNTP可以与dNTP竞争核苷酸链延长位点,并终止DNA片段的延伸。

在4个试管中DNA链将会分别在A、C、G及T位置中止,并形成不同长度的DNA片段。

这些片段随后可被电泳分开并显示出来。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这种测序方法需要引物和耐高温的DNA连接酶

B.电泳图谱中的箭头所指的DNA片段以鸟嘌呤结尾

C.测得未知DNA的序列为5'-GATTCGAGCTGA-3'

D.ddNTP与dNTP竞争的延长位点是核苷酸链的5'末端

三、非选择题:

20.下图1表示某植物细胞的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③代表生理过程,图2表示该植物细胞CO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S代表有机物量。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过程②的[H]产生于_____(具体场所),该植物细胞处于图2中A点时,产生ATP的部位是_____。

(2)当植物细胞发生图1中的过程③时,此时的光照强度可对应图2的_____段(填“OB”、“OD”或“BD”)。

0D段内植物细胞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为_____(用S1、S2、S3表示)。

(3)若已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和30℃,当环境温度由25℃升高到30℃时,图2中B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

II.某多肉植物在正常条件和长期干旱条件下(白天气孔关闭、晚上气孔开放)光合作用途径不同,如图甲所示。

图乙表示该植物叶肉细胞CO2吸收速率的日变化情况。

请据图问答下列问题:

(1)干旱条件下,该植物在白天会关闭气孔,主要是为了防止_____,在正常条件下,若上午11时突然增加环境中CO2浓度,则短时间内该植物叶肉细胞中C5含量会_____。

(2)在长期干旱条件下,图乙0一4时无光照,但该植物叶肉细胞的CO2吸收速率大于0,该时段内吸收的CO2能否被直接用来合成(CH2O)?

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

(3)请结合图甲CO2的变化途径分析,长期干旱条件下该植物在白天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的机制是__________

21.为评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对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承载能力,研究人员对其中的森林灌草层植物进行了调查。

(1)东北虎、东北豹主要捕食马鹿、梅花鹿等大中型有蹄类动物,而这些动物主要以森林灌草层的植物为食。

这些植食性动物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营养级。

(2)灌草层是有蹄类动物取食的主要区域,该区域根据林木覆盖程度可分为郁闭林和开阔地两种主要地形。

研究人员分别在这两种地形中_____选取样方,收集并检测几类常被取食植物的生物积累量(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结果如图。

图中结果显示_______,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开阔地_____充足,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物的积累。

(3)植物中元素的含量及比例会影响有蹄类动物的取食偏好及营养状况。

含碳(C)量高的植物常含有大量不易被消化的_____等多糖类分子,口感较差。

氮(N)元素含量高的植物营养成分更高。

下表为灌草层中上述四类植物元素含量的测定及分析结果,据表中数据选择最适宜作为有蹄类动物食物的植物种类并解释原因_____。

元素含量

植物种类

含N(%)

含C(%)

C/N值

嫩枝叶

2.41

45.36

19.92

禾莎草

2.05

42.50

22.05

杂类草

2.42

41.21

18.10

蕨类

2.43

44.00

19.78

(4)有蹄类动物能量消耗大,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取食大量营养成分高的食物。

综合上述结果,从取食地形及植物种类角度,推测有蹄类动物的最优取食策略是____。

(5)在该生态系统中,东北虎、东北豹捕食有蹄类动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包括_____。

(6)评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对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承载能力时,除上述调查外,下列也会造成影响的因素有______。

A.气候条件B.人为干扰因素C.有蹄类动物

种群密度、年龄组成

22.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渐蔓延全球,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该类肺炎的典型症状是发热(高于37.3℃),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调节机制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调定点是该恒温器调节温度的基准;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温度时,机体通过调节回到调定点水平。

(1)体温调节的“恒温器”位于_____中,SARS-CoV-2侵染人体后,会使体温调定点___(填“升高”或“降低”),进而导致_____等分泌增多,机体产热量增多。

 

(2)侵入人体的SARS-CoV-2的特定蛋白可作为_______诱导机体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_____,进而产生免疫力。

 

(3)细胞因子风暴(CS)又称炎症风暴,是指人体内因剧烈刺激(如感染、药物等)所引起的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

研究人员发现,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往往不是死于病毒感染,而是死于肺部组织所形成的CS导致的呼吸器官衰竭。

人体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过程如图。

①新冠病毒侵入机体后,受感染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引起更多免疫细胞透过毛细血管聚集到病变部位并被激活,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______,由此引发的免疫功能异常病称为_____。

