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3903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docx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备课中的问题

1.教师不是每节课都“备”的,一周只备一节;2.不是人人都备课的,有的人可以连一节都不备;3.备课实行轮流制,新教师、老教师,水平高的、水平低的,工作负责的、不一定负责的都要轮流;4.重在打造“导学案”,一个好的“导学案”就等于教学的高质量;所有“导学案”循环使用。

有的学校的备课是由个别教师以“教学案”的形式来完成,因而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由个别教师轮流编写的“导学案”不一定能够保证质量。

因为教师的水平有差异,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有时竭尽全力拿出来的“导学案”也许目标、重点定位不当,内容深浅把握不准,问题设计缺少逻辑性、层次感……有的教师教学水平高,经验也丰富,但是由于责任心、事业心不强,会草草完成交差。

有的教师水平高,责任心也强,但是由于“忙”,也有可能应付了事。

一旦用这样的“导学案”实施教学,师生会集体“受害”。

当然兖州一中也有“集体备课”,通过汇聚集体智慧来提高“导学案”的质量,弥补可能存在的不足。

但是,全组备课的教师只有1-2个,其他人都没有备课。

在“集体备课”时,没有备课的老师对教材不熟悉,对目标、重点、内容、方法都没有内化、思考,他们能够提得出意见吗?

也许有经验的老教师凭老经验可以说几句,但也不过是空话、套话、“普通话”,说了等于没说。

多数教师因为他们没有备课,所有没有发言权,只能闷声不响,全盘接受。

因为没备课的教师基础是“0”,所以别人备的课哪怕水平再低,再低效,他们也只能说一个字:

“好”。

也许有人说,教师为了上课,肯定会自觉钻研的。

恐怕不一定。

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在不备课已经“合法化”的前提下,会有多少人自觉备课?

教师自己没有备课,没有思考,连一道习题都没有做,就拿着别人编写的“导学案”上课,怎么能履行自己的教学责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教师恐怕只能实行“大放羊”“大撒把”的教学,于是干脆把自己降格为“学习者”,把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统统盲目随意地交给学生,并美其名曰“在教中学”。

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对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过程欠思考,教学方法未掌握,怎么能取代老师发挥引导路程、把握方向、激发兴趣、正确评判的作用呢?

再说,再好的“教学案”也要适合自己班级的学情,也要根据任课老师个性化的理解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到教学中去,如果只要有了一个好的“教学案”就等于教学是高质量的话,那么教学工作就是天底下最容易的工作,全国的教师只要共同打造出一个好的“教学案”,甚至汇编出一个“教学案”集,优质课就批量产生了,天下有这样的美事吗?

我认为,高质量的“一次备课”是“二次备课”、“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一次备课”,后面的所有环节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作业中的问题

1.批改目的不明。

假如有人问:

教师为什么要批改作业?

可能有这样几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回答:

A.批改是教师的职责;B.批改是上面的要求;C.批改可以防止学生作业不认真;其实“批改”的本质是“学情调查”。

批改与学情调查的区别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A是站在教师本身的角度回答的,因而显得抽象性和表面化。

B是站在领导要求角度回答的,言下更有着一些被逼和无奈。

其回答共同性都是撇开了批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明白教师批改与学生成长的关系,教师在批改面前的态度是被动、消极、机械的,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职责、任务,因而会使批改缺少目标和动力,成为一个机械性的劳动任务。

C虽然表面上是站在批改对学生的作用角度回答的,但是带有严重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其片面性表现在弱化了批改的作用,把批改的作用认定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作业的完成的数量掩盖了作业本身的质量、数量、完成时间等因素对学生作业的影响,更无视学生通过作业所得到的提高。

2.重学轻练。

学的时间过长,而用于训练的作业主要在课内,量很少,时间很短,导致重学轻练。

重学轻练能否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

值得怀疑。

学生“学”果然比较扎实,但是,从哲学上看“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兖州一中只有一个“反复”,即“认识到实践”,学生的“正确认识”能够完成吗?

