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学》09投资规模变化及其分析中央财经大学.docx
《《投资学》09投资规模变化及其分析中央财经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资学》09投资规模变化及其分析中央财经大学.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投资学》09投资规模变化及其分析中央财经大学
第九章投资规模变化及其分析
本章要点:
投资规模的涵义及大小好坏判断标准;年度投资与在建总投资的增长规律;影响投资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投资周期的分析;合理投资规模的确定等。
本章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投资规模基本涵义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年度投资与在建总投资的增长规律,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及其机理,投资规模是如何在各因素共同作用下运动的,尤其是要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规模的运动为什么一定是周期性的,其运动的过程及其机制是怎样的。
不同投资结构中各分项投资的结合就形成了社会投资规模。
对投资规模的研究,历来都在投资学或经济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
因为研究投资的最主要目的,是要揭示它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其中投资规模无疑是影响最大的因素,所以投资规模必然要成为研究的重点。
第一节投资规模概述
一、投资规模的涵义
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用在更新和新增生产能力以及公益性产品供应能力方面的资金量总额。
它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年度投资规模,二是在建投资总规模。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投资规模,与统计实践上的投资规模不完全对应。
如在我国的统计年鉴中,投资规模或者称为资本形成率,不仅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正常的流动资产投资,而且还包括没有市场销路而被积压的过剩商品等。
本课程中的投资规模,则是指实业投资,它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为实现这些固定资产生产能力的流动资产投资,但不包括各种非正常的存货投资等。
二、年度投资规模与在建投资总规模
(一)年度投资规模与在建投资总规模的基本涵义
年度投资规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自然年度内,社会实际或预计用于投资的资金总量,或者说是一年内所有在建项目(在建项目是指在计划年度内进行了投资或建设的项目)当年完成的投资额,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之中用于实业投资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数量;在建投资总规模则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施工的建设项目全部建成交付使用所需的投资额,不仅包括该年进行的年度投资规模,还包括这些项目以前年度完成的投资和以后年度为完成项目建设所需的投资,它反映一定年份国家或地区实际铺开的建设战线的长短。
正常情况下,在建投资规模总是大于年度投资规模。
两者之商,等于所有在建项目的平均工期。
平均建设工期是一个反映投资规模的大小和变化以及投资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二)年度投资规模与在建投资总规模的联系
年度投资规模与在建投资总规模的联系表现在:
第一,合理年度投资规模的大小,是确定在建投资规模合理数量界限的客观基础。
一定年度投资安排过多,新开工项目大量增加,从而会导致在建投资规模的扩大。
第二,在建投资总规模制约年度投资规模,它规定了年度投资规模的需求量,在建投资总规模过大,往往是形成年度投资规模膨胀的直接原因。
由此可见,年度投资规模和在建投资总规模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三)年度投资规模与在建投资总规模的区别
年度投资规模不同于在建投资总规模,两者从不同侧面描述投资规模的具体特征,反映投资与生产、消费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
第一,两者的计算范围不同。
在建投资总规模描述投资项目的整体,表现为一定年份全部施工项目概(预)算投资额的汇总;而年度投资规模则是其中的一个片面,其中一年的投资,它从实际投入方面反映全国一年中用于实业投资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大小。
因此,两者数量不等,而且,大型项目的比重越大,项目的平均建设工期越长,两者的差距越大。
第二,两者的决定因素不同。
年度投资规模主要取决于当年国力大小、投资品供应总量和国家财力的状况,当国民收入发生波动时,年度投资规模也应随之波动,以保证消费基金的相对稳定。
在建投资总规模不能仅由当年的国力决定,应瞻前顾后,按一段时期内国力的平均水平,适当安排,同时在建投资总规模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控制好坏,对投资效益有很大影响。
第三,两者适当与否的评价标准不同。
一定年度的投资来源,由来自当年国民收入积累的固定资产净投资和来自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的折旧再投资两部分构成。
所以,年度投资规模的适当与否,由净投资率和折旧率的高低决定。
现阶段,由于在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中,折旧再投资所占比例小,这就使得年度投资规模发生几乎与固定资产净投资同样的波动。
因此,投资率过高,说明在整个国民收入使用额中,用于购建固定资产的部分过大,用于消费和流动资产积累的部分偏小。
反之,则说明投资不足,年度投资规模偏小。
而评价在建投资规模大小,不仅和合理的年度规模有关,而且与合理建设周期有关。
第四,两者的调节弹性不同。
在建投资总规模具有存量的特征,上一年未完的在建项目其在建投资规模都要结转当年,并构成当年在建投资的主要部分,因此在建投资总规模易胀难收,一旦形成在建投资总规模过大的局面,用正常调节手段在短时期内很难加以矫正,而且要压缩在建投资总规模,无论停缓建哪些建设项目,都会造成人、财、物的损失。
年度投资规模过大或过小,一般来说,影响范围较小,矫正起来较快。
第五,两者变动方向和变化幅度不同。