 

②由图分析可知,在临床上,往往采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压制人体的CS,原理是______,以减轻免疫反应对组织器官的损伤破坏;同时配合抗菌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防止并发感染出现。

治疗CS的糖皮质激素与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可以推测该激素可能的副作用是______。

 

(4)疫情期间,多家自媒体发布了众多有关新冠肺炎的言论。

例如,可以利用新冠肺炎痊愈患者的血浆对患者进行治疗,倡议痊愈者积极捐献血浆。

请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以上言论是否科学,并说明理由______。

23.遗传毒性物质常存在于被化学物质污染的水体,可损伤生物的DNA,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大肠杆菌,以期筛选对遗传毒性物质反应灵敏的工程菌株,用于水质检测。

(1)大肠杆菌DNA中存在可被遗传毒性物质激活的毒性响应启动子序列。

将毒性响应启动子插入图1所示表达载体的P区,获得基因工程改造的大肠杆菌。

当改造后的大肠杆菌遇到遗传毒性物质时,_______识别并与启动子结合,驱动噬菌体裂解基因(SRR)_____,表达产物可使大肠杆菌裂解。

(2)研究人员选取启动子sul准备与图1表达载体连接。

图2显示了启动子sul内部存在的酶切位点,右向粗箭头表示转录方向

①据图1、2信息,克隆启动子sul时,在其A端和B端应分别添加限制酶______和__的酶切位点,从而确保启动子sul可与已被酶切的表达载体正确连接。

②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置于含有_______的选择培养基中进行筛选、鉴定及扩大培养,获得工程菌sul。

(3)研究人员陆续克隆了其他4种启动子(rec、imu、qnr、cda),分别连入表达载体,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导入重组载体的工程菌,以筛选最灵敏的检测菌株。

①将5种工程菌和对照菌在LB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菌体密度,结果如图3。

图中结果显示_____,说明工程菌在自然生长状态下不会产生自裂解现象。

②上述菌株在LB培养基中生长2h时加入遗传毒性物质,检测结果如图4。

据图可知,5种工程菌均启动了对遗传毒性物质的响应,应选择转入______启动子的菌株作为最优检测菌株。

(4)对上述工程菌进行工业化培养,通常采用______培养基,将工程菌置于可持续更新营养物质的培养罐中,这种营养物质的添加方式相比于传统的一次性添加营养物的优势是______。

(5)下列关于该工程菌

叙述,正确的包括______。

A.该工程菌可能用于检测土壤、蔬菜中的遗传毒性物质残留量

B.该毒性响应启动子序列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所有物种中

C.其表达产物可裂解大肠杆菌,检测后的剩余菌液可直接倒掉

D.为长期保存该工程菌,应加入一定浓度的甘油冻存于-20℃

24.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意义重大。

油菜的杂种一代会出现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的利用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的产量。

(1)杂种优势无法在自交后代中保持,需年年制种,原因是______。

(2)油菜具有两性花,去雄是杂交的关键步骤,但人工去雄耗时费力,在生产上不具备可操作性。

我国学者发现了油菜雄性不育突变株(雄蕊异常,肉眼可辨),在杂交育种中雄性不育植株只能作为亲本中的_______本。

(3)科学家利用该突变株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①由杂交一结果推测,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

 

②杂交一与杂交二的F1表现型不同的原因是育性性状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3个基因(A1、A2、A3)决定。

亲本中品系1、雄性不育株、品系3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A2A2、A3A3。

根据杂交一、二的结果,判断A1、A2、A3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

A2对A1为___________性;A2对A3为______性。

 

(4)利用上述基因间的关系,可大量制备兼具品系1、3优良性状的油菜杂交种子(YF1),供农业生产使用:

①经过图中虚线框内的杂交后,可将品系3的优良性状与_____性状整合在同一植株上,该植株所结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

 

②将上述种子种成母本行,将基因型为_____的品系种成父本行,用于制备YF1。

 

③为制备YF1,油菜刚开花时应拔除母本行中具有某一育性性状的植株。

否则,得到的种子给农户种植后,会导致油菜籽减产,其原因是所得种子中混有基因型为_____的种子,这些种子在生产上无杂种优势且部分雄性不育。

 

(5)上述辨别并拔除特定植株的操作只能在油菜刚开花时(散粉前)完成,供操作的时间短,还有因辨别失误而漏拔的可能。

有人设想:

“利用某一直观的相对性状在油菜开花前推断植株的育性”,请用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E、e)及其与A2、A3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展示这一设想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