即使上课时完成了,也只是表面的、暂时的完成,因为“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例不十,法不立”。

3.要求宽松。

一是不要求人人完成,二是不要求全部完成。

“看起来很美”:

满足了学生多层次的需求,不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背负过重的压力,着重于训练的有效性。

但是,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

(1)削弱了学生与学习上的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见到困难就放弃,碰上“敌人”就“投降”,养成不完成任务的坏习惯。

(2)“对学”、“群学”形同虚设。

正因为中下等学生学习有困难,差生才热望优生解疑,优生才有机会施以援手。

如果允许有差别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差生不练,优生不帮就变成理所应当。

(3)因为部分学生、部分题目没有做,展示时,没有解题体验的学生必然没有参与的热情,参与了也昏天黑地,浪费时间。

4.追求结果,放弃过程。

把批改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知道答题的结果。

有时索性采用发放答案的做法,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愿意深入钻研,也不会另辟蹊径,多角度解题,创造性、求知欲受到压制。

用预设的结果,压缩了学生奋力登攀的时间和空间,为有惰性的学生“抄答案”提供了条件。

(三)批改中的问题

1.缺少思考。

批改一般没有记录,缺少思考,作业反馈时一是凭自己批改时的粗浅印象传递一下答题情况,表扬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学生,批评几个不太认真的学生,随后就进入“讲评”阶段。

由于批改时没有分清重点题、一般题,讲评时只好从头到尾,一题不拉地组织点评,使讲评重点不突出。

又由于没有记录犯有典型错误的学生名单,提问时往往盲目随意,有时会导致被提问的学生答案全部正确,或犯的是个别性错误而产生讲评低效现象。

更由于批改时没有深入思考,想当然地评析,使评析达不到揭示原因、规律、方法的深度。

2.机械呆板。

一个教学行为是否重要和必要的必须站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否有利的角度去判断。

站不对角度,批改往往变成僵死的、无活力的教学行为。

例如不管作业量多少,批改难度如何,批改时间是否足够……强调“有发必收”、“有收必批”。

结果一是以大量的、机械性的批改时间,挤占了教师的备课、选题、编练习、个别辅导的时间,导致有的教师以“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为名,拿着别人的编写的教案仓促上阵,上课时只能“灌输”结论,并穿插一些空话、废话、普通话。

有的教师编写练习时忽视“先做”和挑选,“捡到篮里就是菜”,让学生做了缺少典型性、数量多而收效低的“作业”,隐形浪费了学生的作业时间和教师的批改时间,上课的点评时间。

而且教师一天到晚,为这样的低效劳动而忙忙碌碌,甚至疲于奔命。

3.目标偏移。

批改的目的一是从总体上了解学生每道题的正确率,以寻找讲评的重点;二是寻找学生的错误类型,以便探究其错误的原因和避免错误的办法。

但是,在某些教师的操作中,批改的重点不是放在题目上,二是放在评点学生的学习态度上,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尽力完成”。

就学生的得益角度看,这样的批改只有思想教育的意义,没有学识与能力提高的意义,也就是说在“三维目标”中只落实了“情意目标”,其余两个目标都落空了,因此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批改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四)展示中的问题

1.展示的内容缺少选择性。

“导学案”中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个别不理解的。

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假如老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自己无法选择,只好“由课代表临时指定各小组展示导学案的不同内容”,导致每道题都必须展示,一道也不敢不展示。

这样就出现了低效现象:

只有个别学生错误的题,(甚至全班无误的题)也要展示,结果多数同学“陪绑”,浪费了时间。

2.展示代表的选择没有针对性。

参加展示的学生理应是代表了某题的某种错误类型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展示才对具有同类错误的学生具有教学作用。

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教师“两眼漆黑”,只好课上各小组组长指定代表进行课堂展示。

组长盲目指定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出现该生展示的内容100%的正确,做错的学生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做错该题,让参与展示的多数学生浪费时间。

也有的展示是只请差生,这样做,没有学习困难的“优生”受害最深,长此以往会出现“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再说,展示代表固定请差生,有可能导致其它学生不认真完成“导学案”。

3.展示的重点内容不突出。

展示时应该采用“要题入手展示法”,将最重要的题最先展示处理,以确保展示的充分性。

有的教师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顺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时间,有可能导致次要题化时太多,而重要题没有足够的展示时间。

4.展示的方式单一性。

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多媒体屏幕展示、学习小组内容交换习题展示、学习小组以讨论方式口头展示,师生之间以问答方式展示等。

应该说各有所长,可以灵活地在课堂上使用。

但是有的学校却把黑板展示作为唯一的展示方式,导致了低效。

比如,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只要把典型习题在投影仪上一放,不就清楚地展示了吗?

有的题,只要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一交换练习,就可以达到黑板展示的效果了,既快又效果不赖,何必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利用课间作展示准备呢?

特别是内容较多,一次不能展示完毕,需要在课堂上第二次展示的时候,这样的展示会浪费多少时间?

5.展示缺少深度。

由于展示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即使有了其它学生的帮助,恐怕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须依靠老师启发、引导、解析。

假如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又没有认真备课,学生的解题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岂能得到保证?