一般说来,如果年度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保持稳定,在建投资总规模和年度投资规模基本上保持一致。
当调整投资结构或方向时,如果年度投资增加,但主要用于当年竣工的项目,则在年度投资规模上升同时,在建投资总规模下降;如果当年投资减少,但主要用于新开工项目,则年度投资规模下降同时,在建投资总规模趋于上升。
第六,两者反映的投资供求关系不同。
年度投资规模是一定年度实际完成的投资额,其数额反映该年度的实业投资实际供应量;在建投资总规模表现已经铺开的建设摊子的大小,其数额主要反映该时期的实业投资需求量。
需求量必须与可供量相适应,所以在建投资总规模必须根据该时期的年度投资承受能力来确定。
如果在建投资总规模过大,即投资的需求量超过了各年度的可供量,势必拖长各个建设项目的实际建设工期,使大量的建设资金和建设物资长期停留在在建工程上,影响项目投资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投资规模大小的好坏判断标准
年度投资规模和在建投资总规模,虽然是反映社会投资规模大小的两个重要指标,但它们不能充分反映社会对投资规模的承受能力,从而不能反映实际的投资规模到底是大还是小。
如一个2000亿元的投资额,在20世纪50或60年代的我国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在今天却不是个很大的规模,这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承受能力不同的原因。
为了客观地反映一个社会宏观投资规模的大小,必须采用社会对投资承受能力的相对指标,这就是社会投资率,即年度投资规模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该比率越大,则反映投资规模越大。
相对而言,社会投资率是个能较好地反映投资规模大小的指标。
当然,它也必须与社会相对稳定的长期平均投资率进行比较,同时结合社会消费率或社会储蓄率的高低、投资所需的实物总量及其结构是否与社会的供给总量及其结构一致等因素来进行判断。
如果仅从价值形态看,30%的社会投资率应属一个较大的投资规模,但若该社会的储蓄率为35%或更大,正常库存等需求占其中的2%,那么该投资规模对该社会来讲就相对小了;但若储蓄率只有25%,那投资规模就明显大了。
在有些情况下,该结论也许并不成立。
如在同期存在大量的外资输入,尤其是长期资本的输入,且规模大于社会投资率与社会储蓄率的差额,那么该投资规模对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来讲仍然不是太大。
同样,如果一国经济有大量存量资本闲置,这时,投资中的相当部分属于存量资本的结构调整,并且这部分资本大于社会投资率与社会储蓄率之差,也可得出同样的结论。
上面介绍的评价标准,虽然可以用来反映一个社会投资规模的大小,但它只能反映社会投资规模的大小状态,却不能评价该投资规模的好坏,从而判断是太大了还是太小了。
因为对一件事物好坏的评价标准,是不能从事物本身得到的,而必须有一个与该事物不同的参照物。
一般地说,该标准应该以该事物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
对投资来讲,它在宏观经济方面的目标,就是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福利,而在现有条件下,代表这两方面内容的具体指标就是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
所以投资规模到底是太大了,还是太小了,只有从它对国民经济的实际影响,才能得到比较客观的判断。
因为投资规模超过或低于社会供给能力,同时投资的实物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不一致是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事,这种不一致却并不总是使经济运行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它也可能使经济朝好的方向运动,所以只有同时考虑投资规模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才能对投资规模状况进行判断,从而得出该投资规模是过大还是过小的结论。
从静态方面看,判断投资规模是过大还是过小,就是在一定量投资规模的基础上,观察增加投资或减少投资会对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增加投资会推动经济继续增长(这是一个总量判断指标),或者单位投资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量不少于原来的比率(这是一个相对量的判断指标),那么该投资规模就可能是偏小了,只有当增加投资不会带来国民收入的继续增长,或者是取得的单位投资的国民收入增量下降时,该投资规模很可能是偏大了。
但这时仍然不能讲它一定过大,是否过大,还必须从另一个方面来判断,即在原有的投资规模基础上,观察减少(一个单位)投资规模后对目标对象的影响,如果减少投资能够增加国民收入总量或者是提高单位投资的国民收入回报率,那么该投资规模才是过大了,必须压缩;如果情况与此相反,那么减少投资会降低国民收入总量或者减少投资回报率,那么原有的投资规模就是最佳的。
如果从动态方面看,那么判断的标准则必须修改。
因为静态目标是以取得目标总量,即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大化为目标,而动态目标则是以目标对象的最大增长率为目标,所以衡量的标准必须修改。
更主要的是,两者不仅在性质上不同,而且是不能同时兼容的。
因为国民收入总量的最大化,是以要素的充分就业为前提的,而要素的充分就业则意味着要素价格的高昂,其结果必然是企业效益或利润率的低下,这又必然导致投资规模的下降,从而使经济衰退,所以讲动态效益的最大化与静态效益的最大化是不同同时兼容的。
在动态方面,判断投资规模是过大还是过小的方法是与静态方面一致的,即在一定投资规模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一定量投资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增加投资能使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那么原有的投资规模太小了;如果它使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并低于某一标准,那么它是太大了。
如果在此基础上减少投资能取得更快的经济增长,那么它是太大了,应该减少;如果它使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那么该投资规模就并不大。
如果增加与减少都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那么该投资规模是最佳的。
遗憾的是,虽然可以从理论上判断什么样的投资规模是最佳的,但人们却不可能在实践中通过所谓的调节政策使投资规模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该水平上。
这是经济系统的调节机制使自身保持相对稳定的必然结果。
第二节年度投资与在建总投资增长规律
一、投资资金来源增长的一般规律
投资的增长受其投资资金来源的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筹资的数量是不断增长的。
但是,年度投资资金来源与在建总投资来源的增长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年度投资资金来源的增长是不稳定的
从长期的发展过程看,尽管年度投资资金呈现增长趋势,但这种增长是不稳定的,在各年度之间表现出一种波动性。
造成投资资金来源波动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年成丰歉影响国民收入波动增长
在国民收入增长还不能完全摆脱大自然影响的情况下,农业的丰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而决定着投资资金的来源。
丰年增加的国民收入,除了一部分改善人民生活外,大部分用于投资;歉年国民收入少,但人民的必要消费要保证,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大幅度削减投资。
因此,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由于消费基金增长波动的幅度小,必然带来投资资金来源增长的波动幅度大,导致投资资金来源在年度之间增长出现波动性。
2.调整分配政策和分配结构影响年度国民收入用于投资的比重变化
在国民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国家在分配政策和分配结构方面进行重大调整,会直接影响年度之间投资资金来源的变化。
一种情况是,改变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和消费的分配比例,以增加或减少国家的积累基金;另一种情况是,在积累使用额中,改变流动资金积累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而增加或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再一种情况是,在国民收入分配比例确定后,国家引导国民收入使用的手段是否有力,会对投资使用的数额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国民收入按其分配构成,不外乎于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个方面,但是国民收入分配于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不等于最终使用的比例,国民收入分配比例确定以后,如果国家需要在实际执行中适当调整原定的分配比例,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对其使用予以引导,从而改变预定的使用方向,改变积累与消费的比例。
总之,分配政策和分配结构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影响年度之间投资资金分配的比重。
3.改变技术经济政策和折旧政策影响年度间折旧基金的提取数量
折旧基金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重要来源,年度提取的折旧基金数量对投资规模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折旧基金提取额取决于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总额和折旧率的高低。
在折旧率既定的条件下,折旧基金提取数量随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总额的变动而变动。
国家在一定时期采取不同的技术经济政策,对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总额会产生一定影响。
在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总额不变的条件下,折旧率水平的变动,更是影响折旧基金提取数量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技术经济政策,对折旧率的要求是不同的。
在单纯考虑生产能力物理补偿的情况下,折旧率一般以技术设备的自然耐用年限为根据而确定;在注意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折旧率的确定要以技术设备的经济使用年限为依据,这就不能不影响折旧率的变动。
因此,受技术经济政策的制约,折旧基金的提取数量在年度之间是有变化的。
以上三个方面说明,年度投资资金来源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其增长动态既有稳定增长的因素,又以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在建总投资资金来源稳定增长
我们说,尽管从某一个年度看,其投资资金来源的增长呈现波动性,但在建总投资资金来源却是稳定增长。
引起这种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年度投资的波动性增长被各年度出现的长短波幅所抵消,表现为螺旋式稳定增长。
在建总投资即在建投资总规模,它是计划年度所有开工的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所需要的投资总额,这些投资全部完成的时间就是建设周期。
根据我国的情况,大中小型建设项目综合建设周期一般在5年左右,因而在建总投资是一个时期性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即使不同年度的投资资金来源会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不稳定增长,但年度之间的此消彼长,此多彼少,会把引起年度投资资金来源波动增长的各种因素抵消掉,因而,在建总投资资金来源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第二,折旧基金的提取数量会因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稳定增加而稳定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数额的增加,每年提取的折旧基金数额越来越多,而这种折旧基金增长不是跳跃式的而是一种稳定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某一个时期的折旧基金用于投资的来源呈现稳定增长的情况;又由于我国原有的折旧率定得过低,国家采取逐步提高折旧率的方法,进一步使折旧基金的提取表现为稳定上升的趋势。
二、年度投资规模与在建投资总规模增长的一般规律
年度投资资金来源波动增长与在建总投资资金来源稳定增长的事实,是否意味着年度建设投资的波动增长与在建投资总规模稳定增长呢?