(五)归纳中的问题

一是缺乏“归纳”的意识。

在基础年级的新课教学中,有的老师课文教了一篇又一篇,模块教了一块又一块,专题教了一个又一个,由于没有“归纳”,学生不知道专题、板块、课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诸多文本在头脑里留下的是模糊的知识,凌乱的方法、残破的观点……因而何谈形成运用、创新能力?

在解题能力指导时,老师只满足于回答“答案是什么?

”“为什么是这个答案?

”而不去深究错误的原因和满分的方法,何谈形成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是使用“演绎法”。

有的教师也知道“归纳”的重要性,知道不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一味追求结论及其原因,属于低效或无效教育。

但是他们采用的方法却是与“归纳法”相对的“演绎法”,即先把规律、方法以口授、板演、印发资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往往造成学科理论与学生学习实际的脱节。

第三是教师越俎代庖。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写作、解题等学习实践后,教师往往把应该由学生完成的总结、、归纳、反思的机会剥夺掉,代之以教师自己的“归纳”,其理由是“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完不成教学任务”,“浪费时间”……这其实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的变式或翻版。

第四是急于求成。

似乎某些规律、方法的归纳,一次就必须系统、全面、正确,以后就一劳永逸。

不知道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个道理。

于是片面追求“归纳”完美,造成脱离学生认知水平,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那么应当怎样实施“学生归纳法”呢?

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摆正位置,明确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正确关系。

心中要明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道理。

一定要在归纳法实施的过程中突出“学生”二字,尽量为学生的归纳、反思提供时间和机会。

因为只有学生对规律、方法的吸收和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的归纳即使系统、正确、全面,即使能让学生倒背如流,毕竟属于“体外循环”,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血肉”,以致常常在新题型、新情景面前“干瞪眼”。

其次,要学会实施“归纳”的方法。

学习与归纳是紧密联系的,而学生的得益和提高又是一个学习与归纳不断反复而又螺旋式推进的过程。

一般来说,归纳要放在学习之后,即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容易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当然也可以在学习之前,先回顾相关的规律、方法,加深印象,然后进入学习实践。

但是“回顾”的应当是之前的学习实际,而不是抛开学习实际去空背规律、方法。

再次,要容忍学生在归纳中出现的片面性、表面性甚至错误。

有的规律、思路、方法,对教师来说也许是简单的、完整的、严密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往往是艰深的、破碎的、粗陋的,这是由学生的特定的学习阶段和特定的学习水平所决定了的。

正因为如此,学生才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学习、归纳。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肯定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分阶段、分层次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规律、方法的正确认识。

最后,要让“学生归纳法”渗透到所有的教学环节中。

从时间角度看,要组织学生每节、每周、每月、每学期、每阶段都实施归纳。

从学习形式而言,课堂上要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归纳、反思。

学生个体的归纳反思的结论,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思维“碰撞”,激发思维“火花”,在辩解中凸显正确。

也可以通过教师板书让学生辨析,还可以通过记录,让学生加深印象。

学生作业中要留有归纳反思的指定空间,迫使学生养成归纳反思的习惯。

当然归纳的任务必须具体明确,学生才好操作,教师才好评点。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代巨人,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生活即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乱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乱七八糟的教育.”而我认为“理念即课堂,有什么样的理念,便有什么样的课堂,有先进的理念,就有高效的课堂.” 

   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感到本来有生命的课堂变成了书本的课堂,课业负担使学习蒙上了阴影,使本来应该很快乐,很美好的事情,失去了其本应具有的生命本色;同时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它制约了当今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为此,必须在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向课堂要效率,向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要质量.

   近几年,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尝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四环节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实用的教学理念,如下:

 理念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作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主导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是总导演、总设计师,只有教师的教高效了,学生的学才会高效.此理念,基于教学中对自己备课的反思,用于指导自己高效备课.

 理念二:

创设情景,先学后教,以学为友,创建有生命力的课堂.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主,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往往对所学知识不知情,在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的状态下,教师已把所学内容讲完了,当学生明白怎么回事时,已是“人去楼空”,下课了,而悔之晚矣!

因此,让学生知情,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自主学习,也就是预习,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采用导学案创设情景,先让学生预习,实行先学后教,进行课堂教学前置.此外,以学生为朋友,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师生共同研讨,可营造“阿尔法状态”,可在较大的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最后,“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是素质教育之根本,教学中必须突破书本的限制,关注每一个学生,创建有生命力的课堂.

 理念三:

及时反馈,当堂建构.

 学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偏颇,应及时矫正,并形成知识框架,使知识内化为己有.因此,教学中应留时间,让学生整理思路、知识,以便消化吸收.