回答是否定的。
(一)年度投资规模稳定增长
尽管年度投资资金来源是波动增长的,但年度资金的使用就其客观要求来说,却需要保持稳定增长。
这是因为:
首先,固定资产投资是为配置生产能力服务的,固定资产的生产和再生产具有不可间断性的特点。
从确定项目投入资金开始,经过勘察设计、征地拆迁、施工生产、试车验收直至交付使用,构成一个不可间断的完整的周期性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建设工期一般较长,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在固定资产物质实体建造起来以前,为了保证施工生产的连续性,尽快形成生产能力,避免窝工浪费,延误工期,资金投入必须连续、稳定地进行。
如果违背固定资产再生产规律,资金投入断断续续,时多时少,必然使建设过程遭到破坏和中断,使已投入的大量资金被占压和呆滞于未完工程而不能周转,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
因此,随着投资资金来源的增加,年度投资规模要求稳定增长,力求避免投资分配的波动性,以保证上马项目前后各项工程环环紧扣,一气呵成。
其次,年度投资规模的稳定增长不仅为项目建设的不可间断性所决定,也是为固定资产形成综合生产能力所必需。
新建一家铝制品厂,要有铝矿、铝冶炼作为它的前导;要有电厂为其供电;要有采煤和运煤铁路为电厂提供所需能源;要有铁路或公路为铝制品输出服务,等等。
这些项目都是相互衔接,缺一不可的。
缺少一个或者某一个项目推迟计划进度,就会造成铝制品厂投产的困难,就会形不成综合生产能力。
要求将各个相关建设项目的同步建设,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在各个项目开工以后,要不间断地按照工程需要提供资金,按计划完成配套建设,这就要求年度投资规模必须稳定增长,而不能大起大落,忽多忽少。
其三,投资资金来源增长所提供的物质产品,与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要的物资往往是不一致的。
就国民收入而言,在其增长还不能完全摆脱农业丰歉影响的情况下,丰年增加的国民收入,所代表的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和一部分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品,大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是在次年生产的。
而投资建设所需的物资,除了约占40%是消费资料外,大部分是“三大材”,即钢材、木材、水泥,其次是机器设备、砖、瓦、灰、砂、石等。
一般来说,这些产品无论是丰年还是歉年,它的生产基本上是均衡的,提供的产品也是稳定的增长。
如果丰年,国民收入增多便多安排投资建设,就会造成产品供求结构的矛盾。
这时农副产品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品积压,建筑材料紧张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多安排了建设投资,也不可能完成。
至于歉年,“三大材”供应并不因此而造成减少,如果少安排投资建设,又会造成建筑材料的相对过剩,影响物资正常周转。
以上的分析说明,作为经济过程的客观要求,年度建设规模应当稳定增长。
(二)适当安排在建投资总规模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建投资总规模经历了由稳定增长到逐步出现停止增长的变化趋势。
随着投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各种条件的变化,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的相对关系逐渐地转变为年度投资增长慢于经济增长。
在这一阶段,从在建投资总规模开始出现停止增长的趋势来看,是由于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第一,伴随着社会扩大再生产以外延为主转向以内含为主,技术改造日益成为主要的投资方式。
由于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工期一般都短于新建的投资项目,因而在建项目的建设工期趋短,每个年度竣工和交付使用的项目增多,拉动在建投资总规模下降。
第二,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施工手段日益现代化。
随着建筑施工机械的增多,机器大生产不断地取代落后的施工方式,使手工劳动在施工生产中的比重减少,加上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施工生产率也大为提高,为完成相同生产能力的项目,施工所花费的时间缩短,从而从另一方面缩短建设工期和在建投资总规模。
第三,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年度投资资金来源逐年增加。
在经济增长快于投资增长的阶段,单位投资所获得的生产增长和国民收入绝对增加,年度投资资金来源随之扩大,导致在建项目的建设周期缩短。
建设周期与在建投资总规模成正比变化,而同年度投资规模成反比变化。
年度国民收入的扩大,一方面增加了年度投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为扩大在建投资总规模提供了可能。
如果二者以相同比例增加,那么建设周期不会发生变化。
问题是由于以上减少在建投资总规模的因素,年度投资规模相对于在建投资总投资是增加的趋势,这就促成了建设周期的缩短,使在建投资总规模相对于年度投资规模而下降。
根据以上分析,在建投资总规模必须根据各种经济条件变化作适当的安排。
第三节影响投资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利润经济。
那么,对利润的追逐就成为支配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而利润或利润率的大小及其变化,也就构成了决定投资规模大小及其变化的核心因素。
同时,市场经济中产品周期的长短,经济结构的状况,经济增长的速度,货币供给量和金融投资规模的大小,积累率、消费率、对外开放程度和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高低,以及投机行为和经济体制等许多因素又影响或决定利润的高低或利润率的大小。
所以,下面就对这些影响利润率从而影响投资规模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投资预期利润率与投资规模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社会,对利润的追逐是促使投资者投资的基本动力。
只有当预期利润率达到某一水平时,投资才会发生。
利润率越高,投资规模越大;利润率越低,则投资规模越小。
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起投资规模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利润率变化,其他各因素对投资规模的作用,都是通过对利润率的影响而实现的。
在这里,决定社会投资规模大小及其变化的是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及其变化,决定行业或部门投资规模大小及其变化的则是行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及其变化。
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商业周期不一致,因此决定了各行业的投资规模变化与社会投资规模变化之间的方向、速度等也可能不一致。
如在社会平均利润率因经济繁荣而提高时,那些与宏观经济运动方向和速度不同的行业,则可能处在衰退甚至危机中;而当一些部门处在繁荣的顶点时,宏观经济却可能因为大部分部门处在周期的衰退期而出现萧条。
生产部门为挖掘生产潜力进行的流动资产投资及流动资产存量的变动,无论在方向还是速度上都与利润率的变化比较一致,而新增生产能力的投资则与利润率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时差。
因为在利润率的提高中,后者潜在生产能力被充分挖掘后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投资者确信长期投资能取得较高收益后才会进行;此外固定资产投资需要较长时间,同一行业不同投资者的投资时间又不尽相同,一些投资在利润率达到顶点并开始下降时可能才刚刚开始,而一些投资已经完成并开始向市场提供产品,所以利润率与投资规模之间必然会存在时滞。
也正是这种时滞,才会出现在利润率开始下降,投资却会继续增加的原因。
这是因为,这时一些投资已进行到相当程度,为了不使这部分投资被浪费,即使利润率下降,投资者也必须继续投资。
这说明,以新增生产能力为主的长期投资的规模,虽然随利润率的变化而变化,但又总是落后于利润率的变化。
二、垄断程度与投资规模的关系
预期利润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投资机会的大小。
在实践中,这种机会能否或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现实性,则受到一系列因素的约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行业的垄断程度。
若一个行业的垄断程度高,新竞争者不易进入,即使该行业有较高的预期利润率,投资规模也会受到限制。
各行业投资规模的变化幅度,一般与该行业的垄断程度成反比。
不过要注意的是,垄断虽然是阻碍投资规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却不是绝对的。
这是因为,许多相近的产品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如果垄断导致垄断产品的价格太高,不仅会减少社会对其产品的需求量,而且会促使人们以替代品来代替它们,高额的垄断利润,更会促使人们进行技术创新,以求用新产品来替代垄断产品,一旦这种创新实现,垄断就会被打破,原有的垄断企业则很可能在此过程中被淘汰。
一般地说,如果某个企业取得独家垄断地位,并且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地位,那么它的最终结局就是可预知的,即社会一旦在该领域实现技术创新,该企业就会被淘汰,这正如史前恐龙的命运一样。
这也正是许多企业有能力做到独家垄断,但却不实现这点的原因。
因为它需要一定的外在压力来保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能力。
三、资源可供量与投资规模的关系
一个社会最大的投资规模受到该社会资源可供量的制约。
资源可供量从数量与动力两个方面制约着投资规模。
从数量方面看,可用于当前投资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再生产,其中尤其是劳动力、基础性和上游产业的产品。
生产是渐进并需要较长时间的,当其发生短缺时,不可能通过市场的价格调节及进出口调节在短期内解决,而只能通过强制性的数量调节来解决。
从动力机制方面看,资源在价格上的反映就是投资的成本。
成本的高低由投资要素的价格水平决定;在需求一定时,价格的高低则由市场上可供的资源量决定。
资源可供量越大,投资成本越低,利润率越高,投资的需求也越大;当资源可供量下降时,价格会提高而使投资成本上升,降低投资的预期