 理念四:

兵教兵,合作学习,让学生动起来.

 若每位学生都动起来,则教学内容也不会那么抽象,课堂将充满生机!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多给学生合作的机会,使学生学会请教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学会感恩他人,学会“激扬文字”,学会取补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由此理念,教学中交流讨论,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理念五:

趁热打铁,当堂检测.

 教学中及时运用当堂检测、当堂整理改错等教学步骤,可较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也可大大减少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以上新理念,我把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检测”四个环节.

  四环节教学法对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预设、课堂上的教学机智和生成评价等,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教师必须加强集体备课,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严格控制讲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说一句废话,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不浪费一分一秒,提高时间利用率.简而言之,只有教师的教高效了,才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才能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因此,认真备课是四步教学法的关键.对学生的分析,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把握,都要备好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课前进行多遍“预演”,等到纯熟于心后,方为备课完毕.

   课堂“四环节”流程要求

  1.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等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3.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我们一直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即讲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4.有效训练.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此外,四环节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个框架,在此框架内,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教师可以使出浑身解数加以开发和引导,他们的智慧必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综上所述,我认为四环节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比较适合我们当前全面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实际,有利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教学主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合格公民。

在个人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要转变“教师为主、先教后学、课后训练、集体教学、个体学习、目标单维、面向过去”的传统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目标三维、面向未来”的具有创新的意义的课堂教学策略。

学生为主的课堂

所谓学生为主,是指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用的,而不是老师讲授用的;课堂是学生表现用的,而不是老师表演用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而不是老师完成“教案剧”的地方。

也就是说,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占据的集体授课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浓缩教材的能力,要在课堂上尽量压缩集体讲授时间,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我们不提倡“一节课只讲4分钟”,但要明确提出,一节课教师持续授课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一节课留给学生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性教学、师生情感交流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一节课学生当堂训练的时间保证10分钟。

这种“三分课堂”并非呆板的划分,它只是指出课堂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导向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学生为主策略的实施,最大的阻力在于教师的课堂时间观的更新。

只有相信课堂时间主要是供学生学习交流用的教师,才有可能把尽量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当然,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不等于让课堂成为放任自流的地方,而是要在教师认真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适时的调整下有明确目标地进行。

先学后教的课堂

所谓先学后教,是指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最普通而又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书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

教师要完成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主要方式,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

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明白,自学课文之后完成书后练习,这是天经地义的学习方法。

这也是中学与小学低年级学习方法的最大不同。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中学生最重要的作业是预习作业,学生上课之前要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同伴及老师的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然后把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出教室,这才是最正常的课堂学习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许多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原因是把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寄托于课外而不是课堂之内。

事实上,要养成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习惯,都是极为困难的一个过程。

教师要不惜代价开展课堂时间结构的改革,保证学生有良好的课堂自学的氛围与课堂自学的时间保证。

大部分教师都相信,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在未来社会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教师要赋予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因此,利用课堂时间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哪怕是暂时落下教学进度也要挤出课堂时间进行有明确目标的自学训练等,就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当堂训练的课堂

所谓当堂训练,是指教师要把最主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而不要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

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更是为了落实课堂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挥学习同伴的作用,利用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所蕴藏的学习资源,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关爱,树立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大部分教师总是习惯于把大部分本属于课堂反馈环节的练习,布置成家庭作业。

这是一种长期伴随中国教育的错误习惯。

事实上,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把本属于课堂一个重要环节的练习反馈,变成学生带回去的家庭作业,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

教师切不可把学生必须掌握的训练内容布置成课外作业,一定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在“学科小先生”的帮助下当堂完成。

面对不容乐观的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和相当一部分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当堂训练是最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保障。

如果教师们还认为课堂训练会造成课堂教学进度很难完成,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想法。

解决的办法不是延长课堂时间,增加固定课时量,而是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

有的地区正在进行每节课只有30分钟的改革,不照样完成了所谓的教学任务吗?

在学生没有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况下,即使是像某些人追求的“完成了教学进度”,又有何用呢?

个性教学的课堂

所谓个性教学,是相对集体教学而言的。

它是指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把原本集体讲授的时间挤出一部分让学生“自由学习”。

个性教学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自由学习时间里,教师与“学科小先生”把主要精力用于指导学习小组或个体,解决学生的具体学习困难,从而实现班级授课制下个性化教学的追求。

二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寻找到最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独特的学习方法。

三是个体指导还包括师生的情感交流与心理辅导等。

四是培养有个性的,有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愿意表达独特见解的学生。

实现个性化教学唯一的选择就是要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